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器官损害2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肺外器官损害的临床表现,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有肺外器官损害的210例MP感染患儿临床资料。结果:肺炎支原体肺炎(MPP)534例中210例有肺外器官损害(39.3%),累及的主要器官有心血管系统69例(32.9%)、消化系统86例(41.0%)、血液系统48例(22.9%)、泌尿系统46例(21.9%)、神经系统8例(3.8%)、皮肤损害37例(17.6%)、肌肉关节损害18例(8.6%)。结论:MP感染除引起肺部病变外,可同时有1个或1个以上肺外器官受累。对出现肺外表现或以肺外表现为主要临床症状的MPP患儿应及早确诊,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治疗消化系统损害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96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患儿并发肺外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并对发生消化系统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96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有145例并发肺外损害,发病率为48.9%,其中有48例为消化系统损害,占33.1%,其临床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最常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热程、发热程度、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应用起始时间、C-反应蛋白、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升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并发消化系统损害呈正相关(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肺外损害的发生率较高,以消化系统最常见;多种因素影响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消化系统损害的发生,应尽早根据相关危险因素给予感染患儿临床干预以减少消化系统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并分析患儿的危险因素,以期指导临床治疗以及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误诊与漏诊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2013年450例MP感染患儿中发生肺外并发症172例临床特征,其中男106例、女66例,所有患儿均经过临床确诊为肺炎支原体IgM阳性,分析患儿肺外并发症的发生和临床特征,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2例MP感染患儿发生肺外并发症临床表现以肺外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有12例,在所有肺外并发症受累系统中最高的为消化系统占40.12%,其余依次为循环、皮肤黏膜、泌尿、神经、血液等系统,分别占27.91%、21.51%、18.02%、12.79%、9.88%;所有患儿经抗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MP感染可引起患儿复杂的肺外并发症,从而导致多器官系统功能的损害,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在临床较为常见,容易发生误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脏器损害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脏器受累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62例临床确诊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2例MP感染中32例有肺外脏器损害,发生率为51.6%,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皮肤、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结论 MP感染以学龄期儿童多见,可出现多脏器受累,肺外症状呈多样化,需引起重视,防止漏诊.  相似文献   

5.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及疗效,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2009至2012年收治的120例MPP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120例患儿中,男66例,女54例;5岁以下患儿占36.7%(44例);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咳嗽占85.0%(102例)、发热占83.3%(100例),年龄较小的患儿更容易出现喘息;体征:双肺呼吸音增粗或减低占40.0%(48例),湿性啰音占22.5%(27例),喘息占8.3%(10例);肺外系统受累占64.2%(77例),心血管系统受累占36.7%(44例),消化系统受累占26.7%(32例);胸片以小斑片或扇形浸润、节段性实变浸润最常见;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检测占98.3%(118例).患儿经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均预后良好.结论 儿童MPP临床表现复杂,且易累及肺外系统,但及时准确诊断及合理治疗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常见肺外临床表现.方法:对100例具有肺外症状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MP可引起肺外症状,100例中累及消化系统52例,累及血液系统20例,累及心血管系统9例,累及骨骼及肌肉系统8例.结论:了解和掌握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常见肺外症状对于不典型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从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特征、肺外合并症及治疗转归等方面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结果:612例MPP发病年龄2月~1岁占8.00%,1~3岁占24.67%,3~6岁占30.06%,6~13岁占37.25%;临床表现中咳嗽是突出症状,占96.89%,早期多为干咳或刺激性咳嗽,且夜间较重;64.70%的患儿有发热症状,热型不定,发热程度和持续时间不一;早期缺乏阳性体征,胸部X线改变不典型;除呼吸道病变外,患儿常合并肺外多系统的损害;MP-IgM血清学检测阳性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指标;所有病例选用阿奇霉素治疗均有效。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好发于学龄儿童,婴幼儿肺炎应高度重视肺炎支原体的感染;血清学MP-IgM检测可作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指标;选用阿齐霉素口服或静滴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外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78例肺炎支原体肺外感染患儿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本组78例患儿经治疗后,75例获得痊愈,3例疗效不显著,转至上级医院接受治疗,并获得痊愈。