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黄红艳 《山东医药》2007,47(25):68-69
将93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为合并糖尿病足(DF组)与无DF(NDF组)两组,比较两组的年龄、DM病程、血压、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C肽、血脂、纤维蛋白原(Fbg)、体质量指数(BMI)、24h尿微量白蛋白,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与NDF组比较,DF组年龄、DM病程、血压、血糖、HbA1C、C肽、LDL—C、Fbg、24h尿微量白蛋白明显增高,HDL—C显著降低(P均〈0.05)。非条件k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DF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Fbg、FBG、24h尿微量白蛋白、PBG、HDL—C。提示严格控制血糖、血黏度,积极治疗各种DM并发症能有效预防DF发生。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观察血糖及血压波动对 2型糖尿病(T2DM)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DN)的影响,并探讨DN患者血糖及血压波动的相关性。方法:收集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160例。根据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将患者分为正常蛋白尿组84例(UACR<30mg/g)和微量蛋白尿组76例(近半年2次以上30mg/g≤UACR≤300mg/g)。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24h血压,分析血压波动情况;采用多点血糖监测评估血糖波动 [血糖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并分析DN与血糖及血压波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微量蛋白尿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SDBG、LAGE及全天血压、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BP-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BP-SD)和舒张压标准差(dDBP-SD)高于正常蛋白尿组(P均<0.05)。微量蛋白尿组SDBG与24hDBP-SD呈正相关,微量蛋白尿组尿白蛋白/UACR与FBG、HbA1c、SDBG、LAGE、24hSBP、24hSBP-SD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血糖及血压波动可能增加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影响糖尿病患者足病发生、愈合及复发的风险因素。方法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且资料完整的糖尿病足(DF)患者95例为DF组,以同期住院的无足病糖尿病(NDF)患者98例为对照(NDF组),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足病的风险因素。结果 DF组年龄、收缩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尿ALB/肌酐比值(ALB/Cr)、24 h尿白蛋白定量显著高于NDF组(P均0.05),而体重指数(BMI)、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ALB)、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踝肱指数(ABI)明显低于NDF组(P均0.05)。DF组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NDF组(P均0.05),NDF组高脂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DF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收缩压、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为糖尿病足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根据预后,愈合组和未愈组收缩压、C肽、尿ALB/Cr、24 h尿蛋白定量、ABI有统计学差异(P0.05),愈合组和复发组在空腹胰岛素、尿ALB/Cr、溃疡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足部分泌物细菌学检查,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金色葡萄球菌,占14.0%(7/50)。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收缩压高、血小板计数增高、ALB低发生糖尿病足的风险增高。临床应在糖尿病足病的不同病期,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进行积极的处理,以预防和延缓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60例T2DM患者超声检测下肢血管,按其结果分为异常组和对照组。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两组患者血糖连续监测3d,计算血糖标准差(SDNG)、LAGE、CV、CV-FPG、MBG,并记录年龄、病程、BMI、WHR、血压、血脂、(FBG)、HbA1c。结果T2DM患者下肢血管异常组的年龄及病程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0.05),SDBG、LAGE、CV、CV-FPG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血糖波动是T2DM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应积极控制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糖尿病足(DF)的危险因素。方法将503例T2DM患者根据是否并发DF分为DF组201例和NDF组302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辅助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F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性别、T2DM病程、BMI、HbA1C、TC、TG、HDL-C、sCr、BUN、胱抑素C(Cys C)、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黏度、尿微量白蛋白(MA)比较,P均<0.05;与NDF组比较,DF组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肾病、外周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发生率均升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病程、HbA1C、DR是T2DM患者DF发病的危险因素,HDL-C、ALB则是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 T2DM患者并发DF的危险因素是T2DM病程、HbA1C、DR,保护性因素为HDL-C、ALB。