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Gamma钉内固定术后髋内翻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 1年6月采用闭合复位Gamma钉内固定术治疗的18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0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髋内翻畸形,男9例,女11例;年龄73 ~93岁,平均65.0岁.髋内翻发生时间为术后6 ~20个月,平均13个月.髋内翻畸形角度为5°~10°者有9例,10°以上11例.11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5例调整拉力螺钉长度和位置,重新置入拉力螺钉;4例因合并内科疾病而未行翻修手术,仅做对症观察处理.结果 股骨转子间骨折Gamma钉内固定术后髋内翻的发生率为10.9% (20/184).髋内翻的发生原因: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11例,骨折复位不好、颈干角小于110°9例.20例患者术后获3 ~36个月(平均29个月)随访.16例行翻修术的患者术后髋内翻均得以纠正,髋关节活动在正常范围.11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为91~ 94分,平均92.4分.5例重新调整拉力螺钉患者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7 ~ 91分,平均85.1分.4例未手术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为40~62分,平均48.0分;其中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0、1.4年死于内科疾病.结论 骨质疏松、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骨折复位不佳及Gamma钉本身的缺陷是股骨转子间骨折Gamma钉内固定术后髋内翻发生的主要原因.正确判断骨折类型、术中良好复位及合理运用内固定术等能有效降低髋内翻畸形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或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1995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动力髋螺钉或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21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对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结果所有患者获13~72个月(平均32个月)随访。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率达94.0%。215例患者中31例出现内固定相关术后并发症,其中髋内翻14例,主要发生于股骨转子内后方存在明显骨折碎裂的患者;骨折延迟愈合12例,为骨折累及股骨距及小转子,术中做软组织广泛剥离、骨折复位固定的患者;内固定物股骨头颈内切割并螺钉穿入髋关节腔5例,其中3例再行人工关节置换,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2分。结论内固定物选择不当是导致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原在,而不稳定性骨折、严重骨质疏松及骨折复位不良都将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沈飞  翟延荣  刘军 《实用骨科杂志》2012,18(7):601-603,607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InterTan和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3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InterTa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13例,男7例,女6例,年龄59~87岁,平均73.5岁;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28~85岁,平均71.2岁。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末次评分。术后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评定。结果 36例均获随访,时间5~1 3个月,平均7.2个月。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Harris评分方面,InterTan组优于DHS组;在术后并发症和愈合时间方面,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InterTan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7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DHS内固定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术后6个月骨折均达骨性愈合。多数患者可正常自行行走。髋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优53例,良18例,尚可4例,优良率为94.7%。结论 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方法简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7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25例行标准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9例行Gamma钉或Richard钉内固定术,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组:1例1个月后死亡,余随访7~34个月;除1例有轻度髋内翻外,余患者均疗效满意。患髋功能按Harris评分法:优18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2%(23/25)。内固定组:随访10~34个月,X线摄片提示全部骨性愈合,优40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93.9%(46/49)。Gamma钉组有1例术后第6个月时发生1枚螺钉穿破股骨头而引起行走痛,重新行人工全髋置换术,术后功能良好。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两种治疗方式均行之有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术后可以早期下地行走,缩短卧床时间,对高龄伴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尤为适合,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DF)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2月至2010年1月共对2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对侧LISS-DF接骨板倒置固定治疗,男9例,女19例;年龄68 ~102岁,平均82.3岁。骨折按改良Evan分型[5]:顺转子间骨折26例,其中ⅠA型2例,ⅠB型2例,ⅡA型3例,ⅡB型13例,Ⅲ型6例;逆转子间骨折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6d,平均3d。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和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结果。结果 28例患者术后获12 ~34个月(平均20.4个月)随访。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40.1 min(30~60 min),失血量平均为92.4 mL(35 ~ 245m])。骨折愈合时间为4~9个月(平均6.2个月),无再骨折发生。术后均未出现骨不连、钢板螺钉断裂及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患者髋、膝关节屈伸范围基本正常,1例出现8°髋内翻畸形。末次随访时根据Harris评分评定疗效:优18例,良8例,中2例,优良率为92.9%。结论 倒置LISS-DF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固定牢靠、并发症少及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nter Tan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Inter Tan髓内钉治疗6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患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45~100 min,术中出血量100~350 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3~6个月。无内固定切出、螺钉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优15例,良38例,可7例,优良率为88. 3%。