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疗效。方法对6例确诊为TTP患者进行血浆置换。观察其临床状态、外周血碎裂红细胞数量、肾功能和血清间接胆红素(IBIL)、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值。结果经过3~10次PE治疗后,其中5例患者症状很快缓解,外周血红细胞碎片消失,尿素氮(BUN)、肌酐(Cr)、IBIL及LDH恢复正常。。结论PE是治疗TTP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进一步了解血浆置换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疗效. 方法 对4例确诊为TTP的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联合血浆置换,深静脉置管建立体外循环,用贝朗Diapact CRRT机及费森尤斯P2S血浆分离器进行血浆置换,新鲜冰冻血浆为置换液,血浆置换量35~ 40 mL/kg,置换速度15 ~20 mL/min,血流速度120~150 mL/min,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抗凝.血浆置换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观察血液检验指标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 4例TTP患者每例完成3~5次血浆置换,治疗后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上升,尿素(BUN)、总胆红素(IBIL)、乳酸脱氢酶(LDH)降低,治疗前后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P<0.01,随访6个月全部治愈.结论 血浆置换治疗TTP效果明显,TTP病人应争取早期血浆置换治疗,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7.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 ,TTP)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危重综合征[1] 。临床上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消耗性血小板减少 ,神经系统症状称为三联征 ,大多数患者还有肾脏损害及发热称为五联征。本病起病急 ,病情发展快 ,病死率极高。血浆置换是治疗此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近年来 ,笔者采用血浆置换共收治 7例TTP患者 ,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7例TTP患者 ,男 2例 ,女 5例 ;年龄 3 8~5 9岁 ,平均年龄 44 2岁。均以出血、贫血及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诉 ,血… 相似文献
8.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TP)是临床较罕见疾病 ,病情凶险 ,病死率高 ,治疗较为棘手。我院自1998年 7月~ 2 0 0 0年 7月收治TTP患者 3例 ,采用血浆置换抢救治疗获得成功 ,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3例TTP患者均系我院住院患者 ,临床诊断符合诊断标准〔1〕,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见表 1,实验室检查见表 2。 例 1 女 ,36岁 ,因“上腹痛伴黑便 2d”以“消化道出血”收入我院消化科。胃镜示胃体及十二指肠粘膜有广泛出血点。入院后拟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给予地塞米松、丙种球蛋白、长春新碱等药… 相似文献
9.
血浆置换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例治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每天进行血浆置换(PE)治疗,每次清除及补充1个血浆量,为40 ml/kg新鲜冰冻血浆,并补充红细胞悬液。PE后临床症状迅速消失,实验室检查基本恢复正常,随访无复发。表明PE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法,能改善TTP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对2例治血栓性血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每天进行血浆置换(PE)治疗,每次清除及补充1个血浆量,为40ml/kg新鲜冰冻血浆,并补充红细胞悬液,PE后临床症状迅速消失,实验室检查基本恢复正常,随访无复发,表明PE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法,能改善TTP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诊断、治疗及发病机理。方法:用血浆置换治疗4例TTP,同时辅以皮质激素等治疗。结果:4例病人均获得缓解,其中1例再发后仍获缓解。结论:TTP是一种起病急且凶险的疾病,临床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继发性多与妊娠、感染、某些药物、转移性肿瘤、骨髓移植等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与内皮细胞损伤、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在血中释放增加及其在血清中裂解障碍、vWF异常大分子多聚体(ULvWF)形成有关。血置换是目前治疗本病的首选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提高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认识,对12例TT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治疗和转归等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2例TTP患者中,10例有诱发因素(妊娠1例和感染6例,3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12例患者在起病时或病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症状、coombs试验阴性的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低;11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不规则发热,以中等度发热为主;10例患者有肾脏损害,均出现蛋白尿,其中7例合并肾功能异常;在12例患者中5例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l3)活性明显减低(均低于10%)。经过血浆置换、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等治疗后,10例患者完全缓解,但2例半年复发,2例死亡。结论 TTP是由于血小板性微血栓形成而造成全身多系统、多脏器功能障碍的一种血栓性微血管病,临床过程凶险,死亡率极高,早期诊断和以血浆置换为主要手段的早期治疗可大大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与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临床特点,方法:对5例TTP患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复习献,对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5例TTP患,均有典型五联征,经血浆置换、皮质激素、输血浆等治疗后。2例缓解,3例死亡。结论:TTP是一种致死率高疾病,正确诊断和及时处理在临床上尤为重要。治疗方面最好采用血浆置换、输新鲜血浆,免疫抑制剂及脾切除也可应用。 相似文献
14.