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严重程度的糖尿病足(Wagner 1~5级)患者的肾损害情况,了解糖尿病足与肾病之间的临床关系,提高临床实践中对糖尿病足的诊治。方法 对解放军第306医院内分泌科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22例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的患者及215例2型糖尿病非足病的患者作回顾性分析,将足病与非足病各分为一组,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并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分析糖尿病足的影响因素。将非足病、Wagner 1级、2级、3级各分为一组,Wagner 4级和5级分为一组,以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为指标分析不同程度足病的肾损害情况。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糖尿病足病组与非足病组相比UACR明显升高,(78.00 vs 10.60mg/g,P<0.05),eGFR明显下降[(100.91±44.98) vs (114.27±35.88)ml/(min·1.73m2),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清白蛋白、尿酸、餐后2h血糖、UACR与2型糖尿病足发生、发展相关(β=0.707、0.850、-0.183、-0.006、0.104、0.003,均P<0.05);Wagner 3级组与Wagner 2级组相比微量白蛋白尿(UACR 30~300mg/g)发生率明显升高 [49.7%(87/175) vs 39.2%(67/171),χ2=3.885],Wagner 4~5级组与Wagner 3级组相比肾功能不全[eGFR<60ml/(min·1.73m2)]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23.5%(43/183) vs 11.0%(24/220),χ2=11.4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量白蛋白尿(UACR≥300mg/g)、肾功能不全在Wagner 3级组的发生率低于2级组,但在Wagner 4~5级组重新升高。结论 糖尿病足Wagner分级越高,肾损害越严重,微量白蛋白尿较肾小球滤过率能更早提示糖尿病肾损害,Wagner 3级是肾病进展及临床治疗的转折点,当患者处于Wagner 3级时应加强足部护理及肾脏保护的力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糖尿病足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其生理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WHO糖尿病足诊断标准分为糖尿病足组(DF组)55例[其中男29例,女26例,平均年龄(68±11)岁]和糖尿病组(DM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5±11)岁]。以同期我院门诊的健康体检者30名(年龄、性别均匹配)为对照组(NC组)。测定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测定肱动脉压和踝动脉压并计算踝肱指数(ABI),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下肢动脉病变。ELISA法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比较DM和DF组中他汀类调脂药的应用对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差齐性的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或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M—WallisH检验),相关因素分析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DF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DM组,较NC组亦有升高趋势[(9.7±5.3)VS(5.4±2.8)VS(8.3±3.4)mg/L,F=8.65,P〈0.01]。在DF组中,随着UAER的增加,血清脂联素水平逐步升高[正常白蛋白尿组(6.0±1.7)mg/L,微量白蛋白尿组(9.0±3.4)mg/L,大量白蛋白尿组(11.7±4.4)mg/L;F=10.22,P〈0.01]。DF组中使用他汀类药物者血清脂联素水平较未使用者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6)VS(8±3)mg/L,t=-1.27,P〉0.05]。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足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BMI、HbAlc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4、-0.329,均P〈0.05),与UAER、IMT、HDL—C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401、0.360、0.441,均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DL—C、UAER为糖尿病足患者血清脂联素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糖尿病足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升高,HDL-C、UAER为血清脂联素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糖化血红蛋白(HbAlC)〈7.0%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HbAlC达标患者中的相互影响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在黑龙江省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40~66岁。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A组,n=30,男14例,女16例,年龄(50±11)岁],糖尿病肾病组[B组,n=38,男20例,女18例,年龄(52±10)岁]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C组,n=32,男18例,女14例,年龄(53±13)岁]。另以同期于黑龙江省医院进行体检的25名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Con组,n=25,男12例,女13例,年龄(48±9)岁]。