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薛敏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154-156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状,评估危险因素及抗生素使用情况,为制定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调查前2d,对所有参加调查人员进行培训。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床旁调查与病历查看相结合,填写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和床旁调查表,最后由感染管理科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查率为99.39%,医院感染现患率为6.44%,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60.87%;现患率最高的科室是呼吸内科,为23.68%;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1.66%,病原学标本送检率为16.92%。结论医院应重点防控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患者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病原学标本送检率,遏制细菌耐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的现状,为更好地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009年1月15日住院病人进行调查。结果调查699人,发生医院感染18例,医院感染例次现患率为2.58%;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以下呼吸道为主,占61.1%;医院感染病昧惰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占50%;抗菌素使用率为40%,使用抗菌素前进行病原学检查76人,病原学送检率为27%。结论加强医院感染高发科室的监控,提高病原学送检率,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合理使用抗菌素,可控制耐药菌在院内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某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掌握医院感染动态和抗生素使用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工作.方法 采用查阅病历及床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逐一填写现患率个案调查表,统计数据后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289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人、5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1.38%,医院感染例次率1.73%.医院感染分布科室主要是ICU、内科.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289例患者中使用抗生素167例,抗生素使用率57.79%,以一联、二联用药为主,分别占56.89%和40.72%.治疗性使用抗生素107例,占64.07%.治疗性使用抗生素病原学送检4例,送检率仅为3.74%.结论 应加强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高危人群及高危因素的监测,及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降低下呼吸道及泌尿道的感染率;提高病原学送检率;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为制定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所有在院患者进行调查,利用医院感染信息系统进行资料收集,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46例次,例次感染率为3.04%;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例次感染率较高的科室依次为重症医学科、血液内科、神经外科,其感染例次率分别为46.15%、21.87%、11.76%;感染部位主要集中在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4.09%;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菌送检例数183例,送检率32.28%.结论 通过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了解医院感染现状,有针对性的对重点科室进行监测,加强临床科室的病原学送检,规范使用抗菌药物,从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刘云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682-683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状,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按徐州市医院感染监控网的要求,采用横断面于2011年10月5日0:00~24:00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应调查住院患者640例,实查633例,实查率98.91%;发生感染25例,医院感染现患率3.95%;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52.00%,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使用率65.09%;重症监护(ICU、CCU)感染率较高;病原菌送检率较低。结论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高病原菌送检率,加强对重点科室的管理,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现患率情况,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制定某日对全院住院患者进行感染横断面调查,床旁与病例调查方法相结合,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住院患者576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4.17%,例次感染率为4.34%;ICU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8.18%,居首位;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54.16%;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5.56%,病原学送检率为54.06%;感染病例病原学送检率为91.67%;分离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和真菌为主,各占21.05%.结论 应加强重点科室医院感染的管理,控制医院感染发生,减少医源性伤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该院医院感染的现状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制定医院感染监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杏林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和床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4年12月18日的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抗菌药物使用以及病原学送检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住院患者2192例,发生医院感染74例、83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3.38%,例次现患率3.79%。前三位的医院感染部位是下呼吸道、泌尿道、上呼吸道;现患率居前三位的科室为:神经外科ICU、重症监护室、神经外科一病区;分离医院感染病原菌52株,其中前三位的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调查当日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1.24%,治疗使用率为22.99%,预防使用率为6.34%,治疗用药病原学送检率为53.77%。结论现患率调查有助于了解医院感染、抗菌药物使用以及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等情况,为后期有效开展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状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013年8月20日0~24时期间所有住院患者,以床旁调查和查阅病历相结合的方法逐一填写个案调查表和床旁调查表。结果实查住院患者1101例,发生医院感染32例、33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2.91%、例次现患率3.00%;医院感染高发科室主要有重症医学科25.00%、神经外科11.32%;医院感染主要部位:下呼吸道16例次,占48.48%;泌尿道、手术切口各4例次,各占12.12%。前三位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真菌、大肠埃希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率为28.88%,治疗用药病原学送检率为64.88%。结论每年应进行一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了解医院感染发生的真实情况,评价日常监测资料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状,有效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371例医院感染病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本院2010年19578例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71例,376例次,感染率1.89%,例次感染率1.92%;高发部位上呼吸道感染,占38.54%;60岁以上134例,占2.08%;侵袭性操作(使用呼吸机、气管切开、泌尿道插管等)是医院感染最危险因素;从371例医院感染患者的不同标本中,分离出34株病原菌,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要致病菌。