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管壁形成粥样斑块造成血管腔狭窄所致的心脏病变。CT检测的钙化与组织学上的钙化和管腔狭窄强烈相关,钙化积分能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可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钙化及狭窄程度的定量判定。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钙化(CAC)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异性标志,也是粥样斑块负荷程度的标志。冠脉钙化程度与冠脉管腔狭窄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冠脉钙化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独立影响。随着各种无创心血管检查技术的进步,冠状动脉钙化的检测和度量更为精确可靠,因此,对冠状动脉钙化的研究有利于早期针对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CD68-阳性巨噬细胞的分布以及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类型、管腔狭窄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选用53例尸检病例的312块冠状动脉组织标本,光镜下诊断弥漫性内膜增厚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其类型,用免疫组织化学计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CD68-阳性巨噬细胞,用Scion图像软件系统检测和计算冠状动脉标本中管腔狭窄程度、脂质坏死核心和钙化基质面积.结果 在冠状动脉粥样病变中, 40% (124/312)为弥漫性内膜增厚, 5% (16/312)为Ⅰ型, 10% (31/312)为Ⅱ型, 21% (66/312)为Ⅲ型, 4% (14/312)为Ⅳ型, 18% (55/312)为Ⅴ型和2% (6/312)为Ⅵ型.脂质坏死核心面积在高胆固醇组明显大于正常胆固醇组(P<0.05),而钙化基质面积在早期病变(Ⅰ~Ⅲ型)和进展期病变(Ⅳ~Ⅵ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CD68-阳性巨噬细胞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和管腔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增多,分别呈正相关(P<0.01),且不同病变类型、管腔狭窄程度之间以及正常胆固醇组与高胆固醇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D68-阳性巨噬细胞随着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和管腔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增多,表明巨噬细胞浸润始终始发和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大量巨噬细胞主要在斑块肩部区浸润和脂质坏死核心的增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不稳定性斑块破裂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钙化斑块所致管腔≥50%狭窄评价的准确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患者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50%的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评价的差异性。结果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的病变中,钙化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50%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分析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管腔≥50%狭窄误差比较大,对混合斑块、非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管腔≥50%狭窄的评价可信度比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患者钙化斑块与年龄的关系,分析不同性质斑块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CA)及冠状动脉造影(CAG)对患者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评价效果的影响。方法对行CTCA检查的冠状动脉钙化患者1 021例行年龄相关分析,对56例均行CTCA和CAG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钙化节段统计,比较不同性质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50%的CTCA与CAG评价效果的差异性。结果冠状动脉钙化与年龄呈正相关(P=0.000);837个冠状动脉节段中307段存在≥50%的管腔狭窄,有钙化斑块67段,钙化为主斑块30段,混合斑块77段。CTCA在观察斑块的性质方面优于CAG,在对冠状动脉混合斑块和钙化为主斑块的CTCA评价与CAG评价在95%的可信区间内差异性较小,对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管腔≥50%的狭窄程度评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钙化程度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与CAG比较,CTCA评价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的灵敏度高,在评价斑块性质方面优。  相似文献   

6.
