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食管、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点,重新认识食管、胃、肠道闻叶源性肿瘤的组成。方法:用CD117、CD34、SMA、S100蛋白4种抗体对45例食管、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结果:确诊食管平滑肌瘤3例:胃间质瘤18例,平滑肌瘤2例,神经鞘瘤1例;小肠间质瘤14例,平滑肌瘤1例;结肠间质瘤6例。食管内胃肠道间质瘤少见,胃、肠道间质瘤较多见(88.1%),但仍有平滑肌瘤(7.14%)和神经来源的肿瘤(4.76%)。结论:食管、胃、肠道间质瘤与其他肿瘤的鉴别诊断需要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CD34是诊断间质瘤的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2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2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病例资料并应用CD117、CD34、SMA和S-100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20例GIsT中男女发病例数相等,平均年龄59岁。肿瘤常见于胃,多呈结节状,大小不等,瘤体边界清楚,部分切面可见出血、坏死、囊性变。组织学类型为梭形细胞型。免疫组化示CD117阳性占95%、CD34阳性80%,SMA、S-100均为局灶状阳性,阳性率分别为40%和15%。20例GIST极低度风险3例、低度风险7例、中度风险2例、高度风险8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见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胃发病率最高,CD117、CD34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率,GIsT可以向肌源性分化或向神经分化。  相似文献   

3.
邱晓娣 《中原医刊》2004,31(5):48-4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的作用。方法:42例胃肠道间质瘤行常规包埋制片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生在胃和小肠的间质瘤最多占73.7%,肿瘤的四个亚型中,平滑肌细胞分化型比例最大为59.5%;神经源性分化型9.7%;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型14.2%;未分化型16.6%,SMA(smooth-actin)在平滑肌分化型肿瘤中阳性率较高,未分化型间质瘤CD34阳性率较高,而CD117在四个亚型中阳性率都较高,接近90%。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观察6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17、CD34、SMA和S-100,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间质瘤细胞主要为梭形和上皮细胞样细胞,部分胞质内可见核端空泡或将细胞核推挤到一侧呈印戒细胞样.组织结构呈多样性,可呈束状、弥漫状、栅栏状、巢状或血管外皮瘤样等.62例CD117阳性,47例CD34阳性,30例SMA阳性,21例S-100阳性.结论 CD117及CD34是胃肠道间质瘤较特异的标记物,SMA和S-100在胃肠道间质瘤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胃肠道间质瘤需与多种疾病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5.
林华欢  骆新兰  梅平  王朝杰 《广东医学》2002,23(12):1273-1274
目的:报告临床罕见的胃肠间质瘤伴淋巴瘤或癌。方法:对4例胃肠间质瘤伴淋巴瘤或癌患者临床、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等进行分析。结果:4例胃肠间质瘤均表达CD117,也表达Vimentin或CD34;淋巴瘤的表达例1为结肠及右扁桃体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例2为胃B细胞性淋巴瘤,例3为十二指肠乳头高分化腺癌,例4为盲肠低分化腺癌。结论:胃肠间质瘤伴淋巴瘤或癌在临床上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34例胃肠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对CD117,CD34,SMA,S-100染色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胃肠间质瘤主要分布在胃和小肠。34例中良性21例,低度恶性8例,恶性5例。胃肠间质瘤中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以CD117和CD34阳性为主。结论:CD117,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杜洪  梁颜笑  李雯 《广州医药》2001,32(1):17-18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形态特点并探讨其诊断标准。方法:对30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染色。标记抗体为:Vimentin、CD34、HHF35、S-IOO、CK HMB45、LCA等7种抗体。结果:光镜下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染色显示Vimentin、CD34、HHF35、S-IOO的阳性率分别为93%、80%、16.7%、20%,不表达CK、HMB45、LCA。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缺乏定向分化的肿瘤,部分具有不完全的平滑肌、神经或双向分化,可能起源于胃肠道肌层的原始间叶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方法对外科手术切除的胃肠道肿瘤标本用光镜初步观察,拟诊为间叶性肿瘤者再进一步检查CD117、CD34、波型蛋白、结蛋白等抗原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CD117阳性者,或CD117阴性而CD34阳性、结蛋白阴性者诊断为间质细胞瘤。