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原合英 《河南中医》1999,19(1):14-15
阴阳易一病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此,历代注释不一,总其要有三。一、病后交媾,男病传女,女病传男,易做交易解。二、病后因交媾而病复发,但因精气虚损,症状与原发病不同,易做变异解。三、伤寒病中因好淫而致变易。作者认为,阴阳易为触犯房事而出现的一种变证,其病机乃正气未复,余邪未尽,故非伤寒、温病初愈所仅有。本病见证复杂,故对阴阳易病应辨证施治,其防护关键在于限制房事,以防本病发生。  相似文献   

2.
“阴阳易”一证出自《伤寒论》391条。笔者认为,“阴阳易”证的病位在肝,病机为郁,病性属热,是一种以特殊病邪为病因,以性交为传播途径的急性热病。历代注家有指本证为“劳复”者,而世俗又谓之“夹阴伤寒”。常责之为肾虚所致。如舒驰远《伤寒集注》云:“无非得之少阴肾虚……法用参、芪、术、附、姜、桂、枸杞、故纸等药”。笔者管见所及,认为有必要重申条文本义:在症状描述上是气郁而非元虚,在立法选方上主清利而禁温补,在鉴别要点上重性史而略两感。一、是气郁而非元虚:《伤寒论》条文将“阴阳易”列于六经证治之后,与差后劳复同论,似有病后元虚之虞。其云“伤寒,阴阳易之为病”,首冠“伤寒”,又点明因阴阳交易  相似文献   

3.
阴阳易证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历代医家论其病机多以阴阳两虚为要。笔者认为阴阳易证之病机为肾厥,即肾脏之阴阳厥逆而不用,治以调和肾厥。  相似文献   

4.
潘超  郑丰杰 《环球中医药》2014,(11):877-879
阴阳易病首见《伤寒论》,阴阳易究属何病,临床是否可以见到,烧裈散有无疗效,历代医家对其注释不一。本文基于阴阳易病的三种不同理解和历代医家提出的各类治法方药,以及众医家对于烧裈散具体疗效的不同探讨,提出阴阳易为病与房事密切相关,阴阳易病与房劳复和伤寒“变证”无关。烧裈散并非治疗阴阳易病之唯一方药,临床当据证辨证施治,由证立法,依法选方,灵活权变。  相似文献   

5.
日前偶阅本刊1961年第11期有李益三同志《论伤寒论注家对阴阳易病之误解》一文,文中肯定“阴阳易”为男妇病新症未平复,因犯房事面来的一种差后劳复病证;同时指出“阴阳易”字合用,应作为男女交接解释,并引据《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有关记载为证。个人认为此说很好,可以扫清过去注家之误解,使学者得到正确解释,从而提高疗效。这对阐明伤寒论原文真义是有贡献的。惟李同志对“阴阳”二字,作为男女交接解释的来历,疑为隋唐以前的“民间方言”或“医家术语”,尚有未达一间。现在愿就这一点,略作补充如下:  相似文献   

6.
《素问·遗篇·刺法论》有"染易"一词,其中"染易"之"易"字,历代《内经》注家多缺解,因该篇属《素问》之《遗篇》,乃由宋·刘温舒所补入,故历代注家多未载而无注。至清·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问世,始渐有注释。但高士宗之注释属随文串解,"易"字之义不明。经过参阅历代医籍及相关文史书籍考证后认为,"染易"之"易"字系"传染、传染病"之义,并例举了"易"字与其他有"传染"之义的相关字,如:延、转、换、传、注(疰)、染、移等,组成"延易、转易、换易、传易、注(疰)易、染易、移易"等名称,表示传染或传染病。另外,易,通"痬",乃古今字,亦表传染之义,一并给予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7.
标本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阴阳学说、脏象学说等同等重要,它同样是一个说理和分析、归纳问题的工具。历代医家均予以极大的重视,如《素闯·标本病传论》说:“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情,可以言一而知百也。……”又说:“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可见标本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医者易也”。医易一词是由明代医学家张介宾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易经》和《内经》在原理上是相通的,如说:“《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故日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不知易乎。”医易关系,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医家必须“法  相似文献   

9.
清末著名伤寒学家郑寿全,字钦安.郑氏对《周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有较深的研究,其独到的辨阴阳经验能够提纲挈领,执简驭繁,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笔者就其辨证特点论述如下. 1 阴阳为纲,判分万病 《医法圆通》自序载:“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虚实,一病有一病之阴阳,知此始明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之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从这篇自序可以看出郑氏抓住仲景以阴阳为总纲的核心思想.“认证只分阴阳”,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体现了《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精神,具有高屋建瓴,执简驭繁的辨证特点,郑氏在其著作中反复阐述这一观点:“万病不出阴阳二字”.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四逆散证见于少阴病篇,原文如下:“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心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之”。四逆散证除四逆为主证外,余皆为或然之症。本病以“少阴病”冠于首句,少阴病的辨证纲要为《伤寒论》中281条所言:“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这显然与四逆散之症状迥然不同。四逆汤所主为少阴阳虚证,而四逆散所主为少阴阳郁证。  相似文献   

