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机采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的临床效果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机采冰冻血小板输注在因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患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 0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脾功能亢进伴有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 ,随机分为冰冻血小板输注和新鲜血小板输注两组 ,观察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和出血情况的改善。结果 两组输注血小板后均有效 ,临床症状缓解 ,出血停止或减少 ,输注后 1,2 4h较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均有明显提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输冰冻血小板组和输新鲜血小板组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两组各有 1例低热和轻度皮疹 ,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输注机采冰冻血小板具有明显的止血和提高血小板计数的效果 ,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冰冻机采血小板临床输注的效果。方法:将有血小板输血指征的病人分血液病组(实验组)和非血液病组(对照组),分别观察输注冰冻血小板前后血小板数(PLT)、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及出血症状的控制。结果:两组患者在输注冰冻血小板后PLT均明显增高,输注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CCI>10的比率非血液病组显著高于血液病组;输注冰冻血小板后有效控制出血症状的比率为93.8%。结论:冰冻血小板具有新鲜血小板同样效果的良好的止血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冰冻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80例血液病患者,分成两组分别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非血液病患者40例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对1hCCI、24hCCI值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血液病患者输注冰冻保存血小板组与血液病患者输注新鲜血小板组相比1hCCI值无显著差异(P>0.05),24hCCI值显著降低(P<0.05)。血小板输注后均无严重输血反应,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总体相当,冰冻血小板临床疗效良好。结论:冰冻血小板和新鲜血小板对因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均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对血液病患者,新鲜机采血小板长期疗效优于冰冻保存血小板。  相似文献   

4.
机采新鲜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制剂临床输注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比较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输注血小板患者200例,分为输注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两组。观察输注后24h的血小板数量,与输注前血小板数量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两组出血情况是否得到改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输注后血小板数量均明显上升,但机采新鲜血小板组疗效优于冰冻血小板组。结论输注机采新鲜血小板比冰冻血小板更能有效控制及预防出血,提升血小板数量,但冰冻血小板可用于紧急情况下抢救由于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滕本秀  段惠玲  段前碧  赵敏  李忠俊 《重庆医学》2007,36(24):2479-2480
目的探讨机采新鲜冰冻血小板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弥补抢救患者时新鲜血小板难以供应。方法采用机采新鲜血小板与机采新鲜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疗效分析,随机分为两组对照,观察血小板输注前后的临床体征及血小板计数。结果两组疗效分析,机采新鲜血小板组疗效优于新鲜冰冻血小板组疗效。结论机采新鲜冰冻血小板可以用于抢救由于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新鲜和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12月输注血小板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00例,其中输注新鲜保存机采血小板组59例,输注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组141例,分别计数患者输注前和输注后24小时外周血血小板,计算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ercentage of platelet recovery,PPR)。结果新鲜组输注血小板后24小时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上升明显优于冰冻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新鲜和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后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但在输注新鲜血小板后,24 h外周血血小板恢复效果优于冰冻血小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40例急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新鲜血小板)和对照组(冰冻血小板),在输注后24h分别记录两组的相关参数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输注前、后的出血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后,其体内血小板计数均有明显上升,其中,观察组上升率为91.25%,对照组上升率为6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实践,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均能起到预防和控制出血的效果,但在血液疾病的治疗中,新鲜血小板的外周血血小板疗效明显优于冰冻血小板.因此,在抢救出血患者时,可将冰冻血小板作为单采新鲜血小板的临床替代品.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机采血小板于采集后6h和72h制备的冰冻血小板制品治疗急性大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急性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输注采集后6h制备的冰冻机采血小板制品,另一组输注采集后72h制备的冰冻机采血小板制品,通过血小板CCI测定输注有效率及观察临床止血效果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以美国产Trima血细胞分离机配套全密闭7d保存袋采集的机采血小板,分别于采集后6h和72h制备的冰冻血小板制品,用于急性大出血患者。输注后血小板数量显著高于输注前,输注后患者的出血明显减轻或得到有效控制;采集后6h和72h制备的冰冻机采血小板的CCI有效率比较(χ2<0.01,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全密闭7d保存袋采集的机采血小板,分别于采集后6h和72h制备的冰冻机采血小板制品,都能有效地改善和控制急性大出血患者的出血倾向,用于抢救急性大出血患者疗效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机采冰冻血小板的临床应用效果,缓解抢救患者时新鲜血小板供不应求的现象。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机采新鲜血小板与机采冰冻血小板进行临床输注,观察输液前后患者的临床体征及血小板计数。结果:机采新鲜血小板组疗效显著优于新鲜血小板组。结论:机采新鲜冰冻血小板可用于抢救因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性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10.
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输注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输注效果。方法将160例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输注新鲜血小板,n=82)和对照组(输注冰冻血小板,n=78)。比较输注后两组患者的出血时间,输注后1h,24h外周血血小板增高校正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输注血小板后1h的出血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输注血小板后1h和24h的CCI值和PPR值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鲜血小板提高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作用优于冰冻血小板。  相似文献   