目的按钙化斑块与非钙化斑块进行分类,对照冠状动脉造影(CAG),研究320排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程度判断的准确性、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方法 102名患者行320排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检查共发现396个冠状动脉斑块,同期行CAG检查,对斑块造成管腔狭窄程度按无、轻、中、重、闭塞5个级别计算两种方法的符合率。按钙化、非钙化斑块分类计算符合率。钙化斑块按钙化阈值>150 HU、>250 HU、>350 HU、>600 HU共4个方案进行计算。结果 CTA显示钙化斑块占68.2%,非钙化斑块占31.8%。6%的斑块为不稳定斑块。7.8%的斑块不导致狭窄。钙化阈值设定>150 HU、>250 HU、>350 HU的符合率测量无明显差异,但>600 HU时有减低。CTA显示冠状动脉斑块性狭窄与CAG符合率为88.4%(非钙化斑块94.4%,钙化斑块85.6%,二者差异显著)。不相符多表现于对钙化斑块狭窄程度的高估。结论与CAG对照,冠状动脉CTA显示斑块狭窄符合率较高(88.4%),其中非钙化斑块狭窄符合率(94.4%)明显高于钙化斑块(85.6%);少数病例存在对钙化斑块狭窄程度的高估。因此CTA在非钙化斑块诊断上具有明显优势,钙化阈值设为>350 HU较合适。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评价不同性别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情况。方法选择年龄≥65岁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1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选取一处狭窄50%~70%的斑块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测量血管、管腔、斑块体积及斑块钙化的弧面积。结果女性患者血管体积和管腔体积较男性明显缩小,斑块钙化弧面积明显增加(P<0.05)。结论在斑块体积相同条件下,女性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血管体积和管腔体积小于男性,女性患者斑块钙化负荷明显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定性、定量分析斑块钙化对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后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24例,共375处明显狭窄病变,其中234处为钙化病变。比较斑块不同钙化程度、钙化斑块血管直径、钙化斑块长度和钙化斑块血管分布对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的影响。结果对轻中度钙化斑块和重度钙化斑块,双源CT分别高估管腔狭窄6.8%(P=0.0028)和18.8%(P0.0001),且高估狭窄在重度钙化斑块中更明显(P=0.002)。对血管直径较小和血管直径较大的钙化斑块,双源CT分别高估管腔狭窄7.2%(P=0.0026)和17.1%(P0.0001),且高估狭窄在血管直径较大时更明显(P=0.001)。对不同长度的钙化斑块,双源CT的诊断准确性未见差异(P=0.792)。结论斑块钙化使双源CT高估冠状动脉管腔狭窄,且钙化程度重和血管直径较大时更易出现。  相似文献   

9.
研究表明,冠状动脉钙化几乎仅发生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因此,冠状动脉钙化能可靠地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score,CACS)可检测冠状动脉钙化,并对其作定量分析,对于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评价冠状动脉硬化及狭窄情况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多层螺旋CT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是目前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的最佳手段.本研究利用16层螺旋CT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将钙化积分方法应用于CAD的诊断,并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elec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SCA)对照,评价多层螺旋CT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一种高发病率、起病隐匿的疾病。冠状动脉造影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对于血管管腔的狭窄程度较敏感,却不能反映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冠状动脉钙化(Coronaly arterycalcium,CAC)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仔在着密切关系。病理研究证实钙化现象仅发生于血管粥样硬化的病变处,并且贯穿于整个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通过检验并量化冠状动脉的钙化病变,能够早期诊断并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重要表现。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冠状动脉钙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严重的冠状动脉钙化病变会导致冠状动脉支架的膨胀不全和贴壁不良,将显著增加血管夹层或破裂的风险,增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早期、准确地检出冠状动脉钙化病变,对于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指导PCI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阐述临床上常用的评价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影像学方法,并比较其优缺点,以期帮助读者了解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钙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的标志;电于束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扫描机是目前定量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的最佳无创影像方法,已成为其它无创检测冠状动脉钙化方法的参考标准,所测定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狭窄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临床上应用电于束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扫描机检测冠状动脉钙化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初步筛选方法。现试就电于束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的临床基础及意义、冠状动脉钙化发生的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动脉粥样硬化高发区的老年人心脏常有钙化沉积物,最常见的沉积部位为心外膜冠状动脉、二尖瓣瓣环区域、主动脉瓣瓣叶和左室乳头肌。上述部位钙化可加重冠状动脉狭窄和导致二尖瓣返流和/或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和/或返流及乳头肌功能障碍,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由于老年人心脏钙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常常存在于同一心脏而且心脏钙化综合征的易患因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相同,故有理由认为二者的病因相同。