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的病机学说理论。方法:对中风的古今文献进行系统研究,从气虚血瘀说的理论、历代治疗中风的方荆及气虚血瘀与毒损脑络等方面了解缺血性中风病机理论。结果: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符合临床实际,气虚血瘀病机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医家接受。结论:中风气虚血瘀的病机学说可以更为有效地指导中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中风一病主要呈现本虚标实、上盛下虚证候。临床观察发现中风以气虚血瘀者居多。气虚推动无力,瘀血阻滞脑络,导致大脑缺血缺氧,是中风病发生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3.
中风一病主要呈现本虚标实、上盛下虚证候。本虚者或气虚,或阴虚,标实者系风、火、痰、瘀为患。临床观察发现中风以气虚血瘀者居多。气虚推动无力,瘀血阻滞脑络,导致大脑缺血缺氧,是中风病发生的主要病机。立中风证治八法,辨证施治,临床上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中风病气虚证证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气虚的成因中风病气虚的成因有二 :一是病前即已气虚 ,如年老体衰 ,正气不充 ,或久病 (如消渴、眩晕、胸痹 )气虚 ;二是病后邪甚伤正 ,脏腑功能失调 ,或饮食调摄失宜 ,气之化源不足 ,由此导致了气虚。气的化生与功能主要在于脾肺二脏 ,因此气虚之根也责之脾肺。2 气虚与中风发病气虚是中风病主要病机之一。据临床资料统计 ,中风病人中 ,以气虚为主证 (气虚血瘀、气虚挟痰、气阴两虚 )的近半数 ,可见气虚与中风发病密切相关。前人对气虚致中风早有认识。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王履“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 ,或忧喜忿怒伤其气 ,多有此疾…  相似文献   

5.
益气补肾法在老年缺血性中风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提出气虚肾亏是缺血性中风的根本病机之一;由肾虚而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风、痰、瘀由肾虚而生。据此病机特点,拟定益气补肾法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6.
辩证治疗急性中风85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之勇  熊功臣 《陕西中医》1995,16(3):110-111
将急性中风852例病人,分阴虚血瘀型、痰热血瘀型、气虚血瘀型3类,病位在脑,中药、针刺联合应用治疗急性中风,总有效率89.6%。指出在辨治中风时,须长期运用活血化瘀中药,中风急性期辩证论治最主要依据是舌诊。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医分型辨治理论,治疗血瘀型、痰结型、气虚型等3例不同类型的中风患者,因辨证准确,遣方切合病机,故皆收到较好的疗效。并对中风的病因病机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论益气化瘀法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主要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轲 《山西中医》2003,19(6):1-3
中风气虚血瘀病机理论的形成,其学术渊源可上溯于《内经》有关论述,唐、宋、金、元、明历代医学文献中,继有补充发展,到清代王清任明确提出这一观点,标志着该理论的形成;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关键在于气病及血,因虚致瘀,瘀阻脑络,清窍不通;益气化瘵法标本兼顾,切合病机,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气虚血瘀是缺血性卒中的基本病机 缺血性卒中,属中医“中风”、“厥证”、“偏枯”等病证范畴,气虚血瘀是中风、偏枯发病的基本病机,历代医家对此论述颇多。“内虚邪中”说始于《内经》,在《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提示了气虚是发生中风的重要原因之一。《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论》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合并缺血性中风基本病机及治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气阴两虚和瘀血阻滞是基本病机 缺血性中风是消渴病的并发症,而且多发生于消渴病的后期,两者在病机上存在着以消渴病机为基础的转化规律。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初期以燥热为主,燥热伤阴,渐致阴虚,后期则损及肾阴,以阴虚为主,兼有气虚。消渴病合并缺血性中风之气阴两虚是由消渴病阴虚燥热病机发展而来。若阴虚,则虚火煎熬阴血,瘀阻脑络发为缺血性中风;或气虚无以行血,血停为瘀,阻滞脑络发为缺血性中风,阴虚与气虚同时存在共同导致瘀血阻滞脑络而发病。瘀血既是消渴病最常见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缺血性中风最直接的原因,因此笔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风与气虚、瘀血、痰湿等致病因子之间的关系,提出新的中风病机假说。方法:通过对古今中风医案中的方药进行统计挖掘,分析缺血性中风中经络、中脏腑的医案用药频率及演变特点,获得相关致病因素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结果:研究表明,补气、活血、化痰类中药在古今缺血性中风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气虚、瘀血、痰湿是导致缺血性中风病发生的独立因素。结论:缺血性中风是本虚标实之证,气虚为本,痰瘀为标,"气虚生痰、瘀阻脑络"是缺血性脑中风的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12.
陈绍宏教授“中风核心病机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绍宏教授是国内知名中医脑病专家,提出中风应辨病论治,中风有其自身的发病规律,即“核心病机”。中风病的核心病机是:以元气虚为本,痰、瘀、风、火都是继发于元气虚的病理产物,治疗也应遵循治病必求其本的思想,以大补元气为要务,临床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1“病”和“证”、“  相似文献   

13.
中风病证候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余学庆  李建生  庆慧 《新中医》2003,35(11):20-22
目的:探讨中风病证候分布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340例中风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并运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中风类型是影响风证发生概率的最主要因素;影响火热证的主要因素有中风类型、离退休、病期、生活方式、甘油三酯;吸烟、体重指数、病程是影响痰湿证的主要因素;工人(职业)、中风家族史、中风类型、空腹血糖、病期、高血脂病等因素是影响血瘀证发生的主要因素;影响气虚证的主要因素有肥胖、中风家族史、中风类型、工人、性剐、伴发心血管病、病期等;食盐多、高血压病、高血脂病、空腹血糖、体重指数是影响阴虚阳亢证的主要因素。结论:中风病证候变化多端,对中风病的辨证应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风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标实为在气虚基础上形成的痰浊血瘀,治疗方面重标本兼治才能获效.脑脉泰胶囊立足于气虚血瘀痰阻病机,以益气固本、活血化痰、通络熄风法治疗中风,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中风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标实为在气虚基础上形成的痰浊血瘀,治疗方面重标本兼治才能获效.脑脉泰胶囊立足于气虚血瘀痰阻病机,以益气固本、活血化痰、通络熄风法治疗中风,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中风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标实为在气虚基础上形成的痰浊血瘀,治疗方面重标本兼治才能获效.脑脉泰胶囊立足于气虚血瘀痰阻病机,以益气固本、活血化痰、通络熄风法治疗中风,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中风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标实为在气虚基础上形成的痰浊血瘀,治疗方面重标本兼治才能获效.脑脉泰胶囊立足于气虚血瘀痰阻病机,以益气固本、活血化痰、通络熄风法治疗中风,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中风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标实为在气虚基础上形成的痰浊血瘀,治疗方面重标本兼治才能获效.脑脉泰胶囊立足于气虚血瘀痰阻病机,以益气固本、活血化痰、通络熄风法治疗中风,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中风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标实为在气虚基础上形成的痰浊血瘀,治疗方面重标本兼治才能获效.脑脉泰胶囊立足于气虚血瘀痰阻病机,以益气固本、活血化痰、通络熄风法治疗中风,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中风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标实为在气虚基础上形成的痰浊血瘀,治疗方面重标本兼治才能获效.脑脉泰胶囊立足于气虚血瘀痰阻病机,以益气固本、活血化痰、通络熄风法治疗中风,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