结论 Inter Tan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固定牢固、有效对抗螺钉切出、并发症少等优点,利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愈合和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分析动力髋螺钉(DHS)+空心螺钉内固定,与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采用DHS+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40例(DHS组),PFNA内固定患者40例(PFNA组)。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情况、住院天数、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骨折分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PFNA组患者平均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DHS组;(3)两组患者在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 PFNA内固定法更适合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及二次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2002年8月至2010年3月共收治2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男13例,女9例;年龄66~87岁,平均74.6岁.原始骨折根据改良Evans分型:ⅠB型1例,ⅡA型5例,ⅡB型7例,Ⅲ型8例,逆转子间骨折1例.首次内固定方式:动力髋螺钉(DHS)9例,动力髁螺钉(DCS)4例,锁定钢板2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2例,Gamma钉5例.内固定失败时间平均为5.6个月(1.4~8.0个月).二次手术改行髋关节置换术8例,应用PFN 3例,股骨近端防旋交锁髓内钉7例,DHS 1例,DCS 3例.结果 内固定失败原因:螺钉松脱或折断7例,头颈钉切割2例,髋内翻7例,骨折再移位3例,骨折不愈合2例,股骨头坏死1例.22例患者术后获8 ~26个月(平均13.7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22分(11 ~36分)提高至85分(72 ~93分).再次内固定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5.9个月(4 ~7个月). 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多因内固定方式选择不当、技术应用失误等因素所致.根据股骨转子部后内侧结构的稳定性、骨折愈合状况及骨质疏松程度等,合理选择内固定更换或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仍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8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回顾性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临床资料。结果 88例均获随访12~24个月。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其中优35例,良30例,可10例,差13例,优良率为85.23%。术后发生全身系统并发症11例,局部相关并发症员8例。结论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前充分准备、手术中规范操作、手术后合理用药以及正确指导康复锻炼,能够有效防止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目的:分析动力髋螺钉钢板系统(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并发症及其原因。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6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DHS治疗,男27例,女42例;年龄53-96岁,平均72.9岁;按照Evans骨折分型:Ⅰ型10例,Ⅱ型21例,Ⅲ型22例,Ⅳ型16例。术前已明确诊断的各种内科系统伴随症的51例(73.9%),观察分析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57例出院后通过门诊及电话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70个月,平均41个月。围手术期发生全身系统并发症17例,死亡4例;手术局部相关并发症12人18例次。其中包括滑动髋螺钉松动后退4例、拉力螺钉穿破股骨头3例、钢板断裂1例;髋内翻5例;深部组织感染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1例;伤口愈合不良2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结论:不稳定性粗隆间骨折应用DHS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较高,不应作为治疗首选。应根据骨折分型,结合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情况,选择适当的术式,充分重视高龄患者系统性疾病的预防和监护,可以提高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蓝海 《中国骨伤》2008,21(7):532-533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分型内固定治疗选择。方法: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62例,男40例,女22例;年龄60~82岁,平均71岁。按Evans分型:Ⅰ型16例,Ⅱ型13例,Ⅲ型17例,Ⅳ型10例,V型6例。其中Ⅰ、Ⅱ型29例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Ⅲ、Ⅳ、Ⅴ型33例采用动力加压髋螺钉治疗(DHS)治疗。结果:经1-4年随访,平均2.5年.根据疗效评定的标准,EvansⅠ、Ⅱ型(即稳定型骨折)29例,优13例,良11例,差5例;EvansⅢ、Ⅳ、Ⅴ型(即不稳定型骨折)33例,优18例,良12例,差3例。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的分型,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内固定治疗,对EvansⅠ、Ⅱ型的稳定性骨折,多采用了空心钉内固定的治疗,而对EvansⅢ、Ⅳ、Ⅴ的不稳定性骨折,则以动力加压髋螺钉(DHS)内固定为首选。  相似文献   

13.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髓内固定(IF)、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F—LC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探讨各自的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09年8月采用DHS、IF、PF—LC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复杂骨折165例,其中DHS组58例,男30例,女28例,平均年龄71岁;骨折根据Jensen分型:Ⅱ型30例.Ⅲ型28例;IF组65例,男35例,女30例,平均年龄73岁;11型37例,Ⅲ型28例;PF—LCP组42例,男23例,女19例,平均年龄74岁;Ⅱ型22例,Ⅲ型20例。对3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功能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65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4.8个月。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上,IF组较DHS组和PF—LCP组均短,DHS组与PF—LC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出血量、功能锻炼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上.IF组、PF—LCP组均较DHS组少或短,而IF组与PF—LC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功能疗效方面,IF组、PF-LCP组均较DHS组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方面,PF—LCP组明显少于IF组和DHS组。结论:PF—LCP治疗老年复杂不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在疗效及并发症方面有明显优势,尤其对骨折严重粉碎、骨质疏松患者,更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INTERTAN髓内钉与滑动髋螺钉(DHS)治疗老年性粗隆间和粗隆下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对120例股骨粗隆间或粗隆下骨折患者分别行INTERTAN髓内钉或DHS固定治疗,其中INTERTAN组67例,DHS组5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进行术后疼痛评估、Harris髋骨评分、SF-36生活质量评估;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中共有111例(INTERTAN组64例、DHS组47例)患者完成随访。