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胆囊结石已成为一种严重困扰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从全世界范围来看,70%~80%的胆囊结石为胆固醇结石[1]。对胆囊结石,尤其是胆固醇结石成因的研究一度成为胆道外科的热点。经过40多年的探索,这一研究已经从最初的对胆石、胆汁理化性质的分析,深入到了分子生  相似文献   

2.
胆结石研究的展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胆结石研究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30年以前多集中在胆石的形态学及化学成份上,直到近30年才有了极其显著的进步。1968年,Small三角的胆汁胆固醇过饱和学说阐述了胆固醇结石形成的理化基础,1966年Maki提出结合胆红素酶水解的观点,成为胆红素结石形成的主要机制。他们是近代胆石研究的里程碑,也是第一个研究高潮。此后的胆石研究进入高潮。胆石动物模型和临床病人的研究证实了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三个缺陷,肝脏分泌过饱和胆汁的缺陷、胆汁成核的  相似文献   

3.
有关胆石成因冉勺研究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自六十年代初,以Rains为代表的许多学者对胆石的形态结构及其组合成分进行了大量研究,1968年Admirand和Small用理化实验的方法阐明了胆固醇结石病人的胆汁理化性质,此后有关的研究重点已由胆石本身的分析转向致石胆汁的构成及其产生的机制方面,从而把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胆石的生成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多数学者赞同多因素学说的观点,其中涉及到与胆固醇、胆色素、糖蛋白和多种金属元素等成分之间的关联。阐述前三者作用的报道较多,但有关研究金属元素与胆石生成的关系则不多见,然而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胆固醇结石病人BI型清除剂受体(scavengerreceptorBtypeI,SRBI)及其转录调节因子肝脏受体类似物1(liverreceptorhomologue1,LRH-1)的表达,以探讨胆固醇结石发病的机制。方法:对20例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和10例无胆石症对照者测定血清脂质、胆汁成分和计算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以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肝脏SRBI和LRH-1mRNA的表达量。结果:胆石组胆石平均胆固醇含量(86.68±5.26)%,均为胆固醇结石。胆石组病人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显著低于对照组[(0.86±0.62)mmol/L比(1.42±0.56)mmol/L,P<0.01]。胆石组胆汁胆固醇在总脂中的摩尔百分比和胆固醇饱和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7.80±2.06)mol%比(5.26±2.80)mol%,P<0.05]。胆石组SRBI基因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2.48±0.44比1.00±0.23,P<0.05),胆石组LRH-1表达也高于对照组(2.05±0.29比1.00±0.28,P<0.05)。结论:胆固醇结石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异常为胆汁胆固醇过饱和。肝脏LRH-1、SRBI表达增高,参与了胆固醇过饱和胆汁形成,并促进了胆固醇结石形成。  相似文献   

5.
洪智贤  何小东 《消化外科》2006,5(6):479-482
胆囊结石已成为一种严重困扰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从全世界范围来看,70%~80%的胆囊结石为胆固醇结石。对胆囊结石,尤其是胆固醇结石成因的研究一度成为胆道外科的热点。经过40多年的探索,这一研究已经从最初的对胆石、胆汁理化性质的分析,深入到了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领域。最近的研究集中在胆固醇代谢、“致石基因”的确认等方面。本文对近年来研究取得的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6.