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的多层计算机成像技术(MSCT)因其无创及检查方便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的表现形式之一的钙化往往影响冠脉狭窄程度的判读.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是通过多层螺旋CT(MDCT)定量检测冠状动脉钙化[1],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密切相关,是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的敏感标记,已经成为目前冠心病无创诊断的指标之一,但其在冠状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仍存有争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诊断心肌桥(MB)及其相关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01~2015-12间300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对MB的检出率、MB的厚度、壁冠状动脉(MCA)管腔狭窄程度、MB相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300例患者中92例(107处)存在MB-MCA,纵深型MB厚度约为(3.15±1.12)mm。MCA管腔狭窄情况:舒张期MCA轻度狭窄22例,中度狭窄8例;收缩期MCA管腔轻度狭窄75例,管腔中度狭窄15例,重度狭窄6例。107处MCA近端发现冠状动脉粥样斑块46例,其中近端血管管腔轻度狭窄37例,中度狭窄6例,重度狭窄3例。结论 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具有无创性,可以准确测量MB的厚度,通过多期重建对MCA管腔狭窄进行评价,对MB相关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分析,为临床下一步检查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钙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状动脉钙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发现钙化即意味着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而动脉硬化不一定都有钙化。通常钙化越严重,冠脉管腔狭窄程度也就越高。但有时二者却缺乏很好的相关性。现就冠脉钙化的发生机制,冠脉钙化及积分与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冠脉钙化检测方法及积分,血管重构在严重的冠脉钙化却没有明显的管腔狭窄中的作用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D34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类型、管腔狭窄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选用53例尸检病例的312块冠状动脉组织标本.光镜下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其类型,用免疫组织化学计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CD34-阳性内皮细胞微血管和CD68-阳性巨噬细胞.结果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膜CD34-阳性微血管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和管腔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增多,分别呈正相关(r=0.344, r=0.285, P<0.01),CD34-阳性微血管在早期和进展期病变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膜CD34-阳性微血管在正常胆固醇和高胆固醇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膜CD68-阳性巨噬细胞主要分布在CD34-阳性微血管周围,CD34-阳性微血管和浸润的CD68-阳性巨噬细胞之间呈正相关(r=0.303, P<0.01).结论 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膜CD34-阳性微血管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和管腔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增多,CD68-阳性巨噬细胞浸润和高胆固醇血症促进粥样斑块内血管发生.  相似文献   

18.
孟雪  许楠  席芊 《心血管病学进展》2020,(5):504-507,512
双能量CT与320排CT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心血管相关检查领域也得到较多应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不必要的有创操作,但因为钙化斑块及金属支架产生的硬化伪影,对评估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造成了干扰,导致狭窄程度被过分评估或无法评估,故减影技术被应用于冠状动脉成像,通过去除钙化斑块及支架,从而显示出真实管腔,减少了对管腔狭窄程度的误判。现就双能量CT及320排CT减影技术的原理、发展、临床应用以及不足之处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人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一动态过程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展 ,斑块的破裂可使冠状动脉管腔发生突然闭塞从而导致冠心病事件 (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冠心病猝死 )的发生。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仍是冠状动脉造影 ,但由于其具有创伤性 ,不易为无症状的高危个体尤其是老年人群所接受 ,而且对于位于冠状动脉壁内的、尚未引起管腔狭窄的粥样硬化斑块可能漏诊。因此 ,寻求一种无创的、有效的方法来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冠心病并依此开展预防工作 ,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冠状动脉钙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1 ] ,电子束CT是第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瘤样扩张 (CAE)与冠心病 (CHD)患者电子束CT(EBCT)冠状动脉钙化的差异。方法 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 2 4例CAE与 2 4例年龄、性别和病变程度匹配的无瘤样扩张CHD患者行EBCT检查以计算钙化积分 ,分析CAE与CHD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程度的差异。结果  (1)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狭窄病变程度及病变部位差异均无显著性。 (2 )CAE组钙化积分显著低于CHD组 ,其自然对数转换值 (LN[CS 1])的均数分别为 3 4 1±2 4 4和 4 88± 2 4 8(P <0 0 5 )。 (3)瘤样扩张冠状动脉的钙化程度与病变类型有关 ,弥漫性扩张血管LN[CS 1]显著低于局限性扩张动脉 (1 2 6± 1 85比 2 6 7± 1 93,P <0 0 5 )。 (4)单纯瘤样扩张动脉及瘤样扩张并狭窄血管的钙化阳性率和LN[CS 1]均显著低于单纯狭窄病变动脉 (P <0 0 1或0 0 5 )。结论 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患者的冠状动脉钙化轻于无瘤样扩张的冠心病患者 ,且钙化程度与病变类型有关 ,提示斑块钙化程度可能与瘤样扩张形成和血管重塑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