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来有关早期胃癌(EGC)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迅速,使EGC的检出率明显提高. 1 内窥镜检查 1.1 普通电子胃镜 对EGC的诊断正确率为30%~90%.EGC内镜下表现隐匿,特征不明显,主要是黏膜粗糙感、触之易出血、斑片状充血及黏膜糜烂、小溃疡等.  相似文献   

2.
胃多发性类癌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38岁,3年前因上腹不适就诊,既往有萎缩性胃炎,行胃镜检查。胃镜示:胃底、胃体黏膜无充血水肿,皱襞清晰,蠕动有规律,于胃体中上部大弯侧见散在黏膜下息肉样小椭圆及圆形隆起,表面光滑被以正常黏膜,质软,活检共6~7枚,0.5~0.7 cm大小。胃窦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尚光滑。十二指肠未见异常。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病理:胃体部类癌。后至北京协和医院会诊,复查胃  相似文献   

3.
例1 女,54岁,因间断性吞咽哽咽感1年就诊.胃镜检查:食管中上段见散在黑色斑块,表面光滑,与黏膜平齐(图1);胃体黏膜片状充血,色泽桔红,胃窦黏膜轻度水肿,幽门圆,闭合欠佳,可见黄色胆汁反流.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70岁,因“胃镜发现食管黏膜下隆起1周”入院。胃镜于食管距门齿30cm处7点钟方向见大小约1.5×0.6cm与食管长轴平行的梭形黏膜下隆起(图1),  相似文献   

5.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52岁,饭后上腹部疼痛1个月,全天持续性疼痛伴恶心呕吐20 d,于2011年5月20日入院.患者无呕血、黑便及发热,近1个月体重减轻5斤,否认冶游史.曾行腹部及盆腔彩色多普勒超声未见异常.外院胃镜检查示:胃角黏膜见散在霜斑样溃疡,胃窦及幽门周围见广泛霜斑样及片状溃疡,黏膜质脆易出血,致幽门变形.病理活体组织检查(活检):胃窦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  相似文献   

6.
十二指肠息肉的发病率较低,多数为炎性息肉或胃黏膜异位性息肉,临床上布氏腺瘤、异位胰腺、间质瘤等也偶可见到.我院发现较少见的十二指肠病变3例,报道如下. 例1,男,59岁,因上腹部不适3年,胃镜发现十二指肠息肉1d入院.镜下见十二指肠球部后壁大弯侧不规则隆起,约1.5 cm×1.5 cm,表面见溃疡形成(图1).EUS见十二指肠壁1~3层内不规则回声肿块,局部可见无回声及高回声结构(图2),起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于内镜下行圈套电切术.病理示:肿瘤组织由纤维、血管及脂肪组织构成,免疫组化示SMA(++)、S-100(+)、CD 34(+)、HMB 45(-)、Ki-67(约2%),诊断为错构瘤.  相似文献   

