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修复甲状腺术后损伤喉返神经的手术技巧.方法喉返神经修复术9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喉返神经解剖三角入路容易犯的错误是解剖层次不够深,由于甲状腺下动脉的起源和走向变异较大,或伴非典型喉返神经、喉不返神经出现,实际应用时常遇到较多困难;甲状软骨下角入路,喉返神经位置恒定在甲状软骨下角下方0.5cm处入喉,稍作纵向分离即可找到入喉的喉返神经;气管食管沟入路,在甲状腺峡部水平,喉返神经者紧贴食管气管沟,很少偏离,寻找较为容易.结论解剖三角入路在寻找横断的神经近端最为适用,甲状软骨下角入路成为最常用的入路,食管气管沟入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找甲状腺手术中识别喉返神经的有效解剖标志.方法:将355例行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为分3组,术中以甲状软骨下角为解剖标志显露喉返神经(甲状软骨下角组)119例,共解剖喉返神经158条;以甲状腺下动脉为解剖标志显露喉返神经(甲状腺下动脉组)118例,共解剖喉返神经155条;以气管食管沟为解剖标志显露喉返神经(气管食管沟组)118例,共解剖喉返神经167条.结果:甲状软骨组喉返神经损伤12条,损伤率为7.59%;动脉组喉返神经损伤8条,损伤率为5.16%;气管食管沟组喉返神经损伤2例,损伤率为1.20%.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气管食管沟为解剖标志识别喉返神经可以有效地降低喉返神经的损伤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甲状腺手术避免神经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 解剖观测 12 0例 (左右各 60例 )成人防腐固定标本。结果 喉上神经外支在平甲状软骨上缘与甲状腺侧叶上极上方约 1 2cm处之间 ,两者距离很近 ,其横径为 0 6± 0 2mm。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交叉处横径为 1 4± 0 4mm ,其入喉点至环甲关节 (甲状软骨下角尖 )的距离为 5 2± 1 6mm。喉返神经行于甲状腺下动脉前方者右侧稍多于左侧。左侧沿气管食管沟上行 ,右侧与气管食管沟之夹角为 17 8°± 8 2°。结论 喉上神经外支与甲状腺上动脉关系密切 ,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呈交叉或交织关系 ,显露神经的术式 ,术中以气管食管沟、甲状软骨下角等为标志 ,是显露喉返神经简便、安全、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的走行和入喉点。方法在50具(100例)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喉的神经与甲状腺的血管及甲状软骨上角、下角的位置关系。结果①喉上神经入喉点在甲状软骨上角尖的前下方约13mm;②喉返神经入喉点在甲状软骨下角尖的后下方7mm;距喉结最突出点水平线下方约3. 5cm。结论术中以甲状软骨上角、下角和喉结为标志,是显露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容易、安全和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刘先富  韩福生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0):1328-1329,1332
目的: 比较甲状腺手术中采用甲状腺下动脉区显露法和甲状软骨下角区显露法显露喉返神经的效果。方法: 120例甲状腺手术中, 根据术中显露喉返神经的方式不同分为甲状腺下动脉区显露组65例(99条次)和甲状软骨下角区显露组55例(57条次)。分别比较2组寻找喉返神经时间(即游离好甲状腺开始寻找喉返神经至找到的时间)、术中出血量(即寻找喉返神经时的出血量)及术后声音嘶哑发生率。结果: 2种方法寻找喉返神经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一过性声音嘶哑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甲状腺下动脉区显露法和甲状软骨下角区显露法显露喉返神经均能简便、有效地寻找到喉返神经, 并能够有效保护喉返神经不受损伤, 术中应根据实际情况, 在直视下灵活采用2种方式解剖、寻找喉返神经。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避免和减少颈部手术对喉返神经损伤,本文利用尸体解剖探讨喉返神经走向与分布以及与周围组织的相关性.方法 将20具用甲醛固定的成年尸体标本喉返神经(40侧)及其分支解剖;肉眼观察其与甲状腺、 甲状腺下动脉和Berry's韧带相关性;测量喉返神经入喉点与甲状软骨下角的距离,以及甲状软骨下角至锁骨中点与胸骨柄上端的距离.结果 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交叉比例为96%,交叉点在甲状腺下极平面之上占88%,喉返神经位于甲状腺下动脉及其分支的前方与后方分别为22%与50%,经过Berry's韧带后方占95%,喉返神经入喉点至甲状软骨下角的距离(8.2±2.5)mm.结论 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和甲状腺韧带关系复杂,甲状软骨下角可作为喉返神经定位标志.  相似文献   

7.
