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研究合并近视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with Myopia,MPOAG)眼部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对38 例63 只合并近视(平均-6.92 ±3 .79D)高眼压性( 平均眼压32 .00±9.36mmHg)POAG、32 例51 只单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Simple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SPOAG) 、15 例30 只正常眼分别测量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动脉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 、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 、阻力指数(RI) 。结果:①与正常组比较:MPOAG组及SPOAG组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动脉的RI升高( P<0.05,P<0 .01) ;MPOAG 组眼动脉的EDV值减低(P<0.05) 。②与SPOAG 组比较:MPOAG组眼动脉EDV值明显减低(P< 0.01)。结论:MPOAG 患者眼部血流速度减低,血管阻力升高,有血流灌注不足的表现。提示眼压及血管因素在高眼压性MPOAG 的视功能损害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雯  周丹  厉君  叶长华  林丁 《眼科新进展》2014,(10):978-980
目的 探讨眼轴长度对健康成年人24h眼压波动的影响。方法 使用Goldmann眼压计测量57例(114眼)健康成年人24h眼压波动(500am、700am、1000am、200pm、600pm、1000pm);采用超声测厚仪测量其眼轴长度,按照眼轴长度分为正常眼轴组(23.0~25.0mm)、长眼轴组(>25.0mm)及短眼轴组(<23.0mm)。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观察对象眼轴长度为(23.77±1.42)mm,其中正常眼轴组22例44眼眼轴长度为(23.91±049)mm、长眼轴组17例34眼眼轴长度为(25.41±0.28)mm,及短眼轴组18例36眼眼轴长度为(22.23±0.61)mm。正常眼轴组、长眼轴组及短眼轴组的眼压分别为(14.88±3.01)mmHg(1kPa=7.5mmHg)、(17.17±3.88)mmHg和(18.78±5.08)mmHg,3组眼压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24h眼压波动值分别为(4.14±1.17)mmHg、(4.09±124)mmHg和(4.86±1.81)mmHg;3组24h眼压波动值两两比较,短眼轴组眼压波动值大于正常眼轴组(t=2.075,P=0042)及长眼轴组(t=2.096,P=0.040),但正常眼轴组与长眼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5,P=086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眼轴长度与24h眼压波动值呈显著负相关(r=-0.254,P=0.006)。结论 眼轴长度与健康成年人24h眼压波动值呈负相关关系,眼轴越短眼压波动值越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及不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选取89例(98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眼分为两组,A组49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B组49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结构等。结果 A组术后1a眼压为(14.34±3.64)mmHg(1kPa=7.5mmHg),比术前眼压(34.65±6.53)mmHg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8,P<0.05)。B组术后1a眼压为(16.26±4.91)mmHg,比术前(35.15±6.27)mmHg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5,P<0.05)。术后1a两组间眼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P<0.05)。A组绝对成功30眼(61.22%),相对成功9眼(18.37%),总成功率79.59%。B组绝对成功27眼(55.10%),相对成功7眼(14.29%),总成功率69.39%。两组间的总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86,P>0.05)。A组术后1个月中央前房深度(3.24±0.38)mm较术前(2.04±0.31)mm加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1,P<0.05)。B组术后1个月中央前房深度(3.05±0.36)mm较术前(2.01±0.29)mm亦加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8,P<0.05)。术后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5,P>0.05)。术后1个月行房角检查:A组40眼前房角全部开放,9眼残留小于45°的锥状或堤坝状粘连。B组10眼3个象限残留房角粘连,19眼2个象限残留房角粘连,20眼有小于1个象限的房角粘连。两组视力改善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对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和房角结构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术后眼内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E2)浓度的变化与瞳孔缩小的关系,同时比较术前应用两种非甾体类药物(nonsteroidaldrugs,NSAIDs)预防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术中瞳孔缩小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白内障科行白内障手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20例(120眼),根据手术方式及用药分为4组,其中拟行传统超声乳化手术30例(30眼)为A组;拟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90例(90眼)随机分为3组,其中空白对照组为B组,术前应用1g·L-1普拉洛芬滴眼液为C组,术前应用1g·L-1双氯芬酸钠滴眼液为D组。收集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晶状体核分级、术前充分散瞳后以及完成飞秒激光或手工透明角膜切口后瞳孔直径等临床资料,测量所有样本中PGE2浓度。