11.
“其实者,散而泻之”一语,出典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为指导临床治疗之重要原则,然对此经文之注释文献虽多,但因为历代医家对此经文认识不一,后学困惑难明之处仍多。本文愿结合《伤寒论》中有关条文,提出个人看法,不妥之处,务望教正。1历代医家认识摘选历代医家对此段经文注释颇多,于此仅就有代表性之大家见解摘选一二。1.1“其实者”认作“表实”“里实”说“阳实则发散,阴实则宜泻。”(宋·林亿《黄帝内经索问释》)“阳实者,宜散之;阴实者,直泻之。此言病之有表里阴阳,而治之亦有法也。”(明·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相似文献   

12.
历代许多《金匮》名家,对条文中“病下利数十日不止”之“下利”一证,都大惑不解,或日痢疾、或日经水,只得以所谓正误的手法,改“下利”为“下血”。程云来《金匮要略直释》和吴谦《医宗金鉴》皆当“下血”字解。从第二至第七版《金匮》教材也从此说,似乎已成定论。  相似文献   

13.
<正>“天地人合一”,“阴阳平衡”是历代医家诊病治病辨证论治必遵循的基本准则。世泽堂后裔在治疗肝病时尤其注重调和脾胃功能与肝肾功能的和谐统一,强调治肝先治脾。而且,历代先贤亦有其论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匮要略》);“阴  相似文献   

1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这里的“病之逆从”,其义不难理解,然因其注家及今之《内经》教材对“病”字多略而不  相似文献   

15.
木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郁论始于《黄帝内经》,依五行学说而立,历代医家皆有发挥。木郁广义包括风淫所胜之风木之郁与风木之脏肝胆之郁;狭义指郁怒不畅所致之肝郁。木郁病位主要在肝系统;病机以气机阻郁为要,常又为其它郁证之先导。病因有内、外之别,风淫所胜,由表而入,导致少阳郁滞;肝胆之郁或本脏本经自病,或因它脏传至,而有虚实寒热之分。治疗大法为“木郁达之”,俾阴阳协调、气血宣畅则诸症痊愈。后录古今名医验案可为参考。  相似文献   

16.
四逆散为《伤寒论》少阴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之主方。历代有的注家认为本证的“四逆”是阴阳不相顺接所致的“热厥”。如朱广仁:“传经热邪至于手足四逆,最当辨悉。若见咳利种种之证,其为热证无疑矣。虽...  相似文献   

17.
圆运动理论把阴阳在四维时空中互动互联,交相感应的现象称为阴阳纠缠。文章以新冠疫病临床实践为基础,从圆运动阴阳纠缠学说探讨了外感热病的实质和“一”字型传变规律,阐释了“类伤寒”与“郁热伏气”的涵义,并探讨了圆运动理论关于类伤寒的寒热病机、阴阳病机、守中病机、离合病机及相应治法,由此提出类伤寒六经“V”型传变学说:外感病除正伤寒外之杂症发热皆是类伤寒;类伤寒之传变,则分寒温,寒走皮毛,热走口鼻,内伏杂邪;病起伏邪,感于外,始于中,传于内,为“V”型传变;外出三阳则解,内传三阴则病重。  相似文献   

18.
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治病必求于本”之说以来,历代医家对何谓“标本”各抒已见,见仁见智,让人莫衷一是。然《素问·标本病传论》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这又足以说明搞清标本的重要性。在《中医基础理论》(印会河主编)教材中...  相似文献   

19.
升降学说是中医独特的理论,在临床上起着重要作用。《医源》言:“天地之道,阴阳而已矣,阴阳之理,升降而已矣”。指出人体应天地,其生长化收藏之代谢活动无非是升降变化,一旦发病,则升降失常。《顾氏医镜》言:“升降者,病机之要也”。《存存斋医话稿》亦言:“古名医治病,无不以阴阳升降为剂量准”。所以掌握升降学说的要领,对临床的制方与用药均有很大的实际意义。现琐谈如下。1左升有降的临床意义《内经》言:“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左升右降是由肝之升发与肺之肃降来完成的,其意即为人体内脏活动应天地日月星辰运行。《…  相似文献   

20.
<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句中,“逆从”一词,历代注家或避而不释,或各执一辞,使学者无所适从。例如,同样把“逆从”视为偏义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