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在常见四肢显微外科手术中的适应症、一般原则及应用技术.方法依据不同的四肢显微外科手术,选择合适类型的外固定器、标出外固定器的进针部位,确定显微外科手术与安装外固定器的顺序.结果上肢断肢再植1例、四肢大血管损伤11例、四肢火器伤8例、四肢骨缺损3例、开放性四肢骨折17例、小腿平行桥接游离皮瓣移植3例,均应用外固定器固定骨骼及关节.不但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及移植组织缺血时间,而且稳定性好,固定确实,调整方便.结论外固定器应用于四肢显微外科手术具有内外固定的优点,克服了内外固定缺点,扩大了四肢修复重建的适应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跨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6月-2018年12月,应用跨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Pilon骨折20例,其中高处坠落伤6例,交通事故伤10例,重物砸伤4例。结果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根据Mazan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价:优16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5%。结论跨关节外固定支架在治疗Pilon骨折中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外固定支架逐步矫正行三关节融合术,探讨其可行性。方法:本组6例6足,年龄13岁-25岁,均为足下垂角度大,且合并有血管及神经并发症。行三关截骨,用外支架逐步矫正达到三关节融合。结果;本组全部病例三关节融合良好。无1例出现血管及神经损伤严重并发症。1例行走时轻微疼痛,跛行。2例针孔少量渗出,拔针后愈合,无深部感染。  相似文献   

4.
运动式可调性外固定器在手部显微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运动式可调性外固定器在手部显微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手部显微外科治疗中,用自行设计的运动式可调性外固定器,通过三根克氏针跨关节进行外固定。结果治疗手部骨关节损伤20例。修复后的骨关节对位对线好,关节间隙存在,术后1~3个月关节活动接近正常,皮瓣全部成活。结论运动式可调性外固定器易于进行早期关节功能锻炼,可简化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固定牢靠、方便调整,有利于骨折生长。  相似文献   

5.
超关节外固定支架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自2000年7月~2005年3月对37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20~56岁。左侧17例,右侧20例。Colles骨折24例,Smith骨折10例,掌侧Barton骨折3例。掌倾角平均-15°,尺偏角平均-6°,桡骨平均  相似文献   

6.
外固定支架超关节固定治疗Pilon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增良  邵嵘  樊渊  何建群 《中国骨伤》2002,15(5):287-288
我们以外固定支架超关节固定治疗Pilon骨折3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22~63岁.骨折按Ruedi-Allgower分型标准:Ⅰ型5例,Ⅱ型15例,Ⅲ型11例,均为新鲜骨折,26例为开放性骨折.合并症:局部合并大面积皮肤损伤4例,肌腱断裂3例,主要血管断裂2例,合并其它部位骨折9例.  相似文献   

7.
高辉 《实用骨科杂志》2002,8(2):133-134
自 2 0 0 0年以来 ,我们采用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研制的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感染、骨不连 ,并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吻合血管的骨移植、带血管蒂骨移植、带血管蒂肌皮瓣移植等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共 2 7例 ,男 2 0例 ,女 7例 ,年龄 2 2~ 67岁 ,平均 4 2 .2岁。骨感染 10例 ,其中股骨骨感染 3例 ,胫骨骨感染 7例 ,6例为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 17例 ,其中股骨骨不连 3例 ,胫骨骨不连 14例。二、治疗方法(一 )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固定 :取出原内固定物 ,本组骨感染 10例中 ,均为钢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一种克氏针外固定支架治疗近侧指间关节骨折方法.方法 自2006年7月-2009年7月,采用自行设计制作的克氏针外固定支架治疗近侧指间关节骨折9例.其中食指1例,中指3例,环指2例,小指3例;开放性骨折5例,闭合性骨折4例;单纯性骨折6例,粉碎性骨折3例.受伤至治疗时间为2h~8d,平均2d.随访5~36个月,平均13个月.手部功能恢复按TAM标准评价.结果 骨折全部愈合,按TAM标准评价:优5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77.8%.结论 克氏针外固定支架能够对近侧指间关节骨折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而且其结构简单,方便实用,价格低廉.  相似文献   

