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观察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别观察葛根素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频率,硝酸甘油用量,静息心电图,血压,心率及心肌耗氧量的变化。结果;葛根系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降低硝酸甘油用量,改善主电图方面优于对照组,心肌耗氧量也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临床使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心绞痛患者96例,其中葛根素治疗组48例,对照组48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4.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我院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对象分组:62例为住院患者,均符合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62例中分为葛根素组32例,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45岁至60岁之间;病程最短1年,最长8年。属稳定劳累型心绞痛13例,自发性心绞痛3例,混合型心绞痛16例。其中伴高血压15例,糖尿病5例。丹参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0岁至6… 相似文献
5.
卡维地洛和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与葛根素注射液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每日口服卡维地洛20~30mg,静滴葛根素注射液400-600mg,连用2周,对照组只用常规治疗,观察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心肌耗氧量及血液流变学改变,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减少、症状减轻,心肌耗氧量显著下降,心电图和血液流变学明显改善。结论:卡维地洛和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显著,无耐药现象及明显副反应。 相似文献
6.
银杏叶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银杏叶注射液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治疗作用。方法:对56例UA患者随机分为银杏叶注射液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患者血压和心率、心电图改善情况、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脂(TG)含量变化并计算收缩压与心率乘积。结果: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血压、心率、收缩压与心率乘积两组均无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TC含量降低,与治疗前相比较,p〈0.05。结论:银杏叶注射液对改善UA临床症状作用显著,不增加心肌耗氧量,并有调节血脂作用。 相似文献
7.
葛根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葛根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葛根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资料,对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11篇文献(821例患者)被纳入研究,葛根素+西药基础治疗组在心绞痛临床症状改善和心电图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合并RR分别为1.27和1.41;95%可信区间分别为1.18~1.37和1.23~1.61;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现有证据表明葛根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但由于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较低,尚需今后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多中心试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葛根素400mg静滴,对照组予维生素C2g静滴;疗程均为14d。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8%和61.76%,心电图改善率分别为82.35%和61.76%。结论葛根素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9例UAP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葛根素注射液0.4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点滴,每天1次,14天1疗程,1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53.1%,总有效率93.8%;对照组显效率37%,总效率74.1%,两组比较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明显疗效,没有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脉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4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疗法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静点生脉液治疗,其结果表明,以观察组在心绞痛症状恢复,心电图改善,血压及心率的下降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和生脉液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3年5月-2005年12月收治的年龄40-75岁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平均年龄分别是64、65.7岁,病程0.6-20年.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3年5月-2005年12月收治的年龄40-75岁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平均年龄分别是64、65.7岁,病程0.6—20年。 相似文献
13.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新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93-94
葛根素注射液能扩张冠状动脉,又具有β受体阻滞作用,能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2002年1月-2005年10月。本院采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心绞痛,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生脉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脉注射液具有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调节血压,改善微循环,同时具有抗氧自由基的作用。观察了生脉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30例,其改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86.7%。心电图改善率63.3%,同时具有降低血粘度及纤维蛋白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脉瘀阻型)临床疗效。方法1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予葛根素注射液0.5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1次,2周为1疗程。结果胸痹症状总有效率85.00%,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61.00%;中医症状总有效率86.00%。结论葛根素注射液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安全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6.
加用水蛭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水蛭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 ,我们从1998年3月~2001年6月对其进行了观察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 1病例选择1 1 1纳入标准①符合WHO标准确诊为冠心病而分型属于初发劳力型心绞痛(病程1个月内) ,恶化劳力型心绞痛(病程3个月内) ,或自发性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后1个月内心绞痛者。②胸痛符合心绞痛表现 ,常规12导联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有明显缺血证据(两个肢体导联或相邻胸前导联ST段压低或抬高>0 1mV或T波倒置)。③心绞痛发作时 ,肌酸磷酸激酶峰值小于正常值上限的2倍。④年龄在… 相似文献
17.
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s,UAP)是指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具有进行性恶化的趋势,易恶化为AMI或猝死,己经成为心血管临床关注的焦点。UA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加,男性明显高于女性,UAP在人群中的总发病率为1%-2%,故及时妥善处理本综合征对延缓和避免发生严重的心脏事件至关重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UA发病的病理机制主要与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炎症等因素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及继发血栓形成等有关,血管痉挛在UA发病过程中也起一定的作用[1]。我们观察了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8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生脉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人灵治疗组和对照组,在采用相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加用GIK极化液,治疗组静滴生脉注射液,经近1年临床观察,发现生脉注射液能有铲的控制心绞痛发作,缓解临床症状,控制心律失常,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对缺血性损的耐受力,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19.
采用葛根素注射液及口服硝酸酯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80例,与单纯口服硝酸酯类药治疗40例作对照。结果:两组临床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40例,有效3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0%(95%CI=83.4%-96.6%);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1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0.0%(95%CI=55.8%-84.2%);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有明显差异(u-2.1985,P=0.0282);治疗组发生无效患者的危险性明显降低(OR=0.26,95%CI=0.10-0.70);治疗组每治疗5人,可较对照组减少1例无效患者(NNT=5.95%CI=2.93-17.09)。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OR=0.44,95%CI=0.20-0.96),但综合疗效未达明显差异(u=1.8050,P=0.0758)。 相似文献
20.
葛根素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及左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静脉点滴葛根素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ET)及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常规治疗组(A组),另一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葛根素静点(B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及左心室舒张功能即二尖瓣舒张期E峰和A峰的血流速度(Peak E,Peak A)、VE/VA比值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浆ET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但B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