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行静脉输液时不同进针长度对血管壁影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了解静脉输液进针长度对血管壁的影响,我们对8只家兔和62例住院病人再次进行自身血管损伤程度的对照观察,进针长度分别为0.6 cm和1.2 cm.结果 显示,进针1.2 cm组,无论是动物还是病人,其疼痛反应、血管壁损伤、管周组织瘀血、血管阻塞程度等均明显大于进针0.6 cm组(P<0.01).且进针1.2 cm组每条静脉平均使用寿命也明显短于进针0.6 cm组.提示临床护理人员行静脉输液时,在确保针头进入血管、达到牢固固定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针头进入血管的长度.  相似文献   

2.
不同进针长度行静脉输液时对血管壁影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6,自引:10,他引:66  
为了解静脉输液进针长度对血管壁的影响。对8只家兔和62例住院病人进行自身血管损伤程度的对照观察,进针长度分别为0.6cm及1.2cm。结果显示:进针1.2cm组,无论是动物还是病人其疼痛反应、血管壁损伤、管周组织瘀血、血管阻塞程度等均明显大于进针0.6cm组(P〈0.01)。且进针1.2cm组每条静脉平均使用寿命地明显短于进针0.6cm组。提示临床护理人员行静脉输液时,在确保针头进入血管、达到牢固  相似文献   

3.
浅表静脉留置针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输液法在急救中的应用。方法:对2006-01~2006—12在急救中心抢救260例患者随机分为静脉留置针输液组130例和头皮针输液组130例,观察两组穿刺成功次数和液体外渗情况。结果:静脉留置针输液组1次穿刺成功87.7%,需穿刺2次10%,需穿刺3次2.3%,液体外渗10%;头皮针输液组1次穿刺成功只有63%,需穿刺2次27.7%,需穿刺3次9.3%,而液体外渗38%。结论:静脉留置针输液法在急救中使用安全简便,易于操作,能减少血管穿刺的次数,有效防止药物渗漏,保证各种药物通畅输入,减少对表浅静脉的破坏,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也提高了护理技能和护士的工作效率,抢救成功率也有显著提高,值得在临床各种抢救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盐酸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磷酸钠在预防化疗药物外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42例血管细、弹性差、多次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输入化疗药物前先用2%盐酸利多卡因1ml、地塞米松磷酸钠5mg(2ml)加7ml生理盐水稀释缓慢静脉推注后,再输入化疗药物;对照组在化疗前静脉注入10ml生理盐水。结果治疗组Ⅰ期、Ⅱ期药物外渗发生率分别为8.5%和0,而对照组分别为26.8%与4.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疼痛发生率分别为15.5%和1.4%,对照组分别为36.6%与9.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血管细、弹性差以及多次应用化疗药物的患者,化疗前应用盐酸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磷酸钠缓慢静脉推注,能显著减少化疗药物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同时,应加强观察及护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伤科黄水外敷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的疗效。方法:将药物外渗引起局部单纯水肿的患者13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72)和对照组(n=64),实验组用伤科黄水湿敷于水肿部位,对照组用50%硫酸镁湿敷水肿部位,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的显效率和显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O.05)。结论:伤科黄水较50%硫酸镁对静脉输液外渗有更好的消肿止痛疗效,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弹力网状绷带预防化疗药物外渗,以减少化疗药物输液外渗所致的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妇科住院需要输注化疗药物的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输注化疗药物时对照组采用普通固定方式,观察组采用弹力网状绷带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在输注过程中发生输液外渗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发生输液Ⅰ期外渗为4例(8.3%),Ⅱ期外渗0例;对照组发生输液发生Ⅰ期外渗为10例(20.8%),Ⅱ期外渗6例(12.5%).观察组患者输液外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的总留置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弹力网状绷带预防化疗药物外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不同的部位穿刺对静脉的影响及外渗后的损伤程度。方法:将30例使用同样浓度.同一种化疗药物滴注的病人分成两组。观察组15例选择前臂较粗的血管穿刺。对照组15例.选择手背、腕部掌侧部位静脉穿刺。对发生的静脉炎.药物外渗的几率和外渗后损伤的程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无1例静脉炎,2例药物外渗者经对症处理后痊愈。对照组出现静脉炎3例,5例外渗者经同样方法处理后有2例留下轻微疤痕。结论:选择前臂静脉注射化疗药物可减少静脉炎和外渗的发生,对已发生的外渗经及时处理后恢复快,收效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行老年患者手背浅静脉穿刺时采用非握拳法和改变针尖斜面及进针角度以减轻疼痛,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由方法2选择在我单位接受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22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自身对照,每例各观察10次,观察组采用非握拳法,同时针尖斜面略向左,以皮肤约450角进针。