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分析脑分水岭梗死(CWI)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特征,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资料完整的68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行MRI平扫、头部及颈部MRA.结果 MRI显示皮质前型18例,皮质后型15例,皮质下型26例,小脑型9例;MRA显示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33处,中动脉狭窄或闭塞26处.结论 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的狭窄、闭塞是脑分水岭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磁共振成像对脑分水岭梗死能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4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DWI及DSA是诊断TIA患者超早期脑梗死和显示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敏感手段;TCD对中、重度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2例临床怀疑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DSA以NASCET法计算狭窄率,MRA分别以NASCET法和截面积法计算狭窄率.结果 以DSA诊断为金标准,32例128条颅外段颈动脉狭窄,MRA以NASCET法诊断的敏感性63%,特异性100%,准确性78.1%,Kappa=0.593;MRA截面积法诊断的敏感性63%,特异性100%,准确性79.7%,Kappa=0.622.结论 MRA在诊断急性脑梗死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病变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可用于筛选可疑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使大部分患者免除DSA检查,但MRA尚不能代替DSA.  相似文献   

4.
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CTA、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学方法,对30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及18例非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了单独或联合检查。单独检查CTA、MRA或DSA的患者分别为203例、12例及88例,CTA DSA联合检查为11例,CTA MRA联合检查为4例,检测出的颅内动脉瘤均经手术证实;对18例非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CTA DSA联合检查,并对CTA、MRA、DSA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CTA、DSA检查单独确诊的动脉瘤分别为203个和88个,与术中结果相一致。仅行MRA检查的12例患者,其中10例与手术结果完全一致,1例术前MRA诊断为右侧大脑中动脉瘤,术中证实为右侧颈内后交通动脉瘤,1例术前MRA正常,术中证实为巨大前交通动脉瘤。10例先行CTA检查,怀疑为动脉瘤,后经DS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1例DSA检查正常,后行CT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4例行MRA检查,怀疑为动脉瘤,后行CT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另有1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A DSA检查均未见动脉瘤及其他脑血管病征象。CTA、MRA和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与手术相比较)分别为100%、87.5%、98.9%。结论 CTA可以作为检查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MRA可以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但其检出率低于CTA、DSA。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内分水岭梗死与颈内动脉(ICA)串联狭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55例经头部MRI+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证实为内分水岭梗死患者,均行颅外段ICA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颅内血管MR血管成像检查。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55例内分水岭梗死患者分为单发内分水岭梗死(IWSI)组和伴有同侧皮质分水岭梗死的内分水岭梗死(C-IWSI)组,分析两种类型内分水岭梗死与ICA串联狭窄的关系。结果 (1)55例内分水岭梗死中,包括IWSI组24例(43.6%),C-IWSI组31例(56.4%)。病灶侧血管狭窄:ICA 20例(36.4%,其中颅外段11例,颅内段17例),大脑中动脉(MCA)44例(80.0%),ICA串联狭窄15例(27.3%)。(2)病灶侧ICA串联狭窄:IWSI组2例(颅内段ICA+MCA 2例);C-IWSI组13例(颅外段ICA+颅内段ICA+MCA 4例,颅外段ICA+颅内段ICA 1例,颅外段ICA+MCA 2例,颅内段ICA+MCA6例)。(3)与IWSI组相比,C-IWSI组患者病灶侧ICA狭窄、ICA串联狭窄发生率均较高[分别为54.8%(17例)比12.5%(3例),41.9%(13例)比8.3%(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和0.006),其中颅外段和颅内段ICA狭窄发生率均高于IWSI组[35.5%(11例)比0,45.2%(14例)比12.5%(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和0.009)。结论不同类型内分水岭梗死ICA串联狭窄发生率不同,伴有同侧皮质分水岭梗死的内分水岭梗死患者,常伴有颈内动脉串联狭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非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时间飞跃法(3D TOF MRA)在诊断肾动脉狭窄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临床拟诊为继发性高血压的患者病例资料220份,分别行双源CT肾动脉CTA及3D TOF MRA肾动脉造影检查,将影像检查结果 与临床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 对比,同时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和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重度狭窄(狭窄程度70% ~ 99%)或闭塞患者脑梗死模式和机制,为个体化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显示的相应MCA供血区责任病灶,根据血管检查将患者分为ICA病变组、MCA病变组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阴性组(negative results,NR)。将梗死灶分为单发和多发,前者按部位分为穿支动脉梗死(perforating artery infarct,PAI)、皮质支梗死(pial infarct,PI)和分水岭区梗死(border-zone infarct,BZ)。结果 MCA供血区梗死灶形态分为9种;不同病变导致的梗死灶形态存在差异(x2=34.000,P=0.001)。多发性梗死病灶分布模式占所有患者的73.68%( 56/76)。ICA组PAI+ PI梗死模式显著多于NR组(17/42对1/16,x2 =6.837,P=0.009)。动脉狭窄程度与梗死灶形态亦存在一定的关联,重度ICA病变更多呈现为PAI伴PI(7/17对1/16,x2=5.475,P=0.019),而重度MCA病变则多呈PAI伴BZ(3/8对1/17,x2 =4.046,P=0.040)。