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红芹 《工企医刊》2011,24(3):32-34
目的 探讨开放式吸痰与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患者监护指标(SPO2,心率,收缩压)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密闭式吸痰48例)和对照组(开放式吸痰32例).观察两组患者吸痰前5 min、吸痰过程中及吸痰后5 min监护指标(SPO2,心率,收缩压)的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吸痰前5min...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手术后在辅助气道吸痰前后不同供氧方法对动脉氧饱和度(SpO2)的影响.方法 将提高吸入氧浓度法、过度通气法和单次控制性肺膨胀与提高吸入氧浓度结合法吸痰进行比较,分析各种方法对SpO2的影响,选出最佳供氧方法.结果 单次控制性肺膨胀与提高吸入氧浓度结合法吸痰可明显提高SpO2,吸痰后SpO2稳定值较吸痰前基础值有明显提高,达到最好水平.结论 常规法吸痰可致低氧血症,单次控制性肺膨胀与提高吸入氧浓度结合法吸痰能有效预防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辅助气道吸痰时所致的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手术后在辅助气道吸痰前后不同供氧方法对动脉氧饱和度(SpO2)的影响。方法将提高吸入氧浓度法、过度通气法和单次控制性肺膨胀与提高吸入氧浓度结合法吸痰进行比较,分析各种方法对SpO2的影响,选出最佳供氧方法。结果单次控制性肺膨胀与提高吸入氧浓度结合法吸痰可明显提高SpO2,吸痰后SpO2稳定值较吸痰前基础值有明显提高,达到最好水平。结论常规法吸痰可致低氧血症,单次控制性肺膨胀与提高吸入氧浓度结合法吸痰能有效预防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辅助气道吸痰时所致的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使用自制吸氧罩与传统内套管吸氧的优缺点,为指导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将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27例,行罩内吸氧,对照组27例,经内套管吸氧,比较吸痰时SaO2和肺部感染率,并监测罩内湿度与温度。结果吸痰不同时间的SaO2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肺部感染率试验组为7.4%,对照组为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罩内湿度为95%~100%,罩内温度为32℃~34℃。结论使用自制吸氧罩为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病人行罩内吸氧,能有效地减轻吸痰时SaO2降低程度,且能使吸入气自动加温、湿化,降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使用自制吸氧罩与传统内套管吸氧的优缺点,为指导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将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27例,行罩内吸氧,对照组27例,经内套管吸氧,比较吸痰时SaO2和肺部感染率,并监测罩内湿度与温度。结果吸痰不同时间的SaO2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肺部感染率试验组为7.4%,对照组为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罩内湿度为95%~100%,罩内温度为32℃~34℃。结论使用自制吸氧罩为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病人行罩内吸氧,能有效地减轻吸痰时SaO2降低程度,且能使吸入气自动加温、湿化,降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影响.方法 将39例早产儿RDS按PS使用时间不同分为2组,早期组(出生<2h)21例和晚期组(出生2~12h)18例,两组患儿给予综合治疗,并按100 mg/kg一次性给药,取仰卧位l min内注入并气囊加压给氧1 min.若无明显的呼吸道阻塞症状,<6h禁止拍背及气道内吸引;观察两组用药前后12 h胸片分级、血气指标、吸入氧浓度(FiO2)、机械通气使用率及总吸氧时间的变化,比较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及转归的差异.结果 早期组患儿用药后12 h胸片较晚期组明显改善(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FiO2在用药后6、12、24 h低于晚期组(P<0.05),而动脉血氧分压(PaO2)、pH值均明显高于晚期组(P<0.05),机械通气使用率、总吸氧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晚期组(P<0.05).两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和气胸的发生率低于晚期组(P<0.05),而两组肺出血、动脉导管未闭(PDA)、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严重脑室内出血(IVH)的发生率以及生后28 d内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RDS早期给予PS治疗能显著改善其氧合功能,减少机械通气的使用率、氧疗及住院时间,可降低BPD及气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鼻塞、双鼻塞、面罩3种吸氧方式对拔出气管插管后患者氧疗效果的异同,找出一种较为理想的吸氧方法,提高氧疗效果。方法将66例拔出气管插管患者平均分成3组,分别给予单鼻塞吸氧、双鼻塞吸氧、面罩吸氧,观察拔管前和拔管后30min患者的呼吸频率(RR)、心率(P)、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动脉血pH值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 (1)A组吸氧前后比较PaO2、PaCO2、pH值、SP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3,-2.634,-4.958,14.383;P﹤0.05);B组吸氧前后比较SP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6;P﹤0.05);C组吸氧前后比较SPO2和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503,3.422;P﹤0.05);(2)3组吸氧后比较,A组的PaO2、pH值、SPO2、RR、P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82,7.190,27.117,4.003,5.611;P﹤0.05),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应用双鼻塞吸氧和面罩吸氧优于单鼻塞吸氧。结论患者气管插管拔出后采用双鼻塞吸氧与面罩吸氧效果相同,且优于单鼻塞吸氧。  相似文献   

8.