人院前糖尿病患者均使用药物治疗。所有参试者均测定空腹血糖浓度(FPG)、总胆固醇(TC)、甘油i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餐后2h血糖浓度(2hPG)、24h尿微量白蛋白(24h尿ALB)和HbAlc。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连续监测血糖3d,计算平均血糖(MBG)、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和曲线下面积(AU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血清中VEGF和PDGF—BB水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DGF.BB、VEGF相关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B组PDGF—BB水平高于A组和Con组[分别为(53±12)、(31±6)、(26±4)μg/ml,F=9.56,P〈0.05];C组VEGF水平高于A组和Con组[分别为(217±57)、(105±12)、(74±10)μg/ml,F=8.13,P〈0.05]。(2)动态血糖监测指标B组与A组比较,SDBG、LAGF、MAGE、MODD、AUC明显升高(t=2.57、3.46、5.75、3.59、4.28,均P〈0.05),C组与A组比较,SDBG、LAGF、MAGE、MODD、AUC明显升高(t=3.29、3.77、5.38、4.54、3.16,均P〈0.05),而MBG在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DGF-BB、VEGF及血糖波动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以PDGF-BB、VEGF为因变量,以血糖波动指标SDBG、LAGF、MAGE、MODD、AUC及2hPG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能影响PDGF-BB、VEGF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MAGE、SDBG和2hPG对PDGF-BB、VEGF影响最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与血糖波动具有明显相关性,血糖波动可导致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水平增高,从而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微血管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糖尿病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9-2015年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 269例T2DM患者,根据糖尿病足的诊断标准分为糖尿病足组(578例)和非糖尿病足组(NDF组,691例),同时根据Wagner分级将糖尿病足组分为低级别组(40例,Wagner 0级或1级)、中级别组(425例,Wagner 2级或3级)、高级别组(113例,Wagner 4级或5级)。再将578例糖尿病足患者根据是否截肢分为非截肢组(446例)和截肢组(132例)。所有患者入院时检测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以及白细胞计数、肌酐、收缩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bA1c和血红蛋白。收集糖尿病足患者的Wagner分级和截肢手术资料。进行二元或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T2DM患者糖尿病足及截肢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NDF组相比,糖尿病足组患者年龄、吸烟和饮酒患者的比例、大血管并发症患者的比例均较高(χ2=3.852~474.272,P均<0.05);白细胞计数、肌酐、收缩压水平升高(U=6.485、35.421、36.155,P均<0.05),总胆红素、D-BIL、I-BIL、ALT、AST、GGT、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HDL-C、LDL-C、HbA1c、血红蛋白和高脂血症患者的比例降低(U=3.145~68.119,P均<0.05)。血清I-BIL水平≥6.0 μmol/L与糖尿病足呈负相关(OR=0.751,95%CI:0.570~0.980,P<0.05)。血清总胆红素>10.0 μmol/L与Wagner评分较低有关(OR=0.506,95%CI:0.298~0.857,P<0.05),血清I-BIL≥6.0 μmol/L是Wagner评分较低的保护因素(OR=0.280, 95%CI:0.147~0.538,P<0.05)。总胆红素≥10.0 μmol/L是截肢的保护因素(OR=0.474,95%CI: 0.243~0.921,P<0.05)。结论 T2DM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与糖尿病足的严重程度以及截肢事件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0.
60例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HbA1c〉8.5%)随机分为2组,停用所有口服降糖药物,其中一组给予诺和锐特充联合来得时MD1降糖治疗,另一组给予诺和锐特充CSII治疗。以空腹血糖〈6.0mmol/L并餐后2小时血糖〈8.0mmol/L为治疗目标,用动态血糖仪检测患者血糖水平,计算SDBG、MAGE以及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PG)作为反映血糖波动的指数。结果CSII组的SDBG(1.01±0.32 vs 1.38±0.21)、MAGE(2.32±0.97 vs 3.54±1.05)、CV-FPG(9.86±4.45 vs 15.62±5.23)均低于MDI组(P〈0.05),低血糖发生人次数也低于MDI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MD1更加有利于血糖的平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下控制血糖漂移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1)选取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老年科93例(男61例,女32例)2型糖尿病住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组当天佩戴CGMS,根据监测结果分为两组:血糖高漂移组(59例)和血糖低漂移组(34例)。血糖高漂移组患者继续给予CGMS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持续治疗4w。疗程结束后再次采血复测相关指标。