结果42例GISTs患者中,胃28例,小肠11例,结肠、网膜及肠系膜各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18/42)、消化道出血(17/42)和腹部肿块(10/42)。GISTs良性12例、潜在恶性10例和恶性20例。光镜下细咆主要呈梭型(60%)和上皮细咆型(13.3%),细咆排列呈栅栏状、旋涡状。CD117、CD34、波形蛋白在肿瘤细咆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00%和97.6%,而S-100和平滑肌肌动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仅为14.3%和4.8%,结蛋白无表达。结论GISTs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CD117、CD34可作为诊断胃肠道间质细咆瘤的免疫标记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结果,提高临床对其病理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理诊断资料,观察其病理特征,并采用免疫组织化法检测CD34、CD117的表达情况。结果:胃肠道间质瘤病变以胃和小肠最多;其中良性肿瘤25例,恶性肿瘤23例;CD34阳性者37例(77.1%),CD117阳性48例(100.0%)。结论:CD117和CD34为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标记物,而肿瘤大小及核增殖活性情况是评价其良恶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4例胃肠间质瘤组织中CD117、(X)34、Vimentin、S—100、Desmin的表达。结果54例胃肠间质瘤中CD117、(X)34、Vimentin、S—100、Desmin的表达率分别为68.52%。88.89%,100%,7.4%,18.52%。结论胃肠间质瘤光镜下细胞形态相似都为梭形。但其分子免疫学表型却呈异源性,需要做免疫组化检查准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吴英光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7):905-906,916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确诊的4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8例均行手术治疗,37例位于胃部肿瘤行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1例位于小肠肿瘤行相应的系膜及肠管部位切除,并检测免疫组化指标CD117、CD34、SMA、S-100。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切除率达100%,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率为94.4%,CD34阳性率为70.8%。48例患者中40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率为83.3%,8例死亡。结论:CD117和CD34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GIST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螺旋CT有助于手术前诊断;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IST)是一种少见肿瘤,属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文献[1]报道,胃肠间质瘤约占胃肠道肿瘤的1%~3%。小肠间质瘤约占GIST的25%~40%[2]。小肠间质瘤病变部位隐匿,症状多样,预后不一,早期诊断困难。首次多就诊于消化科、普外科、普内科、急诊内外科,甚至妇产科及体检发现。本文拟通过对我院近年确诊的小肠间质瘤病历统计分析,了解该疾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增进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1月—2014年4月本院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63例小肠间质瘤病例,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发生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CD117、CD34、SMA、S-100和Vim-entin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4例17~81岁不同部位的胃肠道间质瘤中CD117、CD34、SMA、S-100和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 84例GIST中极低度风险性18例(21.4%),低度风险性26例(31.0%),中度风险性15例(17.9%),高度风险性25例(29.8%)。84例GIST Vimentin、CD117和CD34表达率分别为100.0%、94.0%、86.9%。CD34有3例(86.9%),SMA和S-100阳性表达率低而多为局灶弱阳性反应。其中SMA 11例(13.1%),S-1006例(7.14%)。结论发生在胃的高位GIST多为极低度和低度风险性肿瘤,发生在小肠和大肠的低位GIST多为中度和高度风险性肿瘤。Vimentin、CD117和CD34的阳性表达率高并且多呈弥漫强阳性反应。免疫组化联合使用,包括CD117和CD34在内的一组抗体是必要的,能提高GIST的诊断率。