胆囊在胆固醇胆石病因学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胆石成因的最早的研究是集中在胆囊内所发生的现象。1892年Naunyn认为胆石是因胆囊炎症、细胞脱落、产生异常物质而成。这种物质被胆固醇结晶一层一层地包绕,称为“胆固醇化”。胆囊炎和胆石形成是从病灶引起血行感染的结果。十九世纪人们认为胆汁郁滞使胆色素形成球形石,再聚而为结石的核心。在胆囊排空障碍时胆汁在胆囊内叠层化造成不同比重的胶液之间的界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 多发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炎症程度较高,可能与结石形成有关.对多发和单个胆固醇结石患者胆道细菌感染状况及与免疫球蛋白含量的相关性进行对照研究.方法 :用半定量PCR法测定分析38例胆囊结石患者胆石、胆汁和粘膜的细菌DNA阳性率和菌落数,并测定相应胆汁和粘膜IgA、IgG、IgM含量.结果 :单个和多发胆石组的胆汁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5.0%和73.7%,胆囊粘膜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66.7%和64.0%,结石核心的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57.1%和85.7%,结石外周细菌阳性率分别为71.4%和85.7%,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间胆汁和粘膜IgA、IgG、IgM含量差异无显著性,菌落数与免疫球蛋白含量不相关.多发胆石组粘膜细菌DNA阳性者的胆囊粘膜IgA、IgG含量高于阴性者(P<0.05).单个和多发胆石组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CSI)差异无显著性,各组内胆汁细菌阳性与阴性者的CSI差异也无显著性.结论 :多发和单个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细菌感染率相似,细菌感染不是多发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炎症严重的原因.多发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粘膜细菌与IgA、IgG含量增高有关,可能间接参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胆固醇类结石患者和非胆石症患者胆道细菌感染情况.方法 用不依赖细菌培养的半定量PCR和16SrRNA序列对照法,检测76例胆固醇类结石患者胆囊黏膜、胆汁和胆石中细菌DNA,与34例非胆石患者对照.结果 胆石组和非胆石组胆汁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7%和67%,胆囊黏膜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64%和69%,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石组细菌种类主要为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动杆菌、链球菌、鞘氨醇单胞菌、脆弱类杆菌和痤疮丙酸杆菌,胆石组菌种比非胆石组丰富,非胆石组菌种基本上均能在胆石组中找到.结论 胆固醇结石与非胆石症患者胆道细菌感染率相似,胆固醇结石中存在细菌不足以证明细菌参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胆系感染的菌群结构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胆系感染的茵群结构新变化,为胆石的成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对电穿孔治疗(electropvration therapy,EPT)术后病人的胆汁细菌学的研究,为该技术的可行性、科学性提供临床根据。方法:对55例确诊为胆系感染,对每例的胆汁、胆石进行需氧、厌氧茵培养,胆石分类后分别行电镜观察。结果:胆汁和胆石培养出的细菌种类相似,以肠球菌属占首位,其次是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茵属,且多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的复合感染,其中胆汁复合感染率为54.3%,胆石复合感染率为66.7%。HP的阳性率:胆汁:10/55(占18.2%);胆石:8/46(占17.4%);厌氧茵培养的阳性率:胆汁:20/55(占36.4%);胆石:18/46(占39.1%);对胆色素结石进行电镜扫描观察:均观察到有细菌存在,胆固醇结晶中少有细菌,结石核心可发现细菌;EPT术后:2例阳性(大肠杆茵),3例阴性。结论:胆系感染病人的胆汁和胆石培养出的细菌种类相似,以肠球菌属占首位,其次是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茵属,且首次发现有幽门螺杆菌(HP)的存在。电镜观察细菌存在于结石的核心和外周,说明细菌在胆结石的成因和发病机制中充当始动因子作用。EPT治疗后病人胆汁细菌培养结果初步说明胆道仍保持有其封闭性和屏蔽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胆囊结石是普外科常见的疾病,其中大多数结石中胆固醇含量超过50%,属于胆固醇结石。