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3种不同加工川贝母有效成分分析比较,为优化川贝母加工工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提取不同加工方法处理的川贝母总皂苷和总生物碱并测定其含量。结果:测得传统加工法、水洗法、打硫法处理后川贝母的总苷含量分别为0.887%、0.949%、0.486%,总生物碱含量分别为0.082%、0.098%、0.095%。结论:单因素方差分析的两两比较显示水洗加工方法为优。  相似文献   

2.
不同产地丹参中3种丹参酮含量变异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考察不同产地丹参种内3种丹参酮含量变异。方法:采用超声提取结合HPLC法对全国8个主产地的丹参脂溶性部分中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Ⅰ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3种丹参酮含量范围分别为:丹参酮ⅡA0.10% ̄0.40%,隐丹参酮0.04% ̄0.46%、丹参酮Ⅰ0.03% ̄0.15%,且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Ⅰ在药材中的含量并不完全与丹参酮ⅡA的含量呈正相关。结论: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Ⅰ含量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云南省产4种贝母的总生物碱含量。方法:应用两相滴定法测定。结果:川贝母0.11%,梭砂贝母0.09%,粗茎贝母0.26%,浙贝母0.28%。结论:综合报道了云南产4种贝母的总碱含量,其中粗茎贝母的总碱含量测定在国内外均属首次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开封市郊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现状并与1988年全国调查结果作对比。方法:采用碘液直接涂片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查肠道原虫;改良加藤法查肠道蠕虫。结果:调查居民912人中,查出肠道寄生虫感染者316人,感染率为34.65%。查出寄生虫11种,其中原虫8种,线虫3种。人群各种寄生虫感染率为:溶组织内阿米巴0.55%、结肠内阿米巴0.88%、哈氏内阿米巴0.11%、微小内蜒阿米巴0.99%、布氏嗜碘阿米巴0.22%、贾第虫7.24%、人芽囊原虫2.52%、隐孢子虫0.22%、蛔虫21.60%、钩虫1.32%和鞭虫0.77%。结论:该地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由1988年的64.97%下降为34.65%,可见人群寄生虫病调查和防治工作的开展,为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胰腺疾病的超声内镜声像图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胰腺疾病超声内镜(EUS)声像图特征。方法:对50例胰腺癌及30例慢性胰腺炎进行EUS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作对比。结果:(1)胰腺癌局限性肿大占92.0%,边缘隆起占80.0%,病灶呈低回声占80.0%,高回声占8.0%,混合回声12.0%。(2)62.0%的胰腺癌有胰管扩张,64.0%有胆管扩张,56.0%有淋巴结转移。(3)慢性胰腺炎胰腺实质回声均匀型占13.3%,轻度不均匀型占23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癌基因及抗癌基因在喉癌中的联合表达情况。方法:应用LSAB微波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c-myc、ras与P53在30例喉癌及癌帝粘膜,4例下沉喉粘膜中的共同表达。结果:①ras,c-myc和P53的阳性表达率在癌组织中分别为86.7%,96.7%,63.3%;癌旁粘膜分别为43.3%,56.7%,10.0%;正常喉粘膜中分别为25.0%,25.0%,0.0%。癌与癌旁及正常粘膜间差异有显著  相似文献   

7.
HPLC法测定酸模属植物根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考察酸模属植物根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以评价其药用价值。方法:采用HPLC法对5种酸模属植物根及3个不同产地羊蹄根中的蒽醌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该属5种植物根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范围分别为:大黄素0.051%~0.303%、大黄酚0.090%~0.320%、大黄素甲醚0.025%~0.142%;3个不同产地羊蹄根中的蒽醌类成分的含量范围分别为:大黄素0.051%~0.125%、大黄酚0.127%~0.193%、大黄素甲醚0.049%~0.096%。结论:巴天酸模及羊蹄根中的蒽醌类成分含量相近,从化学上支持两者都作为“羊蹄”入药的传统用法;不同产地及生境的羊蹄根中,蒽醌类成分含量存在差异,3种蒽醌类成分以南京产羊蹄为最高;金不换及酸模根中蒽醌类成分较高,而齿果酸模中各成分含量均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l6与卵巢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了38例卵巢癌、22例良性或交界性卵巢肿瘤及12例正常卵巢组织中抑癌基因p16的表达情况。结果:pl6在恶性卵巢肿瘤中检出率为(7.89%),明显低于良性肿瘤(60%,P<0.01)、交界性肿瘤(66.67%,(P<0.01)及正常卵巢组织(83.3%,P<0.01),在肿瘤分化差、恶性程度高及复发和死亡的病例中未检出p16阳性者。结论:p16作为一种新型的抑癌基因,它的突变与缺失可能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r=-0.9052,P<0.05)。  相似文献   

9.
