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一种较好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对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运用了椎板扩大开窗或全椎板减压,摘除髓核,椎体间植骨,后路钉棒系统加压内固定腰椎融合术.摘除椎间隙65个,融合节段65个.结果 术后随访1~5年,复查X线片,无断钉断棒及松动现象,患者腰腿疼痛症状完全消失45例,基本消失9例,无明显缓解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90%.结论 运用腰椎板扩大开窗或全椎板减压,摘除髓核,椎体间植骨,后路钉棒系统加压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办法可以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一种较好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对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运用了椎板扩大开窗或全椎板减压,摘除髓核,椎体间植骨,后路钉棒系统加压内固定腰椎融合术.摘除椎间隙65个,融合节段65个.结果 术后随访1~5年,复查X线片,无断钉断棒及松动现象,患者腰腿疼痛症状完全消失45例,基本消失9例,无明显缓解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90%.结论 运用腰椎板扩大开窗或全椎板减压,摘除髓核,椎体间植骨,后路钉棒系统加压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办法可以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间及椎体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对 2 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 ,采用全椎板减压或椎板切开后移悬吊减压 ,RF- II或 MIMAMI脊柱内固定系统复位固定 ,椎间植骨融合或椎体间融合器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 6~ 68个月 ,平均 2 4个月 ,所有患者均获得了椎体间骨性融合 ,临床疗效优良率 92 .8% ,有效率 1 0 0 % ,骨融合率 1 0 0 %。结论 :腰椎滑脱症治疗中彻底减压、植骨融合、坚强内固定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 横突植骨融合 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 1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均行后路椎板切除减压 横突间植骨融合 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 结果 经6~18个月的随访,优14例,良4例. 结论 后路椎板切除减压 横突间植骨融合 椎弓根钉内固定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对退变性下腰椎不稳并椎管狭窄症状节段处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40例退变性下腰椎不稳症并椎管狭窄症、术前JOA评分10~15分,平均约11.6分患者,对退变性下腰椎不稳并腰椎管狭窄责任节段处行短节段钉棒固定,椎板减压、椎间盘髓核摘除,取减压产生骨粒进行椎体间植骨。结果全部获随访(时间6个月~4年),4~6个月后可见植骨灶骨融合征象,无螺钉断裂、松脱现象。患者腰痛、下肢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JOA评定结果:优24例,良14例,可2例,优良率为95.00%。结论对退变性下腰椎不稳并腰椎管狭窄责任节段处行短节段钉棒固定、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是治疗退变性下腰椎不稳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自体棘突椎板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下腰椎节段性不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术中切下的棘突椎板修成骨块或骨粒,植入椎间隙,加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节段性腰椎不稳症20例.结果 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5个月,椎间植骨3~12个月获骨性融合,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按JOA评分标准:优14例,良5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95%.结论 棘突椎板作为椎间融合材料行椎间植入加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下腰椎节段性不稳症是通过较小的窗口进入椎间隙,对神经根的干扰较小,可以获得骨性融合且费用较低,适合在基层医院使用.  相似文献   

7.
