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中护理干预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50例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术中护理组(A组,n=26)与常规组(B组,n=24)两组。B组给予常规护理,A组则在上述基础上予以术中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情况,记录其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感染率。结果:1A组患者术中、术后DVT总发生率为7.69%,明显低于B组患者的37.5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中重度水肿发生率分别为7.7%和0.0%,明显低于B组患者的33.3%和16.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减少其术后不良反应发生及感染情况,对患者预后质量的提升、疼痛的缓解等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雯  杨红 《血栓与止血学》2021,(6):1065-1066
目的 探讨手术室预防性护理对择期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以60例择期手术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两组下肢DVT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3.33% (1/30),低于对照组20.00% (6/30),(P<0.05).两组干预后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对预防泌尿外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10月泌尿外科术后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下肢硬化、下肢肿胀、下肢疼痛、下...  相似文献   

4.
非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王蓓(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南京210029)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血管外科常见疾患之一。现针对有关护理问题探讨如下。1临床资料1995年1月至1996年11月本院共收治52例急性深静脉血...  相似文献   

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西方是较常见的疾病,发生率远远高于临床发病率。在我国的发病率虽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近年来报道逐渐增多。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要比治疗更为重要。我院骨科在2000-2008年收治55例,疗效满意,未出现急性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护理工作极大程度上支持了临床治疗,并由此形成了对高危人群的较为规范的预防和治疗性护理。现将主要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我科至2009年6月以来共收治下肢静脉血栓(DVT)患者11例,经溶栓、抗凝治疗及精心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1例患者中,男7例,女4例;年龄22~65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骨科术后采用预见性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方城县人民医院骨科手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后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术后行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DVT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术前、术后2周、4周患肢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4周观察组患者患肢血流速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科术后患者行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8.
9.
王俊茹  于传玲  张英姿 《吉林医学》2007,28(14):1625-1625
2003年8月~2006年10月,我科对收治的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精心的治疗与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10例,男4例,女6例,38~72岁之间.子宫切除术后2例,乳腺癌根治术后2例,前列腺癌术后1例,直肠癌术后3例,食道癌术后2例.其中糖尿病病史2例,高血压病史3例,均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彩超及D-二聚体结果确诊.  相似文献   

