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2例川崎病临床及冠脉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川崎病(KD)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KD住院患儿的病例资料,对可能影响CAL发生的因素进行卡方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诊断典型KD 61例(84.7%),非典型KD (AKD)11例(15.3%).发病年龄6月至13.1岁(中位数2.73岁),5岁以下发病占87.5%.66例行超声检查,发现冠脉损害32例(48.5%).②卡方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CRP)与CAL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是否使用静脉注入免疫球蛋白(IVIG)、IVIG使用时间、IVIG使用剂量与KD合并CAL显著独立相关(P<0.05).[结论]CRP增高、未使用IVIG或IVIG使用过晚、剂量小为KD合并CAL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探讨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425例诊断为KD的临床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KD并发CAL的高危因素.[结果]住院治疗的KD患儿逐年上升,2岁以下为高发年龄段,KD合并CAL的发生率为36.2%,单因素分析显示热程、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使用时间、血沉(ESR)、心肌钙蛋白I(cTnI)、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CAL有关(P<0.05),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提示热程、IVIG使用时间、cTnI与CAL的发生相关(P<0.05).[结论]热程、IVIG使用时间、cTnI是KD并发CAL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川崎病(Kwasaki disease,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参照KD及CAL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124例KD患儿,分成两组,CAL组50例和非冠状动脉损害组(not coronary artery lesions,NCAL)74例。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患儿的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血清钠、血清钾的变化。结果与NCAL组患儿相比,CAL组患儿WBC、PLT、CRP、IgGI、gAI、gM明显增高(P〈0.05),血清钠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钾、Hb、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T、CRPI、gGI、gM、血清钠与KD合并CAL密切相关。结论 PLT、CRPI、gGI、gM及血清钠可作为KD患儿并CAL的可靠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许飞  吴熙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5):3509-3510
本文通过对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177例患儿的回顾性分析,总结比较KD的临床特征,分析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以提高对KD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5.
对男性早发冠心病冠脉病变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伴严重肝损害1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少为 《临床荟萃》2006,21(20):1509-1510
川崎病(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系日本川崎富作1967年首先报告。该病临床以皮肤、黏膜、淋巴结、心脏损害最为常见,少数患儿可发生肺脏、胃肠道、大脑、肾损害,近年来,该病并肝损害的报道日渐增多。现将我科近期收治的1例KD伴严重肝功能损害患儿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合并动脉病变死亡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收治川崎病合并动脉病变死亡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10月龄。以发热咳嗽13d,出现皮疹4d,呼吸困难1d入院。患儿于入院10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0℃,并伴有咳嗽喘促。于当地医院给予头孢他啶治疗3d,效果不佳,热不退,于治疗的第4天患儿全身可见猩红热样皮疹,不伴搔痒,双眼发红,口唇干裂,食欲不振。当地医院疑为药疹,给予抗过敏治疗,但患儿热仍不退,  相似文献   

8.
林琴 《现代护理》2005,11(16):1322-1323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儿童期急性发热性疾病,可致多系统损伤,最严重的是冠状动脉损伤(CAL)。在川崎病的急性期加强防治及护理可减少CAL的发生。现将我院2004年收治的102例川崎病患儿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对我院1995~2004年收治的川崎病61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36例,女25例,年龄〈1岁27例,2~5岁20例,〉5岁14例。发病季节:1~3月25例,4~6月8例,7~9月7例,10~12月23例。  相似文献   

10.
黄静  熊衍君  胡炜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6):4440-4440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的早期护理干预方法,提高川崎病患儿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对56例川崎病患儿进行早期护理干预的全过程,即进行应用丙种球蛋白的护理、发热的护理、对皮肤黏膜的好、心血管系统的护理等。结果56例川崎病患儿未发生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提高川崎病患儿的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1998-04~2004-08我科共收治川崎病患儿38例.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9月龄~5岁,平均2.1岁。用丙种球蛋白治疗35例,因经济困难未用3例。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患儿平均住院l6.5d,出现冠状动脉扩张1例。未用丙种球蛋白的患儿平均住院21d,出现冠状动脉扩张3例,均治愈出院,随诊0.5a,心脏受损恢复。  相似文献   

12.
阳秀春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1):2180-218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婴幼儿多发的急性发热、皮肤黏膜发疹、淋巴结肿大的疾病。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引起人们重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尤其重要。本科自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收治28例川崎病患儿,现将其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临床诊断为川崎病的198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性别、年龄、丙利,球蛋白开始治疗的时间、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等因素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结果198例患者中冠状动脉病变41例,其中冠状动脉瘤9例,2例巨瘤形成。实验室检查(血小板、CRP、ESR)冠状动脉扩张组和未扩张组有显著差异;性别、年龄、丙种球蛋白开始治疗的时间、CRP、ESR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有密切关系。年龄≤1岁和≥6岁KD患儿较1-6岁患儿更容易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结论男性患儿,年龄小于1岁,CRP、ESR明显增高、IVIG治疗开始时间大于7d与KD并发冠状动脉扩张密切相关。而≥6岁KD患儿与≤1岁患儿一样更容易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误诊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1998-08~2004-08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误诊3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我院1998—02~2004—01收治川崎病(KD)58例,误诊18例,误诊率为31.1%。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宋彦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5):3622-3622
1病历摘要 例1:男,6岁。因发热2d就诊。体检:热病容,精神好,未见皮疹及出血点,扁桃体不大,充血,表面无脓性分泌物,左颈部可触及一蚕豆大小的淋巴结,压痛。WBC11×10^9/L,N0.76,L0.34,诊断为颈淋巴结炎。给予抗感染及对症处理。2d后高热不退,伴恶心、呕吐。T41.2C,精神差,巩膜黄染,口唇干燥,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如前,触痛明显,局部皮肤不红,HR120次/min,律齐,腹稍胀,肝肋下2.5cm,质中,边缘稍钝,触痛(+),脾未触及。心电图示Ⅰ房室传导阻滞(PR—0.16)。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冠状动脉损害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我科于2006—01/2008—12为37例川崎病患儿进行99mTc—MIBI心肌静息灌注显像,检查中采取有效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误诊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血管炎综合征。1967年由日本医生川崎富作首次报道。该病主要累及婴儿和年幼儿童,由于川崎病的特点即多系统受累和症状体征的多样性,使该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本文对我院2008—01/2009—10川崎病误诊1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成人川崎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例成人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川崎病的治疗方案基本治愈。结论成人川崎病少见,易漏诊及误诊,因此临床医生要高度重视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川崎病(KD)是一种急性的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发热出疹性疾病,主要影响婴幼儿。其病因及病理未明,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全身多系统受累,而以心血管受累为著。冠状动脉病变是其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虽经大剂量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和阿司匹林治疗,KD患儿中仍有5%~10%并发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该病发病率超过风湿热,成为儿童期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首位原因,并认为与青壮年心源性猝死和成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有关。近几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关于KD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感染、免疫紊乱和遗传易感性3个方面,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