7.
经胃镜使用套扎器单环套扎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5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胃镜使用套扎器单环套扎食管黏膜下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对57例经超声胃镜微探头诊断为食管黏膜下肿瘤的患者进行有弹性的单环套扎治疗.结果:57例患者的食管黏膜下肿瘤均完全切除,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穿孔、出血).1例1 mo复查时病变无改变,给与重新套扎.经过1 mo、3 mo及6 mo的胃镜随访,所有病例无复发,无不良反应.结论:经胃镜对食管黏膜下肿瘤进行有弹性的单环套扎术是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 ,78岁。因中上腹不适、食欲不振、消瘦、便秘半个月 ,在外院胃镜报告为“胆汁反流 ,残胃炎” ,治疗效果欠佳而入院。患者于 35年前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 ,术后无特殊不适 ,体检未发现相关阳性体征。B超 :肝右叶探及数枚强光团 ,后伴声影 ,最大 10mm× 6mm ,胆囊大小 72mm× 2 5mm ,壁光整 ,内见数枚光团 ,最大 14mm× 9mm。胰腺、脾脏 (- )。钡剂灌肠未见异常。胃镜 :食管黏膜糜烂 ,见胆汁反流 ,残胃黏膜充血水肿 ,片状糜烂 ,残胃腔内大量胆汁滞留 ,单一视野下可见输出输入 2个腔洞 ,并于吻合口上方右侧壁见一小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感染幽门螺旋杆菌(Hp)及Hp阴性患者胃镜下黏膜表现的差异,旨在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3月经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收治的14C呼气试验(+)及14C呼气试验(-)并同时间段行胃镜检查的受检者共1 792例内镜下观察,对胃黏膜表现进行记录,并分析Hp阳性及Hp阴性的胃镜下黏膜差异。 结果(1)不同Hp感染状态胃镜下黏膜表现差异分析上,单因素分析显示,消化性溃疡、点状发红、斑片状发红、线状红斑、黏膜出血、结节样改变、黏膜水肿、黏膜萎缩、皱襞肿大、增生性息肉在Hp感染者及Hp阴性患者的胃镜下黏膜表现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且以上表现在Hp感染者中发生率高。反流性食管炎(RE)、规则的集合静脉(RAC)、胃底腺息肉在Hp阴性者中发生率较Hp阳性者高,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黏膜糜烂在Hp阳性者及Hp阴性者中无显著统计意义(P>0.05),但胃窦部隆起型糜烂在Hp感染者中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感染Hp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E、RAC、胃底腺息肉在Hp阴性者中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性溃疡、点状发红、结节样改变、黏膜水肿、黏膜萎缩、线状红斑、斑片状发红、胃窦部隆起型糜烂在Hp感染者中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胃镜下黏膜表现对于预测Hp感染与否的诊断价值分析上,RAC对预测Hp阴性的AUC、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50、65.6%、84.5%、77.8%及74.7%;胃底腺息肉预测Hp阴性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9.8%、96.4%。RE患者诊断Hp阴性的特异性高达94.7%;黏膜点状发红作为预测Hp阳性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74.9%,AUC为0.774,阳性预测值为79.3%;结节样改变对于预测Hp阳性其特异性可高达99.9%,阳性预测值高达92.3%。消化性溃疡、增生性息肉、黏膜萎缩及线状红斑对于预测Hp感染的特异性分别为90.8%、98.2%、86.3%及85.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8.3%、71.4%、80.4%及75%。 结论(1)RE、RAC、胃底腺息肉为Hp阴性的独立的胃镜下黏膜征象;消化性溃疡、点状发红、结节样改变、黏膜水肿、黏膜萎缩、线状红斑、斑片状发红、胃窦部隆起型糜烂为Hp阳性独立的胃镜下黏膜征象;(2)RAC、黏膜点状发红预测Hp感染与C14呼气试验结果的符合率较高。结节样改变、黏膜萎缩、消化性溃疡、胃窦部隆起型糜烂、线状红斑作为预测Hp感染的表现有较大价值;黏膜水肿、皱襞肿大、增生性息肉、黏膜出血、斑片状发红作为单独诊断Hp阳性的指标不推荐;胃底腺息肉对于预测Hp阴性有较大价值;RE作为单独诊断Hp阴性的指标不推荐。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39岁,2004年7月5日患者主诉间歇腹痛伴有血便和排便困难就诊。急诊结肠镜检查:见大肠距肛门10~14cm区域肠黏膜轻度肿胀,表面散在分布多个针尖大小黏膜下渗血点,樱红色和暗红色,肠黏膜表面见散在点片状渗血和点状白苔,乙状结肠距肛门18~22cm区域肠黏膜轻度肿胀,发白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花斑样改变。可见点状渗血。各部位分别进行局部活检。  相似文献   

11.
胃镜诊断胃黏膜脱垂36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胃黏膜脱垂(gastric mucosal prolapse,GMP)胃镜下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临床症状,回顾性研究365例GMP患者电子胃镜(Olympus140)图像资料.结果:10-80岁各年龄段均可见GMP;脱垂黏膜为1条者285例,2条者60例,3条者20例;脱垂黏膜处在小弯侧324例,大弯侧、前后壁分别为30、33和48例;74例行胃镜复查脱垂黏膜位置恒定;伴胃炎249例,黏液池黄染115例,食管炎67例.结论:GMP可能为一独立疾病,同时也可能是导致胃炎、食管炎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12.
病人女48岁。于2004-11-01初诊。病人既往有吞咽困难病史20余年,未曾诊治。近半月症状加重,尤其最近1周滴水未进,食后即吐。查体:BP80/50mmHg,而黄体瘦,四肢欠温,舌质淡,黄白腻,脉细弱。胃镜示:食管下段呈痉挛状态,镜身勉强通过,腔内大量食物残渣,经过镜身反复进出贲门口及冲洗后残渣去除,局部黏膜见大量点片状糜烂。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42岁,上腹部隐痛,腹胀伴反酸烧心5个月余,疼痛无规律,无放射痛.外院胃镜示胃溃疡,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PI)规律治疗1个月后症状无明显缓解.PET-CT检查提示,胃窦部胃壁增厚,荧光染色增强,怀疑胃癌可能.为进一步诊断来我院行胃镜检查.胃镜术中所见:胃壁增厚,胃腔略缩小,蠕动减弱,胃体大弯有中等量食物残留.胃窦小弯偏后壁见多处浅溃疡,被薄白苔,溃疡周围黏膜充血水肿,活检质硬,胃窦其余黏膜粗糙,呈结节样改变.  相似文献   