结果 A、B、C、D四组中PGE2浓度分别为(48.25±10.52)pg·mL-1、(124.14±8.97)pg·mL-1、(18.28±3.49)pg·mL-1、(19.05±3.13)pg·mL-1;B组与A、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1),C组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四组术中瞳孔缩小的发生率分别为6.67%(2/30)、20.00%(6/30)、3.33%(1/30)、3.33%(1/30);B组与A、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组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瞳孔缩小与年龄、性别及晶状体核分级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发生瞳孔缩小者与未发生瞳孔缩小者PGE2浓度分别为(130.74±8.76)pg·mL-1、(120.86±7.27)pg·m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瞳孔缩小程度与PGE2浓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飞秒激光术后瞳孔缩小可能与房水中PGE2浓度升高有关,术前局部应用NSAIDs能降低眼内PGE2浓度,减少飞秒激光术后瞳孔缩小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陈志敏 《眼科新进展》2014,(10):959-962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恶性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2013年1月我科收治的恶性青光眼患者15例16眼,均于5d~3个月(平均10d)前行患眼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顺利完成,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11例12眼经Nd:YAG激光治疗,6例6眼经透明角膜周边虹膜切开联合周边囊膜悬韧带切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其中包括Nd:YAG激光治疗后复发的2眼)。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前房深度、眼压等,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11例12眼经Nd:YAG激光治疗,其中治疗有效10眼(83.3%)。治疗后7d患眼视力为034±0.08,较治疗前的0.08±0.03显著提高(P=0.00)。激光治疗后7d患眼前房深度和眼压分别为(2.30±0.21)mm和(15.50±1.96)mmHg(1kPa=7.5mmHg),与治疗前的(0.83±0.18)mm和(35.10±5.78)mmHg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手术治疗后7d患眼前房深度和眼压分别为(2.15±0.22)mm和(14.50±2.17)mmHg,与治疗前的(0.47±0.08)mm和(39.83±4.40)mmHg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末次随访时,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患眼前房深度与眼压与治疗后7d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所有患眼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Nd:YAG激光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人工晶状体眼的恶性青光眼,创伤小,操作简便,有效率高。经透明角膜周边虹膜切开联合周边囊膜悬韧带切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可有效解除房水逆流,手术效果肯定,可作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复杂恶性青光眼包括无Nd: YAG激光治疗条件或治疗失败患者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靶向大鼠G蛋白偶联受体91(Gprotein-coupledreceptor91,GPR91)基因的小发夹RNA(smallhairpinRNA,shRNA)慢病毒载体,探讨GPR91受体对高糖诱导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lialgrowthfactor,VEGF)释放的调节作用。方法 设计合成4对针对大鼠GPR91(NM_001001518)的特异性单链寡核苷酸链,两端分别引入AgeI和EcoRI酶切位点,退火后得到小片段带黏性末端的双链DNA,克隆入慢病毒载体pGCSIL-GFP,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和DNA测序鉴定重组体。将各慢病毒shRNA干扰载体和辅助包装载体共转染293T细胞,收集病毒颗粒并行浓缩滴度检测。将各慢病毒载体转染RGC-5细胞后,Westernblot法筛选有效的慢病毒shRNA干扰载体。使用45mmol?L-1的高糖刺激RGC-5细胞24h,用ELISA法观察干扰GPR91后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PCR及DNA测序结果均显示慢病毒载体pGCSIL-GFP-shGPR91构建正确;包装病毒颗粒后,pGCSIL-GFP-shGPR91-1、2、3、4组病毒浓缩液的滴度依次为1.5×109 TU?mL-1、1.5×109TU?mL-1、3.0×109TU?mL-1、3.0×109TU?mL-1。将慢病毒颗粒感染RGC-5细胞后,Westernblot检测显示NC组GPR91蛋白(0.60±0.08)空白组(0.62±0.07)的表达无明显差异(F=49.03,P>0.05)。而与空白组相比,4个慢病毒载体组(0.48±0.05、0.34±0.06、0.30±0.04和0.11±0.06)均能不同程度沉默GPR9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03,P<001),其中pGCSIL-GFP-shGPR91-3干扰效率最高。ELISA结果显示空白组、高糖组、高糖+NC组、高糖+pGCSIL-GFP-shG-PR91-3组VEGF蛋白表达分别为(25.63±4.52)pg?mL-1、(72.74±8.24)pg?mL-1、(71.68±8.31)pg?mL-1和(46.77±621)pg?mL-1,表明GPR91病毒干扰载体可显著降低高糖引起的VEGF分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852,P<0.01)。结论 本实验成功构建了靶向大鼠GPR91的shRNA慢病毒载体并进行病毒颗粒包装。所构建的慢病毒载体能够降低高糖作用下的VEGF表达,为进一步研究GPR91基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机制和动物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半导体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transscleralcylophotocoagulation,TSCPC)联合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glaucoma,NVG)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NVG患者46例(46眼),均采用TSCPC治疗联合改良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一般疗效、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46眼中手术完全成功38眼,条件成功6眼,失败2眼,手术成功率为95.7%。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1个月、6个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眼压为(38.9±3.2)mmHg(1kPa=7.5mmHg),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眼压分别为(18.2±1.2)mmHg、(17.8±1.6)mmHg、(17.2±1.5)mmHg,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1周形成功能性滤过泡39眼(84.8%),非功能性滤过泡7眼(15.2%);术后6个月形成功能性滤过泡42眼(91.3%),非功能性滤过泡4眼(8.7%)。