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磊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2):326-329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纠正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长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08/2016-08收治的200例200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82例82眼)采用传统综合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118例118眼)采用视知觉学习进行治疗。共治疗1a,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和立体视锐度。

结果:治疗1a,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7% vs 75.6%,P<0.05); 随访1a,观察组随访期内有92.5%的患者保持稳定,而对照组为80.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对比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6mo和12mo,两组患者的对比敏感度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治疗12mo时,观察组的对比敏感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立体视锐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立体视锐度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视知觉学习纠正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长期疗效优于传统综合疗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年7月至2011年6月在广西视光中心接受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达1a的8岁以上31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注视性质、眼位、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等数据。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等重复测量资料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linearmodel)的RepeatedMeasures过程进行方差分析,比较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和屈光度变化情况;同时对治疗效果的持久性进行评估。结果 经过1a的联合治疗,弱视眼视力平均提高了(3.9±1.8)行LogMAR视力(P<0.01),最佳矫正视力改善≥2行者达100.0%,基本治愈率达25.8%;联合治疗终止后1a,87.0%的患者保持了治疗效果,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下降0.03行LogMAR视力;对侧眼在联合治疗前后始终保持在正常视力水平。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前后,弱视眼和对侧眼的等效球镜值均缓慢降低:轻度弱视眼的等效球镜值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重度弱视眼的等效球镜在治疗中和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均为P<0.05);对侧眼的等效球镜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和治疗中降低(均为P<0.05)。结论 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可有效改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并能使治疗效果长期保持,但其基本治愈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3.
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知觉机制及知觉学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弱视是一种由视觉系统发育障碍所引起且不能通过光学途径加以矫正的视力缺陷.尽管通常认为弱视反映了发育过程中异常视觉经验引起的视觉皮层功能异常,但其神经机制至今未被完全阐明.本文结合我们最新的研究综述了弱视损害的知觉机制,并探讨通过知觉训练改善弱视患者视功能的可能性.成人弱视的视觉系统仍存在一定的可塑性,传统的发育关键期理论应进行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基于互联网的视知觉学习对大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视力的影响,寻找提升大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视力更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9 ~13岁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216例(216眼),随机分为视知觉学习组(108例)和传统综合疗法组(108例),分别应用基于互联网的视知觉学习系统和传统综合训练方法进行训练.视知觉学习组给予提高视觉注意和轮廓整合、位置噪声等视觉训练方案,传统训练组采取红光、精细目力训练等治疗,对比两种方法的疗效及训练6个月后患儿的最佳矫正视力.结果 视知觉学习组的基本治愈率、进步率、无效率分别为68.52%、25.92%、5.56%,传统综合疗法组分别为42.59%、25.00%、32.41%,视知觉学习组的总体疗效高于传统综合疗法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程度屈光参差性弱视视知觉学习组的总体疗效均高于传统综合疗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视知觉学习组视力提升速度明显高于传统综合疗法组,治疗后第6个月视知觉学习组视力均数>0.8,此后一直维持该水平,而传统综合疗法组在随访末期视力均数才达到0.8.结论 基于互联网的视知觉学习系统训练疗效优于传统综合疗法,缩短了视功能障碍治疗的周期,可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视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视感知觉学习结合遮盖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力和立体视功能的治疗效果,并比较视力和立体视功能提升程度的差异。

方法:收集2016-06/2017-12于我院门诊治疗的47例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使用视感知觉学习系统结合遮盖进行弱视治疗,观察治疗前后47例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和随机点动态2阶粗糙立体视、随机点动态1阶精细与粗糙之间的立体视、随机点静态0阶近、远精细立体视的结果,比较视力提升与各级立体视提升是否不同。

