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观察和护理,总结其治疗效果.方法 观察总结了640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术前落实有效的心理护理及术中配合指导,术后严密观察肢体血液循环状况,重视并发症的预防.结果 640例患者除4例出现伤口局部血肿、水泡、上肢少数皮下出血外,其余均好转出院.结论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舒适程度,缩短了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有利于冠状动脉造影术及血管成形术的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缺血性冠心病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术后应用介入上肢垫的护理效果.方法 将2012年7~11月收住的70例缺血性冠心病拟行TRI术的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TRI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介入上肢垫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术后护理.结果 干预组患者TRI术后(拔鞘管后)6h术侧上肢腕掌部疼痛评分、术侧示指根部指围的肿胀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术侧示指指端末梢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的波动值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应用介入上肢垫对TRI术后患者进行护理,能减轻患者TRI术后术侧肢体腕掌部的疼痛感和肿胀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7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95.3%,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成功率96.3%,介入治疗成功率90.0%。无桡动脉闭塞和其他严重合并症。结论 7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血管穿刺部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TRI)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择期行TRI治疗的患者1358例,随机分为超声组和对照组,每组679例,超声组根据多普勒超声结果选择桡动脉穿刺入路,对照组行常规肉眼下右桡动脉穿刺入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成功率和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组术前经桡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679例患者中129例存在前臂动脉解剖变异发生率为19.00%(129/679),129例患者中仍有120例患者最终选择右侧桡动脉入路,9例患者术前更换为左侧桡动脉入路,手术总成功率为98.67%(670/679).对照组术后动脉造影结果显示,112例存在前臂动脉解剖变异发生率为16.49%(112/679),手术总成功率为98.53%(669/679).两组前臂动脉解剖变异率和手术总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1%(55/679),与对照组10.9%(74/6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92,P=0.015).[结论]术前多普勒超声检查前臂桡动脉可帮助TRI选择合理的动脉入路,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6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常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5-07/2008-07 366例常规拟行经桡冠脉造影和PC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100%,经桡冠脉造影PCI成功率98.9%,术后并发症:皮下瘀斑面积大于5 cm×5 cm的发生率2%,皮下血肿大于1 cm×1 cm的发生率1%、与穿刺相关的死亡0,桡动脉栓塞、全身大出血、动静脉瘘、手神经损伤、皮肤寻麻疹、迷走反射的发生率均为0。结论:常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PCI安全、有效,有显著优点,应在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
对我院2003—09~2004—12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35~77岁。25例患者单纯冠状动脉造影术,15例同时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9月至2009年2月189例成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和(或)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经动脉途径不同分为两组,A组(n=105例)为经桡动脉途径,B组(n=84例)为经股动脉途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两种穿刺方法的优缺点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在操作过程中平均穿刺时间、手术耗时、X线照射时间及造影剂使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不适反应等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痉挛A组1例,B组0例;局部血肿A组2例,B组0例;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血栓栓塞A组为0例,B组分别为4、1、1例,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痛及排尿困难A组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传统经股动脉途径相比,并发症少,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入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112例,其中桡动脉组77例,股动脉组35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介入治疗术中、术后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6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均100%,处理梗死相关血管所需的指引导管数[(1.12±0.23)根vs.(1.08±0.34)根]、穿刺至球囊扩张时间[(42.34±1.23)min vs.(48.18±2.34)min]、术中球囊数[(1.21±0.32)个vs.(1.18±0.25)个]、术中支架的使用数[(1.15±0.37)个vs.(1.16±0.21)个]、造影剂用量[(98.32±8.51)ml vs.(95.45±7.23)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穿刺相关并发症中桡动脉组发生皮下血肿伴局部皮肤水疱8例,比股动脉组发生穿刺部位血肿13例少(P<0.05);桡动脉组无血管迷走反射发生,股动脉组在术后拔管压迫止血中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5例;桡动脉组有1例导尿,股动脉组6例术后行导尿;住院天数桡动脉组明显较股动脉组少[(7.45±0.61)d vs.(8.39±0.53)d,P<0.05];住院期间桡动脉组因泵衰竭死亡1例,恶性心律失常猝死1例,股动脉组因泵衰竭死亡1例;术后6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期间两组均无MACE以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结论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入径行急诊PCI治疗STEMI均有效、安全,但前者可以明显减少血管并发症、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和导尿的发生率,缩短平均住院日。  相似文献   

9.