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前房积血、浅前房、前部葡萄膜炎、玻璃体出血等。结论 TSCPC联合改良小梁切除术能显著控制NVG患者眼压,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全视野暗视敏感度(whole-fieldscotopicsensitivity,WSS)测定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open-angleglaucoma,POAG)的早期诊断价值,经过30分钟暗适应后,对16例(17只眼)早期POAG,12例(14只眼)进展期POAG,25例(32只眼)可疑POAG及15例(20只眼)年龄匹配的正常人进行WSS阈值测定。结果:这四组的平均WSS阈值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分别为6.24±2.46dB,7.79±2.19dB,3.63±2.46dB,1.85±1.69dB。在可疑POAG组中,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加,WSS阈值有上升趋势。WSS阈值与POAG患者的眼压最高水平值呈正相关(r=0.766,P<0.001)。结论:WSS测定在青光眼的筛选中具有潜在性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人工泪液对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造成眼表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已确诊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并需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的患者50例(50眼),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25眼),对照组患者只给予抗青光眼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抗青光眼药物与人工泪液治疗,并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对所有观察对象行眼压测量、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time,BUT)、SchirmerⅠ试验(SchirmerⅠ test,SⅠt)及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检查。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眼压分别为(17.00±2.10)mmHg(1kPa=7.5mmHg)和(16.72±2.28)mmHg,都明显低于治疗前的(33.56±4.09)mmHg和(33.72±3.98)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BUT(6.44±1.76)s较治疗前(9.92±1.99)s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18,P=0.000);观察组治疗后BUT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BUT较观察组(9.00±1.53)s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62,P=0.000)。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治疗前后SⅠ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间SⅠ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治疗后为(3.08±1.35)较治疗前(0.88±0.73)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24,P=0.000);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3.08±1.35)较观察组(1.00±0.58)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25,P=0.000)。结论 人工泪液可减轻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所造成的眼表损害,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同时对抗青光眼药物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olubletumornecrosisfactorreceptor,sTNFR)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66例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眼底检查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按照EDTRS分期分为3组: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diabeticretinopathy,NDR;n=22)组、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NPDR;n=24)组和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n=20)组。21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检测4组研究对象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α、sTNFR-1、sTNFR-2水平。组间统计分析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结果 血清中TNF-α中位数分别为:对照组0pg·mL-1、NDR组3.45pg·mL-1、NPDR组3.92pg·mL-1、PDR组8.12pg·mL-1。对照组与PDR组(P<0.001)、NDR组与PDR组(P=0.00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清中sTNFR-1水平中位数:对照组1.50ng·mL-1、NDR组1.88ng·mL-1、NPDR组2.58ng·mL-1、PDR组3.00ng·mL-1。对照组与NPDR组(P<0.001)、对照组与PDR组(P<0.001)、NDR组与NPDR组(P=0.007)、NDR组与PDR组(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清中sT-NFR-2中位数分别为:对照组3.88ng·mL-1、NDR组5.01ng·mL-1、NPDR组5.21ng·mL-1、PDR组6.33ng·mL-1。除了NDR组与NPDR组(P=0.070)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血清中sTNFR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密切相关,表明sTNFR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sTNFR进行进一步研究可以寻找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1.
