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HDL-C/LDL-C比值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观察分析HDL-C/LDL-C比值是否可作为判断ACS疾病严重程度的客观生化指标。方法:入选的382例受试对象,分为对照组(n=156),稳定型心绞痛(SA)组(n=89),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n=78)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59),并对UA患者进行Braunwald分级,对AMI患者进行Killip分级。采集受试者清晨空腹血液标本,采用消除法测定血清HDL-C、LDL-C、CK-MB并计算HDL-C/LDL-C比值。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CS患者血清HDL-C/LDL-C比值与疾病严重程度存在良好的相关性:随着Braunwald分级增高,UA患者血清HDL-C/LDL-C比值逐渐降低(三级之间及每两级之间的HDL-C/LDL-C比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Killip分级增高,AMI患者血清HDL-C/LDL-C比值也逐渐降低(三级之间及每两级之间的HDL-C/LDL-C比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DL-C/LDL-C比值ACS患者明显低于SA患者(P〈0.05)。结论:ACS患者血清HDL-C/LDL-C比值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HDL-C/LDL-C比值可能会成为判断ACS疾病严重程度的客观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总胆固醇与空腹血糖比值(TC/GLU)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LDL-C/HDL-C)对结直肠息肉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经肠镜检查的消化内科患者共2150例,收集患者肠镜前空腹静脉血中的TC、HDL-C、LDL-C、甘油三酯(TG)、GLU...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TC/HDL-C、LDL-C/HDL-C比值预测冠心病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因胸痛、心前区不适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250例。按照诊断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71例、单支病变组93例、多支病变组86例,分析三组血脂差异及冠状动脉不同病变程度(单支、多支)与血脂变化的相关性。结果非冠心病组TC、TG、LDL-C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冠心病患者(单支和多支病变),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HDL-C指标对比结果,非冠心病组均明显高于冠心病患者(P<0.01);单支病变组TC、TG、LDL-C等指标与多支病变组比较,P>0.05;但单支病变组HDL-C指标明显高于多支病变组,组间比较,P<0.05;HDL-C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负相关,P<0.01;TC、TG、LDL-C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非冠心病组TC/HDL-C、LDL-C/HDL-C、TG/HDL-C比值明显低于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支病变组TC/HDL-C、LDL-C/HDL-C、TG/HDL-C比值明显低于多支病变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C/HDL-C、LDL-C/HDL-C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P<0.01);TG/HDL-C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TC/HDL-C、LDL-C/HDL-C比值可作为临床预测心血管严重程度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腔隙性脑梗塞是中老年人常见病 ,其发病多是由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为了探讨其与脑血流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我们对 5 0例经 CT或 MR确诊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进行颅内动脉、颈动脉多谱勒超声检查 ,并与 2 8例正常人对比 ,现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所有被研究者均为在我院就诊的省级机关干部。观察组5 0例 ,均系经 CT或 MR确诊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其中男性32例 ,女性 18例 ;平均年龄 6 2岁 (5 3~ 76岁 )。对照组 2 8例 ,其中男性 2 1例 ,女性 7例 ;平均年龄 5 7岁 (5 0~ 6 7岁 ) ,均经 CT或 MR排除腔隙性脑梗塞。仪器采…  相似文献   

6.
朱纯亮  钟天鹰  戈建军  常勇  张义成 《江苏医药》2012,38(14):1714-1715
近年来,脂质代谢紊乱已被公认为许多临床高发性疾病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糖尿病、肾病、肝脏疾病及肥胖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代谢性疾病呈不断年轻化趋势[2],儿童健康现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比较儿童代谢性疾病中LDL-C、HDL-C及其比值与正常儿童之间的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8.
HDL-C/LDL-C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CHO)对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方法:对不吸烟,无高血压、糖尿病的老年CHO患者的血脂进行测定,将血脂正常者45例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的72例分为两组,与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结果比较。结果:动脉粥样硬化在HDL-C降低且LDL-C升高组占70%,血脂正常组占10%(P<0.05),冠状动脉狭窄程度≥90%在HDL-C降低且LDL-C升高组占75%,血脂正常组占12%。结论:老年CHD患者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者较血脂正常者累及血管支数、狭窄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住院健康体检者120例,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在20岁85之间,平均(50.6±11.5)岁。采用日立7020型全自动生化仪检测患者LDL-C、HDL-C含量;采用日本东芝SSA-520A超声诊断仪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LDL-C、HDL-C和IMT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与AS呈负相关、HDL-C、IMT与AS呈正相关。结论 LDL-C、HDL-C和IMT的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冯霞 《河北医药》2010,32(18):2536-2537
目的探讨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并进一步明确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总结分析45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术中顺路行双肾动脉造影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454例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10.57%(48/454),其中重度狭窄15例(3.30%),肾动脉病变者12例(2.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血肌酐异常及冠状动脉狭窄积分。结论血肌酐异常及冠状动脉狭窄积分为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预测其发生、发展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1.