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科自2003-09开展了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它可使患者更舒适,活动更自如,减少了皮下血肿、尿潴留等并发症,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0.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50  
总结对 40例患者采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主要是 :术前做好手部穿刺血管条件的观察及护理 ,控制心绞痛发作 ;术后制做合适压迫纸环 ,配合拔除鞘管 ,综合分析判断手部血液循环观察指标 ,防止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药物洗脱支架置入的价值。方法对3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7处病变行IVUS检查,指导药物洗脱支架置入。置入后再行IVUS,对未达到理想释放者进行高压球囊后扩张。观察6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结果首次常规高压扩张置入支架,67处病变均达到冠状动脉造影理想标准,但符合IVUS理想标准仅40处(59.7%),27处(40.3%)未达标;行高压球囊后扩张,又有21处达到IVUS理想标准。最终达到IVUS理想标准者与常规高压扩张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0%对59.7%,P〈0.0001)。随访期间无一例心源性死亡或再梗死,再发心绞痛2例(5.3%)。结论常规高压球囊扩张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并不能使所有支架达到IVUS理想标准。IVUS指导下高压球囊后扩张可进一步改善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效果,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并发症以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因冠心病心绞痛入院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且结果显示明确的冠状动脉病变,并选择即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其中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即桡动脉组134例,经股动脉穿刺途径即股动脉组427例。分析和比较两组靶血管病变特征、介入治疗成功率、疗效和并发症,并随访术后1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男性患者和吸烟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股动脉组(P<0.01)。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3.3%,与股动脉组(94.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桡动脉组病变血管的血运重建率为81.8%,低于股动脉组(93.4%),P<0.01。而且桡动脉组成功PCI者中慢性闭塞病变所占的比例(9.5%)也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7.3%),P<0.05。但桡动脉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且术后平均卧床时间也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1个月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与经股动脉穿刺相比,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近期临床疗效基本相同,但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较少。对于复杂病变选择经股动脉PCI可能优于经桡动脉途径。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导致造影剂肾病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彬  蒋学俊  李晓艳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0):1723-1726
目的: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rtion,PCI)前的肾功能状态及术后改变。探讨肾功能恶化的易患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12月在我科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101例,了解其术前的肾功能水平及术后改变,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PCI术前以血肌酐标准衡量肾功能,4.8%(5例)患者存在轻度的肾功能不全,以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作为标准时,却高达69.3%(70例)。PCI术后约18.8%(19例)的患者肾功能恶化而导致造影剂肾病(contrast media induced nephropathy,CIN)。3例出现在术前肾功能正常组,16例出现在术前肾功能不全组。合并慢性肾病、心力衰竭、高龄、接受大剂量造影剂、急诊PCI的患者发生率高。CIN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总死亡率均显著高于非CIN组(P<0.05)。结论:Ccr是准确评估肾功能的合理指标。肾功能不全在老年ACS患者中十分常见。术前肾功能受损、慢性肾病、心力衰竭、高龄、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是否从有创治疗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及冠脉搭桥术(CABG)中获益。方法:200例老年(≥65岁)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0例经冠脉造影后接受PCI或CABG治疗,为有创治疗组。其中PCI 88例,CABG 12例。100例接受药物治疗为药物治疗组。比较30d和6个月内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及30d和6个月内死亡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吸烟、患糖尿病、高血压、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室射血分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的前提下,30d和6个月内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有创治疗组均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者应积极接受冠脉造影及有创治疗。要比从药物治疗中获益更多。[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非ST段抬高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从2001年1月至2003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72例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UAP)48例,非ST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病人24例,除常规内科治疗外,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PTCA和支架植入术)。造影提示单支血管病变31例(43.1%),双支血管病变25例(34.7%),三支血管病变16例(22.2%),分别行PTCA和支架植入术。结果:介入治疗的成功率97.2%(70/72),失败的两例患者主要是导丝不能通过闭塞病变所致。在70例患者中,共植入支架91枚。随访至术后30d,无症状或症状明显缓解的61例;2例发生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4例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再次行介入治疗;3例患者转外科行CABG术;2例患者死亡。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在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进行介入手术时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2例需行介入治疗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经血管内超声指导的介入治疗组和经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指导的介入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选择支架的直径及个数、支架扩张时最大球囊压力、管腔直径的急性获得值、支架植入后残余狭窄、最小管腔直径,并对两组患者进行了12个月的随访,观察死亡、Q波心肌梗死、因不稳定心绞痛再次住院、亚急性血栓闭塞等情况。结果经血管内超声指导组患者达到满意的介入效果,球囊压力、管腔直径的急性获得值及最小管腔直径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分别为(1491.77±197.96)kPa对(1317.04±180.79)kPa,P<0.01;(2.25±0.38)mm对(2.02±0.34)mm,P<0.05;(2.98±0.38)mm对(2.69±0.37)mm,P<0.01];术后靶病变血管残余狭窄率、术后12个月内因不稳定心绞痛住院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分别为(4.42±6.05)%对(8.65±8.43)%,P<0.05;3.85%对23.07%,P<0.05]。结论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介入手术时,血管内超声指导比冠状动脉造影指导的可操作性和远期效果均好;支架内球囊压力大于1519.87kPa(15大气压)时,介入治疗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中年及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特点及评价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70例冠心病予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治疗患者,按中年及老年进行分组,对危险因素、手术指征、冠状动脉影像学特点、PCI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女性冠心病构成比较高;中年急性心肌梗死比例增加,左主干病变较多;两组手术成功率相近,近期疗效相当。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趋向年轻化;老年女性冠心病发生机率增加;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效果与中年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小剂量国产替罗非班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共入选162 例ACS 患者,其中男90 例,女72 例,均符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适应证并成功进行了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 组80 例,术前30 min 或术中立即按说明书提供的剂量减半(0.2 μg· kg-1 · min-1 )静脉滴注应用国产盐酸替罗非班,30 min 后改为0.05 μg· kg-1 · min-1,连续静脉滴注24 ~48 h;B 组82 例,术后回到病房即刻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剂量及方法同A 组.两组术后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减为半量,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按ACS 的常规剂量使用.观察用药后30 d 内任何原因的死亡、新的心肌梗死及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情况.结果 A 组30 d 内因急性泵功能衰竭死亡1 例(1.25%),无新的心肌梗死及顽固性心绞痛发生;B 组30 d 内出现顽固性心绞痛1 例(1.22%),无死亡及新发心肌梗死;A、B 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 =0.19,P >0.05).A 组发生轻中度出血4 例(5.00%),无严重出血发生;B 组发生轻中度出血3 例(3.66%),无严重出血发生;A、B 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 =0.0001,P >0.05).A 组血小板聚集率从(63.5 ±17.4)%降为用药后的(31.7 ±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28,P <0.05);B 组血小板聚集率从(64.1 ±18.2)%降为用药后的(32.4 ±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28,P <0.05);A、B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t =1.62,P >0.05).结论 术前30 min、术中或术后应用小剂量替罗非班均有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