14.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05例患者采用普通胃镜及胃镜NBI检查食管,病灶取病理活检,食管癌及中重度异型增生者进入本研究,比较普通胃镜及胃镜NBI对食管癌及中重度异型增生的诊断价值,分析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NBI表现.结果 普通放大胃镜不易观察到食管上皮内血管,NBI观察食管黏膜呈淡青色,放大观察可清楚地观察到茶色的食管上皮内血管及青色的深层血管.NBI观察早期食管癌及异型增生病灶呈茶色,病灶处深层血管不能显示.5例中重度异型增生及2例m1癌病灶的上皮乳头内血管环(IPCL)均表现为IPCL-Type Ⅳ-1型改变,2例m2癌为IPCL-Type Ⅳ-2型改变;3例m3及1例sm1癌为IPCL-Type Ⅳ-3型改变;3例sm2及8例进展期癌为IPCL-Type Ⅳ-4型改变.结论 NBI可观察食管黏膜及黏膜下的血管改变,较普通胃镜更易发现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病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02~2017-02该院收住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264例,采用内镜下治疗,切除标本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统计各种黏膜下肿瘤的性质、起源和分布。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结果 264例患者中,病变部位食管黏膜下肿瘤占65. 9%,胃黏膜下肿瘤占33. 0%,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占1. 1%。病变性质平滑肌瘤占72. 3%,间质瘤占12. 1%,脂肪瘤占5. 3%,异位胰腺占4. 6%,神经鞘瘤占1. 5%,囊肿占1. 1%,神经内分泌瘤占1. 1%,静脉瘤占1. 1%,颗粒细胞瘤占0. 8%。所有患者术后1年复查胃镜,未见复发及并发症。结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以良性肿瘤为主,其中分布于食管最多见,其次是胃,十二指肠最少。食管黏膜下肿瘤以平滑肌瘤最多见,胃以平滑肌瘤、间质瘤最多见。对于直径≤4 cm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如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异位胰腺、神经鞘瘤、囊肿、神经内分泌瘤、静脉瘤、颗粒细胞瘤、血管瘤等,均可采取内镜下手术治疗,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少见原因的不全幽门梗阻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我院诊治少见原因幽门不全梗阻10例,现报告如下.胃结核引起幽门梗阻少见.本例因上腹痛1月,呕吐10天来院求治.胃镜见幽门前及幽门管小弯边缘不整的巨大溃疡.幽门充血水肿明显,内镜未能进入球部观察.胃镜诊断胃癌,病理报告多量坏死组织伴上皮不典型增生Ⅱ级,胃切除病理报告为胃结核.本例既往有肾结核并行右肾切除术史.该例误诊与病史询问不详及对胃结核缺乏认识有关.胃蛔虫症引起幽门梗阻者极少见,文献中见4例报告.本文1例有上腹痛,上消化道出血伴不全性幽门梗阻征象.内镜见胃内数条蛔虫扭曲成团阻塞幽门口,幽门前小弯见粘膜片状糜烂、出血.驱蛔治疗后排出十余条蛔虫.此后临床征象消失.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52岁,因吞咽困难、消瘦2个月入院.查体:无贫血貌,皮肤黏膜、甲床未见黑斑.胃镜检查:食管下段距门齿38 cm处见约2.5 cm×2.5 cm粗蒂息肉样肿物,表面呈黑灰色,凹凸不平;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52岁,因吞咽困难、消瘦2个月入院.查体:无贫血貌,皮肤黏膜、甲床未见黑斑.胃镜检查:食管下段距门齿38 cm处见约2.5 cm×2.5 cm粗蒂息肉样肿物,表面呈黑灰色,凹凸不平;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52岁,因吞咽困难、消瘦2个月入院.查体:无贫血貌,皮肤黏膜、甲床未见黑斑.胃镜检查:食管下段距门齿38 cm处见约2.5 cm×2.5 cm粗蒂息肉样肿物,表面呈黑灰色,凹凸不平;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52岁,因吞咽困难、消瘦2个月入院.查体:无贫血貌,皮肤黏膜、甲床未见黑斑.胃镜检查:食管下段距门齿38 cm处见约2.5 cm×2.5 cm粗蒂息肉样肿物,表面呈黑灰色,凹凸不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