对照组采用握拳法,针头根据教科书与皮肤约20度角进针,观察两组的疼痛程度及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无痛或微痛占74.3名。穿刺失败率占重1.3名,对照组无痛或微痛占4.3%,穿刺失败率占4.1%,两组数据用统计学分析p〈0.01,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明显优干对照组。结论:针对老年患者静脉特点静脉穿刺时采用非握拳法,进针时改变针尖斜面及进针角度可减轻穿刺时疼痛和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制静脉输液护罩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60例静脉输液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静脉穿刺成功后在传统方法固定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自制的护罩固定。结果观察组针头脱出2例,外渗3例,重新静脉穿刺率为6.3%,对照组针头脱出7例,外渗12例,重新静脉穿刺率为23.8%。2组输液外渗及重新静脉穿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静脉输液采用自制输液护罩能减少输液渗漏,降低重新静脉穿刺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造成外渗损伤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63例静脉滴注外渗损伤的病例资料。结果:造成外渗损伤药物及比例为血管收缩药30例,占48.4%;高渗液16例,占25.8%;其他17例,占25.8%。结论:提高静脉穿刺技术,密切观察,尽早发现,及时处理,是杜绝外渗损伤特别坏死性损伤的发生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康惠尔透明贴在脑外科输液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外科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由于部分患者意识不清,躁动不合作,易造成静脉输液外渗;外周静脉输入高浓度药物(如20%甘露醇、10%氯化钠等)及化疗药物损伤血管;抢救中输入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高浓度药物常造成血管平滑肌痉挛,血管内膜损伤,导致不同程度的静脉炎。输液渗漏,造成患者局部皮肤肿胀、青紫、疼痛,血管变红变硬。化疗药物外渗对局部组织有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2.
邓菊芳 《当代护士》2013,(10):149-150
目的 探讨静脉穿刺时皮下潜行进针速度对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 将2012年1月-2月在本科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各100人,实验组给予快速皮下潜行进针,对照组给予慢速皮下潜行进针.比较2组患者对进针疼痛的评价.结果 观察组无痛率占93%,对照组无痛率仅为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快速皮下潜行进针患者疼痛明显低于慢速皮下潜行进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外敷及其它方法治疗液体外渗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比较新鲜马铃薯片外敷与50%硫酸镁湿敷及温水热敷对治疗静脉输液血管外渗漏所致局部组织损伤的疗效。方法:120例静脉输液血管外渗漏至皮下组织的病人被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新鲜马铃薯片外敷、50%硫酸镁湿敷及温水热敷治疗,观察局部组织肿胀消退时间。结果:马铃薯外敷组局部组织肿胀消退时间最短,温水热敷组时间最长,各组间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P〈0.001)。结论:采用新鲜马铃薯片外敷治疗静脉输液外渗致局部组织肿痛、损伤具有独特疗效,且取材方便、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医护协同模式对急诊患者静脉输液效果的影响,以期为静脉输液的工作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9月急诊行静脉输液治疗患者528例,根据其是否应用医护协同模式分为试验组(n=264)和对照组(n=264)。对照组应用标准化输液流程及护理等工作模式,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医护协同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输液方式、输液并发症、对静脉输液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普通输液针占14.39%,对照组占24.24%;试验组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占18.93%,对照组占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068,4.161;P<0.05)。试验组输注液体外渗发生率为4.55%,药物不良反应为2.65%,均低于对照组的16.67%,1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349,2.971;P <0.05)。患者满意度从(89.35±5.49)分提高至(97.47±6.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41,P<0.05)。结论应用医护协同模式可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并可加强医护交流,促进临床工作满意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谢建欢  尹冬梅  张秀梅 《全科护理》2008,6(36):3328-3329
[目的]探讨马铃薯外敷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的效果。[方法]将120例静脉输液外渗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用50%硫酸镁湿敷,观察组用马铃薯外敷。[结果]观察组治愈率93.3%,对照组治愈率28.3%,两组比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静脉榆液外渗用马铃薯外敷,可显著提高静脉输液外渗治愈率,延长静脉使用寿命,保证用药要求。  相似文献   

16.