观察Ahmed阀植入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 NVG)的疗效。 方法:对NVG患者20例20眼先行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 0.1mL(2.5mg),待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后行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随访6~36(平均24)mo。 结果: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后1wk内20眼虹膜新生血管均不同程度消退。Ahmed引流阀植入术后最后一次随访20眼中仅有3眼联合1~3种抗青光眼药物眼压≤21mmHg,1眼因眼压无法控制而行睫状体冷凝术(术后眼压控制),其余16眼无需加用抗青光眼药物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最后一次随访,平均眼压13.62±3.81mmHg,与术前平均眼压(44.17±16.17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28,P=0.000)。视力提高者8眼(40%),保持不变者12眼。全部病例在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及Ahmed引流阀植入术中术后均未观察到严重手术并发症。 结论:Ahmed引流阀植入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NVG安全有效,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有利于保护残留的视功能,但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同时要注意原发病的处理。 关键词:新生血管性青光眼;Ahmed引流阀;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Ahmed引流阀植入联合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贝伐珠单抗)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疗效。

方法:对22例22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先进行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0.1mL(2.5mg),待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后行Ahmed青光眼阀门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随访6~36(平均24)mo。

结果:玻璃体腔注药后1wk内22眼虹膜新生血管均有不同程度消退,Ahmed引流阀植入术后随访22眼中仅有3眼联合使用1~3种抗青光眼药物,眼压控制在21mmHg之内,1眼因眼压失控而行睫状体光凝术(810激光),其余18眼均无需加用抗青光眼药物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最后一次随访,平均眼压15.59±3.21mmHg,与术前平均眼压(45.36±8.13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提高者9眼(41%),保持术前视力者13眼。全部病例在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及Ahmed引流阀植入术中术后均未观察到严重手术并发症。

结论:Ahmed引流阀植入联合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NVG安全有效,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有利于保护残留视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联合Ahmed青光眼阀植入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术后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在2007年至2008年2月间接受过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0.05 mL/1.25 mg和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的NVG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联合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继发性新生血管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前瞻性非随机临床研究。所有入选患者先行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lab 0.5lg(0.05lL),待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完全消退,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小梁切除术+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眼内激光术。术后随访6lo,观察最好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 IOP)、虹膜新生血管( NV)及并发症的变化情况。
  结果:入选患者19例19眼,随访6 lo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平均IOP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从术前60.00±6.98 llHg 降至术后1 wk 9.68±2.11 llHg、术后1 lo 13.32±2.38 llHg、术后3 lo 16.37±3.42 llHg、术后6 lo 18.32±2.14 llHg。术后所有IOP 均控制<21llHg,其中3眼用1种降眼压药物,2眼用2种降眼压药物。所有眼3~8 d内NV消退,仅有1眼在术后36 d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lab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小梁切除术+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眼内激光联合手术可有效、安全地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继发性新生血管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平坦部青光眼阀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继发性闭角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05/2008-08在我科治疗的连续伴玻璃体积血的继发性闭角型NVG患者14例16眼行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光凝联合平坦部青光眼阀植入术并随访观察。结果:术后追踪随访3~13(平均7.3)mo。16只术眼中,除3眼外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经秩和检验术前和术后两组相差显著。眼压由术前用降压药后的38~67(平均48.5±9.3)mmHg降至15.6~25.3(平均16.5±6.9)mmHg,两组相差有统计学意义。4眼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2眼角膜水肿、前房炎症。1眼脉络膜脱离。经药物对症治疗后缓解。1眼出现医源性白内障。结论:玻璃体切除全视网膜光凝联合平坦部青光眼阀植入术是有效和安全的。特别是对于伴浅前房的NVG患者是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康柏西普联合睫状体冷凝和小梁切除术综合治疗对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短期疗效。方法 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眼科二病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晚期NVG患者23例23眼,均于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5~7 d后,行睫状体冷凝和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手术成功率、眼压控制效果、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末次随访时,手术成功率为91.30%。注药后3 d患眼眼压为(35.16±5.15)mmHg(1 kPa=7.5 mmHg),明显低于注药前(42.21±6.72)mmHg;术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眼压分别为(13.51±3.96)mmHg、(14.84±5.81)mmHg、(15.85±4.16)mmHg、(16.01±4.41)mmHg,明显低于术前(37.18±5.77)mmH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7 d及1个月,使用3~5种抗青光眼药物者的比例分别为65.22%、43.48%,与术前的91.30%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使用2种抗青光眼药物者的比例均为4.35%,不再使用抗青光眼药物者的比例均为95.65%。末次随访时,1眼眼球萎缩,1眼并发大泡性角膜病变,余均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康柏西普联合睫状体冷凝和小梁切除术治疗晚期NVG手术成功率较高,能显著减少抗青光眼药物的使用和降低眼压,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7.
