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探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的季节规律.方法 以"肝硬化"和"上消化道出血"为关键词,检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案室1999-01-01-2006-12-31住院病例共469例.按照中国阴阳历的季节划分标准划分季节,统计各季节发病构成比;运用χ2分析Child-Pugh分级分布与四季的关系;运用时...  相似文献   

2.
随着急诊胃镜检查的开展 ,发现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不断增加 ,并日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笔者就 5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诊胃镜资料加以分析。1 临床资料5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均为经临床、实验室、 B超或 CT检查确诊 ,并以呕血和 /或黑便为主诉而行急诊胃镜检查 ,其中男 4 4例 ,女 12例 ,年龄 2 8~ 72岁 ,平均 56岁 ,病程 1.5~ 14年 ,平均 10 .2年 ,所有患者均在出血后 2 4~ 4 8h内行胃镜检查 ,确定出血原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采用 级分类法[1] 。2 结  果内镜所见 5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时间规律.方法:对2006年以来收治的67例肝硬化门诊高压症患者所发生的217次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时间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217例次出血中,123例次发生在夜间(0-7时),27例发生在日间(8-14时),67例次发生在晚间(15-23时),3个时间段例次比较,夜间最高,晚间次之,日间最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67例肝硬化患者中,因消化道出血而死亡的9例,死亡率13.4%,死亡数在各时间段的分布是夜间5例,晚间3例,日间1例,3个时间段的比较夜间最多,晚间次之,日间最低.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时间与死亡有规律性的变化.应加强保护措施及护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总结治疗体会.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5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对他们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药物治疗36例,内镜治疗5例,手术治疗15例.经治疗,有效54例,无效2例,有效率96.43%.结论: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上,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与季节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495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季节相关性。结果:冬季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195例,占总数的39.39%,其次是春季139例,占28.08%;与夏秋季节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冬季和春季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夏秋季节,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呈明显的季节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成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饮食不当诱发与为过度劳累主要诱因;经治疗本组治愈、好转50例,死亡2例,有效率为96.2%。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需掌握患者心理变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安慰和解释开导,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对控制出血、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3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16(14):2027-2028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特点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建飞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2):1148-1149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病人晚期最常见的并发症 ,往往出血量大 ,来势猛 ,死亡率高。我科自 1999-0 1~ 2 0 0 0 -12共收治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病人 5 6例 ,根据其临床特点 ,采取了针对性的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5 6例中 ,男性 40例 ,女性 16例 ,年龄最大的 6 6岁 ,最小的 31岁 ,平均 46岁 ;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2 6例 (占46 .4%) ,胃粘膜糜烂出血 18例 (占 30 .4%) ,其他 12例 (占2 3.2 %) ;经治疗 ,好转 30例 ,未愈 8例 ,死亡 18例。其中 8例死于失血性休克 ,4例死于肝衰竭 ,4例死于严重感染 ,2例死于肝肾综合征。2 …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成因,探讨临床治疗与护理的方法。方法:对50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保肝、止血等一般治疗后,采用垂体后叶素、生长抑素、PPI制剂、介入治疗等方法治疗。结果:50例中出血停止38例;出血减少或虽经治疗出血量没有减少自动出院8例;死亡4例,其中包括行介入治疗后仍无效者2例。结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时,常规内镜检查对明确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治疗有重要意义。对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临床上应首选能降低门静脉压的生长抑素和生长抑素衍生物进行药物治疗,效果良好。PPI制剂对肝源性溃疡、急性胃粘膜病变所致出血者,治疗效果良好。介入治疗在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出血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成因与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人5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饮食不当诱发与为过度劳累主要谤因;经治疗与护理后,本组治愈、好转50例,死亡2例,有效率为96.2%.结果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需掌握患者心理变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安慰和解释开导,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对控制出血、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药脐透消臌贴膏敷脐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自制中药脐透消臌贴膏对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12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66例)于脐部敷脐透消臌贴膏,每3天更换1次,期间休息1天;对照组(54例)口服心得安,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察门、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观察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自觉症状等。 结果 两组经治疗后,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显著缩小、门静脉及脾静脉的血流速度明显加快(P<0.05),门静脉血流量明显下降(P<0.05);但脾静脉的血流量均无显著改变(P>0.05)。两组肝功能及凝血指标均有改善;临床症状改善以治疗组为优。 结论 中药脐透消臌贴膏脐部贴敷治疗,能在短期内降低肝硬化门静脉压力,疗效与心得安相当,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消臌灵合剂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肝炎后肝硬化患者67例,均采用消臌灵合剂治疗,酌情配用肝泰乐、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白蛋白、速尿等。