罗柏锋  罗雨桥  邓思然  李兴 《吉林医学》2012,33(9):1947-1948
目的:观察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板及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治疗腰椎真性滑脱症的32例患者,给予椎间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椎板重建术治疗,通过3个月~1年的随访,观察术后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患者的随访可以发现,腰痛症状消失的患者28例,下肢麻痛症状消失者26例,无间歇性跛行。通过复查X线片显示重建椎板及椎间骨全部愈合,未出现愈合不良及内固定松动的情况。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板及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明确,是腰椎真性滑脱治疗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椎管狭窄伴椎间不稳行钉棒系统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2例腰椎管狭窄伴椎间不稳的患者,行椎板切除减压的同时,应用钉棒系统固定并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结果:术中无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术后经1~5年的随访,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植骨均融合。结论:后路钉棒系统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伴椎间不稳,能提供理想复位、维持良好的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性前凸,提高了融合率,降低了手术后疾病复发率及融合后断钉断棒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板减压椎体内固定后路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共48例患者,男30例,女18例;年龄45岁~75岁,平均63岁;病变部位:L3-4间隙8例,L4-5间隙18例,L5S1间隙15例,两间隙及其以上7例。术前常规摄腰椎正侧位、双斜位,腰椎过伸过屈动力位片,CT及MRI,了解椎管狭窄及椎体滑移程度,经腰椎后入路方法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全椎板或半椎板减压,撑开提拉复位(或不复位),将减压的脊突、椎板骨质修整成条粒状,量少可用人工骨在椎管后外侧横突间植骨。术后六周带腰围下床活动。结果:本组随访时间6月至4年,48例患者术后均拍片复查,随访结果X线片显示横突间植骨融合良好,复位无丢失,螺钉无折断。本组优22例,良,24例,可,2例,优良率96%。结论:椎板减压椎体内固定后路植骨融合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腰椎滑脱患者应用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术中应用椎间融合器进行椎间融合、维持椎间隙高度,对滑脱椎体及其下位椎体行椎弓根钉固定。结果 34例患者术后滑脱完全复位,2例术后残留Ⅰ°滑脱。34例患者获得随访8~24个月,平均14.5个月,术后疗效评价优30例、良4例,34例患者椎间达到坚强融合。结论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理想、椎间融合率高,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Ⅱ、Ⅲ度腰椎滑脱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人院的3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为Ⅱ、Ⅲ度腰椎滑脱。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观察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及滑脱恢复情况、术后复位、疗效评价、材料生物相容性、术后椎间隙高度及BFS评分。结果30例患者术前均为Ⅱ、Ⅲ度腰椎滑脱,其中,19例行椎管、神经根管减压、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11例只行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获得随访30例,均超过12个月。30例椎间植骨全部融合,融合率为100%。BFS评分优良率达90.0%。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Ⅱ、Ⅲ度腰椎滑脱,操作简便、固定可靠,是临床治疗中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环锯加盖植骨法在经后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将2000年1月至2008年4月因腰椎疾患术后需要植骨融合的60例患者随机均等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环锯加盖植骨法的病例设为观察组,使用椎间融合器的病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融合时间、融合率,椎间高度的变化及有无并发症.结果术后60例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对照组有4例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出现椎间融合器向后移位(〈2mm),其中1例出现神经根受压表现.1例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椎间融合器下沉,下终板塌陷.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椎间植骨融合率和术后随访椎间隙高度丢失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的融合时间提早,其早期融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锯加盖植骨法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可膨胀脊柱融合器(B-Twin)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失稳性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1月~2009年11月我院收治的退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患者22例,均采用后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B-Twin椎间融合治疗。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应用JOA评分进行评价,并计算改善率,复查时X线片和CT观察椎间融合及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结果 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70~110 min,平均83 min;出血量为200~400 mL,平均280 mL;术后随访16~40个月,平均34.3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14.8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27.6分,改善率达75%~100%。复查X线片、CT示椎间高度丢失率为18%(4/22),椎间隙植骨融合率为86%(19/22),无感染、血肿、神经损伤及融合器脱落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后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联合B-Twin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失稳性椎间盘突出症创伤较小,出血量少,近期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CT影像学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内固定配合椎间植骨融合术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到2018年7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50例。记录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个月、6个月、1年腰椎正侧位CT检查结果,观察随访期间椎间隙高度、有效上终板面积、腰椎术后融合率的CT影像学变化。结果术后不同时间椎间隙高度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植骨量体积为5、6mL患者较植骨量体积4mL患者椎间隙高度升高明显(P<0.05);术后6个月、1年随访发现,椎间植骨量体积5、6mL患者植骨融合率显著高于椎间植骨量体积4mL患者(P<0.05)。