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晶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9):222-223
目的 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两种口腔护理.方法 将经口的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用生理盐水,1例腔冲洗,实验组采用0.05%的稀碘伏,1例腔冲洗.观察并记录两组发生的口腔炎症及口臭的病例数.结果 对照组发生的口臭10 例,发生口腔炎症8例;实验组发生口臭2例,发生口腔炎症l例.结论 冲洗刮吸法在预防经口气管插管的患病者口臭和口腔炎症中的效果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M亲水性敷料预防PICU婴儿气管插管固定所致面部损伤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3年12月,随机将PICU收住的1岁以下机械通气婴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6例采用传统方法固定气管插管,观察组53例使用亲水性敷料保护面部局部皮肤后固定气管插管。观察两组患儿面部皮肤损伤情况(红肿、水泡等),气管插管固定效果及移位情况。结果①观察组1例患儿固定气管导管部位红肿,对照组则有8例发生不同程度的面部损伤(2例局部红肿,4例出现局部皮肤撕脱,1例局部出现渗出,1例水泡),有统计学差异。②观察组2例发生气管插管脱管,对照组有1例脱管,两组对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亲水性敷料预防机械通气患者面部损伤较传统固定方法发生率低,无明显脱管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并重症呼吸衰竭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52例COPD重症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后,随机分为序贯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继续按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方法治疗;序贯组:立即拔出气管插管,改用无创口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观察两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例数、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等。结果两组间有创机械通气的时间和总的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VAP的发生率序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并重症呼吸衰竭可明显缩短机械通气,降低VAP发病率,缩短住院时间,是临床有效脱机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间歇性声门下冲洗联合吸引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100例气管切开急性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气管切开套管,进行常规气管切开气道护理;观察组采用声门下可冲洗、吸痰的气管切开套管,在常规气道护理的基础上,间歇行声门下滞留物的冲洗、吸引,比较两组患者VAP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为18.00%,对照组VAP发生率为38.0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声门下冲洗联合吸引可以显著降低机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1年7月~2005年6月收治的483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机械通气的患儿进行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1例(4.3%)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致病菌阳性,经治疗后20例下呼吸道感染治愈,1例(3.8%)治疗无效死亡.年龄小、体外循环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长、2次插管及发生并发症者下呼吸道感染率较高(P<0.01).结论 缩短手术和机械通气时间、合理使用呼吸机、减少2次插管和并发症.加强人工气道护理和消毒隔离工作,对预防下呼吸道感染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药实践》2020,(3):232-234
目的:探讨充气手套在预防经鼻气管插管患者鼻部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8月ICU收治的50例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重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导管固定法,观察组采用自制充气手套辅助气管导管固定法,比较两组患者鼻部压力性损伤及感染发生率、固定胶带更换间隔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治疗时间、治疗费用、护理舒适度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鼻部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单次固定胶带更换间隔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治疗时间及治疗费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1);观察组护理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充气手套可显著降低经鼻气管插管患者鼻部压力性损伤及感染发生率,延长胶带更换间隔时间,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临床治疗费用,且患者舒适度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气管切开患者采用两种不同人工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方法 选取86例气管切开无使 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分为观察组49例,采用气管切开导管接人工鼻湿化;对照组37例,采用气管切开导管接面罩间断湿化,两组均配合沐舒坦液体间断气道冲洗.比较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护士吸痰次数、湿化效果.结 果 观察组刺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道-气管联合导气管在院前急救中建立紧急通气道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使用食道-气管联合导气管行机械通气,对照组20例常规气管内插管行机械通气。对比插管的难易程度,插管所需的时间,一次插管成功率、复苏成功率。结果食道-气管联合导气管行机械通气使用简单,所需的时间,一次插管成功率、复苏成功率均优于常规气管内插管。结论食道-气管联合导气管使用的方法简单易行、操作迅速,能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复苏成功率高。气道管理方便、快捷,值得广泛应用于院前急救中紧急气道救援。  相似文献   

9.
