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矫治设计及特点.方法:选择已矫治完成伴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错(牙合)畸形患者23例,根据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数目、错(牙合)类型、矫治方法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对其中两组拔牙设计模式进行重点探讨.第一组:7例,缺1颗上颌侧切牙,下颌拔除两颗第一双尖牙和上颌非缺牙侧拔除1颗第一双尖牙;第二组:6例,缺2颗上颌侧切牙,下颌拔除两颗第一双尖牙或两颗第二双尖牙.将两组患者的模型进行Bolton指数测量分析,计算时将上颌侧切牙缺失侧的第一双尖牙纳入前牙量范畴,全牙比按减去先天缺牙和拔牙后的牙量计算,将两组模式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两组全牙比为(87.68±1.0~87.41±1.01)%,前牙比为(76.6±2.24~75.24±0.87)%,前牙不调量在0.7±0.66~1.3±0.56 mm之间.两组Bolton指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先天缺1颗上颌侧切牙若上下颌均需拔牙者,拔除上颌非缺牙侧的第一双尖牙或侧切牙对Bolton指数影响均不大;上颌侧切牙变异时选择拔除变异的上颌侧切牙保留同侧的第一双尖牙,避免Bolton指数不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的侧貌特征,探讨该类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侧貌变化。方法:收集64例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的头颅侧位片。64例患者的初诊侧位片用于分析患者的侧貌特征,其中38例患者拔除上颌2颗前磨牙进行矫治,初诊和治疗结束侧位片用于比较矫治前后的侧貌变化。对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包括硬组织和软组织项目),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值比较,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覆盖、覆牙合、ANB、U1-NA角、面角、Y轴角、Pg-NB、面突角、软组织面角、H角和颏唇沟至H线距较大,SNB、L1-NB角、L1-NB距、L1-MP、牙合平面角和颏唇沟角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矫治后,覆盖、覆牙合、U1-NA角、U1-NA距、U1-SN、H角和鼻唇沟至H线距变小,L1-NB角、L1-NB距、L1-MP、牙合平面角、Pg-NB和颏唇沟角变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下颌发育不足但颏部发育充足,覆牙合覆盖较大,下颌切牙舌向倾斜,颏唇沟较深较锐。拔除上颌2颗前磨牙矫治后患者侧貌整体面型基本未变,但前牙咬合关系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2种拔牙模式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下切牙较直立、下颌牙弓轻度拥挤但磨牙严重远中关系,且存在下颌第三磨牙的牙性或轻度骨性的安氏Ⅱ1类错牙 合的患者28例,随机分为A、B2组,其中A组13例只拔除上颌2个第一前磨牙,B组15例拔除上颌2个第一前磨牙、下颌2个第三磨牙.2组均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应用头影测量技术对其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其测量结果.结果 2组患者矫治后,前牙均达到正常覆牙合覆盖关系,尖牙达中性、磨牙达完全远中关系.矫治后B组较A组下颌第一磨牙位置平均向远中多移动1.35 mm,鼻唇角平均多增大1.43°,而A组较B组L1/MP平均多增大2.37°,下切牙凸距平均多增大0.79 mm,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2种拔牙模式矫治这类安氏Ⅱ1类错牙 合,其软、硬组织均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拔除上颌2个第一前磨牙和下颌2个第三磨牙矫治后,下前牙仍保持直立,上前牙得到更多的内收,侧貌改善更趋向协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邻面去釉在矫治下颌先天缺失双下切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下颌先天缺失双下切牙伴有上颌牙齿拥挤或上颌前突而需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进行矫治的患者15例,在Bolton指数分析指导下对下颌牙齿进行邻面去釉。结果上下颌牙齿Bolton指数恢复正常,达到了良好的咬关系及美观的效果。结论对于先天下颌双切牙缺失且伴有上颌牙齿拥挤或上颌前突而需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进行矫治的患者,结合在Bolton指数分析指导下对下颌牙齿进行邻面去釉,可使上下颌牙齿Bolton指数恢复正常,有助于达到良好的咬[牙合]关系和美观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PAR指数评价骨性Ⅲ类错骀畸形非拔牙矫治及不同拔牙方式的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正畸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治疗完成的骨性Ⅲ类错骀畸形的患者152例,通过PAR指数的评价分析非拔牙矫治、拔前磨牙矫治、拔磨牙矫治、拔下切牙矫治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拔前磨牙组和拔磨牙组极大改善程度分别为95.92%和93.75%,非拔牙组和拔下切牙组极大改善程度分别82.98%和75.00%。