自上世纪60年代,国内外研究者对胆石发生机制的探索形成了3个共识,成为胆石病的经典学说:①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是胆囊结石发生的必要条件与胆石形成的基础;②胆汁中促/抗成核因子平衡的破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研究胆囊胆固醇结石 (简称胆石 )患者的胆石和胆囊胆汁中的 P-选择素 (P- Selectin)及胆石切片磷脂染色来阐明磷脂在成石胆汁凝血激活过程及胆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胆石患者胆囊胆汁 2 5份及非胆石患者胆囊胆汁1 5份 ,测定 P- Selectin水平 ;提取胆汁中的磷脂作为凝血活性表面行 APTT试验 ;收集胆石 1 5枚 ,制作成石蜡切片 ,行过甲酸Schiff's染色。复制仓鼠胆囊胆固醇结石模型 ,通过注入磷脂酶 A2 (PAL2 )来观察胆石的形成率及凝血酶原片段 1 +2 (F1 +2 )抗原水平。结果 胆石患者胆囊胆汁和胆石中 P- Selectin含量均均较低 ,与非胆石组相比无差异 (P>0 .0 5 )。两组胆汁中的磷脂都能促发凝血 ,而 APTT无明显差异。胆石切片过甲酸 Schiff's染色有阳性网状结构分布。经 PL A2 处理后 ,仓鼠胆囊成石率明显下降 (P<0 .0 5 ) ,F1 +2抗原水平也明显下降 (P<0 .0 5 )。结论 胆汁及胆石中并无活化的血小板存在或血小板并未被激活而参与成石胆汁的凝血激活过程 ,成石胆汁的凝血过程激活所需的磷脂表面可能来源于胆汁中的胆固醇磷脂“泡”。磷脂参与了胆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胆囊结石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胆囊结石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长期以来 ,许多学者致力于胆固醇性结石发病机理的研究。胆固醇性结石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 ,其发病机理的主要方面是胆汁胆固醇分泌增加导致的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升高。近年来遗传流行病学和动物模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 ,基因研究有可能成为揭示胆石发病机理的一个突破点。本文就胆囊结石成因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1 致石基因遗传流行病学和动物模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 ,基因因素对胆囊结石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胆石病的遗传模式可能是多基因参与。1.1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胆固醇结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遗…  相似文献   

13.
胆汁中蛋白成分对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常与胆汁成分改变有关,但其确切机制及其始动因素尚未完全明了,该文就近年胆汁中蛋白质成分改变对胆石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面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分析胆日同醇结石病人与正常人胆囊胆汁蛋白表达谱的差异,为阐明胆石成因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提取胆固醇结石病人和正常人胆囊胆汁总蛋白,构建相应的双向电泳蛋白质表达谱,应用lmageMaster图像分析软件获得差异蛋白点信息.结果 胆固醇结石病人与正常人胆囊胆汁总蛋白浓度分别为(6.4824±0.3403)mg/ml和(2.3156±0.3064)mg/ml(P<0.01).两组组内蛋白质平均匹配点数分别为465±71和407±85,平均匹配率为71.70%和68.38%,组间269个蛋白质点相互匹配,匹配率为61.70%.胆固醇结石组蛋白表达谱显著差异点34个,16个表达上调,18个表达下调.结论 初步建立了胆固醇结石病人和正常人胆囊胆汁蛋白表达谱.发现两者存在差异蛋白质点,为筛选胆石形成关键调控子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明确细菌在胆固醇结石发病机制中的地位。方法 用半定量PCR结合16SrRNA序列对照法,测定38例胆囊结石病人的胆石、胆汁和胆囊黏膜细菌DNA阳性率和菌落数,并取17例非胆石病人的胆汁和胆囊黏膜作为对照。用散射比浊法测定相应胆汁和黏膜中IgA、IgG、IgM含量。结果 胆石组和非胆石组胆汁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7%和67%,菌落数分别为3.23cfu(对数值)和2.43cfu,胆囊黏膜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64%和69%,菌落数分别为3.28cfu和3.67cfu,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两组间胆汁和黏膜IgA、IgG、IgM含量也无显著差异。菌落数与免疫球蛋白含量无相关性。结石核心和外周的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9%和82%,菌落数分别为3.19cfu和3.26cfu纯胆固醇结石细菌DNA阳性率为100%(3/3)。结石中胆固醇含量与细菌DNA阳性率无关。胆石组细菌DNA阳性者与阴性者的胆囊黏膜IgA、IgG含量均有显著差异。术前1h用抗生素者胆汁菌落数显著减少,但是黏膜菌落数无显著差异。结论 胆固醇结石病人与非胆石症人群胆道细菌感染率相似,不能仅凭结石中存在细菌来肯定细菌对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作用。胆囊黏膜细菌与IgA、IgG含量增高有关,可能间接参与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6.