结论 ICA或MCA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大多呈现为多发梗死模式,提示卒中发病的不同机制,可能与动脉-动脉栓塞或低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研究颅内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比较经颅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分别对8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测,将经颅多普勒超声结果与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以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标准,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脑血管狭窄的灵敏度为88.2%,特异度为98.6%;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标准,1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脑血管狭窄的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97.9%.结论 经颅多普勒可客观地反映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作为脑血管狭窄预防性筛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105例老年脑缺血患者作颅外段颈动脉彩色超声(Duplex)或/和磁共振造影(MRA)、数控减影血管造影(DSA)、手术探查的检查结果。甲组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77例,经上述检查发现颈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斑块性狭窄有44例(51.1%),乙组脑梗塞恢复后患者28例,颈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狭窄有14例(50.0%)。全组105例检出颈动脉有斑块性狭窄58例(55.2%)。作者在讨论中指出对脑缺血患者的颈动脉病变的筛选检查方法首选为彩色超声扫描。作者认为确诊颈动脉存在70%以上狭窄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动脉狭窄病变的分布,以及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77例经脑血管造影检查的脑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由两名神经科医师分别对血管狭窄病变的部位、程度进行统计,并按照病变发生的部位及程度,分为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组、单纯颅外动脉病变组、重度狭窄及闭塞组以及多发性血管病变组,对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377例患者中,存在脑血管病变的患者有285例,共检出病变数892处,其中颅外动脉病变438处(49.1%),颅内动脉病变454处(50.9%)。前者最常见于颈内动脉颅外段(19.6%,175/892),后者最常见于颈内动脉颅内段(15.0%,134/892)及大脑中动脉(12.4%,111/892)。②对血管狭窄程度的分析表明,颅外动脉中,以椎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外段的狭窄程度最为严重,与颈总动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动脉则以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狭窄程度严重。③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的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病的比率较单纯颅外动脉病变者多(80.39%,59.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存在严重血管病变患者的多项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较造影正常的患者增多。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病变略多于颅外动脉。椎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外段、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较为严重。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的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病的比率较单纯颅外动脉病变者明显增高;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增多,脑血管造影出现血管重度狭窄的概率增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皮质下分水岭梗死(SWI)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 提取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2009年1月-2010年4月,经MRI弥散加权像证实为SWI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这些患者均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根据梗死灶的形态,将SWI分为融合型和部分型,分析两种类型梗死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结果 ①25例中,单发SWI有17例(68%);合并同侧皮质型分水岭梗死有8例(32%).病灶同侧颈内动脉狭窄(狭窄率≥50%)者14例(56%).其中闭塞性病变2例.大脑中动脉狭窄率≥50%者12例(48%).12例中,闭塞性病变4例.大脑后动脉狭窄率≥50%者3例(12%).②25例中,融合型16例(64%),部分型9例(36%),两组患者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狭窄率≥150%)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颈内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狭窄合并同侧大脑后动脉狭窄(狭窄率≥50%)在部分型SWI中,发生比例(3/9)高于融合型SWI(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 SWI与颈内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狭窄密切相关,颈内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狭窄合并同侧大脑后动脉狭窄,可能与部分型SWI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CT、常规MRI、MRA、DWI及SWI的检查,对影像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36例脑梗死病灶在DWI图像上均显示高信号;MRA上31例可见大脑前、中、后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闭塞或分支血管减少,1例显示颈内动脉有闭塞;SWI上24例发现梗死区静脉血管减少,7例静脉血管缺失,13例SWI上发现不同程度的脑出血,而CT及常规MRI仅4例显示明确脑出血。结论:SWI对显示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有特异性表现,且有评价梗死区脑组织存活性的潜在价值;SWI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可列为急性脑梗死的检查常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表现为脑梗死的自发性脑动脉夹层分离(caebralaralarty dissection,CAD)的血管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表现为脑梗死的自发性CAD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分析不同部位CAD在各项血管影像学检查中的特征性表现,并加以归纳总结。结果43例CAD患者纳入研究,男性28例,女性1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进展型脑分水岭梗死(WI)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31例进展型WI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研究。结果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5.1±1.7)分,出院时改良的Rankin量表(mRS)≤2分者3例,mRS 3、4、5、6分者分别为8、16、1和3例。