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萍  周丽宁 《世界中医药》2014,9(9):1231-1233
目的: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古代治疗痹证的方剂,分析其组方规律,探寻治疗痹证的基本方药及脏腑论治特点。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与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有关治疗痹证的方剂进行整理,建立古代方药数据库,对药物进行频次和性味归经统计,分析痹证方剂组方规律并探讨治疗痹证的基本方药。结果:痹证用药药性以温性药物为主,药味着重于辛苦甘,归经主要为肝肾脾,总结出了古代治疗痹证的基本方药,并提出痹证从肝脾论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论述古今医家对熟地黄治疗痹证作用的认识,总结熟地黄治疗痹证的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熟地黄性微温,味甘,可滋阴养血,补益肝肾,是治疗痹证的经典药物。以张景岳为代表的历代医家多喜用熟地黄治疗痹证。目前对于熟地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总成分的测定分析和药理作用方面,其治疗痹证成分包括梓醇、毛蕊花糖苷、2,5-二羟基苯乙酮等;治疗痹证作用体现在促进成骨、抗氧化、减少骨质流失、抗炎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基于数据挖掘的孟河医家治疗痹证的治法及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孟河医家治疗痹证的治法及用药规律。方法:基于频数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对孟河医家治疗痹证的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孟河医家治疗痹证的237例医案中,治法以通络与养营为最常用,药物以当归、秦艽、桑枝、牛膝应用最多,药物间关联分析以当归与牛膝、秦艽与桑枝、秦艽与牛膝的支持度最高,续断对当归的置信度最高。结论:阐释了孟河医家治疗痹证的治法和用药基本规律,为痹证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为研究孟河医派开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治疗痹证代表方中药归经为依据,探讨痹证的疾病归经,指导痹证临床用药,以便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分别统计《中医内科学》中痹证各个证治分型的代表方药的药物归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痹证的药物中,归肝(胆)、心(小肠)、脾(胃)、肺(大肠)、肾(膀胱)经药物的味次分别为20,12,13,12,12次。用药频次分别为131,79,132,105,102次。结论痹证疾病归经为"肝肾"。临床上治疗痹证当以肝肾二经药物为主,同时兼顾脾(胃)经药物,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哈尼医治疗痹证方剂的用药规律,探讨哈尼医治疗痹证的特点。方法:提取《哈尼族单验方》中治疗痹证的方剂,分析172首方剂的药物分类、使用频次、药性及剂型的使用频次。结果:哈尼族治疗痹证的方剂中,祛风湿药出现的频次最高,药物的性味以味辛、苦,性温热为主,剂型中以煎剂和酒剂为主,有毒药物41味。结论:哈尼族治疗痹证的证型以风寒湿痹较常见,治疗以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止痛药物为主,酒剂是哈尼族治疗痹证的重要剂型,其治疗方法多样,常用煎服法与外洗法、外擦法、外敷法、热敷法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门纯德先生用联合方组治疗痹证经验,为临床治疗痹证提供一种可靠的诊疗方法。方法:通过对痹证病因病机的分析以及联合方组内涵的论述,揭示联合方组治疗痹证方面的优势所在,同时列举门纯德先生治疗各类痹证的常用方组及验案两则。结果:门纯德先生以联合方组救治众多痹证患者,服药后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提高生活质量。结论:联合方组在治疗痹证方面屡建奇功,且经方为用,方精药简,避免药物的大杂烩,并针对痹证病机,扶正祛邪兼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浅谈痹证治水湿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湿是导致痹证的重要因素,也是痹证临床缠绵不愈,病情复杂多变的主要原因,从水湿的致病特点入手,结合临床,对于水湿在痹证中的致病作用和治疗水湿的方法作以总结,提出"利、化"二法是治疗痹证水湿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虽未设痹证专篇,但诸多经方涉及痹证治疗。本文从仲景这些经方中的药对组合的角度入手,探讨仲景治疗痹证的辨证核心和组方要领,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藤类苗药治疗痹证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了苗族治疗痹证的藤类药用植物,对其治疗痹证的相关功效进行归纳整理,并从有关苗医药专著及公开发表的文章中选取治疗痹证的苗医验方93首,对所用的药物及治疗的痹证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痹证的藤类苗药共26科,66种。其中以祛风除湿和祛风止痛功效的为主。在验方中,鸡血藤的使用频率最高,大血藤、威灵仙、黑骨藤、石楠藤等次之,另有许多药物虽有祛风湿作用,而在实际应用中较少使用或不用。验方所治病证中以风湿痹痛和风湿性关节炎选用的藤类药物最多。  相似文献   