将消臌灵合剂粉碎成粗末,水煎2次,合并2次药液,浓缩成200 mL,每次100 mL,每日2次,0.5 a为1疗程。结果:经过0.5 a治疗,本组患者显效47例,占70.15%;好转18例,占26.87%;无效2例,占2.99%,有效率97.02%。结论:消臌灵合剂能够升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提高肝细胞免疫功能,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性病症,也是肝硬化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本文对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进展进行综述,讨论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内容,旨在积极配合抢救的前提下,同时预见性地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减少出血后继发肝性脑病和感染的发生,防止大出血而出现休克,尽可能降低消化道出血再出血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川芎素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川芎素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82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采用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55例在常规保肝基础上加用川芎素治疗,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测量门静脉内径(PV)、脾静脉内径(SPV)、门静脉最大流速(PVX)、脾静脉最大流速(SPVX)、门静脉血流量(QPV)及内皮素-1(ET-1)浓度,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PV、SPV明显降低(P<0.01),PVX及SPVX明显增加(P<0.01),ET-1明显下降(P<0.01),QPV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Child分级A、B级患者PV、SPV及ET-1下降明显(P<0.01),QPV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Child C级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川芎素能有效降低肝硬化门静脉压力,不影响门静脉血流量,对Child A、B级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丹参、黄芪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血液动力学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8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A(常规治疗)组42例和B(常规加丹参、黄芪治疗)组42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3个月后监测门静脉内径(Dpv),脾静脉内径(Dsv),门静脉血流速度(Spv)、脾静脉血流速度(Ssv),门静脉血流量(Qpv),脾静脉血流量(Qsv),及肝纤维化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CⅢ)、层粘蛋白(LN)各1次,并作对比分析。结果:B组Dpv、Dsv缩小,Spv、Ssv加速,Qpv、Qsv减少,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且HA、PCⅢ、LN有明显改善,与A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结论:丹参、黄芪能较好地改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改善肝纤维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上消化道出血为内科的急危重症,若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应及时精心抢救并进行临床观察、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指导、止血处理对症处理及健康指导,使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得到有效的护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舌下络脉与门脉血流动力学相关性,将舌下络脉作为肝硬化诊断的客观性指标。方法:搜集近10a舌下络脉及门脉血流动力学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舌下脉络曲张与门脉系统的改变密切相关。结论:舌下络脉的改变作为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指标之一,能够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8.
为观察强肝软坚中药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门脉血流及纤维化标志物的影响。将肝炎后肝硬化及血吸虫病性肝硬化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中药组(32例)及对照组(30例),分别采用中药强肝软坚方与西药心得安治疗,疗程3个月。分别观察用药前后肝功能、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内径的变化。结果:中药强肝软坚方在改善肝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在降低HA、LN、IV-C等肝纤维化指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在缩小门静脉内径(PV),脾静脉内径(SV)方面与西药相仿。提示中药具有良好的保护肝功能、降低门脉压及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活血散结方对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9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予口服心得安治疗,治疗组(44例)口服心得安,同时肝区外敷中药活血散结方,每天1次,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治疗前后采用彩色超声仪观察门、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对照组治疗后门静脉内径较治疗前缩小(P<0.05),但脾静脉内径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治疗后门静脉、脾静脉的平均流速和流量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治疗后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门静脉、脾静脉平均流速和流量的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活血散结方肝区封包可明显降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脾静脉压力,改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心得安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水飞蓟宾(Silibinin,SIL)对CCl_4所致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SIL(25、50、100 mg/kg)治疗组和秋水仙碱(0.1 mg/kg)治疗组;采用四氯化碳复合法制备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大鼠模型;造模完成后灌胃给药,1次/d,疗程6周。测定肝功能指标:血清中转氨酶(ALT、AST)和总胆红素(TBI L)含量;HE染色法观察肝脏组织病理性形态学变化;测定血清中肝纤4项(CⅣ、PCⅢ、LN、HA)和肝脏组织中羟脯氨酸(HYP)水平;通过生理记录仪记录门静脉压(PVP)、门静脉血流量(PVF)、平均动脉压(MAP)并测定心率(HR);测定肝脏组织中一氧化氮(NO)、环鸟苷酸(cGMP)含量。结果:与模型组对照组比较,SIL(50、100 mg/kg)治疗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BI L、CⅣ、PCⅢ、HA、HY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PVP和PVF显著降低(P0.05),肝脏组织中NO含量显著升高(P0.01);SIL(100 mg/kg)治疗组大鼠血清中LN含量显著降低,MAP显著升高,HR显著降低,肝组织中cGMP含量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IL各治疗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性形态学变化呈不同程度好转,其中以SIL 100 mg/kg治疗组效果最为显著。结论:SIL对CCl_4所致大鼠肝纤维化及门静脉高压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SIL能够有效保肝降酶,提高NO、cGMP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