11.
新鲜血小板输注和深低温保存血小板输注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用新鲜和深低温保存的浓缩血小板悬液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方法:42例患者用新鲜浓缩血小板悬液输注,另外49例用深低温保存血小板输注。结果:输注新鲜血小板组共接受血小板输注79次,平均每例输注1.88次,CCI值有效率35.4%,临床疗效有效率88.09%;输注深低温保存血小板组共131次.平均每例2.67次,CCI值有效率16.79%,临床疗效有效率81.63%;两组间比较CCI值及输注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输注新鲜血小板疗效优于输注深低温保存的血小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冰冻血小板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159 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57例患者给予冰冻血小板输注,102例患者给予新鲜血小板输注,输注前及输注后18~24 h分别测定血小板计数,比较血小板回收率及临床出血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冰冻血小板止血有效率达89%,与新鲜血小板相近,但输注后24 h血小板的回收率与新鲜血小板相比有差异.结论冰冻血小板有一定的止血效果,可用于急诊血小板输注,但不宜作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3.
大量输血对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和及时输注血浆和(或)血小板的重要性。方法:选择104例大量输血患者,分成单纯输血组、输注红细胞及输400~1 000 ml血浆组、输注红细胞及超过1 000 ml血浆组,对输注的成分血及输血前后PT、INR、APTT、FIB、血小板的结果加以分析。结果:大量输血后,患者PT、INR、APTT延长,FIB、血小板下降,单纯输注红细胞患者改变最明显,其次是输红细胞及少量血浆着,输血同时输注1 000 ml以上血浆凝血机制改变最小。结论:大量输血可使凝血功能变差及血小板降低,适当输注血浆和(或)血小板可减少改变的程度,避免出血加重。  相似文献   

14.
单采冰冻血小板临床应用疗效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冰冻保存前后的计数变化及临床应用疗效.方法:检测单采血小板在-80℃保存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输注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观察患者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上升值及临床止血情况.结果:输注单采冰冻血小板和单采新鲜血小板均有明显止血疗效,冰冻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为87.5%,对外科手术中大出血患者的输注有效率达100%;新鲜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为97.5%.结论:冰冻血小板有明显止血疗效,最适合在手术或急症患者因血小板减少而引起大出血的及时治疗性输注.  相似文献   

15.
机采冰冻血小板的临床应用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冰冻血小板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318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04例患者给予冰冻血小板输注,114例患者给予新鲜血小板输注,输注前及输注后18 h~24 h分别测定血小板计数,比较血小板回收率及临床出血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冰冻血小板止血有效率达89%,与新鲜血小板相近,但输注后24 h血小板的回收率与新鲜血小板相比有差异。结论:冰冻血小板有一定的止血效果;可用于急诊血小板输注,但不宜作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病患者的疗效,探讨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方法对比61例(109例次)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的血小板计数,观察前后临床疗效。结果(1)输入新鲜血小板后24h内,血液病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2)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不同,淋巴瘤患者有效率为88.2%,白血病患者有效率为61.1%;(3)不同体重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不同,随体重增加,有效率降低;(4)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随输注次数增加而下降,有无并发症是影响血小板输注的一个因素。结论血小板输注是防治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的有效措施之一,临床上血小板输注治疗应考虑个体化,减少重复输注,提高血小板有效输注率。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6):84-86
目的探讨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输注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悬液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消化道大出血患者50例,依据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悬液输注比例分为低比例血浆组17例、中比例血浆组21例、高比例血浆组12例。监测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三组不同比例血浆-红细胞悬液输注组患者输血前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大量输注血浆和红细胞悬液后,低比例血浆组患者APTT、PT均显著延长,Fbg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比例血浆组APTT和PT也有所延长,但延长时间短于低比例血浆组,Fbg浓度也有所降低,同样减少幅度低于低比例血浆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比例血浆组患者其APTT、PT和Fbg与输血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在临床输血时,应避免血浆和红细胞悬液比例失调,低比例血浆可诱发血液低凝现象产生,以血浆∶红细胞悬液为1∶1较好。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忠  陈方祥  何静  罗梅 《重庆医学》2007,36(24):2484-2485
目的探索血小板抗体的产生规律及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检测非滤过组(A组)和滤过组(B组)患者血4、板HLA抗体和HPA抗体,以CCI评价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A组HLA抗体阳性率为56.67%(17/30),HPA抗体阳性率为16.67%(5/30),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46.67%(14/30);B组HLA抗体阳性率为13.33%(4/30),HPA抗体阳性率为10.00%(3/30),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13.33%(4/30)。两组比较,HLA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滤除白细胞的机采血小板,难于减少血小板HP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但可以减少血小板HL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介入术前血小板输注的阈值及输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因肝癌介入术预防性输注血小板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阈值[(10~20)×109/L(A组)、(20~30)×109/L(B组)、(30~40)×109/L(C组)、(40~50)×109/L(D组)]四组患者输注不同剂量血小板(1 U、2 U)后介入术后的血小板(PLT)计数、凝血功能、肝功能的差异.结果 不同输注阈值的患者输注1 U血小板后术后1 d和3 d的PLT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凝血功能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纤维蛋白原(FI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阈值的患者输注2 U血小板后术后1 d、3 d PLT计数和PTA、I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 d PT、APTT、T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 PT、FIG、T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相同阈值输注2U血小板后术后1d、3dPLT计数比输注1U血小板的患者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和INR仅在阈值为(10-20)×109/L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介入术前预防性输注血小板阈值建议是<20×109/L,且输注量为2 U;当输注阈值>20×109/L时输注1 U或者不输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