结论(1)拔前磨牙矫治比非拔牙矫治取得了更大的改善程度,尤其在牙齿排列和中线调整方面显示了充分的优势。(2)减数下切牙的拔牙模式应慎重使用,在确认拔除一个下切牙可以使Bohon指数接近或达到正常范围时,可选择该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临床诊治先天性缺失单个下切牙选择适当的矫治方案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Bolton分析法,计算分析先天缺失单个下切牙病例模拟治疗方案的全牙比及需调整牙量.选择50副先天缺失单个下切牙病例治疗前模型为实验组,选择100副无先天缺牙,无牙量不调的错合畸形病例治疗前模型为对照组.实验组模拟7种治疗方案,对照组模拟6种常规对称拔除双尖牙治疗方案,以对照组相应的全牙比为参照目标分别计算实验组上颌或下颌需调整牙量.结果 当实验组模拟拔除2个上颌双尖牙达到对照组模拟拔除上下4个双尖牙的结果时,上颌或下颌需调整牙量均较多(约9~11 mm),实验组模拟拔除2个上双尖牙和1个下切牙达到对照组模拟拔除上下4个双尖牙的结果,上颌或下颌需调整牙量均较少(约2~4 mm).结论 当先天缺失单个下切牙病例设计拔除2个上颌双尖牙和1个下颌切牙的矫治计划时无论上、下颌需调整的牙量较少,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7.
伴有下颌个别前牙先天缺失的错牙合畸形的矫正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伴有先天缺牙的错畸形患者先天缺牙的部位、类型和矫治方法。方法:25例先天缺失下颌个别前牙1~2颗的患者,其中17例采用减数方法进行矫治,5例集中间隙,结合修复进行治疗,3例结合邻面去釉、改变牙轴等手段解除拥挤,采用调整中线和Bolton指数的方法进行矫治。对矫治前、后模型进行测量,并对缺牙数目、错类型、矫治方法等进行分析。结果:先天缺失1颗下切牙15例,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10例,磨牙咬合关系多为远中,共18例,中性关系7例。结论:对有先天缺牙的错畸形的矫治,应根据缺牙部位、数目、错情况及上下颌牙量等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合适的矫治方案。其中,结合补偿性减数是矫治患有先天缺牙的错畸形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林杨  段银钟 《医学争鸣》2009,30(11):1037-1040
目的:通过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拔牙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矫治前、后颏部形态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74例,其中上下颌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第1组)20例,上颌拔除两颗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两颗第二前磨牙(第2组)20例,上颌仅拔除两颗第一前磨牙,下颌不拔牙(第3组)20例以及义诊普查资料中未进行矫治者(对照组)14例.经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矫治前、后各组颏部形态的变化,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1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颏高度、颏前点处颏厚度及颏倾斜度各组均无明显改变.颏突度各组均有增加.采用双颌拔牙矫治组(第1,2组)颏凹陷、下齿槽座点处颏厚度、根尖点处颏厚度、颏弯曲度和颏唇沟深度显著减小,而采用上颌拔牙矫治组(下颌不拔牙)无显著变化.结论:颏部形态的改变与下颌拔牙有关,与下颌拔牙的位置无明显联系.应根据患者颏部形态选择适当的拔牙模式,以利于患者面型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周文功 《海南医学》2008,19(2):69-70
目的 探讨上颌单颌拔牙联合导板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5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上颌单颌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结合前牙平面导板,应用方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例患者矫治结果满意,上颌及上唇前突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上颌单颌拔牙结合平面导板应用于低角的下唇及下切牙突度小,无下牙列拥挤或轻度拥挤的轻中度骨性和牙源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中拔牙位置的选择和矫治效果.方法选择临床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患者25例,分为三组,第一组为骨性上颌前突,下颌发育正常或后缩,上下牙弓拥挤度在Ⅰ度以内的患者11名,拔牙模式为.第二组上颌发育正常,下颌发育不足,上下牙弓拥挤度为Ⅱ~Ⅲ度的患者10名,拔牙模式为.第三组上颌发育正常,下颌发育不足,上牙弓拥挤度Ⅲ度,下牙弓轻微拥挤或无拥挤4名,拔牙模式为.全部病例均采用方丝弓矫治系统矫治.结果所有病例均达到上下颌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上下牙中线对齐.前两组病例磨牙关系为中性,第三组病例磨牙关系为完全的远中关系.