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治疗手段,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uveal malignant melanoma,UM)、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和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primary vitreoretinal lymphoma,PVRL)基因靶向... 相似文献
2.
3.
眼内异物合并眼内炎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眼内异物合并眼内炎的效果。方法:眼内异物合并眼内炎18例(18例)。行玻璃体切除术和眼内异物摘出术,联合角巩膜缝合,晶状体切除,视网膜切开,眼内激光、巩膜外冷凝,C2F6或硅油填充术,术后给予足量的抗生素,随访3-6月。结果:术中眼内异物均摘出成功。16例感染控制,1例真菌性眼内炎和1例铜绿假单胞菌眼内炎因感染术后未能控制而摘除眼球,术后视力光感-0.5,手术并发症主要有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出血,视网膜脱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黄斑前膜形成。结论:采用玻璃体手术摘出眼内异物结合术后足量抗生素的应用,可有效地控制眼内炎,但视功能恢复不理想。 相似文献
4.
眼内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B超、CT、MRI对眼内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06例临床诊断为眼内恶性肿瘤病人的门诊初步诊断、B超诊断、CT诊断、MRI诊断和术前诊断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各种诊断的误诊率。统计106例病人的并发症。结果:106例中临床诊断(术前诊断)为视网膜母细胞瘤80例、脉络膜黑色素瘤18例,脉络膜转移癌8例,获得病理证实分别为79你、18例和7例。各阶段诊断误诊率分别为门诊初步诊断44.34%、B超诊断4.72%、CT诊断16.09%、MRI诊断误诊率为0,术前诊断1.89%。继发青光眼占33.96%、继发视网膜脱离占30%、屈光间质混浊占24.53%。结论:眼内恶性肿瘤并发症较多,易造成误诊。B超、MRI影像技术各有优势和不足,合理选择配合使用能大大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5.
SharonMcCaffery ErinM.Simon NancyJ.Fischbein HowardA.Rowley AnnShimikawa ShanLin JoanM.O'Brien孙岩秀 李子良 《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2003,15(2):71-77,117
背景:超薄切面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imentional fast spin-echo。3-D FSE)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是一种新的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我们用其来评估眼内及眶内恶性肿瘤。并与常规MRI技术比较,以观察其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眼部肿瘤科的连续26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者为眼部肿瘤科医师和神经影像学医师。将所有患者的3-D FSE T2加权成像(共27份)与常规MRI的图像相比较。并尽可能联系患者的其他检查结果。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A超、B超、超声生物显微镜、临床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标准MRI资料相比。27例中17例(63%)患者的3-D FSE T2加权成像序列可以全面提高影像学检查发现的准确度;11例(41%)患者因提高了图像分辨率而导致放射影像学下的附加病变的发现;对6例(22%)患者提高了放射影像学诊断的信心。非视网膜母细胞瘤病变的5例患者中有3例因3-D FSE T2加权序列提高了分辨率。从而改变了疾病的治疗方案。使用3-D FSE或者常规成像技术均可以发现所有的活动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病变。但对于非活动性的病变。常规成像技术并非都能发现。结论:与常规MRI技术相比。3-D FSE T2加权序列提供了对眼内和眶内结构的出众的分辨率。在评估眼内肿瘤和神经鞘复合体时尤其有用。这一新技术也提高了对眼内和眶内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6.
7.
8.
梁业湘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1997,19(6):465-466
我科于1996年2月收治一例眼穿孔伤,眼内非磁性异物、外伤性白内障、玻璃体积血、葡萄膜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取出眼内异物,原失明眼获得0.8的良好视力,报道如下:患者陆XX,男,对岁,住院号312641。因右眼被玻璃刺伤,疼痛,失明7天,于1996年2月入院。7天前从上海回乡休假,夜间被歹徒用破碎玻璃瓶刺伤额面部皮肤及右眼,在当地卫生院即行睑部皮肤扩创缝合术并包扎右眼,7天后去除眼罩,发现右眼失明,转到我科。自诉右眼有近视史。检查:BP16/11kPa(1kPa=7.5mmHg0,T37.5℃,心肺等正常。右眼视力光感,光投射(+),… 相似文献
9.
