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研究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光学显微镜及组织化学等方法观察了早期鸡胚心脏发生中的心内膜垫及室间隔的发生过程,其结果如下: 1.心内膜垫的发生起始于内膜细胞的增殖,向心胶质内输送内膜垫细胞。内膜垫细胞分裂增殖向肌层方向移动。当出现内膜垫细胞的贮备层以后,表面的内膜细胞停止增殖。融合的内膜垫参与房室口的形成,其右侧结节向尾侧延伸与室间隔融合。 2.早期心内膜垫的心胶质中含有大量透明质酸,以一定的方向排列成“轨道”,内膜垫细胞沿“轨道”向肌层方向迁移并改变基质成分及排列方式。 3.肌性室间隔是心室壁分化形成的小梁在室间沟内侧聚集而成。室间隔背侧部与内膜垫右侧结节的下延部分融合,腹侧部与锥隔相延续。  相似文献   

2.
谢小薰  陈维平  徐锦雯 《解剖学报》1999,30(3):256-258,I014
目的 探讨心脏房间隔与第二孔形态发生机制。方法 按Hamburger和Hamilton分期法,选用第20-26期鸡胚,用显微解剖术和扫描电镜方法,观察房间隔与第二孔的形态分生过程。结果 房间隔尚未与心内膜垫融合前,房间隔中央部上皮处出现小孔,小孔随着长突起状细胞的出现而增多。  相似文献   

3.
谢小薰  徐锦雯 《解剖学报》1994,25(4):437-440,T020
用显微解剖术和扫描电镜方法观察第20-29期鸡胚心室小梁的发育及肌性室间隔的形成过程。心脏外部观,原始心室左右部无明显的囊袋样扩张。在原始心室内部,小梁完全形成后即呈出出左右部分的形态差异。小梁在原始心室中线偏右处开始聚集,随后渐融合在一起,形成肌性室间隔。本研究表明,心室小染不仅是一种有规律排列的结构,而且与肌性室间隔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4.
非血流动力学因素在高血压心肌肥大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观察了肾性离血压大鼠肥大心肌匀桨提取物对孵育鸡胚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肥大心肌的提取物中存在有明显刺激鸡胚及其心脏生长的可溶性活性因子,且该因子的生物学作用可能无严格的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用光镜观察了第15、17、19期鸡胚(H-H分期法)连续切片的心房和心室壁,并由计算机测量和计算了心内膜,心肌膜内、外表面的平均周长和表面积。小梁形成前心肌膜内表面数值大于外表面的现象提示:小梁形成很可能首先与心肌膜内层有关。  相似文献   