结论充分认识小儿肺炎支原体肺外感染的临床特征,早期准确诊断并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利于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P)感染肺外脏器受损的临床特征、疗效和预后。方法:对桐庐县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2011年收治的有肺外并发症的82例MP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2例有肺外并发症的MP感染患儿,其中累及神经系统18例、血液系统8例、心血管系统9例、泌尿系统21例、消化系统5例、皮肤肌肉损害8例、多个系统损害12例,并发川崎病1例。结论:MP感染可引起多系统损害,肺外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依靠MP-IgM抗体的检查,治疗上应综合分析病情,有效处理[1-4]。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器官损害临床问题进行研究。方法:选择了本院2015年8月到2016年3月的85例小儿肺支原体感染患者,合并肺外器官损害者为观察组,未合并合并肺外器官损害者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儿43例,对照组患儿42例,分类统计分析了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器官损害情况,同时观察患儿转归及预后情况。结果: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器官损害中,肝功能损害占比最高(67.445),显著高于血液系统损害(13.95%),心肌损害(4.65%),皮肤损害(2.33%),泌尿系统损害(11.63%)占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是血液系统损害,观察组患儿病症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肝功能损害和血液系统损害等肺外器官损害发生率较高,因而临床治疗中需要及时预防和治疗这类患儿的肺外器官损害情况,避免患儿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以肺外症状为首发表现的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总结经验、提高诊治水平。方法采用系统回顾性方法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85例以肺外症状为首发表现的MP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小儿MP感染肺外症状为临床首发表现主要体现在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皮肤损害、消化系统、结缔组织和心血管系统,其中主要以血液系统(36.5%)损害为主,其次为神经系统(20.0%)和皮肤损害(18.8%),余分别占9.4%、9.4%、5.9%;所有患儿经确诊为MP感染后予阿奇霉素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病情均明显好转。结论肺外症状为临床首发表现的MP感染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临床医生应多了解认识、重视该疾病,详细了解患者病史、病情,合理利用相关实验室辅助检查,做到早诊断,及时治疗,减少或避免误诊、漏诊,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2008~2009年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临床特征,总结治疗体会。方法:选择天津地区4 037例住院肺炎患儿,对患儿的发病季节、年龄、临床表现、肺外并发症进行统计。结果:4 037例中MP肺炎374例,发病率9.26%,5岁以上为主(67.38%),年长儿中,高热、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肺内炎性实变多见,且多合并病毒感染(39.57%)。1/4发生胸膜病变。肺外损害中,除皮疹、消化道症状,出现1例肾炎,最严重为3例噬血细胞淋巴细胞增殖综合征(HLH)。神经系统损害少见。结论:MP感染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致病原,除引起肺部病变,尚可引起肺外多脏器和组织的损害,应注意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1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11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多为学龄儿童,6~12岁占48.28%,但年幼儿童感染率有所增加,3岁以下占15.52%。发热伴咳嗽的患儿占87.07%,平均发热8.42d。早期多无明显阳性体征,随病程的进展,83.62%的患儿肺部出现湿啰音。MP—IgM阳性率为45.69%,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阳性率53.45%,MP—IgM阳性和或MP快速培养阳性患者共86例,阳性率74.13%。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正常(占58.62%)。胸片以一侧大片状阴影为多见,占72.41%,右侧(59.48%)多于左侧,下叶(70.23%)多于中上叶。42例(36.21%)患儿有并发症。所有病例均用阿奇霉素或红霉素治疗,效果大多较好。结论小儿支原体肺炎好发于学龄儿童,大多数患儿肺部出现湿啰音,血清特异性抗体MP—IgM检测结合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症状与诊疗方法,进一步提高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对该院接诊的286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人的症状与诊疗方法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06例(37.1%)肺外感染与200例(69.9%)支原体肺炎,其余受累系统包括神经、心血管、泌尿、血液、消化系统,还有皮肤和淋巴结。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症状多变,还会损及其余系统。早期诊断与最终确诊分别根据临床症状和MP—IgM抗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就诊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率和危险因素,为制订有效防治d,JL肺炎支原体感染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某院就诊的16岁以下病程超过1周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检测及进行相关危险因素调查。结果: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率为35.7%,肺炎支原体感染率随着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感染者中诱发哮喘者占29.1%,规范抗感染率65.3%。结论:加强小儿体能锻炼,合理喂养,讲究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坚持规则用药,可有效防治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再感染和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6.
