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初中生自杀意念的现状,探讨初中生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从我校每个年级的10个班中,采用分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5个班共864人。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进行调查。通过筛选有无自杀意念学生,然后根据不同年级、性别从自杀意念检出率和平均分进行比较,用应对方式各因子的得分与自杀意念量表得分做相关分析。结果:初中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16.32%。自杀意念检出率女生显著高于男生(χ~2=9.024,P0.01),初二年级学生显著高于初一、初三年级学生(χ~2=10.912,P0.01);在自杀意念的平均得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t=-5.252,P0.01),初三年级、初二年级学生显著高于初一年级学生(t=8.992,P0.01)。问题解决、积极合理化与自杀意念有显著负相关(r=-0.232,-0.194;P0.01);忍耐、逃避、发泄及幻想否认等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有显著的正相关(r=0.324,0.250,0.296,0.393;P0.01)。结论:初中生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初中生自杀意念与抑郁的相关性,为早期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上海市松江区10所中学的1250名初中生,进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 IOS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施测,以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初中生年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3.1%。其中,女生、初一年级、来自农村、非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学生的年自杀意念检出率偏高,分别为15.5%,17.2%,16.3%,13.9%,13.8%(χ2=4.792,5.447,4.986,0.951,0.246;P>0.05);②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39.5%。其中,女生、初一年级、来自农村、非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学生的抑郁检出率偏高,分别为43.7%,52.4%,50.8%,47.7%,50.0%(χ2=8.326,38.261,28.458,10.438,5.289;P<0.05);③初中生自杀意念与抑郁呈正相关(r=0.370,P<0.001);④抑郁是初中生自杀意念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R2=126.469,F=27.175,P<0.001)。结论初中生自杀意念与抑郁呈正相关,抑郁是自杀意念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系统心理干预对初中生自杀意念与抑郁的影响情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松江区某所初中的609名初中生进行一般情况问卷、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中学生抑郁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施测,筛查出阳性人群纳入研究组,对研究组初中生进行系统心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各变量的改善情况,以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初中生1年内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4.61%;2同伴关系差、有自杀家族史、与父亲关系差、与母亲关系差的初中生自杀意念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74,14.315,24.812,21.382;P0.001);3有自杀意念组初中生检出中度及以上抑郁的比例高达84.3%,明显高于无自杀意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402,P0.001);4研究组初中生经系统心理干预后自杀意念检出率为40.43%,比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87,P0.001);5研究组初中生在干预后其自杀意念、抑郁、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消极应对分数均低于干预前,积极应对分数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1,3.359,2.308,2.259,-2.958,2.011;P0.05)。结论:系统心理干预对降低初中生自杀意念与抑郁的发生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初中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关注初中生心理健康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松江区15所初中的2265名初中生进行一般情况问卷、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中学生抑郁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施测,以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初中生1年内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3.47%;2学习成绩差、同伴关系差、有自杀家族史、父亲职业是农民、与父亲关系差、与母亲关系差、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初中生自杀意念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68,82.119,11.035,13.956,84.731,79.218,7.172;P0.05);3有自杀意念组初中生的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其他因子分均高于无自杀意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53,-25.108,-20.663,-18.947,-14.508,-11.480,-14.474,-19.018;P0.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级、家庭状况(是否是单亲家庭)、同伴关系、家庭经济状况、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因子、受惩罚因子。结论初中生自杀意念与多因素有关,应加强对初中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初中生的自杀意念检出率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自杀意念提供针对性策略。方法:在深圳市选取2016级初一学生共1301人,进行每年1次、共3年的追踪测查。使用危险行为评定量表(RBES)、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积极青少年发展量表(CPYDS)和家庭功能量表(CFAI)进行测查。结果:本样本的自杀意念逐年检出率分别为21.4%、22.2%、16.9%,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33.4%、34.6%、28.8%。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初一、初二、初三OR=1.48、1.35、2.47)、有抑郁症状(初一、初二、初三OR=4.41、1.83、1.83)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杀意念风险,而积极青少年发展水平高(初一和初三OR=0.72、0.67)和家庭功能好(初一和初三OR=0.68、0.73)的学生,其自杀意念风险较低。