孙延辉  倪志林 《中国保健》2009,(19):847-847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方法改善重度胸外伤患者的相关疗效指标。方法:给予33例重度胸外伤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根据病情选用辅助/控制方式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潮气量5~8ml/kg,吸频率16~20次/min,吸/呼比(I/E)1:(1.5~2.0),吸氧浓度(FiO2)40%~60%,治疗前后评估相关疗效指标。结果:33例重度胸外伤患者平均机械通气治疗时间(10.35&#177;3.26)d,治愈29例(87.88%),死亡4例(12.12%),同时pH、PO2、PCO2、PCO2/FiO2等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均〈0.01~0.05)。结论:急性重度胸外伤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后可明显改善相关疗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王珍 《中国保健》2008,16(9):323-324
目的探讨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血气指标的改变和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新生儿呼吸衰竭1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7例,对照组85例.二组在相同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予头罩吸氧;治疗组予鼻塞式CPAP,其参数设定为流量(FLOW)4~5L/min,吸入氧体积分数(FiO2)0.4~0.5,气道压力保持4~6cmH2O,调节加温湿化罐温度,使吸入气体达30℃左右.治疗后密切观察临床疗效及血气变化,两组分别于氧疗后12h、24h行动脉血气检查,比较PaO2、PaCO2及氧合参数PaO2/FiO2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82.7%,明显高于对照组38.8%,两组差别有显著性(P<0.01).CPAP确能改变患儿血气指标,氧疗后PaO2、PaCO2/FiO2明显升高、PaCO2下降,以治疗组较显著,两组差别有显著性(P<0.01).结论鼻塞式CPAP确能改善通气和氧合.早期应用可避免气管插管,减少机械通气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吸痰前预吸高浓度氧对重症肺炎患儿经皮血氧饱和度、血清炎症细胞因子及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的重症肺炎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患儿常规吸痰,观察组患儿在吸痰前预吸高浓度氧后吸痰。观察两组患儿吸痰前5 min、吸痰时和吸痰后5min时的血氧饱和度,入院时、入院3 d时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8水平,肺啰音、咳嗽、憋喘消失时间。结果两组患儿吸痰时经皮血氧饱和度与吸痰前5 min时比较明显降低,吸痰后5 min时恢复正常,同时较吸痰前和吸痰时升高,对照组波动幅度大于观察组,两组组间、两组不同时间点间、组间与不同时间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IL-6、TNF-α、IL-8水平入院3 d时较入院时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肺啰音、咳嗽、憋喘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儿在吸痰前预吸高浓度氧可改善因吸痰刺激引起的经皮血氧饱和度下降情况,同时促进炎症细胞因子下降,缩短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密闭式吸痰管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ARDS)患者机械通气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提高护士的吸痰水平,减少吸痰引起的并发症。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2月ARDS机械通气治疗的80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分为密闭式气管内吸痰组(观察组)和开放式气管内吸痰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3 min、吸痰中、吸痰后0.5 min、5 min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呼吸变化。比较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吸痰中以及吸痰后0.5 min,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SpO2、心率、呼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ARDS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可减少SpO2、心率、呼吸变化,降低VAP发生率。同时对医务人员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临床医学工程》2016,(8):1083-1084
目的探讨吗啡对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机械通气治疗的影响。方法以我院近年收治的需行机械通气的67例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有无使用吗啡分为吗啡组及非吗啡组,对两组的总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持续时间、常压吸氧时间、二次机械通气率、2周内呼吸道疾病再发率、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及人机对抗发生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的总氧疗时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常压吸氧时间、二次机械通气率、并发症发生率、2周内呼吸道疾病再发率及人机对抗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应用吗啡镇静可减少人机对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机械通气的并发症,但应注意加强呼吸道管理、炎症的控制等,以减少二次上机、延长吸氧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有机磷农药中毒机械通气两种吸痰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某医院内科重症抢救室行机械通气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试验吸痰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观察两种方法吸痰前、吸痰后30min潮气量(VT)、气道压力、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氧分压(PaO2)、肺部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吸痰前、吸痰后潮气量、气道压力、氧分压、SpO2、肺部并发症等与常规法相比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在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吸痰时,使用吸痰→湿化→扩肺→吸痰→扩肺或者吸痰→扩肺的方法,可以提高吸痰效果,减少肺部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陈月妹  黄煌  魏小芬 《中国校医》2010,24(10):755-757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的吸痰效果。