结果:治疗后视力提升是否有效分别与随机点动态2阶粗糙立体视、随机点动态1阶精细与粗糙之间的立体视、随机点静态0阶近、远精细立体视的提升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力提升程度与立体视改善程度表现不同步,视力达到基本治愈的患者立体视功能并未达到基本正常,故应关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立体视功能的训练与建立。立体视的测定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弱视分类方法及治疗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知觉学习训练在改善青少年及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功能方面的效果。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共纳入18例青少年和成年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在截止空间频率下进行对比度检测任务的训练,对侧相对健眼作为对照。患者随访3~6个月。分别观察患者训练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和对比度阈值改变,立体视改变以及试验组训练前后视觉诱发电位改变。数据进行t检验、相关性分析。结果弱视眼与相对健眼相比,其在训练前后的视力改变,截止空间频率下的对比度阈值改变,以及所有空间频率下的对比度阈值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31,P<0.05;t=5.108,P<0.01;t=3.700,P<0.01),弱视眼及对侧眼在训练前后潜伏期变化,振幅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并且18例中有8例立体视得到改善。12例患者随访3个月,弱视眼视力平均保持了99.3%,对侧眼视力改善平均保持了50%。结论知觉学习能改善青少年及成年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视功能,可用于治疗大龄弱视。  相似文献   

7.
感知觉学习训练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刚  蔺琪  吴倩  刘雯  曹文红  樊云葳  褚慧慧  张茹 《眼科》2011,20(6):382-386
目的评价感知觉学习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疗效。设计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连续选择2008~2010年于北京儿童医院眼科门诊确诊的4-12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74例(124眼)。方法治疗前通过网络平台对74例(124眼)弱视患儿进行视觉加工信息检查,依据噪声视力、位置噪声、轮廓整合及数空缺等高级视功能检查结果,确定患儿弱视缺损类型,依此针对每个弱视儿童制定相应的个性化弱视治疗方案。采用多媒体网络视频训练模式,每日训练2次,每次30分钟,3个月为一疗程。每月行视觉加工信息检查,根据治疗前后视力及视觉信息检查结果对疗效进行评估。治疗后矫正视力≥0.9者为治愈,视力提高≥2行者为有效;视力不变或仅提高1行者为无效。主要指标治疗前后视力,视觉加工信息检查(噪声视力、位置噪声、轮廓整合及数空缺等)。结果治疗时间4~12个月,平均6.8个月,74例(124眼)中治愈44眼(35.48%),有效52眼(41.94%),无效28眼(22.58%);噪声视力平均提高0.85~4.27级,位置噪声分辨力平均提高0.80~1.32级,轮廓整合能力平均提高0.62~1.27级,未出现视力下降。结论感知觉学习训练法是依从性较好的针对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知觉眼位状况以及治疗对知觉眼位的影响。方法 应用视感知觉检查方法检测知觉眼位,比较不同程度的屈光参差弱视患者之间知觉眼位差异,以及治疗后知觉眼位的变化。结果 屈光参差程度大的弱视患者垂直知觉眼位显著大于屈光参差程度小的患者。经过弱视治疗后,水平和垂直知觉眼位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屈光参差的严重程度影响垂直知觉眼位,屈光参差越严重,垂直知觉眼位偏斜越大;弱视治疗后知觉眼位无明显改善,滞后于视力和立体视觉的发育。  相似文献   