结论拔牙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上颌一般选择拔除第一双尖牙,下颌拔牙模式则与下颌后缩程度、下牙列拥挤度、下前牙唇倾度以及磨牙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用先天性缺牙编码(TAC)及传统缺失牙位方式比较先天缺牙表型及基因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截止至2007年5月文献报道的明确为PAX9或MSX1基因突变导致的单纯型先天缺牙病例,将其缺失牙位情况按不同牙位的缺失率和TAC编码形式分别记录,对比两种基因突变导致的缺牙模式异同.结果 除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及下颌尖牙和第一磨牙外,其余各牙位间牙齿缺失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MSX1基因突变以上颌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缺失常见.PAX9基因突变以第一、第二和第三磨牙缺失常见.TAC编码形式的分析结果相似.结论 PAX9或MSX1基因突变导致的先天性缺牙表型有明显差异.TAC编码形式可用于缺牙表型与基因型相关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伴有先天缺牙的错[牙合]畸形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门诊正畸患者中伴有先天缺牙的错[牙合]畸形病例32例,对缺牙数目、错5恰类型、矫治方法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缺牙部位最常见的是下颌切牙或上颌侧切牙,多为缺失1~2个牙齿。23例采用集中间隙结合修复的方法进行矫治,6例采用减数方法进行矫治,3例直接采用正畸矫治关闭缺牙间隙。结论对伴有先天缺牙的错[牙合]畸形病例采用减数或采用集中间隙结合修复的方法进行矫治均能获得满意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成人安氏Ⅱ类错中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一磨牙的正畸治疗临床效果。方法对22例下颌第一磨牙严重龋坏或缺失的Ⅱ类错患者,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一磨牙,选用常规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结果矫治后间隙关闭,前牙覆覆盖正常,磨牙关系完全安氏Ⅱ类,咬功能良好,面貌协调。结论在非常规的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一磨牙减数病例中,精心设计,合理应用支抗,可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曲幸辉  ;张月兰 《医学综述》2014,(22):4099-4101
下颌先天性缺失一颗恒切牙在我国有较高发生率,引起下颌先天缺牙的病因繁多,但遗传倾向或家族聚集性被推测为其首要病因,可能与同源盒基因TGFA、MSX1和PAX9的突变有密切的联系。下颌缺失一颗恒切牙后容易引起下颌骨发育不足和下颌切牙向内倾斜,进而导致Ⅱ类面型和Ⅱ类错牙合增多,前牙覆牙合覆盖加大,下颌中线不调,Bolton指数减小等临床表现,给正畸矫治增加了难度。临床上正畸医师常通过对患者面型、牙列拥挤度、磨牙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Bolton指数以及患者自身诉求等方面综合考虑,必要时行诊断性蜡合排列试验协助建立组牙保护牙合,选择拔牙、邻面去釉或开辟间隙修复等方法进行正畸矫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44/44)或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44/55)的安氏II1错畸形病例,进行治疗前颌面部软硬组织的比较,探寻影响前磨牙拔除模式的因素,为临床矫治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疗效满意、非骨性错的安氏II1病例50例,分为两组,其中拔除44/44 25例,拔除44/55 25例。对两组治疗前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分析,组间比较,选取其中有统计学差别的指标进行逐步判别分析。结果:L1-AP、TLL-E、拥挤度、Pos-NFL、L1-MP 5个测量项目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得出Logistic回归方程LogitP=0.056+0.0037L1-MP+0.125 L1-AP(mm)-0.022 Pos-NFL+0.056 TLL-E+0.052拥挤度,概率大于0.5,选择44/44拔牙模式;概率小于0.5,选择44/55拔牙模式。结论:在进行安氏II1错畸形矫治设计上,下切牙突度、下唇突度、拥挤度、下颌软组织颏部位置、下切牙唇舌向倾斜度共同决定了拔牙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用PAR指数评价骨性Ⅲ类错(秴)畸形非拔牙矫治及不同拔牙方式的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正畸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 方法 收集治疗完成的骨性Ⅲ类错(秴)畸形的患者152例,通过PAR指数的评价分析非拔牙矫治、拔前磨牙矫治、拔磨牙矫治、拔下切牙矫治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结果 拔前磨牙组和拔磨牙组极大改善程度分别为95.92%和93.75%,非拔牙组和拔下切牙组极大改善程度分别82.98%和75.00%.结论(1)拔前磨牙矫治比非拔牙矫治取得了更大的改善程度,尤其在牙齿排列和中线调整方面显示了充分的优势.(2)减数下切牙的拔牙模式应慎重使用,在确认拔除一个下切牙可以使Bolton指数接近或达到正常范围时,可选择该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7.