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分别采用传统吸痰和戴手套徒手吸痰并直接于灭菌水瓶内冲洗吸痰管的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比较。结果采用戴手套徒手吸痰并直接于灭菌瓶内冲洗吸痰管的吸痰方法,吸痰后5min患者Peak下降值、VT增加值,Spo2上升值、吸痰间隔时间,每日吸痰次数,肺部痰鸣音减弱或消失,VAP的发生率,均明显优于传统吸痰法。结论采用戴手套徒手吸痰并直接于灭菌水瓶内冲洗吸痰管的方法明显优于传统吸痰方法,既能快速有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又能减轻不良反应,在临床吸痰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刘鸿枫 《时尚育儿》2016,(2):130-130
目的:观察密闭式吸痰在AECOPD机械通气吸痰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对照组32例,分别接受密闭式吸痰和开放式吸痰,比较两组患者吸痰操作前后SpO2水平和心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吸痰前SpO2水平0.97±0.05,吸痰后0.96±0.05,HR水平吸痰前91.71±3.56次/min,吸痰后91.88±3.69次/min,对照组患者吸痰前SpO2水平0.96±0.05,吸痰后0.91±0.03,HR水平吸痰前91.62±3.58次/min,吸痰后111.36±3.92次/min,吸痰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后观察组SpO2水平高于对照组,心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在AECOPD机械通气吸痰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机械通气患者脱机训练过程中,提前加温湿化对患者脱机训练的影响。方法抽取64例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患者,均符合脱机训练标准,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2例,实验组脱机前2h给予调高呼吸机湿化罐温度,脱机后接人工鼻吸氧,对照组给予常规人工鼻吸氧,观察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指氧饱和度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人工气道形成痰痂、出现呼吸道出血的比例。结果两组患者在脱机后2h呼吸频率、心率、指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形成痰痂、呼吸道出血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患者脱机之前给予调高呼吸机湿化罐温度能减少痰痂形成及呼吸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对比开放式吸痰(OS)和密闭式吸痰(CS)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系统顺应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开放组和密闭组各30例,对开放组运用开放式吸痰,对密闭组运用密闭式吸痰,分别对比两组患者吸痰前和吸痰后2min呼吸系统静态顺应性(Cst)、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等指标。结果密闭组吸痰前和吸痰后2min患者的Cst、Ppeak、Pplat值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吸痰前和吸痰后2min患者的Cst、Ppeak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plat水平明显升高,和吸痰前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式吸痰和密闭式吸痰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系统顺应性均无显著性影响,开放式吸痰会使患者气道平台压力升高。密闭式吸痰能够保持良好的气道压力,可作为呼吸衰竭患者吸痰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剖宫产率逐渐上升.这可能和很多产妇对整个分娩过程可能出现的诸多不良反应有恐惧心理,或产程中可能因无法忍受剧痛而中转剖宫产有关.通常,产妇在剖宫产术中术后有恶心、呕吐现象,而麻醉科的一般处理方法是:在胎儿娩出前常规给予产妇吸氧,在胎儿娩出后则不再予以吸氧.有报道称,在全麻过程中吸人高浓度氧可有效降低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几率.本文旨在观察评估术中常规给予吸入高浓度氧对椎管内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患者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的几率及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雪莲 《健康大视野》2006,14(10):29-30
目的 探讨高频通气(HF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 16例NRDS患儿,HFV治疗8例,机械通气(CMV)治疗8例.结果 用HFV后血氧饱和度(SPO2)迅速升高,>90%,所需吸入氧浓度(FiO2)下降更快.结论 NRDS用HFV有显著效果,与CMV相比,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20.
叶清维 《现代医院》2005,5(11):91-92
目的探讨有效吸痰对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作用。方法分别观察吸痰前和吸痰后10分钟的呼吸次数、SpO2、HR、气道压力、潮气量的变化。结果有效吸痰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SpO2、气道压力和潮气量。结论有效吸痰对机械通气患者保持气道通畅,确保机械通气的疗效有明显好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