两组间的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DHS组的平均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较大,与INTERTAN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VAS疼痛评分中,INTERTAN组术后3 d的VAS评分要优于DHS组,存在统计学差异;但术后3个月及12个月的随访中无明显差异。在术后3个月及12个月后,两组的Harris髋关节评分和SF-36生活质量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INTERTAN和DHS治疗股骨粗隆间或粗隆下骨折,术后疼痛、功能、并发症的结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9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两组,PFNA组51例,DHS组42例,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15(9.6±3.2)个月,骨折均愈合。手术时间:PFNA组为(60.2±15.4)min,DHS组为(117.8±32.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1,P〈0.05)。下地活动时间:PFNA组为(3.6±0.6)d,DHS组为(7.1±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9,P〈0.05)。并发症:DHS组螺钉切出股骨颈6例、髋内翻6例,PFNA组1例因术后心功能衰竭死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1,P〈0.05)。结论 PFNA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适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髋关节置换手术策略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7月至2008年12月,选择性应用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6例,其中男7例,女19例;年龄80-98岁,平均83岁。26例均为轻微外伤造成闭合性骨折。按Evans分型,b型8例,c型13例,d型5例。右侧9例,左侧17例。26例患者中25例合并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内科疾病情况,有3例一侧髋部骨折行钢板或关节置换术后又发生另一侧粗隆间骨折。26例患者均行骨水泥型双动股骨头置换。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8个月(6-3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87 min(60-120 min),术中出血量350 mL(100-700 mL),术后平均下地活动时间8.5 d(4-10 d)。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3例,均进行积极的专科及综合治疗,1例术后因心肌梗塞抢救无效3 d内死亡;1例术后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经输新鲜血浆、红细胞等其他治疗,恢复良好;1例术后发生大面积脑梗塞,转神经内科治疗,7个月时随访患侧上、下肢肌力级。5例术后发生一过性精神障碍,对症治疗后均1周左右症状恢复正常。1年后随访时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1例因心力衰竭死亡。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无髋关节脱位。术后3个月时参照Charnley髋关节评分,优10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4%。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选择性行人工关节置换是内固定方法的有益补充,手术注意正确放置假体,避免肢体不等长,小心扩髓,避免术中骨折,简单固定大、小粗隆骨折,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对比应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疗效优劣。方法:2004年8月至2012年8月,采用DHS和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92例,其中DHS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72.5±5.3)岁;PFNA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72.8±5.8)岁。对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包括隐性失血和显性失血)、卧床时间、下地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评分等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10~18个月,平均13.5个月。PFNA组较DHS组手术时间和显性失血少,隐性失血多。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DHS组,疗效优于DHS组。髋关节Harris评分PFNA组高于DHS组。结论: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在髋关节功能恢复和减少并发症方面,PFNA效果更好;对于Ⅱa、IIb、Ⅲ型骨折采用DHS可获取良好疗效,在减少围手术期失血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分析采用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并探讨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手术治疗102例老年转子间骨折,男46例,女56例;年龄60~93岁,平均76.5岁。稳定型34例,不稳定型68例。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动力髋螺钉(DHS)固定82例,近端交锁钉(PFN)固定5例,多枚钉(空心螺纹钉或斯氏钉)固定9例,动力性髁螺钉(DCS)固定6例。结果:102例随访6~72个月,平均3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2周。依据疗效评价标准,术后功能恢复优72例,良20例,差10例。其中髋内翻3例,钉子突出股骨头2例,内固定螺钉断裂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术后感染1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术后诱发原合并症9例。结论:对老年不稳定型骨折的治疗应针对不同的骨折类型及患者的全身情况,选择术者熟悉的内固定方法。DHS是治疗的常用方法。对逆转子骨折或伴严重骨质疏松症则采用PFN治疗。对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较大手术的Ⅰ、Ⅱ型转子间骨折,才考虑采用加压镙纹钉内固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动力髋螺钉(DHS)结合大粗隆支持钢板(TSP)治疗EvansⅢB、Ⅳ犁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07年8月采用动力髋螺钉加大粗隆支持钢板组合治疗EvansⅢB、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93例,按Evans分型,ⅢB型41例,Ⅳ型52例。合并其他骨折19例。结果:有92例获得随访,时间6月~30月,均骨性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0馏周(7~16周)。功能评定优良率84.8%(78/92)。结论:动力髋螺钉结合大粗隆支持钢板对处理EvansⅢB、Ⅳ型股骨粗隆问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合并肾功能衰竭透析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法及短期疗效。方法自2006-01—2012-01共收治11例65岁以上髋部骨折合并肾功能衰竭透析患者,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8例股骨颈骨折均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总结此类患者围手术期治疗方法,并报道短期随访临床结果。结果 5例在院期间出现并发症。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在术后12 d死亡,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患者于术后7、9个月死于心血管意外,其余8例基本恢复术前的活动能力。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股骨粗隆间骨折平均61.7(49~74)分,股骨颈骨折平均82.6(69~92)分。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均愈合,至末次随访时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X线片未发现股骨假体松动。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合并肾功能衰竭透析患者的围手术期评估非常重要,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及合适的手术方式选择能明显提高此类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及术后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