6.
林文娜  李新人 《解剖学报》1994,25(2):208-213
用眼内注射及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抗连接蛋白单克隆抗体NC6ND6对20期鸡胚水晶体发育育影响的时程。结果发现,时程曲线的最高峰在24h点。此外还比较了20期与24期鸡胚水晶体对抗体反应敏感性的差异。资料揭示,前者高于后者。本研究还证实,20期鸡胚水晶体确是研究药物对发育影响的好模型,药物处理时间以24h较合适。本文还讨论了处理时间不同,效果亦不同的原因以及不同胚期对抗体反应敏感性不同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培养传代后鸡胚原始生殖细胞(EPGCs)的多向分化潜能,比较不同诱导程序、不同特异性化学诱导剂及其协同作用。方法分别获取发育至19期和28期的鸡胚PGCs,体外培养传代到第4代。采用不同诱导程序、不同组合的诱导剂地塞米松、胰岛素、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诱导EPGCs向脂肪细胞分化。采用不同诱导程序、不同组合的诱导剂维甲酸(RA)、丁化羟基苯甲醚(BHA)I、BMX、二甲基亚砜(DMSO)诱导EPG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结果1.EPGCs被诱导7~21d后,分化成脂肪细胞,其中诱导程序(2)(见正文中叙述)的诱导分化效果较好,第192、8期分化率分别为89%和91%。诱导剂联合协同作用的诱导效果极显著地(P<0.01)高于单独作用的诱导效果。诱导的脂肪细胞经特异性的油红O和苏丹红染色为阳性,并检测到特异性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2.EPGCs被诱导3~7d后,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RAI、BMX单独使用对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成率分别为82%和83%,极显著地(P<0.01)高于RA、BHA、DMSO和IBMX的协同作用的效果。诱导的神经元样细胞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均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丝蛋白M(NFM)的表达,而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论鸡EPGCs体外培养传代后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异化学物质的诱导下,可被定向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8.
背景:胚胎心脏心外膜细胞是最近被发现的具有分化为心肌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潜能的心脏干细胞,可分化为心脏三系细胞,为心脏损伤的再生提供了新的细胞来源,但其定向分化机制及调控因素仍不清楚。目的:体外建立小鼠胚胎心脏心外膜细胞培养模型。方法:解剖显微镜下分离11.5-12.5 d小鼠胚胎心脏,剪除肺静脉血管、心房组织及左心室,移至6孔板(或35 mm培养皿)培养,24 h后移走胚胎心脏组织继续培养。相差显微镜观察胚胎心外膜细胞生长特点;使用免疫荧光技术对细胞进行胚胎心外膜细胞特异性抗体Wt-1、Tbx18染色。结果与结论:胚胎心外膜单层细胞从组织块边缘长出,呈鹅卵石样,并围绕组织块向外延伸。移去胚胎心脏后细胞继续生长,且增殖迅速,三四天后长至融合。所有细胞均强阳性表达胚胎心脏心外膜细胞特异性抗体Wt-1及Tbx18。结果表明,胚胎心脏心外膜细胞生长迅速、形态单一,均表达心外膜细胞特异因子,细胞纯度高,成功构建了体外胚胎心脏心外膜细胞培养模型,为研究其定向分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 思路。  相似文献   