1 临床资料 因单颗下切牙先天性缺失 ,引起 Bolton指数不调 ,导致错牙合畸形的患者 10 (男 6 ,女 4 )例 ;年龄 12~ 2 1(平均 16 .5 )岁 .疗程 6~ 14 (平均 10 ) mo.安氏 I类 7例 ,II类 3例 .患者拒绝拔牙矫治 ,同意配合邻面去釉方丝弓矫正器矫治者 ;牙齿发育完全 ,牙齿磨耗量低 ,口腔卫生好 ,不易患龋者 .矫治前常规模型分析 ,头影测量 ,照像 ,计算 Bolton指数 .由于患者下颌均缺失 1颗切牙 ,致 Bolton指数前牙比或全牙比均小于正常值 ,故计算时 ,先算出与目前下颌前牙量或全牙量相匹配的上颌牙量 ,其与实际值间的差 ,即为上颌相对过…  相似文献   

18.
黄绍辉  梁锐森 《广西医学》2009,31(11):1624-1625
目的探讨Bolton指数前牙比偏小患者的矫治设计方案。方法选择13例因下颌先天缺牙、融合牙、上颌前牙牙冠过宽造成Bolton指数前牙比偏小的病例,用邻面去釉、修复、减数等手段,重新调整前牙Bolton指数,保证矫治后上下领前牙的牙量之比在一个相互协调的范围。结果13例患者正畸治疗结束后的前牙比为77.32%-79%,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结论利用前牙Bolton指数作为指导,结合不同错[牙合]类型,制定出相应的矫治设计方案,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王瑜  Kiranhood  杜跃华  秦朴 《重庆医学》2012,41(26):2701-2702,2705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中拔除第二前磨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对牙根吸收(RR)的影响。方法在12~14岁年龄段中,选择50例正畸患者的596颗牙齿为研究样本,将研究对象分为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每个研究对象治疗前、后拍摄曲面断层X线片,并进行分析。结果拔牙组相对于非拔牙组,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第一磨牙及下颌第一前磨牙有较多的牙根吸收(P<0.05),而上、下颌尖牙的牙根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除第二前磨牙矫治能导致矫治牙一定程度的牙根吸收,但不会影响牙齿正常的功能和稳定。  相似文献   

20.
下切牙先天性缺失致错牙合畸形矫治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松  段银钟  刘红 《医学争鸣》2002,23(17):1561-1561
1 临床资料因单颗下切牙先天性缺失,引起Bolton指数不调,导致错牙合畸形的患者10(男6,女4)例;年龄12~21(平均16.5)岁. 疗程6~14(平均10) mo. 安氏I类7例,II类3例. 患者拒绝拔牙矫治,同意配合邻面去釉方丝弓矫正器矫治者;牙齿发育完全,牙齿磨耗量低,口腔卫生好,不易患龋者. 矫治前常规模型分析,头影测量,照像,计算Bolton指数. 由于患者下颌均缺失1颗切牙,致Bolton指数前牙比或全牙比均小于正常值,故计算时,先算出与目前下颌前牙量或全牙量相匹配的上颌牙量,其与实际值间的差,即为上颌相对过多的量,也就是需去釉的总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