结果(1)血糖高漂移组患者一氧化氮(NO)浓度低于血糖低漂移组[(36.57±17.08)μmol/L和(60.38±14.2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51,P=0.0017);(2)血糖高漂移组治疗后血糖漂移指标血糖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漂移幅度(LAGE)、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低于治疗前;(3)血糖高漂移组治疗后血管活性物质NO浓度升高[(36.57±17.08)和(56.83±1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24,P=0.00483);(4)在血糖高漂移组患者中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NO与SDBG、LAGE呈负相关(β系数分别为-49.9198、-6.8321,P值分别为0.0001、0.0032)。结论CGMS监测下改善血糖漂移能明显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对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选取住院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2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传统动态血糖监测(传统组,n=61)和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实时组,n=61).进行72 h持续血糖监测,安装当天为设备调试日(d0),其后第1天(d1)和第2天(d2)为观察时限.传统组每日3次根据指尖末梢血糖调整血糖;实时组每日3次根据实时显示血糖曲线,调整降糖,并设定高低血糖报警界限.统计分析组内(d1和d2)和组间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平均血糖(MBG)、血糖标准差(SDBG)、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和低血糖情况.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1)组内比较:实时组d1与d2的MAGE、MBG、SDBG、LAGE分别为(5.3±3.2)比(4.2±2.1)、(8.6±1.7)比(8.2±1.5)、(2.1±0.9)比(1.8±0.7)、(8.6±3.3)比(7.5±2.8)mmol/L(F=9.797、5.852、20.625、11.057,均P<0.05),低血糖持续时间为40(32.5 ~135) min比25(15 ~ 40) min(Z=2.456,P<0.05).传统组d1与d2的MAGE、MBG、LAG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29、0.246、0.635,均P>0.05);SDBG为(2.4±1.1)比(2.2±1.0) mmol/L(F=5.615,P<0.05).(2)组间比较:实时组和传统组d1、d2MAGE、LAGE差值之间的比较分别为0.7(-0.3 ~2.0)比0(-1.0~1.5)、0.9(-0.7~2.1)比0.1(-2.5 ~1.9)(Z值分别为2.002、2.023,均P<0.05);组间MODD比较1.8(1.3 ~2.6)比2.1(1.4~2.9) mmol/L(Z=1.572,P>0.05).结论 依据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及时调整降糖策略,能减少血糖波动,使血糖更稳、更快达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分析糖尿病足溃疡(DFU)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局,探讨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对DFU截肢风险及医疗费用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收治的789例DFU患者,根据血清ALB水平分为3组:<30g/L为中重度低蛋白血症组(n=83);30~35g/L为轻度低蛋白血症组(n=163);≥35g/L为ALB正常组( n=543)。按治疗结局分为截肢组(n=171)、非截肢组(n=603)、死亡组(n=15)。比较不同ALB水平患者的临床资料、截肢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结果 DFU患者总截肢率为21.7%,死亡率为1.9%。在所有截肢中,大截肢(踝及踝以上截肢)占22.8%,小截肢(踝以下截肢占11.7%、截趾占65.5%)占77.2%。DFU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0d,住院费用26610元。DFU截肢患者平均住院时间49d,住院费用49456元。轻度低蛋白血症和中重度低蛋白血症患者的截肢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分别是ALB正常组的2.0,1.2,1.7倍和2.9,1.5,2.3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agner分级、重度感染是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ALB是独立保护因素。随着ALB水平的升高,截肢率逐渐下降、住院天数逐渐缩短、住院费用逐渐减少。结论 ALB水平与DFU患者的截肢密切相关,是良好的预测DFU截肢风险及医疗费用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清白蛋白(GA)、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标准差(SDBG)的相关性,为临床全面评价GA和HbA1c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住院的6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入院后第2天测定静脉空腹血糖(FPG)、HbA1c、GA、空腹C肽(FCP)及餐后2h血糖(2hPBG)、餐后2hC肽(2hCP)等。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研究对象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采用MAGE和SDBG评估研究对象的血糖波动程度,采用CGM中连续48h的平均血糖水平(MBG)评估整体血糖水平。结果(1)660例研究对象中男346例、女314例。年龄(66±6)岁,糖尿病病程[8.0(4.0~13.8)]年,HbA1c为[8.2(6.7~9.6)]%,GA为[21.1(17.6~25.9)]%,MAGE为[5.3(3.9~7.2)]mmol/L,SDBG为[2.1(1.6~2.7)]mmol/L,MBG为[8.6(7.3~10.1)]mmol/L。(2)单相关分析GA与HbA1c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r=0.836,P<0.01)。GA与FPG、2hPBG、MBG呈正相关(r分别为0.604,0.670,0.650,均P<0.01);HbA1c与FPG、2hPBG、MBG呈正相关(r分别为0.603,0.634,0.661,均P<0.01)。(3)单相关分析GA与MAGE、SDBG呈正相关(r分别为0.485,0.529,均P<0.01);HbA1c与MAGE、SDBG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7、0.495,均P<0.01)。(4)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GA水平与血糖波动参数MAGE和SDBG水平独立相关。结论与HbA1c相比,GA能更好地反映餐后血糖的水平及血糖的波动情况。  相似文献   

15.