10.
朱建梅  黎小珍  徐远 《河北医学》2009,15(6):716-718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DVT患者32例,对其进行全面的治疗与护理。结果:本组治愈17例,占53.13%;好转13例,占40.63%;无效2例,占6.25%。平均住院天数(12.40±2.25)d,住院期间所有患者均无出血、肺栓塞、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全面的整体护理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能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择期手术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中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术中给予预防性护理,记录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2组术前和术后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结果观察组术后5 d DVT发生率为2.08%显著低于对照组16.67%(P0.05);观察组术后5 d D-D、Fbg、FDP分别为(265.64±19.57)ng/L、(2.43±0.69)g/L、(2.62±0.77)m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5 d PLT、MPV、PDW分别为(212.16±24.26)g/L、(10.04±0.31)fl、(13.64±2.2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能够降低手术患者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胸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肺栓塞(PE)出现的原因,总结相关的护理经验,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完整收集83例胸腔镜术后下肢DVT及PE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研究,资料收集时间为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按照入院时间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41例),观察组(42例)。分析患者下肢DVT及PE出现的原因,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并观察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出血率为4.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51%,(P0.05)。不同的治疗方案下对两组治疗有效率评估结果进行分析,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与对照组(78.50%)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腔镜术后下肢DVT及PE的原因包括静脉内膜受损、高凝状态等,通过用药、心理等多方面实施全面的护理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周期性充气加压对子宫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行子宫切除术患者63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1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2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周期性充气加压。比较2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3.13%)低于对照组(19.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降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凝固时间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周期性充气加压可促使机体血液高黏滞与高凝状态减少,从而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与常规基础护理干预对伴高危血栓风险因素老年腹部创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n=6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未进行风险评估,均实施常规基础护理及治疗;干预组进行DVT风险评估,低风险患者给予同对照组的常规基础护理及治疗,中、高风险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栓弹力图主要参数,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最大振幅(MA),检测两组血液指标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水平,并记录两组DVT及肢体肿胀、疼痛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前血栓弹力图主要参数、血液指标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R、MA值均明显改善,Fbg、D-D水平均明显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R值明显升高,MA明显降低(P0.05),Fbg、D-D水平显著较低(P0.05)。干预组术后DVT、肢体肿胀、肢体疼痛发生率为8.33%、8.33%、13.3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2.50%、25.00%、30.00%(P0.05)。结论对伴高危血栓风险因素的老年腹部创伤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术后血液高凝状态,显著降低DVT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术后静脉血栓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有效护理干预。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24例行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静脉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n=17)与非血栓组(n=107),比较两组年龄、性别、肥胖、AJCC分期、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病、糖尿病、静脉血栓既往史、吸烟及嗜酒习惯等方面差异,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以明确术后静脉血栓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在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静脉血栓既往史方面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术后静脉血栓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AJCC分期、心血管疾病、静脉血栓既往史、制动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论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术后静脉血栓事件发生率较高,危险因素包括AJCC分期、心血管疾病、静脉血栓既往史、制动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护理过程中可对危险因素进行消除并结合物理及药物预防干预措施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张慧松 《血栓与止血学》2016,(4):457-458,462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危险因素,探讨有效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2年4月到2015年10月我院所收集58例肾病综合征合并LDVT作为观察组,另从同期住院且未出现LDVT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8例作为对照组,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观察组年龄超过40岁的比例、合并糖尿病、关节炎症、有3年以上静脉曲张或免疫系统疾病、近3个月有外科手术史、近3年有血栓史、存在肢体活动受限及近期软组织损伤或骨折等患者所占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以上因素对LDVT的发生有较大影响。观察组纤维蛋白原(Fbg)与24 h尿蛋白(24-UP)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浆白蛋白(ALB)则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关节炎症、静脉曲张或免疫系统疾病史、外科手术史、血栓史、肢体活动受限、近期软组织损伤或骨折等,为预防并发症出现,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护理需重视起居习惯、进行下肢为主的运动训练、或应用间歇充气压力装置促进肢体静脉回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方法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12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平均分为2组,并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即观察组(综合护理)、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术后1周的下肢皮肤温度、周径增长率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术后1周,对照组的下肢皮肤温度、下肢周径增长率均高于观察组,其深静脉血栓形成率(9.62%)也比观察组(3.21%)高,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合护理可有效控制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的下肢皮肤温度及其周径增长率,从而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护理预防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7月到2015年1月我院老年内科就诊的120例脑梗死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干预组(各60例),测量并分析各组的大、小腿周经差、全血粘稠度、血小板计数、护理期间的DVT发生率等.结果 二组患者经不同方案护理第7d后干预组DVT发生率(3.33%)明显较常规组低(11.67%)(P<0.05),护理第14 d后干预组DVT发生率(3.33%)明显较常规组低(16.67%)(P<0.05).二组患者经相应方案护理后,干预组和常规组与护理前大、小腿周径血流变化及凝血指标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干预组各指标降低较常规组明显(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各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早期的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降低DVT的发生率,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以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老年糖尿病组和老年糖尿病伴下肢DVT组,通过对其临床资料的分析研究,探索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DVT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结果实验组患者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对照组;下肢DVT,70岁以上的患者多于60至70岁的患者;发生于左下肢的患者多于发生在右下肢和双下肢的患者;急性期的患者多于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患者;实验组有高血压、手术史、恶性肿瘤的患者多于对照组。结论老年糖尿病伴下肢DVT的患者,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下肢DVT多发生在左下肢,急性期多见;高龄、高血糖、高血压、手术、恶性肿瘤均为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对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给予干效果。方法将脑血栓伴下肢DVT的9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溶栓抗凝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给予综合性护理,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监测患肢平面周径、消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70.21%)显著高于对照组(48.94%)(P0.05),Fbg以及D-D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肢的平面周径(髌骨下缘15 cm以及髌骨上缘15 cm)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患肢消肿时间和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有助于脑血栓患者下肢DVT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