珠海地区2001-2003年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发病率、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分布及性别因素。方法 对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儿内科2001-2003年部分住院及门诊呼吸道感染患儿,采用明胶颗粒凝集方法(PA)做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检测,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共检测患儿6458例,阳性数为2268例,阳性率为35.1%。肺炎支原体占小儿肺炎的46.2%。支原体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秋、冬季发病率最高,发病年龄以学龄前儿童为最高,1岁以下为最低,性别间无差异.2001-2003年阳性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结论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时期呼吸道感染重要病原之一,其引起小儿肺炎有增加的趋势,临床上应加强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一起幼儿园里肺炎支原体肺炎暴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北京市某所幼儿园的1个班级2006年7月暴发的一起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方法 调查该幼儿园环境,查阅2005年8月1日-2006年7月31日间的幼儿园考勤记录,面对面或电话方式向因病缺勤的儿童家长调查儿童患病情况.住院患儿病史资料专人表格化采集,结合其住院资料进行临床分析.采用日本Fujirebio公司生产的血清Serodia-Myco Ⅱ凝集试验试剂盒检测MP-IgM抗体.结果 2006年7月中旬,该所幼儿园有大、中、小3个班级,大班的25名6岁儿童中,4 d内3例患肺炎先后住院,均诊断为MPP.在2006年5月下旬至7月中旬,大班共8例儿童发热、咳嗽,5例做了X线检查,均诊断是肺炎,MP抗体检测均阳性,其中3例双份血清MP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此间,幼儿园的其他2个班级的儿童无人患肺炎,5例肺炎儿童的家长和大班的教师也无患肺炎者.大班教室通风及日照差,是2006年3月因故临时搬迁至此.有效改善教室通风后,至2006年9月初,大班儿童中未再出现新的肺炎病例.5名肺炎患儿均无鼻塞、流涕,也无耳痛、皮疹等症状及其他肺外并发症,外周血WBC总数均不高[(3.9~7.7)×109].结论这是一起发生在幼儿园的MPP局部暴发,教室通风不良是导致MPP暴发的主要原因.儿童MP感染更易导致肺炎.  相似文献   

18.
成黎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1):1494-1495
目的:分析小儿支原体(MP)肺炎肺外器官受损的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方法:对180例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0例中61例肺外器官受累,占33.89%,其中以消化、心血管、皮肤、血液系统受累为多见,分别为40.98%、29.5%、11.48%、6.56%。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疗效显著,预后好,无后遗症。结论:MP感染易引起肺外并发症,应高度重视,以免引起漏诊、误诊及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相似文献   

19.
邢业兰 《工企医刊》2012,25(2):29-30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肺炎支原体(MP)感染状况,为临床诊治和预防保健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GIFA试剂盒,对我院曾在201 1年1-12月期间诊治的6208例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儿童进行血清MP - IgM抗体检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收集6208例临床疑似肺炎支原体患儿血清标本,其中2396例患儿血清标本MP - IgM抗体阳性,阳性率为38.60%.女性患儿MP - IgM抗体阳性率45.21% (1085/2400)高于男性患儿34.43% (1311/3808).血清MP- IgM抗体阳性率最高年龄组在学龄期(>5岁),为49.25% (753/1529);血清MP - IgM抗体阳性率最高季节在第四季度为41.50%(696/1677).结论 肺炎支原体MP - IgM抗体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学龄期儿童和第四季度分别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高峰年龄组和高峰季节.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儿童时期呼吸道感染重要病原体之一,其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有增加的趋势,临床上应加强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