刘丽敏 《中国药业》2013,22(15):88-89
目的探讨口腔冲洗联合体位护理在预防机械通气(MV)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作用。方法将76例重症监护(ICU)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采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行口腔擦洗加冲洗,并床头抬高30度半卧位护理;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棉球行口腔擦洗,采取仰卧位。比较两组患者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入住时间。结果治疗组、对照组VAP感染率分别为23.68%,42.11%,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比较,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冲洗联合体位护理可有效预防VAP感染,缩短ICU时间,利于患者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下进行0.9%氯化钠溶液灌洗治疗新生儿肺不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2年2月收治的58例肺不张新生儿,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采取抗炎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进行气管插管下支气管灌洗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影像学检查以及病情转归。结果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吸氧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插管下进行0.9%氯化钠溶液支气管灌洗治疗新生儿肺不张较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儿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和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护理效果。方法将ICU144例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持续声门下吸引,两组患者均收集声门下、气囊上滞留物及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48h后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持续声门下吸引可预防和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操作程序改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针对常规口腔护理技术很难达到理想的清洁目的,为了提高危重患者的口腔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我科进行了经口气管插管病人口腔护理方法改进.方法 将经口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45例分2组,对照组按口腔护理操作常规进行操作,试验组改用纱布球擦洗 NS冲洗法操作,定期观察并记录发生口臭和口腔炎症的病例.结果 两组比较P<0.05,试验组口腔清洁度明显改善,口腔炎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纱布球擦洗 NS冲洗法在预防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炎症和保持口腔清洁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院前应用紧急气管插管技术在小儿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小儿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42例在小儿急诊科进行紧急气管插管的患儿作为观察组,选取相同时期在进行治疗但未接受院前紧急气管插管的35例患儿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气管插管一次性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管插管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花费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应用紧急气管插管技术可以在小儿急救过程中提高插管一次性成功率,缩短插管时间,能有效改善患儿生活质量,缩短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有效减少住院花费,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顾敏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6):130-131
目的:探讨极低体重儿机械通气气道管理方法。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新生儿科收治的极低体重儿86例进行分析,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机械通气的气道管理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气道管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气道管理的基础上,给以体位的改变、复苏囊小号面罩叩背、运用全自动清洁机清洗消毒呼吸机管道后装在无菌溥膜袋中备用。分析两组患儿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心率、经皮氧饱和度(TcSO2)、24h发绀和呼吸暂停的平均次数、机械通气的时间、患儿的呼吸道感染及两组患儿治愈和死亡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儿的TcSO2、PaO2、治愈率升高,PaCO2、HR、呼吸道感染率下降,发绀和呼吸暂停的次数、机械通气时间减少。结论:改进极低体重儿机械通气气道管理方法,可改善极低体重儿呼吸状况,提高患儿的治愈率,降低病北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救治中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30例COPD重症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并施行机械通气,"出窗后",随机分为序贯治疗组和对照组,序贯组治疗方法:出窗后,立即拔出气管插管,改用口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对照组治疗方法: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后,继续按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方法治疗,以目前临床常用压力支持通气(PS)模式脱机。两组同时进行监护,观察两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例数、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监护时间、撤机成功例数、住院费用和院内死亡例数。结果两组患者发生VAP的例数分别为0和7例(P<0.05),总机械通气时间为(12.2±1.2)d和(18.4±1.5)d(P<0.05);住院时间为(16.3±1.8)d和(26.4±3.9)d(P<0.01)。结论在肺部感染控制窗指导下的有创-无创序贯性脱机治疗方法,可以明显缩短机械通气,降低VAP发病率,缩短ICU和总住院时间,改进治疗效果,降低治疗费用,是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的有效脱机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猪肺磷脂注射液联合鼻塞式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给30例诊断NRDS患儿行气管插管,经气管插管相对快速地将猪肺磷脂注射液气管内注入,每次100-200mg/kg,呼吸囊辅助呼吸5min,然后拔出气管插管,连接鼻塞式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支持。结果 28例患儿应用猪肺磷脂注射液及鼻塞式气道正压通气后呼吸窘迫症状明显缓解。2例转院及放弃治疗。结论猪肺磷脂注射液联合鼻塞式气道正压通气治疗NRDS能迅速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患儿抢救成活率,减少机械通气、肺部感染与气漏综合征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经口吸痰及气管插管气管内冲洗对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气管插管气管内冲洗,对照组经口吸痰。结果 治疗组患儿预后明显好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气管插管气管内冲洗可明显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疗效。方法将40例达到机械通气标准的PPHN患儿分成2组。治疗组18例在常规机械通气基础上、采用从气管插管内滴入PS治疗,对照组22例给予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其余治疗相同。比较分析两组肺动脉压、平均气道压、吸入氧浓度、血气分析、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肺动脉压、平均气道压、吸入氧浓度、血气分析、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PS联合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PPHN能迅速缓解临床症状,缩短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机械通气并发肺炎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本组病例采取了严格的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包括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严防气道损伤、强有力的气道湿化、有效的排痰、加强营养管理,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护理等措施。结果 25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后并发肺炎的患儿有21例治愈,2例死亡,2例自动放弃治疗。结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时因机械通气时间长、机体抵抗力低下、营养缺乏等原因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染[1],因此,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预防呼吸道感染所致的肺炎,这也是护理工作最大的难题,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治愈率最关键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介绍和总结近年来气管插管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高危因素,以期为气管插管患者制定、实施合理的感染预防控制对策提供参考,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查阅近年来下呼吸道感染的有关文献研究资料,从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自身感染率等方面介绍了如何运用现代先进治疗技术,改善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方法。文献显示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免疫功能低下、慢性疾病患者及其他侵入性操作、年龄等是下呼吸道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查阅文献证明:对实施机械通气的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好发者,在整个住院期间应仔细观察,定期作细菌学检查,合理使用抗生素,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这是降低ICU(重症监护病房)气管插管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