9.
外固定器在胫腓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2000年间应用外固定器治疗的胫腓骨骨折3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经随访4-12个月,仅2例发生骨折端再移位,其余病例均固定良好,获得性愈合,膝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可获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近关节端多功能骨外固定器治疗长管骨近关节端骨折或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近关节端多功能骨外固定器治疗股骨髁上骨折18例,股骨髁骨折6例,胫骨平台骨折6例,胫骨上段骨折8例,胫腓骨下段骨折6例。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6.2个月,42例临床愈合,2例延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0周。关节功能正常38例,占88%。结论近关节端多功能骨外固定器可满足近关节端骨折复位和固定的需要,特别适用于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固定牢稳,便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临床行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1具成人寰枢椎标本进行解剖学测量,计算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螺钉走向的最小外偏角α、最大外偏角β和最大后倾角γ;21具寰枢椎标本摄正、侧位X线片,在X线片上测量此术式中螺钉走行的α、β和γ,将标本上所测的数据与在X线片上测的数据作统计学分析,并在标本上模拟这一术式。2004年10月~2006年7月,此术式应用于临床治疗5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男3例,女2例;年龄30~55岁;病程3~24个月。脊髓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2例。术后摄X线片及CT。结果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反正弦原理,由各个测量指标计算出的α、β及γ,与在X线片上所测量出的α、β及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将数据合并后α为14.0±1.6°,β为30.0±2.3°,γ为29.0±2.9°。模拟术式中实际应用角度:α为11.2±1.6°,β为28.8±2.3°,γ为29.3±2.9°。所有寰枢椎标本经固定后肉眼观察螺钉全部位于寰枢椎中,未出现螺钉穿出寰枢椎椎体外和寰椎侧块上、椎管内及损伤椎动脉。X线片示所有螺钉均位于理想位置。临床应用5例患者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4个月,X线片及CT均示效果良好;术后3个月脊髓功能恢复,采用改良Frankel分级,C级1例,D2级1例,D3级3例。结论只要正确掌握螺钉的进钉方向,采用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则是安全可行的;但只能使寰椎在复位的位置获得暂时稳定,尚需一期或二期加行后路寰枢植骨融合,以达到永久的牢固固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应用多孔TCP人工骨修复肿瘤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和骨愈合机制,提出"结构移植"新理论.方法 2003年1月-2005年12月,应用多孔TCP人工骨颗粒材料修复各种原发性良性骨肿瘤切除后遗留骨缺损61例.男33例,女28例;年龄9个月~46岁.骨纤维结构不良8例,骨囊肿23例,嗜酸性肉芽肿12例,内生软骨瘤13例,非骨化纤维瘤2例,骨母细胞瘤3例.肿瘤范围1.5 cm× 1.0 cm~7.0 cm× 5.0 cm.肿瘤切除后缺损范围为2.0cm×1.5 cm~8.0 cm×5.0 cm.术后不同时间点行X线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骨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在体TCP人工骨降解的X线影像学半定量研究以及组织病理学观察TCP人工骨降解情况.结果 术后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伤口均I期愈合.61例获5~24个月随访.骨缺损于术后1~6个月均愈合,骨愈合率达96.7%.除1例坐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术后3个月肿瘤复发,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余患者无复发.X线片观察术后1个月即可见植骨与宿主骨结合部间隙模糊,新骨开始形成3个月植骨从周围向中心开始吸收,周围与中心均可见新骨形成;6个月植骨与宿主骨融合,骨缺损完全修复,移植材料降解率为78.9%;12个月植骨大部分吸收,骨质改建塑形,部分髓腔再通;24个月骨质塑形改建良好,髓腔再通.术后1个月SPECT观察,显示局部有较多核素浓聚,骨代谢旺盛,植骨中心核素有明显浓聚,为中心诱导成骨现象.组织病理学观察,TCP人工骨颗粒与宿主自体骨结合紧密,植骨处有大量骨软骨组织形成,充填骨孔洞内外深部有新生血管样组织长入,于植骨内部及周围形成有较多细胞围绕的"镶边"状结构.结论 多孔TCP人工骨修复肿瘤性骨缺损临床效果良好.其内部多孔三维结构模拟人骨天然仿生"自组织"结构,有利于募集细胞长入支架深部,达到良好的血管化并最终形成修复性新骨组织,兼具骨传导和骨诱导的骨愈合机制,为一高效新型"结构性"骨移植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3.
胸腰椎骨折前路Kaneda及Z-plate内固定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对比胸腰椎骨折前路减压 Z- plate及 Kaneda两种内固定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1994年 4月~2 0 0 2年 4月 ,对 6 3例 ,胸腰椎骨折分别采用 Kaneda及 Z- plate手术 ,并从内植物的生物力学结构 ,手术安装 ,内固定效果 ,并发症 ,手术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以 Z- plate的生物力学结构更合理 ,内固定牢固可靠 ,能充分撑开并维持伤椎中柱高度。内植物安装简便省时 ,手术时间较 K组缩短 1.1小时 ,并发症少。结论 Z- plate为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较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皮自体骨髓移植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的成骨作用,探索治疗骨不连的新途径。方法选健康家兔18只,建立双侧桡骨中段骨及骨膜缺损1cm模型,6周后,实验侧(右)骨缺损区经皮注射自体红骨髓2ml,对照侧(左)骨缺损区经皮注射自身外周血2ml。在不同时间内进行X线片、组织学检查及新生组织钙、磷含量测定。临床应用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15例,其中腕舟骨不连7例,肱骨不连3例,股骨不连2例,胫骨不连3例。骨不连时间为7~48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实验侧骨缺损区在骨髓注射后不同时间的X线片、组织学检查均显示新骨形成逐渐增多,钙、磷含量均高于对照侧。对照侧无成骨现象。临床应用的15例中,13例在5~9个月骨折愈合,2例未愈合。结论经皮自体骨髓移植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有成骨作用,在临床上可作为治疗骨不连的方法,尤其适用于骨不连部位软组织条件差、不具备开放植骨的病例。  相似文献   