真菌性眼内炎的治疗预后通常较差,其药物和手术治疗目前比较混乱,一直在探索中。传统药物有两性霉素B、氟康唑、氟胞嘧啶。新一代药物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体、伏立康唑、卡泊芬净。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全身或局部应用药物对治疗真菌性眼内炎尤为重要。本文就目前真菌性眼内炎的药物和手术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松毛虫所致的眼部损伤临床上不常遇到。我科自89年以来共收治8例病人,经治疗效果满意,视力均显著提高,眼部刺激症状消失,现将临床治疗情况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8例中男7例,女1例,均为单眼受伤,年龄8岁~62岁,以青壮年为多,均有松林作业史。就诊时间为伤后1天~6天。2.临床表现:眼部突然出现灼痛,异物感,畏光流泪,眼部红肿。检查:结膜混合充血,角膜水肿。混浊,上皮部分脱落;于眼睑皮肤,结膜、角膜或虹膜面上见有细小成簇的褐色或黑色松毛虫刺,虹膜水肿,纹理不清,房水混浊,瞳孔变形或后粘连,少数可见… 相似文献
11.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治疗恶性青光眼疗效观察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初步观察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加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治疗恶性青光眼的疗效。对象与方法:1997年5月至2000年8月收住青光眼病区的恶性青光眼病人16例,其中14例发生在小梁切除术后,1例发生了于周边虹膜切除术后,1例直接发生恶性青光眼,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先后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有14例加后房型折又形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所有16例恶性青光眼病人均治愈,眼压得到有效控制,前房恢复正常深度,视力提高,结论: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加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可作为恶性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在多种眼内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设计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象 49例(52眼)未行治疗的多种眼内肿瘤的OCT图像.方法 收集2006~2009年在北京同仁医院进行OCT检查(Zeiss StratusOCT Model 3000)的49例(52眼)未行治疗的眼内肿瘤的临床资料,对各种肿瘤的OCT图像进行分析.肿瘤诊断根据患者的典型症状、病史、跟底镜下表现并综合眼底血管造影、眼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眼眶CT和MRI结果.其中14例脉络膜黑色素瘤及3例睫状体肿瘤在局部切除后病理检查确诊 2例脉络膜转移癌有明确原发恶性肿瘤.主要指标OCT图像表现.结果 42眼脉络膜肿瘤(脉络膜黑色素瘤27眼、脉络膜转移癌2眼、脉络膜血管瘤5眼、脉络膜骨瘤8眼)的OCT表现为瘤体处视网膜及色素上皮层(RPE)光带隆起,伴不同程度的反射强度改变及层次紊乱,光带后瘤体为暗区 瘤体局部(27眼)和黄斑部(27眼)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视网膜内(下)高反射点仅见于脉络膜黑色素瘤,脉络膜骨瘤的RPE光带反射显著增强且极不规则.7眼视网膜肿瘤(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2眼、视网膜血管瘤5眼)的OCT表现为视网膜光带隆起,反射强度不均匀,RPE光带不能显示 3眼可见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水肿、脱离.其中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隆起的视网膜光带可见特殊的虫蚀样外观.3眼睫状体肿瘤(黑色素瘤1眼、无色素上皮腺瘤2眼)OCT未能扫描到瘤体,2眼黄斑部OCT正常,1眼黄斑部视网膜水肿伴神经上皮层浅脱离.结论 OCT可显示肿瘤继发性的瘤体局部和邻近的视网膜及黄斑部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肿瘤的性质帮助诊断. 相似文献
13.
白内障摘除手术及人工晶状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简要阐述白内障摘除手术及人工晶状体研究进展,重点回顾近5年来我国在白内障摘除手术技巧、仪器设备、眼内屈光手术及人工晶状体研究方面的新成果以及各种新技术的优缺点;强调开展新技术时严格选择适应证和规范操作的重要性,提出应积极稳妥推进眼科新技术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恶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18眼)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发生的恶性青光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小梁切除。结果:术后前房不同程度加深,眼压控制正常,术前眼压:5.47±1.53kPa,术后眼压:2.31±0.32kPa。视力不同程度提高,<0.05者1眼(5.5%),0.1~0.3者11眼(61.1%),>0.4者7眼(38.9%)。并发症:瞳孔区渗出膜5眼(27.8%),虹膜后粘连6眼(33.3%)、前粘连2眼(11.1%),角膜内皮水肿6眼(33.3%)。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是治疗恶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眼内淋巴瘤(primary intraocular lymphoma,PIOL)多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易被误诊为葡萄膜炎.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因此早期诊断并治疗至关重要.PIOL主要检测方法包括细胞学分析、细胞因子检测、免疫细胞化学分析、基因检测等,多种检测方式联合可以提高PIOL确诊率,但眼内组织活检是诊断PIOL的金标准.PIOL治疗尚无统一方案,目前主要以眼内局部化学治疗及眼眶放射治疗为主,多种治疗方法联合可以提高难治性PIOL的疗效.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综述目前PIOL的诊断及治疗,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迟缓型恶性青光眼的特点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迟缓型恶性青光眼的特点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观察12例(14眼)迟缓型恶性青光眼出现的时间、眼压、前房深度及处置方法的选择。结果:术后出现恶性青光眼的时间1~8(平均3.1)mo;前浅房程度:Ⅱ°:7眼,Ⅲ°:7眼;眼压:28~46(平均34.6)mmHg。3眼经药物治疗后恢复前房;其余分别选择手术治疗;2眼行玻璃体水囊抽吸+前房成形术;2眼行玻璃体水囊抽吸+前房成形+Phaco+后囊截开术;3眼行前部玻璃体部分切除+Phaco+后囊截开术;4眼行前部玻璃体部分切除+Phaco+后囊截开+IOL术;术后均恢复前房。术后眼压14~23(平均18.3)mmHg。结论: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瞳孔后粘连是迟缓型恶性青光眼发生的主要原因。前部玻璃体部分切除+Phaco+后囊截开+IOL术是迟缓型恶性青光眼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眼睑恶性肿瘤诊疗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睑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术前难以确诊,针刺活检有助于判断眼睑恶性肿瘤类型,指导手术选择.手术切除是治疗眼睑肿瘤的首要方法,但对手术方法选择和切缘控制等仍存在不同看法.快速病理控制切缘的手术方法(Mobs法)能保证在完整清除肿瘤的前提下,掌握组织的最佳切除量.术中眼组织缺损即期修复是眼睑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环节,手术医生需具备良好的眼整形外科技术,根据缺损的范围、部位和层次等灵活选用合理的修复方法,才能取得肿瘤根治和眼睑功能重建并举的效果.术后应长期随访,及时发现肿瘤复发情况并积极处理,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转移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19.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IOL)按植入部位分为房角支撑型、虹膜固定型和后房型三种类型.随着材料和设计的改进,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由不可折叠变为可折叠,手术切口缩小,术后视觉效果改善,并发症相对减少.了解三种类型pIOL的发展过程和优缺点有助于医师根据患者条件及pIOL参数选择合适的人工晶状体.本文综述了pIOL的发展史及目前临床常用三种类型代表Acry-Sof、Artiflex/Veriflex、ICL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