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尿铜蓝蛋白及白蛋白的因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评价影响 2型糖尿病患者尿铜蓝蛋白 (Cp)及尿白蛋白 (Alb)的因素。 方法 记录及测定 1 0 4 6例 2型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血压、腰围、臀围、腰臀比、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空腹血糖、HbA1c、空腹胰岛素、尿素氮、肌酐 (Cr)、尿酸、血脂、血Alb,并留取晨尿测定Cp、Alb及Cr,对尿Alb/Cr、尿Cp/Cr与以上因素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部分患者分入控制血糖组、控制血压组或对照组 ,6个月后复查上述指标 ,比较尿Alb/Cr及尿Cp/Cr的变化。结果 尿Alb/Cr与血白蛋白、血Cr、尿酸、收缩压、体重、体重指数等因素相关 (P <0 .0 5)。尿Cp/Cr与血Alb、收缩压、空腹血糖、HbA1c等因素相关 (P <0 .0 5)。控制血糖和控制血压可降低尿Alb/Cr及尿Cp/Cr。 结论 尿Alb/Cr及尿Cp/Cr均受到糖代谢、脂质代谢、血压及肥胖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进行持续滴注胃肠内营养期间的血糖控制方案。方法选取52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需进行营养泵胃肠内营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胰岛素静脉泵入组26例,采用持续静脉胰岛素泵入,胰岛素剂量根据随机血糖进行调整;甘精胰岛素组:26例,采用每日1次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用量。两组随机血糖目标值为7.8—10.0mmol/L。其他治疗措施基本相同。结果入院第3日,胰岛素静脉泵入组血糖控制明显优于甘精胰岛素组(P〈0.05),入院第7日两组日均血糖值已无明显差异,均能达到控制目标,但胰岛素静脉泵入组的血糖波动性(血糖标准差和最大血糖波动幅度)明显大于甘精胰岛素组(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进行持续滴注胃肠内营养期间,先使用静脉胰岛素泵2~3天有效控制过高的血糖,而后过渡为甘精胰岛素治疗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全天血糖谱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行腹膜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28例,其中15例为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DN组),13例为非糖尿病肾病患者(NDN组)。另设健康对照组12名,为同期来我院门诊体格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者。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3组进行连续72h的动态血糖监测,分析各组动态血糖参数特点。用多元协方差分析控制组问基线差异,并处理血红蛋白对HbAlc的影响效应。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DN组〉11.1mmol/L血糖百分比(胛)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5%)比0,P〈0.05],且〉7.8mmol/L曲线下面积(AUC)、〉11.1AUC、平均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血糖最大值(MAX)、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均有升高趋势(P值介于0.056~0.094)。而DN组上述指标则更高。此外DN组平均血糖水平(MBG)、24hAUC、透析相关指标如腹膜透析时血糖、透析后MAX也明显高于NDN组[(9.4±2.5)比(6.4±1.3)mmol/L,(7.0±2.7)比(4.2±1.3)mmol·L-1·d-1,透析时血糖(8.6±2.8)比(6.2±1.4)mmoL/L,透析后MAX(11.5±2.6)比(8.5±2.4)mmol/L](均P〈0.05)。糖化血红蛋白〈7%的DN组患者的血糖指标如MBG、24hAUC、〉7.8AUC及PT、〉11.1PT,腹膜透析相关指标如透析后MAX也较NDN组显著升高(t值为1.808~3.627,均P〈0.05)。DN组的夜间低血糖检出率明显高于NDN组及正常对照组。在DN患者中,使用2.5%葡萄糖透析液与1.5%透析液的患者相比,各项血糖指标均有升高趋势(均P〉0.05)。结论CAPD时葡萄糖腹膜透析液可影响患者的血糖稳态,对DN患者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