发病后1周内有23例出现血压偏低。首次MRI显示,皮质下型伴皮质后型WI 16例、皮质下型WI 6例、皮质后型伴皮质前型WI 5例、皮质后型WI 3例、皮质前型1例。第2次MRI检查与第1次MRI间隔平均3.8 d,20例演变为大面积脑梗死,7例为W1灶扩大,另4例发展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结论进展型W1主要发生在≥70岁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近期预后不良,多由皮质下型WI发展为大面积脑梗死,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和低血压可能是发生进展型WI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动脉炎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4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2例大动脉炎所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均有颈总动脉或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及其分支的狭窄或闭塞,查弓上颅外段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成像均有阳性发现.均为青中年患者,以女性为主,经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评分均为0~2分,属于脑卒中低危患者.经激素或加用小剂量免疫抑制剂治疗均有效.结论 大动脉炎致脑梗死容易漏诊.对年轻的脑卒中低危患者,特别是女性,需要明确有无大动脉炎,而弓上血管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成像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明确诊断后应早期给予激素或加用小剂量免疫抑制剂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30例TIA患者的临床诊治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了解TIA行全脑血管造影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及性质、血管狭窄程度及其他病变。结果 30例TIA患者中20例(66.7%)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其中7例(21.0%)为颈内动脉狭窄,4例(13.3%)为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6.7%)为大脑前动脉狭窄;2例(6.67%)颈内动脉并椎动脉狭窄,5例(16.7%)椎动脉狭窄;1例(3.3%)烟雾病;2例(6.7%)血管痉挛;7例(23.3%)血管造影阴性。应用支架治疗椎动脉、颈内动脉狭窄70%的患者,效果良好。结论 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动脉病变能准确的评估,对明确TIA的病因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磁共振所见脑梗死灶分布情况。方法对17例经磁共振检查和临床表现证实为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了磁共振影像研究,所有患者都接受了磁共振T2加权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患者不同区域的梗死灶数目行数据分析并对梗死区域行叠合处理。结果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后患者的梗死灶常呈多发散在分布,脑桥基底部、中脑基底部、小脑半球为梗死好发区,而丘脑、延髓和枕叶受累相对较少。结论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有独特的梗死好发分布范围和形态,这种特征可能与基底动脉的血供解剖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方法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别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多普勒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磁共振血管成像示7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单纯颅外动脉、单纯颅内动脉、颅内—颅外动脉多发狭窄或闭塞分别为27.8%(25/90)、24.4%(22/90)和32.2%(29/90);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明显高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P<0.01),而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颅内—颅外动脉多发狭窄或闭塞高于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P<0.05),两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相近。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54.1%)高于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45.9%),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53.3%)高于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46.7%),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64.1%)明显高于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35.9%;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示4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有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或闭塞,73例有颈动脉或椎动脉斑块。72例经颅多普勒异常。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联合应用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作出客观评价,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分为颈动脉系统TIA组(CA—TIA组,152例)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VB-TIA组,48例);按不同发作频率分为:频发TIA组(123例)与非频发TIA组(77例);按不同年龄段分为:〈50岁组(63例)、50~70岁组(112例)和〉70岁组(25例)。对存在动脉狭窄的患者计算动脉狭窄率,比较各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发作频率间和各年龄段间患者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本研究共175例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占87.5%(175/200)。颅外动脉狭窄为173例,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53.2%(92/173),而颅内动脉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多,占39.3%(95/242)。颅内、颅外狭窄动脉比约为1.4:1(242/173)。②CA-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者多于VB-TIA组(P=0.001),而VB-TIA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者多于CA—TIA组(P=0.006)。但二者间颅内-外动脉多发狭窄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③频发TIA组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01)④200例TIA患者以50~70岁居多,且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既往有频发TIA史的高龄患者应及早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