结论:深圳市初中生存在一定的自杀意念检出率,关注特定人群,提升积极青少年发展水平、改善家庭功能能降低自杀意念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在沪藏族初中生自杀意念和抑郁的现况及其相关性。方法整群抽取290名在沪藏族初中生,使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进行施测,以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在沪藏族初中生中,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1.6%,抑郁发生率为60.7%;②单亲家庭初中生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完整家庭(χ2=4.130,P<0.05);初二年级、单亲家庭初中生抑郁发生率分别为67.1%,84.0%(χ2=8.804,6.236,P<0.05);③在沪藏族初中生自杀意念与抑郁呈正相关(r=0.749,P<0.001);④影响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有抑郁、家庭状况及成长环境。结论在沪藏族初中生抑郁发生率较高,有抑郁情绪的初中生易产生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态度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杀态度问卷(Q SA)和B 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 I-CV)对334名抑郁症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抑郁症患者自杀态度的4个因子均分都在2.5~3.5之间;其与自杀意念强度、自杀危险程度呈一定负相关关系(P<0.05);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表明,自杀态度通过自杀意念强度影响自杀危险程度(近1周:χ2=2870.04,P<0.05,NNF I=0.88,CF I=0.89;最消沉抑郁时:χ2=1599.41,P<0.05,NNF I=0.94,CF I=0.95);在"近1周"和"最消沉"2个时间段,自杀态度对自杀危险程度的间接影响作用分别为0.308和0.410,P<0.05。结论自杀态度通过自杀意念强度对自杀危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冲动性与抑郁情绪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方法:采用自杀风险评估问卷—自杀意念分量表、中文版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分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2326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呈显著正相关;②抑郁情绪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冲动性人格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既有中介作用,又有调节作用。结论:应激生活事件、冲动性人格和抑郁情绪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大学生群体中,探讨个体的归因方式、心理求助、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检验归因方式和心理求助是否能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自杀意念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心理求助问卷等对广州某大学37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施测,利用层次回归对变量间的效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①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存在显著相关(r=0.30,P<0.001);②可控性归因方式和向亲友求助的意愿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可控性归因倾向、向亲友求助的意愿能降低应激性生活事件对个体产生的不利影响,是减少个体自杀意念产生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考生自杀意念与自我和谐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我和谐量袁(SCCS)、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对某市重点高中481名高考生进行统一问卷调查.结果 ①不同性别高考生在自我和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②不同健康状况的高考生在自我和谐及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6.692,P<0.001);③高考生在自我和谐与自杀意念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511,P<0.001).结论 高考生自我和谐总分越高,和谐程度越低,自杀意念越强;不同健康状况对自我和谐状况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水平与自杀态度及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230名大学生,采用人格诊断问卷、自杀态度问卷以及Beck自杀意念问卷进行测查。结果:①有自杀意念组在人格诊断问卷(PDQ-4+)的偏执型、分裂样型、反社会型、边缘型、依赖型、被动攻击型以及抑郁型等亚型上得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组;②有自杀意念组与无自杀意念组在自杀态度量表(SPAS)的预防自杀的难度、自杀行为自我不可控制性、自杀问题的社会重要性等因子上得分差异显著,有自杀意念组更倾向于认为自杀不可预防、自杀不可以自我控制、自杀不是重要的社会问题;③PDQ-4+各分量表得分与自杀态度中的预防自杀的难度、自杀行为的自我不可控制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自杀问题的社会重要性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与自杀意念关系密切,关于自杀的某些非理性态度可能是人格障碍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杀意念(Suicide Ideation)的关系。方法选用一般健康问卷(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20)与修订的自杀意念量表,对师范院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在516份有效问卷中,大学生有自杀意念及较强自杀意念的检出率分别为13.8%和7.6%。男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生(x^2=13.544,P〈0.001),文科学生明显高于理科学生(x^2=12.072,P〈0.001),高年级学生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x^2=8.394,P〈0.05)。差异检验表明,与无自杀意念组相比,有自杀意念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总分、抑郁及焦虑分较高,自我肯定得分较低(P〈0.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自我肯定、焦虑能够预测大学生自杀意念26.0%的变异量,其中,抑郁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23.5%。结论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有密切联系,抑郁是预测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最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广州地区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州市大学生自杀意念出现率及获得社会支持状况。