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渗盐液(HTS)在急诊创伤性休克病人急救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分析我院2007年5月~2009年5月对23例创伤性休克病人应用限制性高渗液体,通过护理监测患者血压、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尿量(UPD)的变化及患者的转归.结果:23例患者中经过使用限制性高渗液体复苏的急救护理病情得到控制好转21例,发生MODS死亡2例.结论:HTS适用于重度脑外伤合并创伤性体克的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及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可降低MODS发生,提高治愈率,值得在急诊抢救时使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提高严重创伤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分析5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强调医护间密切配合,采取迅速有效急救措施的重要性。结果48例抢救成功,4例死亡。结论早期发现休克,及时采取有效抢救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潘彩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20):110-110
目的:总结、分析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急救护理技巧.方法:收集整理本院急诊科收治的44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文选取的44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经临床急救护理后,42例安全度过危险期,2例无效死亡,急救成功率为95.45%.结论:由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情危重,因此在临床急救时,需医、护人员共同密切配合实施有效的急救护理,从而提高急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曾筱丽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7):654-655
现将我院手术室自1991年至今收治的4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抢救、观察及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 42例患者接受伤部分类:头颈部伤8例,胸部伤10例,腹部伤7例,脊柱伤2例,四肢骨盆伤15例。按致伤原分类:摔伤5例,车祸伤16例,压砸伤2例,刀砍伤16例,炸伤1例,枪弹伤2例。2急救与处理 当严重创伤性休克的患者送到手术室后,首先给予抗休克处理。2.1氧气吸入:患者平卧,保持呼吸道通畅,大流量面罩给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接上呼吸机行人工或辅助呼吸,以保证氧气供应。2.2立即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在大… 相似文献
6.
休克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由多种原因使肌体对强烈刺激产生的全身性生物学反应的临床综合征,如不及时控制,病情将不可逆而死亡.引起休克的原因很多,与外科关系密切的主要是低血容量休克、中毒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现将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颖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4)
创伤性休克是外伤常见的急症,由于患者失血较多,导致循环障碍,威胁患者的生命.在抢救过程中精心护理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并发症.我院2004年1月-2008年7月收治创伤性休克患者20例,并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8.
9.
〔摘 要〕 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院前急救老年重症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 2019 年 9 月至 2020 年 3 月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收治的 86 例老年重症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 例)与观察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前后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血乳酸水平,临床复苏相关指标(血红蛋白水平、复苏液体使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复苏前,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血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复苏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比校,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更高,复苏液体使用量更低(P <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2.33 %,低于对照组的 23.2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对院前急救老年重症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补液速度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碉巾的合理补液速度,总结其护理体会与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34例创伤性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观察组运用休克指数公式进行补液速度的调整;对照组根据患者最初的休克情况设定补液速度,期间不更改;观察比较两组补液速度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抗休克较好有16例,复苏失败有1例,补液速度的准确率为94.1%;对照组抗休克较好有13例,复苏失败有4例,补液速度的准确率为76.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χ2=12.3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中采用休克指数公式进行补液速度的调整,其疗效照著,能快速纠正休克,计算方法简便,可行性高,值得临床上合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李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9):121-122
随着现代化的建设和交通高速化发展以及人们在运动方面的广泛兴趣,各种的创伤日趋多见,而且更加严重、隐蔽复杂。创伤性休克已成为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及其它事故的主要死因之一。因此,成功地抢救创伤性休克是降低意外事故死亡率的主要措施。在基层医院由于条件限制,对创伤性休克病人抢救的关键是在第一现场及医院急诊科实施有效的急救护理,使病情好转、稳定,为病人争取抢救的黄金时间,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骨科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严重创伤休克早期抢救成功率.方法:分析18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强调医护之间紧密配合采取有效、准确、迅速的急救护理的重要性.结果:17例患者治愈,1例死亡.结论:早期发现休克及时防治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病人的及时抢救与正确护理方法。方法:采取现场急救,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有效的循环,病因治疗,药物应用及心理与基础护理等方法。结果:88例病人全部抢救成功,预后佳。结论:创伤性休克病人的急救与合理的护理对病情的控制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林丽丽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22):99-100
目的:探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方法:将我院近期收治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干预组给予综合护理,对照组给予急诊常规护理.结果:干预组经综合护理干预,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运用合理有效的抢救及护理程序,能大大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16.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事故日益增加,因而创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已成为临床常见的危急综合征,它是1~44岁年龄段的第一位死因[1]。液体复苏已经成为失血性休克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而限制性液体复苏是近年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一个重要的新理念,目的是寻找一个复苏的平衡点,即复苏中理想的临界血压,通过液体复苏适当地恢复组织器官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飞速发展 ,工业、交通等方面的意外事故所造成的骨折、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日渐增多 ,其创伤范围广 ,失血量多 ,器官生理功能紊乱严重 ,病情变化快 ,能否尽快抢救 ,往往与伤员的生死存亡相关。我科于 1 995~ 1 998年 1 0月共收治骨折并创伤性休克病人 76例 ,现将救治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76例病人中 ,男 52例 ,女 2 4例 ;年龄 3~ 79岁。车祸伤 49例 ,高处坠落伤 1 8例 ,机械伤 7例 ,刀伤 1例 ,枪伤 1例。伤后就诊时间为 0 .5~ 2小时 ,骨折并多发伤 67例 ,肢体离断 8例 ,枪伤 1例。就诊时意识清醒… 相似文献
18.
我院创伤外科自 2 0 0 0年 1月~ 12月共收治创伤性休克病人 32例 ,其中男 2 8例 ,女 4例 ;年龄 3~ 6 7岁。股部闭合伤15例 ,颅脑损伤 9例 ,血、气胸 6例 ,骨盆骨折合并脏器破裂 2例 ,经抢救全部存活。观察认为早期发现休克 ,并及时抢救处理 ,是减少死亡和致残的关键。1 组织抢救ICU护士在接到急救通知后 ,迅速启动各种抢救器材 ,床边备齐抢救器材。患者进入 ICU病房后 ,护士分组行动迅速建立两条有效静脉通路 ;给予心电监护 ;伤口止血、止痛 ;术前准备 ,留置导尿 ,氧气吸入 ;保暖等措施。配合医生准确执行医嘱 ,正确判断休克程度 ,严… 相似文献
19.
浅谈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名急诊科护理人员如能及时评估休克的早期征象,迅速正确抢救,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快速、及时、足量的补充血容量是治疗创伤性休克的基础,连续监测和治疗是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临床路径在剖宫产单病种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有医保或新农合的剖宫产250例为医保农合组,同期随机选取同等条件自费医疗的剖宫产310例为对照组,医保农合组按制定的临床路径实施诊疗护理,对照组则按传统的诊疗护理程序.结果:两组产妇平均住院日无明显差异(P>0.05),医保农合组平均住院费、平均药费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 〈 0.05),医保农合组的产妇综合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医保农合组与对照组的产妇并发症和新生儿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实施临床路径可降低住院费用、平均药费,提高产妇及家属满意度,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