促凋亡基因bax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严瑞兰  王剑波 《医学争鸣》1998,19(3):322-324
目的:探讨促细胞凋亡基因bax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71例上皮性卵巢肿瘤标本中的Bax的表达。结果:Bax在恶性,交界性及良性卵巢肿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0.5%,62.5%和38.9%,三者无明显差异(P〉0.05),早期及晚期卵巢癌的阳性率分别为50.0%和37.9%,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在I~Ⅲ病理分级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6.7%,40.  相似文献   

10.
感染性腹泻患儿心肌酶谱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邓颖敏  区文玑 《广东医学》1998,19(12):938-939
目的:探讨感染性腹泻患儿心肌酶谱的变化情况,方法:对84例感染性腹泻患儿作心肌酶谱测定及对其中70例同时做心电图检查的患儿进行分析,结果:心肌酶谱出现异常改变者轮状病毒肠炎占76.7%,空肠弯曲菌肠及占69.2%,细菌性性痢疾占55.0%,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占71.4%,差异无显著性(P〉0.05);心电图有异常表现的分别占31.0%,40.0%,31.3%,33.3%,四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造影复查的影像资料,寻找不同药物支架再狭窄的特点。方法:收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造影复查再狭窄患者121例,共159处病变,进行再狭窄形式分析。结果:裸支架(BMS)和药物支架(DES)后再狭窄病变局限性再狭窄分别占39.80%和70.49%(P<0.001);弥漫性再狭窄病变分别占60.20%和29.51%(P<0.001);三种不同类型DES(Cypher,Taxus和Firebird)再狭窄形式没有差异,局限性再狭窄分别为83.33%,55.56%和75.00%(P=0.070);弥漫性再狭窄分别占16.67%,44.44%和25.00%,(P=0.070)。结论:①DES改变了以往BMS再狭窄模式,由弥漫型转为局限型;②不同种类的药物支架再狭窄形式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两种清除法测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表面活性剂清除法 (SUR法 )和过氧化氢酶清除法 (CAT法 )两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均相测定法进行临床评价。方法将上述两种方法与聚乙烯硫酸沉淀法 (PVS法 )进行比较 ,分析各自方法的精密度、准确性、特异性和干扰因素。结果两种清除法与PVS法 (X)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SUR法 (Y1) :Y1=0 .9311X +0 .10 2 2 ,r =0 .980 1;CAT法 (Y2 ) :Y2 =0 .94 0 1X +0 .0 991,r=0 .9832。高、中、低三种LDL C浓度混合血清所测定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具有良好的精密度 ,总CV值SUR法 3.4 5 - 3.89% ,CAT法 3.5 1- 3.99% ,均达到临床满意的程度。两法线性范围均较宽 (线性均至 8.2 2mmol/L) ,最低检测浓度均为 0 .12mmol/L ,平均回收率SUR法为 98.0 % ,CAT法为 97.6 %。TG <14 .2mmol/L ,Hb <5g/L ,HDL C <3.88mmol/L ,胆红素 <4 5 0 μmol/L对两法基本无影响。 结论两种LDL C清除法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临床要求 ,适宜自动分析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昆明小鼠胚胎干细胞(ESC)分离后克隆形成和细胞传代的几种影响因素,对其特性作初步鉴定.方法:对比超排卵和自然受孕2种囊胚获取方法、囊胚培养液和高糖DMEM培养液2种培养液对其克隆形成和细胞传代的影响.对贴壁后形成的原代ESC克隆进行评分.稳定传代的一株ESC进行鉴定.结果:超排卵组、自然受孕组的内细胞团形成率(64.9% vs 68.2%)和原代ECS克隆形成率(10.1% vs 14.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45和1.385,P=0.557和0.239).囊胚培养液组24 h囊胚孵出率明显高于DMEM培养液组(56.8% vs 17.1%)(χ2=33.026,P=0.001),原代ESC克隆形成率明显低于DMEM培养液组(35.2% vs 15.9%)(χ2=9.021,P=0.002).ICM的评分与ESC克隆传代能力相关(r=0.531,P<0.001),直径70~100 μm、周边规则、隆起明显的ICM,ESC克隆传代持久.