彩色多普勒检查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彩色多普勒检查的改变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3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检测。结果130例患者中,发现颈动脉有硬化病变124例(95.4%),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01例(182块),占77.7%,左侧多于右侧,CCA分叉处>CCA主干>ICA起始段>ECA起始段。发生颈动脉狭窄22例(16.9%),其中轻度狭窄13例,中度狭窄6例,重度狭窄3例,软斑与溃疡斑是脑梗死的主要的栓子来源。结论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彩色多普勒检测预测脑梗死的发生对临床预防脑梗死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在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脑梗死中的意义。方法测定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脑梗死患者83例(狭窄梗死组)、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5例(无症状狭窄组)及健康查体者5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并分析纤维蛋白原含量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狭窄后脑梗死类型、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狭窄梗死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无症状狭窄组及健康对照组[(309±65)g/L比(280±18)g/L、(262±25)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区域性脑梗死患者(I型,7例)纤维蛋白原水平[(421±22)g/L]明显高于皮层下梗死(Ⅱ型,16例)、白质疏松型梗死(Ⅲ型,21例)及分水岭梗死(Ⅳ型,39例)[分别为(318±63)、(303±66)、(293±54)g/L](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45例)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38例)[(357±45)g/L比(257±41)g/L](P〈0.05)。神经功能缺失重度组患者(9例)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轻度(42例)、中度(32例)[(412士27)g/L比(255±27)、(358±27)吕/L],独立生活能力预后好组患者(56例)纤维蛋白原明显低于预后差组(27例)[(282±55)g/L比(373±38)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与重度颈动脉狭窄及其所致脑梗死密切相关,支持特定的梗死类型,可能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经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 Hcy 水平分为三组,5.0~15.0μmol/L 组、15.1~20.0μmol/L 组、20.1μmol/L 以上组,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记录颅内外脑血管狭窄的数目,分析判定 Hcy 水平与脑动脉狭窄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165例脑梗死患者,血浆 Hcy 5.0~15.0μmol/L 组74例(45.18%),颅内外狭窄的血管共36条;15.0~20.0μmol/L 组50例(30.12%),颅内外狭窄的血管共66条;20.1μmol/L 以上组41例(24.70%),颅内外狭窄的血管共67条。各组血管狭窄的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12,P <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 Hcy 水平升高者比例大于 Hcy 水平正常者;随着 Hcy 水平的升高,颅内外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对137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血压、血糖、血脂等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较高(69.34%),在颈动脉分叉处最为多见(77.9%),以软斑为主(41.1%),且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与梗死有同侧相关性.颈动脉粥样斑块与性别、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而男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又加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82例患者为脑梗死组及74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结果:脑梗死组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0.8mm(42.68%)与对照组(27.0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脑梗死组中不稳定斑块(软斑50.00%,及溃疡斑17.11%)检出率67.11%,稳定性斑块检出率32.89%;对照组中不稳定斑块(软斑21.05%,及溃疡斑5.26%)检出率26.31%,稳定性斑块检出率73.6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膨大处、颈内动脉起始处及颈总动脉主干。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积极采取措施,增强斑块稳定性,防止斑块破裂,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对其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入选103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和46例健康体检者,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Hcy,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8.21±0.51) μmol/L比(12.32±0.16) μmol/L,P<0.01];脑梗死内膜增厚组、斑块组血浆Hcy明显高于无斑块组[(18.37 ±0.24)、(20.16±0.58) μmol/L比(13.25±0.13) μmol/L,P<0.05];斑块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内膜增厚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浆Hcy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68,P<0.01).结论 血浆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对高Hcy脑梗死患者进行干预是一种值得研究的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CI)患者动脉斑块的评价作用.方法 68例ATC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A)组和氟伐他汀治疗(B)组(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晚口服氟伐他汀40 mg);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用高频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斑块指数、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收缩峰期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等指标,并监测血脂变化.结果 与A组相比,B组颈动脉稳定斑块数量增多,斑块指数、IMT下降,PSV、EDV增快,RI、PI下降(P<0.05或P<0.01);B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DL-C)浓度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1).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测可用于评估药物对ATCI患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脑梗死复发的影响。方法将80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40例,均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检查颈动脉彩超,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6个月后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不稳定斑块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梗死复发率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能够稳定颈动脉斑块,减少脑梗死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鼠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脑梗死后脑组织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变化。方法用针控线拴法和自体血栓制作大鼠颈动脉狭窄合并多发脑梗死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位及半定量检测EPO的变化。结果颈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无再通组梗死侧脑组织在第3天时EPO表达逐渐增高,与非梗死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5天时达高峰,第7天时下降到最低点,明显低于非梗死侧,14d时EPO再次增高,但与非梗死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1d再通后24h梗死侧EPO有相对高的表达,2d和3d再通后24h梗死侧EPO与非梗死侧相比无明显增高,第5天达高峰,7d时开始下降与非梗死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再通组与无再通组梗死侧EPO表达的比较只有在第7天时再通组明显高于无再通组。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脑梗死再通时会刺激一些内源性保护物质的生成,且此内源性保护物质的生成也与再通的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血脂、纤维蛋白原(FIB)、尿酸(UA)、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对108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8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情况。同时检测2组血脂、FIB、UA及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CAS斑块检出率为77.78%高于对照组的1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FIB、UA及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有斑块亚组上述指标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P〈0.05)。结论 CAS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TC、LDL、FIB、UA及CRP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及CAS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