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血浆冷沉淀治疗多发伤和手术创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对32例多发伤和手术创伤病人早期输注血浆冷沉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ISS90评分平均为(18.21±5.63)分的多发伤以及手术创伤病人输注血浆冷沉淀共580单位(平均18.1单位);随机对12例病人在输注冷沉淀前、后行血常规、出血时间及纤维结合蛋白含量测定;并对其中6例多发伤患者在输冷沉淀前、后0.5、2、24小时测定血浆Fn水平。结果患者输注血浆冷沉淀后与输注前相比,出血时间明显缩短(P<0.01);血浆Fn水平在输注后0.5小时显著提高(P<0.05),2小时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对多发伤和手术创伤患者早期输注血浆冷沉淀可提高患者血浆Fn水平,缩短出血时间,防止凝血异常,加快创伤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小板及冷沉淀输注对创伤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以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西院2011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31例行大量输血治疗的创伤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大量输血早期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和(或)冷沉淀预防性输注。将仅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设为血小板组;将仅输注冷沉淀的患者设为冷沉淀组;将联合输注血小板与冷沉淀者设为联合组。观察不同输注方法对3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等的影响。结果联合组患者输注后PT、APTT、TT较输注前明显缩短(P0.05),FIB、PLT较输注前明显增加(P0.05);联合组与血小板组比较,PT、APTT、TT明显缩短,FIB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冷沉淀组比较,PT、APTT、TT明显缩短,PLT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住院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联合组生存率高于血小板组和冷沉淀组,但无统计学意义(χ2=1.09,P0.05和χ2=0.64,P0.05);3组入院后24h红细胞输注量无统计学差异;联合组血小板输注量少于血小板组(t=6.30,P0.05),冷沉淀输注量少于冷沉淀组(t=7.17,P0.05)。结论创伤大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早期联合输注血小板与冷沉淀可明显提高患者凝血物质的含量,缩短凝血时间,比单独输注血小板或冷沉淀更有利于避免凝血功能紊乱,具有更显著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期间凝血功能异常有无必要输冷沉淀。方法对62例患者进行152次L-Asp治疗,将用药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活性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45~240 s]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输4~6 U冷沉淀),分析应用L-Asp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即凝血酶原时间(PT)、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结果干预组给予4~6 U冷沉淀,次日复查凝血功能,93%的人正常,7%的人7 d后正常;对照组不干预观察7 d多数人正常,两组均无出血倾向。结论对L-Asp治疗后APTT在45~240 s的凝血功能异常患者暂无必要输冷沉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静脉输注冷沉淀改善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凝血功能的效果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在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基础上静脉输注新鲜冰冻血浆800 ml/天,连续2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输注冷沉淀10 U/天,连续2天。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心肌酶、肝及肾功能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冷沉淀输注后凝血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国际标准化凝血活酶时间比值(INR)和凝血酶原时间(APTT)显著低于输注前(P〈0.05),活动度显著高于输注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输注前后PT、PTRI、NR、APTT及活动度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输注前后肝、肾功能各指标及心肌酶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静脉输注冷沉淀可显著改善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紧急大量输血程序(MTP)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本院制定的紧急大量输血程序,对有完整大量输血记录的7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死亡率、死亡原因进行统计;动态监测大量输血程序前、MTP后1h、24h和7d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计数(PLT);统计MTP前后血液制品的使用情况。结果死亡9例,死亡率11.8%,死亡原因主要为无法控制的出血;21例(27.6%)患者MTP前PT和APTT均大于正常的1.5倍,凝血功能指标PT和APTT以及血常规指标Hb和PLT的变化与MTP前和MTP后1h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MTP后1h和24h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MTP后7d和MTP后24h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MTP终止后,46例(86.7%)患者继续输注血制品,平均输注浓缩红细胞(PRBC)3.6U,新鲜冰冻血浆(FFP)5.5U。结论紧急大量输血程序能够早期改善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术后患者的输血量,提高创伤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冷沉淀是用新鲜冰冻血浆(FFP)在2~6℃条件下经离心制成的富含纤维蛋白原(Fg、FⅧ)的血浆成分,主要用于治疗血友病A。近两年来,随着成分输血的广泛开展,冷沉淀及其制剂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阔,不仅用于治疗血友病,也越来越多地用于各种手术、创伤引起的凝血机制障碍等出血性疾病。