背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严重致盲眼病,与视网膜组织缺氧后分泌因子有关,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但仅用抗VEGF疗法并不能完全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PDGF-C)参与眼内病理性新生血管的生成,但PDGF-C在NVG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 定量检测NVG患者房水中VEGF和PDGF-C的质量浓度,为NVG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就诊的NVG患者62例62眼,其中10眼近1年内曾行视网膜光凝和/或冷凝治疗,其他52眼中原发病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者16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者20眼,视网膜脱离(RD)术后者5眼,视网膜血管炎(Eales病)者4眼,未知原因者7眼;虹膜新生血管Ⅱ级者13眼,Ⅲ级者29眼,Ⅳ级者10眼.同期纳入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1例11眼作为对照.分别于手术中采集受检眼房水0.1 ~0.2 ml,应用ELISA法检测受检眼房水中VEGF和PDGF-C质量浓度. 结果 NVG组患眼房水中VEGF和PDGF-C质量浓度分别为(1 138.17±69.31)ng/L和(29.80±1.64)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9.54±49.81)ng/L和(18.60± 1.85)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95、20.49,均P<0.01).视网膜光凝和/或冷凝组患眼房水中VEGF和PDGF-C质量浓度分别为(1 095.99±52.71) ng/L和(28.55±0.94) ng/L,均低于非光凝和/或冷凝组的(1 146.28±69.57) ng/L和(30.04±1.64)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0,P=0.034;t=-2.760,P=0.008).NVG患者房水中VEGF与PDGF-C质量浓度呈正相关(r=0.346,P=0.006).不同原发病组间及不同虹膜新生血管分级组间患眼房水中VEGF和PDGF-C质量浓度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NVG患者房水中VEGF和PDGF-C质量浓度明显升高,视网膜光凝和/或冷凝治疗可抑制VEGF和PDGF-C的产生,靶向抑制PDGF-C可为NVG的抗新生血管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房水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NVG患者房水中的TSP-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 方法纳入30例(30只眼)NVG患者(NVG患者组)以及30例(30只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对照组)。所有NVG患者在行抗青光眼手术前抽取房水,同时在白内障手术时抽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房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房水以及血液中TSP-1与VEGF的浓度。房水和血液中VEGF浓度和TSP-1浓度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各细胞因子之间、细胞因子浓度与年龄、眼压之间的相关性用采用Spearman's相关分析。 结果NVG组患者房水中TSP-1浓度为(15.47±2.28) ng/ml,而对照组患者房水中TSP-1浓度为(2.28±1.59)ng/ml,NVG组患者房水中TSP-1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0,P<0.05)。NVG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房水中VEGF浓度分别为(3355.81±2284.54)pg/ml及(262.68±125.66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1,P<0.05)。NVG组患者血浆中TSP-1浓度为(0.65±0.27)ng/ml,对照组患者血浆中TSP-1浓度为(0.57±0.25)ng/ml,两组之间浓度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P>0.05)。NVG组患者的VEGF血浆浓度为(13.01±7.60)pg/ml,对照组患者的VEGF血浆浓度为(14.62±6.96)pg/ml。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P>0.05)。NVG患者房水中TSP-1与VEGF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479,P<0.05)。在NVG组中,不管是TSP-1因子还是VEGF,其房水中的浓度与血浆中的浓度均无显著相关性。同样,在对照组中,房水TSP-1浓度与血浆TSP-1浓度无相关性,且房水VEGF浓度与血浆VEGF浓度亦无相关性。 结论NVG患者房水中TSP-1与VEGF表达明显上调,明显上调的TSP-1与VEGF呈现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