但在GIST良、恶性诊断上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CD117、CD34、Ki-67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危险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1例GIST组织中CD117、CD34和Ki-67的表达情况,对这些病例进行危险度分级,并分析上述免疫组化指标与临床病理相关因素(性别、年龄、发生部位、组织学分型)和危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CD117和CD3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5%和73.2%,Ki-67增殖指数<1%、1%~5%和>5%的例数分别为22例、8例和11例;CD117、CD34和Ki-67在不同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型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发生于食道和胃的GIST的CD34阳性表达率高于发生于肠道的,而Ki-67增殖指数则低于肠道(P<0.05);危险度极低度、低度、中度和高度的病例分别为6例、16例、7例和12例,CD117和CD34的阳性表达率在不同的危险度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而Ki-67增殖指数在不同的危险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D117和CD34在GIST中呈高表达,对GIST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不能作为判断GIST危险度的指标;而Ki-67可能是判断GIST危险度和预测预后的可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外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虹  孙希印 《罕少疾病杂志》2004,11(4):15-17,F002
目的 研究胃肠道外间质瘤临床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征。方法 对7例胃肠道外间质瘤作临床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7例胃肠道外间质瘤基本细胞类型为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免疫表型特征为:CD117 7例(100%)胞质全部强阳性表达,CD34 5例(71.4%)阳性,S-100蛋白2例(28.6%)阳性,SMA均为阴性。结论 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依据,推测胃肠道外间质瘤可能起源于一种非定向分化的、原始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16.
51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临床和病理形态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在诊断中的价值,讨论肿瘤的组织来源、治疗和预后.方法:对51例GISTs进行光镜观察,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17(c-kit)、CD34、波形蛋白、actin、s-100等抗原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51例GISTs,其中40例以梭形细胞为主;17例伴有上皮样细胞,4例单纯由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组织中抗原标记物表达阳性率分别为CD117 95.0%(48/51),CD34 80.0%(41/51).结论: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光镜形态与真性肌源性和神经源性肿瘤极为相似,免疫标记物配合使用可对其做作出正确诊断,GISTs可能起源于多潜能的间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 ,探讨其诊断标准。方法 对 85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形态学观察分析 ,用免疫组化 (S -P)法检测CD 117、CD 3 4、Vim、SMA及S 10 0蛋白。结果  81.18%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和小肠。瘤细胞以梭形细胞和 (或 )上皮样细胞为主 ,呈弥散状、栅栏状、编织状排列 ,瘤细胞可形成较特征的团巢样结构。CD 117和CD 3 4的阳性率分别为 78.82 %和 87.0 5 % ,部分病例伴有SMA和 (或 )S 10 0蛋白的局灶性弱阳性。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形态存在一定的特征 ,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 ,缺乏定向分化 ;CD117、CD 3 4免疫标记对GIST的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征。方法对61例GIST作了临床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同时观察8例胃肠道平滑肌瘤作对比。结果61例GIST的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100%和83.6%。8例平滑肌瘤CD117和CD34均为阴性,结蛋白(desmin)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均呈弥漫强阳性表达。结论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定间质瘤最具有诊断价值的依据,但不能作为良恶性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9.
邱梅  孙林  胥蓉  李霞 《吉林医学》2012,33(6):1244-124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GIST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本组GIST最常发生于小肠占55.4%(36/65),其次为胃占27.7%(18/65),直肠占10.8%(7/65),结肠占6.2%(4/65)。肿瘤体积大小不一,最大者24.0 cm×15.0 cm×20.0 cm,最小者0.6 cm×0.7 cm×0.4 cm。梭形细胞51例,上皮样细胞11例,混合细胞(兼有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特征)3例。CD117阳性64例,CD34阳性57例,Vimetin阳性12例,SMA小灶阳性11例,Desmin和S-100均阴性。良性18例,交界性31例,恶性16例。结论:GIST发生部位多,形态学复杂,免疫组化联合检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是CD117和CD34。但在GIST良、恶性诊断上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