本文就其在非血友病患者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纠正严重肝损伤围手术期凝血功能障碍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8月~2008年7月收治的67例Ⅲ~Ⅵ级肝外伤患者,按术前、术中、术后不同比例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血浆、新鲜血小板、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和纤维蛋白原;配合注射立止血、纠正低体温、纠正酸碱中毒、纠正低钙血症等综合措施。结果65例围手术期凝血功能获改善,治愈61例,死亡6例。结论围手术期合理补充血液及凝血因子是提高肝损伤合并大出血救治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测定与输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输血等有关问题。方法将69例严重创伤(AIS≥3或ISS≥16)病例,按照ISS值分为ISS<25组与ISS≥25组,分别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与纤维蛋白原(FIB),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计数(PLT);记录创伤后失血量与输血量;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总治愈率为84.1%,凝血象异常占76.8%(53/69),成分输血占总输血量的72.3%。ISS≥25组与ISS<25组比较,PT时间明显延长(P=0.016),失血量、输血总量显著增加(P=0.028,P=0.004)。结论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损伤越严重对凝血功能影响越大;在积极进行快速液体复苏的同时,需要外科确定性手术止血;在补充血液丢失时须充分考虑纠正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 (CHD)患者康复疗养期海水浴体疗对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涡流密度法对 3 6例老年CHD患者和 3 0例老年健康对照者分别于疗养期海水浴体疗运动前后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测定。结果 :海水浴体疗前CHD组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1 ) ;体疗运动 4疗程后 ,CHD组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非常显著 (P <0 0 1 )。对照组体疗运动前后变化不显著 (P >0 0 5 )。两组海水浴体疗后相差不显著 (P >0 0 5 )。结果表明 ,本组老年CH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高于同龄健康对照组 ,海水浴体疗运动可一定程度上降低老年CH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 ,有利于减少血栓形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应用去纤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10例,除1例入院时已有严重泵衰竭抢救无效死亡,其余9例均获显著疗效。去纤酶用药剂量为20NIH凝血酶单位溶于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缓慢滴注4小时,间隔4~7天用药1次,2~3次为1疗程,用药后24小时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下降,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3天后基本恢复,用药后第2天发现2例齿龈轻微渗血,尿中见红细胞3~5个/高倍,无其他副作用。该药有明显抗凝及增强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作用,适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治疗。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溶血病换血术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新生儿溶血病换血术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对52例重度溶血病新生儿换血术前后的凝血功能、血小板进行测定分析,以同期出生的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结果换血术后的患儿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增高,血小板计数(PLT)数量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有轻度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溶血病换血术前后应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测,并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大出血及DIC。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创伤患者大量输血的麻醉管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6~2007年收治的33例术中输注RBC≥20U的患者的麻醉管理策略。结果:33例术前1SS评分(34.4±16.1),SOFA评分(13.0±3.1),S1(2.29±0.55),术中采取“目标靶向治疗”策略,采用输血加温、加压装置平均输注RBC(37±15)U,血浆(18±6)U,术毕Hot(24±5)%,体温(34.5±1.2)℃,PLT(42+28)×10^12/L。术中5例死亡,余28例带管回ICU(术后11例死亡,17例存活)。结论:积极大量的液体复苏以及体温、凝血功能的维护是创伤患者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体血液回收对骨科手术患者血液氧合和乳酸代谢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行骨科手术患者,ASA分级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回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回收组术中应用血细胞回输仪进行血液收集、回输,分别记录两组病人术前、术毕及术后24 h动脉血氧分压(PaO2)、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v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氧摄取率(ERO2)以及动、静脉血乳酸(LacA、LacV)的变化。记录患者术中回收血量,异体浓缩红细胞量及血浆用量。结果手术开始至术后24h内回收组输注异体浓缩红细胞量及血浆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回收组术毕PaO2、PvO2、SvO2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回收组术毕及术后24 h ERO2以及LacA、LacV含量均降低(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应用自体血液回输技术能及时回收失血,维持有效循环,明显改善血液氧合和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14.