结论:高糖DMEM培养液对克隆的分离和传代有利.对ICM贴壁后形成的ESC克隆进行评分有助于确定挑选克隆传代的时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HPLC法测定骨刺宁酊中胡椒碱的含量。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采用ODS柱 ,以甲醇 -水 (70∶30 )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为 343nm。结果 :胡椒碱在 0 .3μg~ 1.6 μg线性关系良好 (r =0 .9996 ) ,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 ,RSD =2 .98%。结论 :该方法精密度高 ,分离度、重复性良好 ,结果准确可靠 ,可用于骨刺宁酊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Pi类谷胱苷肽转移酶基因1(GSTP1)多态性与肠化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肠化生的癌变风险.方法 利用PCR-RFLP法检测87例正常组、87例肠化生组和87例胃癌组GSTP1不同等位基因的分布.利用HID-AB-pH2.5进行肠化生分类.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携带G等位基因者发生肠化生的风险增加到1.944倍(95%CI,1.177~3.209),罹患胃癌的风险性增加3.605倍(95%CI,2.217~5.863).携带G等位基因发生Ⅱ型肠化生风险增加到2.747倍(95%CI,1.475~5.114),发生Ⅲ型肠化生的风险增加到3.451倍(95%CI,1.556~7.657).与Ⅰ型肠化生相比,携带G等位基因肠化生发生Ⅱ、Ⅲ型肠化生和胃癌的风险性分别增加到2.905倍(95%CI,1.341~6.293),3.650倍(95%CI,1.455~9.153),3.813倍(95%CI,1.953~7.444).结论 携带G等位基因者发生肠化生和胃癌的风险性增加,更易发生Ⅱ、Ⅲ型肠化生;携带G等位基因的肠化生与胃癌有着相似的遗传特性,可作为胃癌高危个体进行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6.
肝脏少见原发性间叶性肿瘤101例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肝脏少见原发性良、恶性间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1982年1月至2002年12月间经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诊断证实的原发性间叶性肿瘤共性18种101例(不包括肝海绵状血管瘤)。结果:肝良性间叶性肿瘤有7种48例,占47.5%(48/101),男女之比为1:1.8,平均31.2岁;以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最为常见,占70.8%(34/48);该组患者术后至今全部生存,无1例复发。肝恶性间叶性肿瘤有11种53例,占52.5%(53/101),男女之比为1.2:1,平均44.1岁;其中最常见者为肝淋巴瘤[20.8%(11/53)],全部见于男性,且63.6%(7/11)的患者有HBV感染史,2例合并肝细胞癌;该组患者术后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1.9%(13/21)和33.3%(7/21)。结论:肝脏可以原发大部分类型的软组织肿瘤,良、恶性肿瘤患者之间的性别和年龄分布有所不同,值得在诊断时参考。在做出病理诊断之前必须结合临床排除转移;鉴别诊断应首先排队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癌的梭形细胞型或局部内瘤样化等变异类型;科学、合理地使用免疫组化染色谱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新疆不同地区、不同采集期、不同品种桑叶中水溶性维生素B1、B2(VitB1、VitB2)的含量,以此作为开发利用的标准。方法:采用离子对反相色谱法测定桑叶中的水溶性维生素含量.结果:不同采集期桑叶中VitB1和VitB2的含量基本相同,无明显的变化规律,VitB1和VitB2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10、22.4 μg/g,VitB2的含量大约是VitB1含量的3倍。南疆地区(阿克苏、喀什、和田)的桑叶中VitB1和VitB2的含量比北疆(乌鲁木齐)和东疆(哈密、吐鲁番)地区桑叶中的含量略高。黑桑和白桑中VitB1和VitB2的含量基本相同.VitB1和VitB2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2%和97.5%,VitB1和VitB2含量的RSD分别为3.45%(n=6)和1.54%(n=6)。结论:用离子对反相色谱法测定桑叶中的水溶性维生素,方法简单、快速,结果准确,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8.