15.
骨膜移植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为探寻大块骨缺损修复方法的新途径,进行了自体骨膜游离移植修复骨缺损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实验用42只兔,于双侧胫骨作人工骨缺损模型(6mm×18mm×5mm)。一侧随机植入自体游离骨膜片,另一侧不植入,作为对照。以组织学、X线和放射性同位素为观察指标,研究成骨过程。结果表明,骨膜植入侧骨缺损的愈合比对照侧缺损的愈合快一倍。原因可能是骨膜提供了大量成骨细胞并直接呈膜内成骨而非软骨内化骨。在此基础上,为21例骨缺损患者应用自体胫骨骨膜片植入治疗骨缺损,面积最大10.5cm×4cm×4cm,最小2cm×2cm×2cm;其中17例为良性骨肿瘤,4例为骨慢性感染。骨缺损均得到修复,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为腔洞性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逐步判别分析的多因素分析法对62例无精子症病人的睾丸活检、睾丸大小、血清生殖激素水平(FSH、LH、T及T/LH)等资料进行计算机统计处理,以建立无精子症临床分类和病理类型间鉴别诊断的函数模型,结果得出了临床两类间和病理五类间的判别函数式。对方程作判别显著性检验证明方程成立(P<0.01),利用原观察资料分别回代判别函数式,判别总符合率分别为95.16%、77.42%,说明判别效果较可靠。因此认为这些数学模型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手与前臂皮神经伴行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报道手、前臂皮神经伴行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用桡神经拇指背尺侧支及前臂外侧皮神经前支伴行血管为蒂设计逆行岛状皮瓣,蒂部携带浅静脉及皮下组织,修复拇指缺损时皮神经与指神经缝合。结果:手部6例、前臂部2例皮瓣全部成活,伤指恢复良好感觉。结论:这两种皮瓣血供充分,不牺牲主干血管,前者可修复拇指指腹及指端缺损,后者可修复腕、掌背侧中、小面积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8.
Eleven cases of the musculocutaneous island flap (MCIF) and their use in major reconstructions for head and neck surgery are described. Methods used in investigating the blood supply of these flaps in cadaver specimens are discussed as well as the use of radionuclear scanning of the blood supply of the flaps in postoperative patient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纤维胆道镜下联合体内冲击波碎石在治疗术后肝内外胆管残余难治性结石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应用纤维胆道镜联合体内冲击波碎石、网篮取石,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术后残余难治性结石650例.结果 所有肝内外胆管残余难治性结石650例,均应用纤维胆道镜联合体内冲击波碎石,取净结石的患者623例,取净率为96%,无胆道出血...  相似文献   

20.
大隐静脉修复鞘管防止屈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大隐静脉修复鞘管防止屈肌腱粘连的效果和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30只鸡的双足中趾造成相同的肌腱和腱鞘损伤,一侧用大隐静脉修复鞘管为实验趾;一侧不修复鞘管直接缝合切口为对照趾。随机分组,分别在术后1、2、4、6和12周进行双侧趾的屈曲功能、大体解剖和光镜观察。结果:实验趾的屈曲功能明显优于对照趾。大体解剖见用大隐静脉修复的鞘管近似正常鞘管结构,可完全阻止肌腱粘连,不影响肌腱愈合。对照趾肌腱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影响肌腱滑动。光镜下见移植的静脉外膜与周围组织愈合好,内膜光滑与肌腱无粘连。临床应用21例33指,平均随访18个月,优良率达90%以上。结论:大隐静脉修复鞘管是防止屈肌腱粘连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