10.
对米子良教授治疗痹证的临证思路进行简要总结。认为痹证以瘀血为核心、以疼痛为特征,其主要病理变化为邪阻经脉、气血阻滞,"瘀"贯穿痹证始终。据此将痹证分为成瘀前期、瘀成期、瘀后期三期论治。瘀前为痹证前期或早期,由风、寒、湿热等外感邪气入侵,导致机体气血不和、血行不畅,故治疗主张以祛邪为主;瘀成为痹证中期或晚期,外邪与气血相搏于经脉,致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已成,治疗强调"通",以活血行气、逐瘀止痛为主;瘀后为痹证晚期、终末期,正气已伤,出现虚象,尤以血虚、肝肾亏虚为主,但瘀血仍未尽,治疗宜补养化瘀,在补益之时必同时兼顾化瘀。  相似文献   

11.
痹证是以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发病过程及临床表现均与湿邪关系密切。湿邪是痹证发病的重要因素,祛湿是痹证主要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2.
俞慎初教授临证治疗痹证经验丰富,认为痹证之病总属本虚标实。正虚是痹证发生的重要内在因素,而气血运行不畅,脉络阻闭,气血凝滞,“不通则痛”是各类痹证的共同病机。在痹证的治疗上,俞教授重视“通则不痛”,常用宣痹通络之法,以经验方蠲痹四藤汤随证加减,标本兼顾,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中医古籍中治疗痹证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医e百文献数据库,对治疗痹证的方剂进行整理,运用R语言统计软件对药物的四气五味、分类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检索治疗痹证的方剂434首,参与组方的中药为233种,出现的药物总频次4372次。治疗痹证的中药中核心药物有15味,分别为防风、当归、牛膝、附子、甘草、川芎、羌活、独活、茯苓、麻黄、细辛、白术、桂心、萆薢。治疗痹证的药物以祛风湿药和解表药为最多,在药性方面以五味中的辛、苦、咸为主,四气中以温、寒、平最多,而在归经中,又以归肝、脾、肺、肾经为主。对药物频次排名前30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药性及归经为5类;因子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潜在的药物组合5个、药对20个。结论:治疗痹证以祛风除湿散寒为主,防风、当归等解表及活血化瘀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药物的性味以辛、苦、温为主,归经多归肝脾肾经。通过数据挖掘可以总结古代中医治疗痹证的规律,获得治疗痹证的基础方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痹证由来已久,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痹证中疑难杂症较多,是现代医学急需攻克的一个难点。借助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虫类药被证实是治疗痹证的"特效药"。从痹证的概述、中医学研究成果、西方医学研究现状,结合虫类药对痹证良好的治疗效果,提出了虫类药在痹证治疗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5.
正清风痛宁注射液治疗痹证6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正清风痛宁注射液为主封闭疗法治疗痹证66例为治疗组;以强的松龙为主封闭疗法治疗痹证5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种疗法的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4%和68.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6.
李延萍主任认为治疗痹证当遵循以通为用,重在辨识"寒热、表里、虚实",以"搜风活血"为法,擅用虫藤类药联合治疗痹证。文章以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为例系统阐述李延萍主任的治疗特色与经验。  相似文献   

17.
硬皮病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黄帝内经》中对痹证定义、分类、病因病机、治疗及预后的阐述,为痹证类疾病的诊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论证硬皮病所属的痹证范畴可囊括《黄帝内经》中各类五体痹、五脏痹等,以《黄帝内经》痹证理论为指导,结合硬皮病的临床表现和现代病理机制,从邪、虚、瘀和疾病传变等角度,探讨硬皮病的中医病机与治疗。  相似文献   

18.
段富津教授从事临床50载,在治疗痹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段老认为治痹要正确对待邪正关系。在痹证的发病期,治疗应以祛邪为主,先攻后补,使邪有出路,然后再施以扶正或攻补兼施之法;若在痹证的缓解期,则治宜以补益为主,或补攻兼施。即以证为纲,分清寒热,辨明虚实,注意兼杂,辨证施治,方能取效。本文精选段富津教授扶正祛邪治疗痹证病案4例略加分析,为临床治疗同类疾病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产后痹证古今方书中未作过专题论述,历代医家都以内科杂病的“痹证”论治,并未提示不同的治疗法则。本人根据30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了数千余病,对产后痹证有了进一步的识别。实践验证产后痹证的病因病机、辨旌治与杂病“痹证”确有不同。本人认为产后痹证应列为妇科产后病中,与杂病“痹证”分开专论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收集整理《万病回春》中治疗痹证的内服方剂,总结其用药规律。方法: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处方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结果:治疗痹证的药物中使用频次排在前五的有:苍术、甘草、当归、川芎、茯苓。治疗痹证的药物四气属性以温性为主,五味属性以辛、苦、甘为主,药物归经以入脾经居多,功效分类以补虚药和解表药为主。结论:龚廷贤治疗痹证时强调痰浊致痹,多从脾经论治,同时善用补虚药,重视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