血浆置换联合激素治疗继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与激素联合应用治疗继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8年收治的3例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入院明确诊断后均给予血浆置换加激素治疗,置换血浆量每次40~80ml/kg×4~6次,糖皮质激素按每天1mg/kg给予。结果及结论:血浆置换联合激素治疗继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9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选择的价值。方法对9例TT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例患者6例为女性,男:女=1:3;其中系统性的红斑狼疮5例,严重感染、败血症3例,尿毒症1例。临床表现以血小板减少性出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神经系统症状的“三联症”起病的5例;三联症伴发热和肾脏病变“五联症”起病的2例;三联症伴发热起病2例。4例及时进行血浆置换为主治疗后均有效;其余5例未给予血浆置换的3例死亡。结论TTP多见于年轻女性,病因以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多见,感染次之。临床表现以三联征表现最多,以后多表现为四联征或五联征。及时给予血浆置换为主的治疗抢救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血浆置换 (PE)与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HD IVIG)治疗小儿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疗效对比观察 ,选择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小儿重症ITP 38例 ,在常规使用抗生素、维生素C、能量合剂的基础上 ,治疗组予PE治疗 ,对照组予HD IVIG治疗 ,观察临床疗效及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效果、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上均无显著差异(P均 >0 .0 5 )。结论 PE疗法效果肯定 ,安全经济 ,是治疗小儿重症ITP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7.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活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2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诊疗经过的回顾及对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CP)活性研究,以提高对TTP发病机制及治疗的认识.方法报道2例TTP患者的诊疗经过并作文献复习,采用分析蛋白裂解片段法检测2名患者和正常人血浆vWF-CP活性.结果2例TTP患者均痊愈出院.血浆置换治疗前血浆vWF-CP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而治疗后其活性明显上升.结论vWF-CP活性下降或丧失是TTP的主要病因;血浆置换治疗明显优于血浆输注. 相似文献
18.
19.
背景 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病死率极高,因此了解获得性TTP的临床特征有助于帮助医务工作者早诊断、早治疗,降低其病死率。目的 分析获得性TTP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7年7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82例获得性TT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 13)活性和抑制物测定情况、治疗及转归。结果 患者发病的诱因分类中,以无明显诱因多见(68.29%),其次依次为感染(10.98%,其中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红皮病、1例银屑病、1例舍格伦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6.10%)、分娩诱发(6.10%)。临床表现:血小板减少症中以皮肤瘀点瘀斑(58.54%)、血尿(29.27%)为主,微血管病变性溶血性贫血中以贫血貌(100.00%)、皮肤及巩膜黄染(43.90%)为主,神经精神症状中以昏迷((34.15%)、抽搐(26.83%)为主,肾功能损害中以蛋白尿(68.29%)为主,发热占54.88%;出现“五联征”的有19例(23.17%)。82例患者均进行ADAMTS 13活性检测,其中65例患者ADAMTS 13活性<10%,抑制物阳性者38例。82例TTP患者中54例治疗好转后出院(有效组),28例患者死亡(死亡组)。 死亡组患者体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血清总胆红素、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高于有效组,开始行血浆置换(PE)的时间长于有效组,PE次数少于有效组(P<0.05)。结论 获得性TTP患者的诊断依赖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血浆ADAMTS 13活性检测有助于获得性TTP的临床诊断。PE疗效较好,联合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可进一步降低病死率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