喉返神经损伤是甲状腺手术中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多数作者认同降低神经损伤率的关键在于手术中常规显露并予以保护。喉返神经在食管气管沟上行后穿人咽下缩肌,并在该肌后方继续行走一段后,经环甲关节入喉。此段神经行程相对固定,且周围血管少,术中不易出血影响术野。我们在甲状腺再手术和喉返神经修复手术中以此为人路,即通过切断咽下缩肌显露其后方喉返神经后,继续向下显露近心端神经,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叶果  周晓红  陈瑜 《重庆医学》2012,41(1):49-50
目的探讨从甲状腺腺体下方气管食管沟寻找解剖喉返神经在甲状腺手术中防止喉返神经损伤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在甲状腺手术中从腺叶侧背面寻找解剖喉返神经91例(A组)和甲状腺腺体下方气管食管沟寻找解剖喉返神经104例(B组),观察两组喉返神经损伤情况。结果 B组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解剖喉返神经所需时间、出血量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在行甲状腺手术中从腺体下方气管食管沟寻找解剖喉返神经是更安全、简便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52具中国成年人尸体上对103例喉返神经和50例喉上神经外支进行了观察和测量。重点观察了喉返神经与甲状软骨下角、甲状腺下动脉、甲状腺下极、甲状腺侧韧带及气管食管沟的关系,以及喉上神经外支与甲状腺上极和甲状腺上动脉的位置关系。1、甲状软骨下角平均长0.49厘米(0.30—0.84厘米),喉返神经入喉处距下角尖0.62厘米(0.16一1.13厘米),并且总是经过环甲关节后方入喉。2.甲状腺下动脉缺如者9例(8.7%)。左侧喉返神经多位于动脉后方,右侧多位于动脉前方,有75例(81.5%)神经与动脉交叉位于下极之上1.36±0.78厘米,有15例恰位于下极平面,有2例位于下极之下(0.4厘米和0.13厘米)。3、发现6例甲状腺上动脉行经甲状腺表面,供应胸腺组织,过去来见有报导,可能系胸腺动脉的另一来源。4、每一例均具有甲状腺侧韧带。喉返神经大多数位于该韧带后方,少数穿过韧带后份。5、左侧喉返神经(52例)均沿气管食管沟直行向上,右侧喉返神经有2/3在沟内直行,有1/3在气管外侧斜行向上,在颈根部神经位于沟外0.2—1.0厘米。6、手术中识别喉返神经的标志,按其可靠程度分别为:甲状软骨下角(或环甲关节)、甲状腺侧韧带最佳;其次是甲状腺下极、气管食管沟和甲状腺下动脉。 7、50例喉上神经外支,有15例紧贴甲状腺上极,穿出血管神经鞘。50例平均距上极0.30—0.54厘米,多在动脉内侧穿出血管神经鞘(46例,占92.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疾病再次手术中喉返神经的显露与保护。方法回顾性分析214例甲状腺疾病再次手术的临床资料,问隔较近再次手术或甲状腺癌外侵的患者从带状肌外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入路,在上纵膈气管食管沟外侧区或入喉处显露喉返神经,伴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从肿大淋巴结旁显露喉返神经;再次手术间隔时间较长、良性或肿瘤未外侵的甲状腺癌从颈前中线显露甲状腺,从甲状腺中静脉平面的侧后方或甲状腺下动脉区显露喉返神经。结果全组共解剖显露喉返神经344条(右侧188条,左侧156条),单侧显露84例,双侧显露130例。喉返神经入喉处显露44条,甲状腺中静脉平面的侧后方显露104条,甲状腺下动脉区显露40条,上纵膈气管食管沟外侧区124条,肿大淋巴结旁32条。其中首次手术于外院,术后当天即声音嘶哑的2例,入院再次手术时发现喉返神经在入喉处被缝线结扎。全组喉返神经分支损伤0.87%(3/344)。结论甲状腺再次手术时,熟悉并识别喉返神经正常、变异或病理状况下的解剖,避开粘连、疤痕组织,选择适当的解剖途径显露喉返神经,可降低术中喉返神经的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以甲状软骨下角为标志,非常规暴露喉返神经甲状腺切除方法,并应用于215例276次甲状腺病例,除8例因行颈淋巴清扫而暴露喉返神经外,97%手术中无需暴露喉返神经。除1例术后出现轻度甲状腺功能不足外,未发生与本手术方法有关的任何并发症。本文探讨甲状软骨下角、喉返神经、侧韧带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喉返神经浅层解剖结构,从而确立本手术方法的理论依据。本文所测数据亦证实紧靠甲状腺体切断侧韧带极为安全,而无需常规暴露喉返神经。  相似文献   

12.
