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抑郁障碍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细胞因子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CHF伴抑郁障碍70例(抑郁组)和CHF不伴抑郁障碍130例(非抑郁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Beck抑郁问卷评定抑郁症状严重程度,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NF-γ),随访观察死亡、因心衰恶化再住院事件.结果 抑郁组血清IL-1β、IL-6、TNF-α和INF-γ水平显著高于非抑郁组[分别为(22.56±6.27)ng/L vs(18.58±5.95)ng/L;(29.96±6.23)ng/L vs(24.43±8.40)ng/L;(20.34±4.45)ng/L vs(16.56±5.87)ng/L和(176.79±37.89)ng/L vs(156.39±34.01)ng/L,均P<0.01];Beck抑郁问卷积分与IL-1β、IL-6、TNF-α和INF-γ显著正相关(均P<0.01);2年随访期间抑郁组死亡率及再住院率均显著高于非抑郁组(分别为40%vs19%和79%vs61%,均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障碍与CHF患者死亡独立相关(HR=1.126,P=0.000).结论 CHF患者伴抑郁血清致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增高;抑郁可能是CHF患者预后差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抑郁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帆  赖沙毅 《海南医学》2007,18(12):5-5,20
目的 抑郁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Beck抑郁量表对CHF患者进行评分,分析无抑郁组与BDI《10组、BDI≥10组患者6月再住院率及死亡率.结果 165例CHF患者抑郁发生率为30.6%.在6月的随访过程中,BDI≥10患者再住院率是无抑郁组的1.5倍,死亡率是无抑郁组的近2倍.结论 CHF患者中较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BDI评分高CHF患者6月再住院率、死亡率均高于无抑郁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老年心衰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4年6月—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住院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225例,应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心衰患者进行评分,分析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49例和存活组176例,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SAS和SDS评分的区别;根据SAS和SDS评分焦虑患者112例,非焦虑患者113例,抑郁患者168例,非抑郁患者57例,应用χ2检验,分别比较焦虑和抑郁组与非焦虑抑郁组病死率的区别;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年龄、性别、收入、心功能、文化程度和独居等因素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 结果 老年心衰患者的焦虑发生率为63.6%(112/225),抑郁发生率为74.6%(168/225);死亡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分别为61.30±6.79和65.32±5.85,存活组的SAS和SDS评分分别为54.06±7.67和55.68±7.62,死亡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大于存活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焦虑组病死率为41.07%(46/112),非焦虑组的病死率为2.60%(3/113),焦虑组病死率显著大于非焦虑组(χ2=26.83,P=0.001)。抑郁组病死率为27.90%(47/168),非抑郁组的病死率为3.50%(2/57),抑郁组病死率明显大于非抑郁组(χ2=14.9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焦虑与心功能、文化程度和独居相关(P<0.01),抑郁与心功能和文化程度相关(P<0.05)。 结论 老年心衰患者的抑郁、焦虑的发生率高,并影响患者的预后,应对焦虑、抑郁相关因素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中重度心力衰竭 (CHF)患者变化的触发机制及氯沙坦 (losartan)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CHF患者 4 1例和正常人 2 0例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细胞介素 1(IL 1)和白细胞介素 6 (IL 6 )的水平。CHF患者 2 0例常规治疗 ,2 1例加用氯沙坦 ,治疗 4周后再测定上述指标。结果 :治疗前患者 3种细胞因子血浆水平均高于正常人 ,且心功能越差 ,其血浆水平越高 ;不同病因所致同级CHF的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氯沙坦治疗后 ,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好于常规治疗 ,且上述细胞因子的水平降低(P <0 .0 0 1)。结论 :细胞因子在CHF的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且与基础病无关。氯沙坦在改善心功能的同时 ,也降低细胞因子的血浆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2年2月在中信机电制造公司总医院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30例,对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贫血的发生率、血红蛋白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随着血红蛋白水平的升高而降低,血红蛋白水平在140—159g/L时病死率最低,≥160g/L时病死率回升。严重心力衰竭患者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心力衰竭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贫血和血红蛋白浓度过度增高时病死率均增高。对于血红蛋白〈160g/L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升高是CHF预后的保护因素,心功能分级增高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增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胡斌  周敬群 《广东医学》2012,(21):3233-3236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正常水平对重度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的CHF患者临床资料,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根据首次入院时血浆BNP水平将患者分为BNP正常组(≤100 pg/mL)和BNP升高组(>100 pg/mL);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通过组间单因素比较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评价各因素对重度CHF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相关性。结果共592例重度CHF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平均随访2年。BNP正常组和BNP升高组分别为106例(17.91%)和486例(82.09%),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为416例(70.27%)和176例(29.73%)。BNP正常组和BNP升高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68.85%和24.91%。存活组与死亡组组间基线资料比较发现年龄、心力衰竭病程、收缩压、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浆BNP正常患者人数构成比及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8项指标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BNP正常(OR=2.68,95%CI:2.47~2.84,P<0.01)、心力衰竭病程(OR=1.56,95%CI:1.41~1.68,P<0.01)、心功能分级(OR=1.79,95%CI:1.67~1.91,P<0.01)、LVEF(OR=0.91,95%CI:0.87~0.93,P<0.01)、LVEDd(OR=1.37,95%CI:1.25~1.42,P<0.01)以及β受体阻滞剂使用(OR=0.87,95%CI:0.82~0.94,P<0.01)与重度CHF患者死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对于重度CHF而言,血浆BNP水平正常患者较血浆BNP水平升高患者预后差,血浆BNP水平正常是影响重度CH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心力衰竭合并抑郁患者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症的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以延续护理模式为理论依据,构建心力衰竭合并抑郁患者从入院、住院至出院社区的全程延续护理方案。分别于入院时和出院后3个月、6个月采用自制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调查表、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化的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对患者进行测评。