方法整群随机取样,使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贝克绝望量表对广州市5所高校的41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12.6%的大学生有自杀意念;②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显著相关;③女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显著高于男生;④农村大学生主观支持显著高于来自城镇大学生;⑤非独生子女在支持总分和主观支持显著高于独生子女;⑥主观支持方面,人均月家庭收入500元及以下显著高于1500~2500元以及2500元以上大学生得分。结论有针对性增加社会支持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初中生欺负、受欺负行为与抑郁、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对946名7、8年级中学生进行了欺负、受欺负、抑郁和自杀意念的问卷测量.结果:参与欺负学生(欺负者、受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的抑郁和自杀意念水平显著高于未参与学生;其中欺负-受欺负者的抑郁和自杀意念水平最高,并显著高于受欺负者;受欺负者与欺负者的抑郁和自杀意念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在抑郁和自杀意念水平上,性别的主效应显著,但性别与欺负/受欺负身份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不同欺负/受欺负身份学生的抑郁和自杀意念水平有一定差异,但总的来说,都显著高于未参与学生,应特别重视并合理干预参与欺负学生的抑郁情绪和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医学生的自杀意念与孤独感的现状,探讨自杀意念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830名医学院校大二学生,利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中第25题“是否有轻生想法”与孤独量表(UCLA)调查其自杀意念与孤独感程度.结果 医学生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4.6%.所属专业间的自杀意念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936,P<0.05);非独生子女的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独生子女(x2=7.764,P<0.01).有自杀意念的医学生比无自杀意念的医学生有更高的孤独感,其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 =4.005,P<0.001).结论 医学生的自杀意念与孤独感相关.医学院校应重视学生孤独感等心理健康问题,通过降低孤独感水平扼制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冲动性与抑郁情绪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方法:采用自杀风险评估问卷—自杀意念分量表、中文版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分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2326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呈显著正相关;②抑郁情绪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冲动性人格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既有中介作用,又有调节作用。结论:应激生活事件、冲动性人格和抑郁情绪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军校本科学员对自杀的态度和存在自杀意念的状况。方法 随机抽取4个年级共413名学员,施测自杀态度问卷(QSA)。结果 总体上军校学员对自杀持中立态度,年级间存在显着差异,20.34%的学员存在自杀意念,有自杀意念的学员与无自杀意念的学员在自杀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加强对军校学员的生命教育,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及人格特征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大学生自杀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量表,以目的抽样对湖南多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报告率和程度在不同年级(P0.01)、不同学校及专业(P0.05)的比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杀意念存在显著性影响(P=0.000);3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内外倾、精神质与自杀意念存在显著性相关(P=0.000)。结论1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对自杀意念存在联合预测作用;2各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危机干预工作,对大二学生应有针对性释压;3办学层次越高的高校在对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方面的工作应开展得更加深入细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学生人格因素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五人格问卷(NEO—FFI)和自杀可能性量表(SPS)对6154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①有无自杀意念者之间的人格特征存在显著差异(t=26.28,P<0.001);②相关分析表明,自杀意念与神经质呈正相关(r=0.41,P<0.001),与其他人格因素呈负相关(r=-0.35,P<0.001);③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神经质、宜人性、外倾性和开放性等4种人格因素进入自杀意念的回归方程.结论 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受其人格因素的影响.其中神经质对自杀意念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宜人性和外倾性对自杀意念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高中生自杀态度的基本特点及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选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PANSI)和自杀态度量表,对河南省1143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1143名高中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t=14.004)、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t=12.312)、对安乐死的态度(t=14.552)在家庭居住地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2相关分析表明,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呈负相关,其中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负相关程度最高(r=-0.082,P<0.01);3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3个因子能联合预测自杀意念的变异量6.1%的变异性。就个别变量的解释来看,以"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的预测力最佳。结论高中生对于自杀态度及自杀意念在不同性别、不同家庭居住地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自杀态度持肯定认同者,其自杀意念越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