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制剂对细菌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国产氨舒钠 (ASN)和进口优力新 (ULX)制剂 (均由氨苄西林 (AMP)与舒巴坦 (SBT)以 2 :1比例组成 )对细菌β -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并检测SBT对 β -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酶对抗生素的水解率 ,并计算SBT的抑酶率。结果 :8种细菌 β -内酰胺酶对ASN和ULX的水解率 (5 15 %~ 7 5 9% )明显低于单用AMP的平均相对水解率31 13 % (P <0 0 5 ) ,而与IMI和CTX相当。以AMP(0 1mmol/L)为底物 ,发现SBT(0 0 6~ 5 μg/ml)对 4种 β -内酰胺酶的平均抑制率与药物浓度间呈显著的直线相关性 (γ =0 9943)。结论 :SBT增强AMP抗菌活性的作用可能与之抑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老年待输血患者Rh系统表型分型,分析其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老年患者临床输血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老年待输血患者587例,采用微柱凝胶法对患者进行Rh系统抗原检测及不规则抗体鉴定。结果:587例患者中测得Rh血型表现型共7种,均为RhD阳性,Rh血型表现型的频率由高到低分别为CCDee占38.7%(227/587)、CcDEe占34.7%(204/587)、CcDee占12.4%(73/587)、ccDEE占8.7%(51/587)、ccDEe占4.6%(27/587)、CCDEe占0.7%(4/587)和ccDee占0.2%(1/587)。587例患者中检出不规则抗体6例,阳性率为1.02%,分别为4例抗-E(占66.67%)、1例抗-c(占16.67%)、1例抗-M(占16.67%);有输血史或妊娠史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2.65%(5/189)]高于无输血史及妊娠史者[0.25%(1/398)](χ2=5.11,P<0.05);不同民族老年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P>0.05)。结论:Rh系统抗体是老年待输血患者中最主要的不规则抗体,应对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老年患者进行Rh表型分型检测及不规则抗体筛查鉴定,以确保老年患者的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20.
不同术式再次剖宫产腹壁愈合腹腔粘连情况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3种剖宫产术式术后腹壁愈合及腹腔粘连的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剖宫产时患者腹壁愈合腹腔粘连的情况进行观察。按第1次剖宫产术式不同分为3组:改良腹部横切口式剖宫产者为A组92例,Stark式腹部横切口剖宫产者为B组88例,下腹纵切口式剖宫产者为C组112例。比较3组患者腹壁愈合以及腹直肌、腹膜、膀胱腹膜反折粘连的情况。结果:A、B组腹壁愈合情况好,愈合佳的比率分别为76.09%(70/92)和77.27%(68/88),明显高于C组的25.89%(29/112),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各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腹直肌粘连严重的比率A组为40.22%(37/92),C组为11.61%(13/112),明显低于B组的71.59%(63/88),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腹膜粘连率A组为42.39%(39/92),C组为33.04%(37/112),与B组的61.36%(54/8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膀胱腹膜反折的粘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愈合、腹腔粘连情况与手术术式有关,改良腹部横切口式剖宫产者再次剖宫产时腹壁愈合佳,腹直肌、腹膜粘连少。为预防再次手术粘连的问题应慎重选择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