慷舒灵治疗输液外渗致局部损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史清秀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4):1318-1320
目的观察两种方法治疗静脉输液外渗致局部组织损伤的临床效果,评价慷舒灵凝胶对组织修复的作用。方法将50例静脉输液外渗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使用慷舒灵治疗为观察组,用50%硫酸镁治疗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有效率达96%,对照组有效率为68%,两组比较,χ2=4.88,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慷舒灵不仅对烧伤、压疮、糖尿病足有效,而对药物性静脉外渗引起的组织损伤效果亦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和防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玲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0):4859-4860
目的: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指导临床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从而减少静脉炎与渗漏性损伤的发生。方法:分析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提出预防、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的方法。结果:针对引起输液外渗的机体、药物等因素,给予相对应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输液外渗的发生。结论:对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减少输液外渗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肢体浅静脉穿刺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傅月珍 《护理与康复》2008,7(12):930-931
目的提高肢体浅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穿刺时的疼痛感。方法将200例静脉输液患者按输液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双扎止血带、针头与皮肤呈45°角进针;对照组扎1根止血带、针头与皮肤呈20°角进针。比较两组一针见血成功率及穿刺时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一针见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且疼痛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肢体浅静脉穿刺时用双扎止血带、针头与皮肤呈45°角进针,能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感。  相似文献   

19.
床边手臂下垂法静脉穿刺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床边手臂下垂法静脉穿刺的效果,以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方法 将1000例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0例,观察组患者手前臂下垂放于床边下30 s,使静脉充盈显露,在穿刺点上方6~8 cm处扎止血带,前臂置于体侧不握拳,左手拇指绷紧固定被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针,针尖与皮肤呈35~40°.在静脉正上方沿静脉走向快速进针进入血管,见回血后降低进针角度,再将针头推进0.2 cm,常规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方法.比较两组静脉血管充盈度与穿刺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静脉充盈饱满占81.6%,对照组占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为98.4%,对照组为9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床边手臂下垂法静脉血管充盈显露,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高,可减轻患者痛苦,使药物快、准、安全地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20.
【】 目的 探讨国内外静脉输液外渗性损伤的研究进展。 方法 查阅相关文献,总结静脉输液外渗损伤的概念、研究重要性、药物类型、危险因素及防护进展。结果 静脉输液外渗分为4级,临床常见可引起外渗药物包括阳离子溶液,高渗溶液,血管收缩剂及抗肿瘤药物;危险因素包括药物、患者、护理及其他因素;外渗对机体的损伤包括血管、局部组织、骨筋膜综合症;预防措施包括输入评估、质量控制、输出监控三个环节;发生后急救措施包括冷敷、热敷、中西医药物外敷、化疗药物特殊解毒剂等措施。结论:临床工作中对静脉输液外渗损伤必须及时鉴别,并正确处理,有效减轻患者不适,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