结论内固定配合椎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手术方案,以5mL及以上植骨量体积进行自体骨植骨融合术,显著提高术后椎间融合成功率,CT影像学检查对评估内固定配合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效果具有可靠价值。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突出再手术5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腰椎间盘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原因,提出避免再次手术的主要措施。方法:对51例腰椎间盘突出再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初次手术失败,主要原因:未找到髓核、髓核取出不彻底、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松解不彻底及多间隙突出遗漏。再手术后随诊6个月~3年,优24例,良19例,可5例,差2例,垂足1例,优良率达84.31%。结论: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术前进行充分准备,手术需要有经验的医师参与,手术方法正确选择可避免腰椎间突出症手术失败;术中操作应细致轻柔,避免过多剥离和破坏椎板结构,对失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减压的同时应行内固定及植骨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钉棒复位椎间融合器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6年3月~2010年2月收治的76例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6例患者采用钉棒复位椎间融合器固定进行治疗,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结束时Taillard指数、疼痛评分(VAS)、腰功能评分(LBOS)、腰椎前凸度及椎间隙高度指数,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18个月,本组患者优56例,良14例,可6例,优良率为92.1%;术后仅发生硬脊膜损伤、脑脊液漏1例;术后Taillard指数、VAS、LBOS、腰椎前凸度及椎间隙高度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随访结束后VAS较术后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钉棒复位椎间融合器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具有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重度k滑脱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重度k滑脱症患者采用行椎板切除减压和髓核摘除,直视下打椎弓根螺钉进行复位内固定,同时行椎间植骨,后外侧关节突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后卧床休息4~6周后佩戴腰围下床活动。结果随访18—26个月(平均19.6个月),Ⅲ度滑脱10例,获得解剖复位3例,仍有Ⅰ度滑脱7例,椎体复位率达90%,IV度滑脱5例复位率达75%-90%。术后1.5年拍照片示椎体间均有骨性融合,其中RSS固定者螺丝钉折断1例,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完全缓解,术后按照邹德威临床疗效综合评分标准评定为优11例,良4例。结论椎弓根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重度L5滑脱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在2006年3月~2009年2月期间对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采用了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治疗,其中单侧椎弓根固定组24例,双侧椎弓根固定组28例。比较两种手术患者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及腰痛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融合率的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16个月),两组患者术前JOA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的JOA及ODI评分、融合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的功能参数均优于术前。单侧椎弓根固定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费用方面优于双侧椎弓根固定组(P〈0.01)。结论: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取得同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相同的手术效果,而且能够减少手术创伤,适于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魏玉锋  王冰 《中外医疗》2016,(15):103-105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试验组(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各26例,观察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手术、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患者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为(1.6±0.3)分、(20.5±1.9)分、(18.6±4.2)分,对照组为(2.4±0.5)分、(26.6±2.4)分、(16.1±3.7)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疗效优于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推荐选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局麻侧卧位内镜下腰椎融合术(postemlatera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科行PE-LIF治疗的5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临床指标,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和术后1年随访时拍摄腰椎X线片并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手术节段前凸角,术后1月用腰椎CT评估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率,术后6月、术后12个月通过CT评估融合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术时间为 130~190min,平均为(160±30)min;术中出血量为52~120 ml,平均为(63±15)ml。住院时间为6~15 d,平均为(9.3±3.5)d。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3~ 26个月,平均(17.4±2.8)个月。术前患者腰痛VAS为7.28±0.93分,术后1年为2.22±0.57分:术前下肢痛VAS为7.82±1.40分,术后1年为2.38±0.63分:术前ODI为(65.80±9.88)%,术后1年为(12.54±4.53),术后腰痛、下肢痛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术前为(8.3±1.5)mm;术后1年为(10.8±1.6)mm;术后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前凸角术前为(31.7°±7.3°);术后1年为(37.9°±4.4°);术后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前凸角术前为(13.1°±8.1°);术后1年为(16.1°±2.4°);术后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生神经根损伤、脊柱感染、椎管内血肿、融合器移位、断钉断棒等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局麻侧卧位内镜下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安全可靠,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