结果出院后3个月和出院后6个月,试验组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得分高于对照组(P 0.05),SDS评分和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出院后3个月、6个月,试验组MLHFQ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延续护理有助于帮助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稳定抑郁情绪,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抑郁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CHF)预后的影响。方法:共入选126例CHF病人,用焦虑和抑郁量表(HADS-D)来评价病人的抑郁,平均随访23.8个月。结果:存活者100例,死亡26例。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相比,有较高的NYHA分级(P<0.01),较低的LVEF、VO2max(P均<0.05)。死亡患者的抑郁得分明显高(P=0.03),焦虑得分也较高,但无统计学意义。抑郁得分随着心功能分级升高而升高,多因素回归分析也发现LVEF、VO2max和抑郁得分是CHF患者的独立的预测因子(P<0.05)。在抑郁得分>6的患者中,随着存活时间的延长,抑郁使CHF的病死危险明显增加。结论:抑郁得分可独立预测CHF患者的死亡危险。  相似文献   

9.
血浆脑钠肽水平对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86例心力衰竭(NYHA Ⅱ、Ⅲ、Ⅳ)患者和86例健康对照者血浆BNP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心力衰竭组总体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心功能NYHA Ⅲ、Ⅳ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浆BNP水平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平行,即随着心功能的恶化,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水平逐渐升高(P<0.05);BNP较高的患者再住院事件发生率高于BNP正常者.结论 血浆BNP水平对患者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并选择8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者纳入对照组,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并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比较不同研究对象间血清Hcy、NT-proBNP及LVEF,并比较不同Hcy水平患者的预后。结果:CHF患者血清Hcy为(17.88±4.16)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62±4.61)μmol/L(P<0.05);CHF患者血清Hcy、NT-proBNP水平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增高,LVEF则逐级下降,不同分级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患者血清Hcy与NT-proBNP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P<0.05);Hhcy组与正常Hcy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正常Hcy组6min步行距离明显长于Hhcy组(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普遍存在血清Hcy水平增高,且其水平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QRS时限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中的表达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月收治的7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其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根据QRS值分为〈120 ms组和≥120 ms组,比较两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及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内患者预后情况,包括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或死亡病例。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在冠心病及扩张型心肌病两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他并发病及临床ACEI及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应用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EF比较,〈120 ms组显著高于≥120ms组(P〈0.05)。QRS〈120 ms组1年内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1.1%,QRS≥120 ms组1年内终点事件发生率为35.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RS时限≥120 ms的患者LVEF降低,且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上升,因此临床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RS时限延长对其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CHF)及心房纤颤(AF)患者的影响。方法62例冠心病并CHF及AF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他汀组32例,非他汀组30例,两组患者均常规抗心衰等治疗,而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立普妥)20 mg/d,分别随访1年,观察两组出院后不同类型房颤的复发及维持情况,评估随访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卒中)风险及心衰再住院率。结果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并存疾病、AF类型、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他汀组和非他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3%vs 53.3%,χ2=3.817,P=0.282);而他汀组的心衰再住院率减低(25.0%vs 50.0%,P=0.042);阵发性AF复发率他汀组较之非他汀组降低(28.1%vs 53.3%,P=0.043);但持续性房颤复发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8%vs 20.0%,P=0.9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减少冠心病并CHF及AF患者的阵发性AF复发、降低心衰再住院率,但对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曲美他嗪对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纳入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病科2008~2009年收治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标准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曲美他嗪联合标准药物治疗。对比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的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D),血浆脑利钠肽(BNP)。随访2年内两组心衰再住院例次及心血管死亡例数。结果两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的心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6MWD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差异更显著。两组治疗后心衰再住院例次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死亡百分率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能改善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替米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细胞因子和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替米沙坦80mg/d,疗程为1年。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水平和左心室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IL-1、IL-6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5和P<0.05),但替米沙坦组改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P<0.05和P<0.05)。两组患者左心室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但替米沙坦组改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替米沙坦能有效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细胞因子水平,改善左心室功能,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6.