9.
视知觉学习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4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06年在广西视光中心接受"视知觉学习"治疗且达到"基本治愈"标准的4~8岁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65例(117眼),所有病例均随访4a以上。随访期间收集患者的矫正视力和屈光度。所有患者按起始弱视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弱视后,使用Two-wayANOVA比较3组患者间视力的稳定性;按屈光性质分为近视性、远视性和混合散光性弱视后,使用One-wayANOVA比较3组患者的屈光度变化情况。结果矫正视力:整体而言,终止视知觉学习后1a、2a、3a、4a时的矫正视力分别为0LogMAR、(0.006±0.024)Log-MAR、(-0.001±0.055)LogMAR、(-0.011±0.060)LogMAR,各随访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均高于治疗前视力(0.344±0.171)LogMAR(均为P=0.000);但重度弱视儿童的矫正视力在随访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在随访的第3年和第4年时出现了小幅视力回退。屈光度:视知觉治疗前、后球镜的变化量近视性、远视性、混合散光性弱视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视知觉治疗前、后柱镜与等效离焦度的变化量在3组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视知觉学习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远期疗效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0.
程子昂  谢祥勇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2):2359-2361
目的:观察视功能训练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后期弱视眼视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试验组23例23眼患儿在配镜及定量遮盖的基础上弱视眼进行脱抑制、单眼调节训练、双眼调节集合训练、双眼融像训练、双眼扫视训练、双眼运动融像训练等,对照组20例23眼患儿在配镜及定量遮盖的基础上只进行光刷、红闪、光栅、精目训练等弱视训练。结果:立体视、AMP、AF、NRA、PRA、NPC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治疗前对比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立体视、AMP、AF、PRA、NPC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治疗后对比分析有统计学差异( P<0.05);NRA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治疗后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立体视、AMP、AF、NRA、PRA、NPC试验组与对照组对比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 P>0.05);立体视、AMP、AF、NRA、PRA、NPC试验组与对照组对比治疗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试验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弱视治疗后期加入视功能训练与传统弱视治疗对比,加入视功能训练双眼立体视、AMP、AF、PRA、NPC等各项视功能数据明显优于传统弱视治疗, NRA与传统弱视治疗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perceptual learning or patching on improving visual acuity and contrast sensitivity in patients with anisometropic amblyopia. METHODS: Patients with anisometropic amblyopia received either patching or perceptual learning treatment. Corrected amblyopic logMAR visual acuity and 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 were measured at four-weekly intervals until visual acuity stabilized or amblyopia resolved. Improvements in visual acuity, contrast sensitivity and resolution of amblyopia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mean visual acuities of the amblyopic eyes improved by 0.34 logMAR (95% CI: 0.22-0.47 logMAR) with patching and 0.25 logMAR (95% CI: 0.16-0.35 logMAR) with perceptual learning (p=0.125). Resolution of amblyopia was achieved in 10 of 26 patients (38%) in the perceptual learning group and 17 of 27 patients (63%) in the patching group (p=0.809). Amblyopia improved by two or more lines in 20 of 26 (76%) patients in the perceptual learning group and 26 of 27 (96%) patients in the patching group (p=0.0001). The mean time for patching was 37.3 weeks (522.2 h) and the average number of training sessions in the perceptual learning group was 48 (29.5 h) (p=0.0001). CONCLUSIONS: Visual acuity can be improved with perceptual learning and patching in older children and adult patients with anisometropic amblyopia. The improvements in visual acuity achieved with patching were one line better than those achieved with perceptual learning. Perceptual learning might provide an alternativ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nisometropic amblyopia.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传统弱视治疗方法联合视功能训练治疗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就诊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弱视训练室的50例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年龄(7.57±2.65)岁。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眼部疾病、危险因素和全身性疾病。在屈光矫正、遮盖健眼的基础上对弱视眼进行治疗,分析治疗前后的视力、立体视变化情况。结果 根据筛选最终纳入31例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其中轻度弱视10例,中度弱视15例,重度弱视6例。31例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591,P=0.000);中、重度弱视组治疗前后3个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轻度弱视组治疗后与治疗前视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视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3)。轻度弱视组与中、重度弱视组治疗后视力进步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05,P=0.022;χ2=5.760,P=0.026);治疗后立体视比治疗前明显提高,与视力呈负相关(r=-0.537,P=0.002;r=-0.885,P=0.000)。结论 传统弱视治疗方法联合视功能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力,而且有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脱抑制及视功能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临床疗效。

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83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纳入本研究,所有患儿均为单眼弱视,随机分为训练组(44例44眼)和对照组(39例39眼)。所有患儿常规配镜,定量遮盖,均采用家庭+诊室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对照组训练内容为:弱视训练仪(光刷、红闪、光栅等)及电脑软件精细+刺激训练。训练组除完成对照组训练项目以外,当患儿弱视眼矫正视力已经提高到0.6以上后进行单眼调节功能训练、脱抑制训练、双眼调节功能训练及双眼集合、融像功能训练。随访6mo后,对两组的视力疗效及远近立体视功能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训练组与对照组相比,两个组间视力改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两个组间整体的视力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脱抑制及视功能训练后训练组远、近立体视功能改善的人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弱视治疗中加入脱抑制训练及双眼视功能训练后,能够增强弱视眼的竞争力,消除抑制,不但能提高视力,还能建立良好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