胆结石病人肝脏核受体LRH-1及其调控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肝脏的肝脏受体类似物1(Liver receptor homolog 1,LRH-1)及其调控的三磷酸腺苷结合盒(ABC)转运体家族成员abcg5/8的表达,探讨胆固醇结石病发病的机制.方法 27例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男6例,女21例;年龄平均52岁.10例无胆石症的胆囊息肉病人为对照,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48岁.测定胆汁脂类成分和计算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肝脏LRH-1及abcg5/8 mRNA的表达量.结果 胆石组LRH-1表达高于对照组(14.18±1.80vs7.22±2.22,P<0.05),胆石组肝脏abcg基因mRNA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增高(abcg5:49.34±3.68 vs 33.48±2.77,P<0.05)abcg8:38.93±5.70 vs 18.70±3.42,P<0.05).胆石组胆汁呈胆固醇过饱和(1.17±0.02).结论 该研究结果提示人类肝脏LRH-1及其调控的abcg5/8的表达增高与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7.
单结合胆红素对人胆囊胆汁成核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单结合胆红素(MCB)对人胆囊胆汁成核时间(NT)的影响,应用胆红素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技术,从人胆汁中分离、纯化出单结合胆红素,将新制备的MCB分别加入到人胆囊胆汁(胆固醇结石胆汁8份、色素性结石胆汁7份和非结石病人胆汁5份)中,同时以不加MCB组为自身空白对照组,观察MCB对人各类胆囊胆汁成核时间的影响。结果发现:三组胆汁在加入MCB后其NT均比对照组不同程度缩短,其中,非结石组NT缩短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胆固醇结石组NT与非结石组NT比较P<0.05。结果提示:体外快速成核是胆固醇结石胆汁的重要特征,MCB很可能作为一种促成核因子参与了胆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胆汁中凝血和纤溶状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研究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胆汁中凝血纤溶状态与交联纤维蛋白生成和降解的关系来探讨胆囊结石的形成机制。方法:收集胆固醇结石(简称胆石)患者胆囊胆汁20份和非胆囊结石患者胆囊胆汁15份,测定胆汁中的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D-二聚体抗原和部分凝血纤溶因子抗原和活性水平。结果:胆囊结石组建者胆汁中D-二聚本抗原高于非胆囊结石组(P<0.01),抗凝血酶Ⅲ抗原高于非胆囊结石组(P<0.05),抗凝血酶Ⅲ活性低于非胆石组(P<0.05),胆石组抗凝血酶Ⅲ抗原与活性之比与非胆石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胆石组纤溶酶活性较非胆石组增高(P<0.05),纤溶酶活性与凝血活性指标之比明显低于非胆石组(P<0.05),两组间纤溶酶原激活性抑制活性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胆固醇患者胆囊胆汁中的凝血和行 性均高于非胆石组,但纤溶活性增高的程度与凝血活性比则明显减低,从而使交联纤维蛋白折生成增多,而降解相对减少,导致成石组胆囊胆汁中交联纤维蛋白积累,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载脂蛋白(Apo)组成胆汁中的成核一抗成核体系。我们通过测定其水平和了解其变化规律了解胆石成因的机制。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因胆囊胆固醇结石住院择期手术,胆总管探查阴性并行T管引流患者11例,其中男4例,女7例,平均年龄(45±15)岁。 2.方法:(1)胆汁的收集:每2 h收集T管引流胆汁5 ml共12次,密封于试管  相似文献   

20.
海南地区胆石病的特点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胆石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海南地区135例胆石病患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因素调查,对术中取得的胆石进行化学成份测定。结果:胆管结石占51.9%,胆固醇类结石占65.9%。城镇居民、高脂饮食及肥胖的胆囊结石发病率高,而农村居民、低脂饮食的胆管结石发病率高。胆管结石患的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65.7%)高于胆囊结石患的胆汁细胞培养阳性率(18.5%)。结论:海南地区胆石的分布部位胆囊结石与胆管结石比例接近;类型以胆固醇类结石为主。职业、生活条件、饮食习惯等因素与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的发病率有关。高脂饮食及肥胖是造成胆囊结石的主要因素,而低营养、低脂饮食与胆管结石的形成有关。反复胆道细菌感染在胆管结石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