汤立军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21):947-948,951
目的:回顾性分析窦性心律震荡现象(Heart rate Turbu lence,HRT)对慢性心功能不全(CH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1999年1月-2004年6月的慢性心力衰竭且存在窦性心律震荡的398例患者,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记录各组患者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指标,包括年龄、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血脂异常、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心衰治疗用药(Asp i-rin.ACE I.D igoxin.β-B lockor等)以及HRT分类。结果:398例患者平均随访(14.0±11.6)个月,死亡66例,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HF患者死亡与HRT分类、低LVEF(≤45%)、高龄(≥65)、高LVED(≥55mm)显著相关,其中与HRT分类相关性最显著(P<0.001)。结论:窦性心律震荡现象是预测慢性心功能不全死亡率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7.
章建静  沈文均  张宁霞  邹彩萍  杨博 《浙江医学》2017,39(24):2228-2231
目的研究心脏彩超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内径(LVD)联合胱抑素C(CysC)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3年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心内科收治的149例CHF患者,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113例,死亡组36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及心脏彩超数据,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中CysC的含量。随访3年,终点事件为心源性死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HF患者3年病死率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LVEF、LAD、LVD和CysC对预测CHF患者3年病死率的价值,并进一步评价心脏彩超指标与CysC联合检测对评估CHF患者3年预后的价值。结果死亡组患者的年龄、BMI、SBP、LAD、LVD、BNP、CysC、Cr均高于存活组患者(均P<0.05),LVEF低于存活组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OR=0.79,95%CI:0.72~0.95,P=0.002)是影响CHF预后的保护因素,LAD(OR=1.32,95%CI:1.17~1.45,P=0.003),LVD(OR=1.31,95%CI:1.11~1.53,P=0.001),CysC(OR=2.04,95%CI=1.03~5.07,P=0.023),Cr(OR=1.27,95%CI:1.12~1.24,P=0.018)均是影响CH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ROC曲线分析显示LVEF、LAD、LVD和CysCAUC分别为0.742(95%CI:0.664~0.810)、0.766(95%CI:0.689~0.831)、0.740(95%CI:0.662~0.809)以及0.768(95%CI:0.692~0.833)。LVEF、LAD、LVD和CysC4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864(95%CI:0.798~0.914),优于单一检测LVEF、LAD、LVD或者CysC(P<0.01)。结论LVEF是影响CHF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而LAD、LVD和CysC是影响CH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脏彩超联合CysC可以更准确地判断CHF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岑英文  丁谊 《吉林医学》2013,34(19):3785-3787
目的: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口服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门诊、心内科内慢性心力衰竭伴有贫血的患者共86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3 000 U/次,2次/周,皮下注射,并口服富马酸亚铁颗粒0.1 g/次,3次/d,共用药1个月。根据输血指南结合患者情况必要时补充输注红细胞悬液。入组前及治疗3个月时进行纽约心功能分级评估、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功能及血红蛋白、脑钠肽检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脑肭肽含量及心功能,记录两组患者1年内再住院率。结果:治疗组显效35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显效21例,有效1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9.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两组再住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加、脑肭肽含量下降,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数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口服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9.
牛锁成  管文娟 《中原医刊》2007,34(16):12-14
目的临床评价抑郁症状能否独立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抑郁症的重视和临床干预。方法选取我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392例,平均随诊21个月;应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明确抑郁症;在调整了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后,应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及生存分析,明确抑郁症状与心血管终点的关系;临床终点包括所有原因死亡、心血管死亡或再住院。结果127/392例患者存在明确抑郁症(HAMD评分〉17分);随访期间,抑郁症患者的所有原因死亡率为27%(P=0.004)、心血管死亡及再住院率为41%(P=0.016);在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抑郁症与所有原因死亡(HR 1.69,P=0.01)、心血管死亡或再住院(HR 1.39,P=0.03)有较强的相关性。结论抑郁症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所有原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或再住院的独立预测因素;尽管许多危险因素均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抑郁症干预治疗有望提高生存率和(或)降低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