张颖  任惠彦  郑燕蓉 《武警医学》2016,27(4):353-355
 目的 探讨大量输血对受血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1至2015-05首钢医院收治的85例需大量输血患者(≥1200 ml)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 天及第3天对受血者的血细胞计数值(HGB、HCT、PLT等)、血凝指标值(FIB、APTT、PT等)进行测量,观察各数值变化,以分析大量输血对受血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第1天受血者的PLT值明显降低,且术后第3天仍未恢复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受血者的HCT值、HGB值均显著高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受血者的HCT、HGB值较术前水平高。术后第1天,患者的FIB值明显较术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患者的FIB值高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1天受血者的PT、TT、APTT均较术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受血者的PT、TT、APTT值较术后第1天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量输血后,受血者血小板显著减少,凝血功能大幅度下降,应加强监测,及早发现可能的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和比较局部与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失血量及输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2月霸州市第二医院骨科行初次单侧TKA的120例老年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67例;年龄60~83岁,平均68.17岁。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局部应用组与静脉应用组,每组60例。局部应用组于关节腔关闭后在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0.5g;静脉应用组在止血带加压前15min静脉内注射氨甲环酸10mg/kg。观察和记录术前及术后1、3、5d血红蛋白(Hb)水平以及术前和术后6h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DD)水平。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12h引流量、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和平均输血量。结果两组术前Hb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3、5d局部应用组Hb水平均明显高于静脉应用组(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6h FIB、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h D-D水平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应用组术后12h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总失血量及平均输血量少于静脉应用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较静脉应用能更有效地降低老年TKA患者的术后失血量及输血量,有利于患者的临床康复。  相似文献   

16.
高原移居汉族凝血纤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高原环境下移居汉族血液凝血纤溶系统的状态。方法 检测 4 8例移居汉族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PAI)和纤维蛋白原 (Fbg)含量 ,并与内地健康人进行比较。 结果 与内地健康人比较 ,移居者组t-PA活性降低 (P <0 .0 5 ) ,PAI活性升高 (P <0 .0 5 ) ,Fbg含量升高 (P <0 .0 5 )。 结论 高原环境下移居汉族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动态观察原位肝移植(OLT)术前、后 5项凝血指标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41例终末期肝病患者OLT术前和术后1~7 d的凝血酶原(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T T)、抗凝血酶(AT-Ⅲ).结果 肝移植患者普遍术前凝血机制差,术后1~3 d ,PT、APTT延长,Fbg、ATⅢ减低,3 d后凝血功能逐渐恢复.各种术后并发症可影响凝血功能恢复,尤其是出血或血栓发生.结论 肝移植患者术后凝血功能恢复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术前仔细评估肝脏凝血功能并进行纠正,术中肝动脉重建的外科技术 ,术后根据病情调整凝血紊乱,积极防止血栓和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SARS后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患者凝血功能。方法 SARS后股骨头坏死患者26例,空腹取静脉血,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CD61,CD62P,CD63,PAC-1和凝血4项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并与17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结果 SARS后ANFH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CD61,CD62P,CD63,PAC-1的表达均较正常人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4项PT,APTT,TT,Fb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RS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时血液可能是非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9.
Blood passport has been suggested as an indirect tool to detect various kinds of blood manipulations. Aut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s are currently undetectable, and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sensitivities of different blood markers and blood passport approaches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best approach to detect aut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s. Twenty‐nine subjects were transfused with either one (n=8) or three (n=21) bags of autologous blood.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Hb]), percentage of reticulocytes (%ret) and hemoglobin mass (Hbmass) were measured 1 day before reinfusion and six times after reinfusion.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a novel marker, Hbmr (based on Hbmass and %ret), was evaluated together with [Hb], Hbmass and OFF‐hr by different passport methods. Our novel Hbmr marker showed superior sensitivity in detecting the highest dosage of transfused blood, with OFF‐hr showing equal or superior sensitivities at lower dosages. Hbmr and OFF‐hr showed superior but equal sensitivities from 1 to 4 weeks after transfusion compared with [Hb] and Hbmass, with Hbmass being the only tenable prospect to detect acute transfusions. Because aut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s can be an acute practice with blood withdrawal and reinfusion within a few days, Hbmass seems to be the only option for revealing this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