杨萱  王强  张奕   《中国医学工程》2012,(7):105+107-105,107
目的研究小切口甲状腺手术的技术要点及从气管食管沟寻找解剖喉返神经在术中防止喉返神经损伤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在甲状腺手术中采取小切口切除方式和甲状腺腺体下方气管食管沟寻找解剖喉返神经54例,对手术结果以及技术要点进行分析总结,并观察喉返神经损伤情况。结果采用小切口甲状腺手术,能够清楚显示甲状腺,未出现术中术后出血及喉返神经损伤,平均出血量为15mL,平均手术时间为50min,术后切口一期愈合,5d左右出院,切口隐蔽美观。结论小切口甲状腺手术方式可以缩小创面,术中清楚显露提高安全性,术后恢复快,不影响美观。从腺体下方气管食管沟寻找解剖喉返神经是更安全、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侧叶切除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2002年间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510例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行甲状腺侧叶切除,其中细致解剖40条喉返神经。结果喉返神经损伤11例,损伤率为2.16%,暂时性损伤8例,永久性损伤3例。解剖40条神经发现: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关系复杂,多数喉返神经在食管、气管沟行走有偏移或有分支。结论熟悉喉返神经解剖位置及可能变异情况是预防甲状腺手术喉返神经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与区域保护对喉返神经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将342例甲状腺手术随机分成喉返神经显露组(Ⅰ组)和区域保护组(Ⅱ组),每组各171例。Ⅰ组在术中切断、结扎甲状腺峡部后,向上提起腺体,在其下背侧沿气管食管沟向甲状软骨下角方向游离,显露喉返神经。Ⅱ组在处理甲状腺下动脉前后2支时紧贴腺体结扎切断,不分离显露喉返神经。结果:Ⅰ组喉返神经损伤1例(0.58%);Ⅱ组喉返神经损伤7例(4.09%)。结论:甲状腺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对预防该神经损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非返喉下神经 ( nonrecurrentinferior laryngeal nerve)又称喉不返神经 ,临床罕见。现发现 2例 ,报道如下。例 1:男 ,36岁 ,因发现甲状腺右叶肿块伴吞咽哽噎 10个月入院。 B超提示甲状腺右叶囊性肿块 2 .3cm× 2 cm×2 cm,甲状腺扫描为右叶冷结节。术中行甲状腺右叶 +峡部切除。病检结果 :滤泡型腺瘤囊性变。手术发现 :术中断离甲状腺右叶悬韧带时发现一内下走向且逐渐变细的索状灰白色结构 ,沿该结构向上解剖发现 ,其起自甲状软骨下角平面上方 1.5 cm处之迷走神经 ,且于甲状软骨下角平面分为 2支 ,1支横向入喉 (单支 ) ,另一支 (即术中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侧叶切除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4年间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210例的临床资料,全组病例行甲状腺侧叶次全切除或加峡部切除,其中细致解剖30条喉返神经。结果:喉返神经损伤12例,损伤率为5.7%,暂时性损伤8例,永久性损伤4例。解剖30条神经发现: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关系复杂,多数喉返神经在食管、气管沟行走有偏移或有分支。结论:熟悉喉返神经解剖位置及可能变异,是预防甲状腺手术喉返神经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间入路解剖喉返神经在甲状腺全切和次全切除术应用的作用。方法对281例中间入路解剖喉返神经在甲状腺全切和次全切除术应用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1例在术中共解剖喉返神经537条。术后出现声音嘶哑3例,其中2例经消肿、营养神经治疗2周内发音恢复正常;1例声音嘶哑症状改善,但未能完全康复,6个月后喉镜检查声带考虑永久性麻痹。结论为减少喉返神经损伤,在甲状腺手术中运用中间入路解剖喉返神经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临床颈椎前入路手术保护喉返神经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取成人尸体标本40具(男23,女17),共80侧。在颈动脉鞘与气管食管间的颈根部找到喉返神经,测量各侧喉返神经起点、入气管食管沟点和入喉第一分支点各部横径及其与颈椎对应的位置关系。 结果 右侧喉返神经在T2椎体水平绕右锁骨下动脉上行,T1椎体水平自颈动脉鞘内侧缘穿出椎前筋膜,C7T1椎体水平向内、上、前进入气管食管沟;左侧喉返神经在T4椎体水平绕主动脉弓上行,在T2椎体水平进入气管食管沟,在沟内行走无脏筋膜穿入点,双侧喉返神经入喉第一分支在C6椎体水平。 结论 左侧喉返神经的解剖结构比右侧相对恒定,C3~C7颈椎手术选择左侧前入路较右侧更利于保护喉返神经。  相似文献   

19.
曾家耀 《医学文选》2005,24(5):833-835
1喉返神经解剖的再认识喉返神经损伤是甲状腺手术中较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各有不同[1~5],大致在10%以下。单侧声带麻痹主要表现为不能高声发音,轻声发音时,嘶哑并不明显,因此,术中让患者随时发音,并不能完全避免这种损伤。嘶哑绝大部分是暂时性的,数周或数月后可自行恢复。喉返神经是迷走神经的返支,甲状软骨下角与喉返神经的解剖关系是恒定的,两侧在返至喉的途中跨越甲状腺下动脉,其相互关系颇为复杂,可以从甲状腺下动脉的深面、表面或在其终末支间穿过,然后延环甲肌的背侧,继续向内上方走行入喉,在这段过程中,喉返神经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预防甲状腺切除手术所致喉返神经损伤的经验。方法:复习文献并结合2例甲状腺手术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病例,总结喉返神经的损伤的常见原因、部位、类型及其与其解剖特点关系。结果:1例首次手术时误扎喉返神经,2次手术时探查松解后声嘶逐步缓解;1例甲状腺切除手术后出血2次手术探查发现喉返神经入喉处出血止血后出现声音嘶哑。结论:喉返神经损伤原因与患者病情、手术方式、术者经验有关;喉返神经损伤类型主要是离断和结扎损伤;喉返神经入喉处及甲状腺下血管处为喉返神经易损伤部位;解剖显露喉返神经是手术中预防喉返神经损伤最有效的办法,经气管食管沟法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