9.
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methods of EM>in ovo/EM> and EM>ex ovo/EM> culture of chicken embryo as well as EM>in vivo/EM> electroporation. Methods Fertile eggs were incubated for two to three days(E2-E3), and in ovo electroporation in spinal cord at E2-E3, and ex ovo electroporation in the tectum of brain at E5-E6 for spatial and temporal gene transformation with the parameter such as volt 18V, current 60mA, pause 90ms, and pulse 60ms for six times were carried out. Results The number of samples were 20 eggs for EM>in ovo/EM> culture and 10 eggs for EM>ex ovo/EM> culture.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embryos at E2-E3 was 85% for EM>in ovo/EM> culture and 80% for EM>ex ovo/EM> culture. The number of samples were 11 in spinal cord at E2-E3 ( in ovo electroporation) and 10 in brain tectum at E5-E6 ( ex ovo electroporation). The positive electroporation rate was 54.5% in spinal cord at E2-E3 (EM>in ovo/EM> ) and 60% in brain tectum at E5-E6 (EM>ex ovo/EM>). Conclusion The methods of in ovo and ex ovo culture of chicken embryos and in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人胚早期心脏VEGF-C及其受体VEGFR-2、VEGFR-3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早期心脏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第3-8周人胚,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分析心脏组织发育中VEGF-C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心脏组织的分化和形成。结果:VEGF-C、VEGFR-2、VEGFR-3在心内膜内皮细胞及心肌细胞发育第3、4周开始表达,随胎龄增加表达先增强后逐渐减弱,第7周末基本消失。结论:VEGF-C及其受体参与了人胚早期心脏的形成过程,对早期心脏发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实验性氟中毒鸡胚股骨进行了光镜、电镜观察及骨组织计量学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股骨骨小梁表面成骨细胞密集分布,多为立方状。矿化骨减少,类骨质增加。骨形成指数大于对照组,骨吸收指数无显著性变化。实验组类骨质中Ⅰ型胶原纤维明暗相间的横纹不清,胶原肿胀,板层结构紊乱。以上结果提示,氟对胚胎成骨细胞有刺激作用,成骨作用加强,但成骨细胞产生异常的胶原纤维,类骨质矿化障碍,出现骨软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胚胎手足周皮发生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昆岚  朱淑媛 《解剖学报》1991,22(3):322-325,T017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138例胎龄在10周以内的人胚作连续切片进行半月板形态发生方面的观察。根据形态作者将半月板的早期形成过程分为四期:初期:共19例,平均胎龄为40天(35—47天);此期下肢芽荫出不久,下肢骨原基刚形成,周围间充质细胞增生密集。中期:共44例,平均胎龄45天(34—50天),此期在股、胫骨之间形成一致密的间充质细胞板块。后期:共21例,平均胎龄为52天(46—70天),此期半月板雏形形成。其和股、胫骨之间出现潜在腔隙。形成期:共54例,平均胎龄为59天(42—66天),此期膝关节及半月板基本形态均已形成。经统计学处理,各期之间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本文结果表明至胚胎第九周,膝关节半月板已基本形成,形态基本相同于成人者。它的发育、形态和下肢功能状态,股、胫骨髁的发育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鸡胚胎原始生殖细胞对不同冷冻体系适合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鸡胚胎原始生殖细胞(EPGCs)对不同冷冻体系的适合性. 方法对发育至第19期和第28期胚胎性腺PGCs,采用二甲基亚砜(DMSO)、乙二醇、聚乙二醇为冷冻保护液,在不同组合、不同浓度、不同的冷冻程序下进行超低温冷冻保存.结果1.采用同一种冷冻保护液,10%浓度与15%浓度之间,除DMSO+乙二醇(冷冻保护液Ⅳ)外,其他类型的冷冻液对EPGCs保存后存活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20%浓度的各种冷冻保护液对EPGCs保存后的存活率最低,且与10%和15%浓度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2.采用同一种冷冻保护液,浓度为10%时,冷冻程序Ⅰ(2~4℃平衡45~60min,-4~-6℃诱发结晶45min,悬挂液氮面1 h以上,投入液氮保存)和冷冻程序Ⅱ(2~4℃平衡90~120 min,悬挂液氮面1 h以上,投入液氮保存)对EPGCs冷冻后存活率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3.采用冷冻程序Ⅰ,浓度为10%时,不同的冷冻保护液对EPGCs保存后的存活率影响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DMSO+乙二醇(冷冻保护液Ⅳ)显示出最好的保护效果;4.第19期和第28期性腺中的EPGCs在相同的冷冻条件下冷冻后,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采用冷冻程序Ⅰ,在10%的DMSO+乙二醇(冷冻保护液Ⅳ)的保护下对鸡EPGCs冷冻较为适合.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以泽蛙胚作材料。色素上皮分化前或分化后的眼泡经刮除间质细胞后,移植于同种蝌蚪体腔中培养,观察间质细胞对色素上皮分化前后的影响。结果证明,色素上皮分化前刮除间质细胞时,色素上皮不能发育或仅有片段色素上皮形成;而色素上皮开始分化或已经分化后刮除间质细胞时,色素上皮虽仍能发育和存在,但均脱离正常位置。这提示,间质细胞对眼色素上皮分化前后均有重要影响。而其作用性质似乎又有不同:在分化前,间质细胞的存在是色素上皮正常分化所必需的条件;在分化后,似乎起维持正常位置的机械作用。  相似文献   

16.
足内侧皮肤及浅、深筋膜血管构筑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ABS丁酮溶液血管铸型方法,研究足内侧皮肤及浅、深筋膜内血管配布规律,并观察了皮纹内微血管的形态学特点。本文对不同皮肤区域内的皮肤乳头层血管网和血管襻具有显著不同特点进行了讨论。并指出,足内侧区皮肤及浅、深筋膜内的5层血管网,是由来自直接皮肤动脉和间接皮肤动脉进入该区的上升支所发出的5级分支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