结论加强医院感染监控,监督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减少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的现状。方法按每个病区配备1名调查人员,以床旁调查与病历调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填写统一的个案调查表。结果本次应调查住院患者586人,实际调查582人,实查率99.3%;其中男350人,女232人;发生医院感染33例,感染34例次.感染现患率为5.67%,例次现患率为5。84%,病原学标本送检率仅为18.1%;抗菌药物使用率63.2%。结论医院感染现患率为5.67%,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病原学送检率较低,需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分析2010~2014年大朗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本文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2010~2014年大朗医院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状况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研究过程,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历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和例次现患率具有明显差异。同期现患率较高且超过10%的病区,主要集中在重症医学科、内一、内二、产前和外一等功能科室。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常见,病原学送检率为12.20%,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可达53.27%),抗菌药物应用率为46.85%。结论:该发现研究成果,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针对性干预措施,对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和效率,降低医院感染风险和院感管理成本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构成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气管切开患者51例,留取痰培养标本,分析痰培养首次阳性的病原菌构成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 51例气管切开患者全部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痰培养首次阳性结果中共培养出致病菌14种,共计感染69例次,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占89.9% (62/69),其中前3位为铜绿假单胞菌占27.4%( 17/62)、肺炎克雷伯菌占19.4%(12/62)、鲍曼氏不动杆菌占17.7%(11/62);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各菌对抗感染药物表现出严重耐药及多重耐药.结论 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病原菌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管理模式。方法:建立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小组,采用综合干预措施,随机抽取2010年(干预前)和2012年(干预后)出院患者病历各630份、门急诊处方各810张,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干预前后比较,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87.93%下降至52.06%,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87.5DDD下降至39DDD,微生物送检率由27.06%上升至86.03%,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比例由89.55%下降至28.03%,门诊处方抗菌药物比例由53%下降至1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宣传培训、量化指标、行政干预、监控管理等综合干预,可提高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对预防医院感染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管理应用于控制医院感染的疗效。方法我院自2005年1月起运用全面质量管理(TQC)理论对医院感染实施全面护理管理,包括制定质量标准、建立网络监控、护理人员培训等管理过程。比较前后医院感染发生率和环境卫生学检测合格率的情况。结果应用TQC护理管理后,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明显升高并且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明显降低,与未采用TQC理论前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TQC理论护理管理控制医院感染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掌握本院的医院感染现状、抗菌药物的使用状况及病原微生物的耐药状况,为医院感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床旁调查与住院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本次调查应查住院患者352例,实查350例(实查率99.43%),查出医院感染8例,现患率为2.27%;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为手术切口、下呼吸道、胃肠道,分别是50.0%、37.5%、12.5%;分离出病原菌26株,阳性检出率56.5%,其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8.07%。结论加强对临床科室的目标性监测,提高病原体送检率和分离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现状,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床旁调查和住院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应查患者1160例,实查1159例,实查率99.91%,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62%,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居首位占34.1%。革兰氏阴性菌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3.2%,其中一联用药率为90.65%。结论通过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进一步明确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有利于更好的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监测神经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方法对神经科送检的各种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对细菌培养阳性患者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诊为医院感染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神经科医院感染标本以呼吸道发生率最高,129株病原菌中,居前3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示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多黏菌素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好,对其它抗菌药物耐药性严重。结论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加强病房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8.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前瞻性目标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本地区ICU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出3家医院ICU作为样本进行持续1年的医院感染前瞻性目标监测。结果监测686例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率26.09%,例次感染率33.09%;主要感染部位前5位是下呼吸道感染65.36%,泌尿道感染11.73%,胃肠道感染7.26%,血管相关性感染6.15%,皮肤感染3.91%;感染病原体前4位是鲍曼氏不动杆菌23.68%,肺炎克雷伯氏菌19.74%,铜绿假单胞菌15.79%,大肠埃希菌15.79%;4位病原体对头孢类抗生素普遍耐药;有创操作的医院感染率明显增高。结论ICU医院感染前瞻性目标监测值高于回顾性调查值,病原体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建立人工气道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加强人工气道管理、多设单间病房、合理使用抗菌素是降低ICU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文宗萍 《中国药房》2010,(10):893-895
目的:了解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各科的感染现患率,并进行感染危险因素、抗菌药物应用等监测。方法:采用床旁调查和查阅住院病历相结合的方法,由该院各科室经过培训的感控医师和护士一起,对该院2008年11月27日901例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日现患率进行调查。结果:该院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日现患率为5.11%;呼吸道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其次为泌尿道、皮肤和软组织、腹部及消化道、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日现患率最高的科室为综合重症监护室,达66.67%;抗菌药物应用率为65.49%。结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管仍是医院感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需对医院感染日现患率较高的重点科室进行目标性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