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建立分辨率高和重复性好的鼻息肉病及对照鼻黏膜双向凝胶电泳(2DE)图谱,筛选鉴定差异表达蛋白质。方法:收集鼻息肉病(鼻息肉病组)及对照鼻黏膜标本(对照组)各7例,固相pH梯度2DE、凝胶银染,扫描图像,ImageMaster2DEElite4.01软件分析,识别差异表达蛋白质,质谱仪得到相应肽质指纹图谱(PMF),PeptIdent软件查询SwissProtandTreMBL数据库,鉴定差异表达蛋白质。结果:①鼻息肉病组和对照组各自随机挑选的1个样本3次重复2DE,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891±67和936±62;匹配点数为767±83和821±78,平均匹配百分率为86.1%和87.7%;同一鼻息肉病的3块胶在蛋白质点位置上有较好的重复性,不同胶间蛋白质点在等电聚焦电泳(IEF)方向偏差为(1.13±0.16)mm,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向偏差为(1.45±0.21)mm。分析2种组织各7例样本的2DE图谱的平均凝胶图谱,鼻息肉病组和对照组蛋白质点数为1532和1617,匹配点数为1065个。②质谱分析差异蛋白质点20个,获取16张PMF,查询数据库鉴定出差异蛋白质11个。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分辨率高和重复性好的鼻息肉病及鼻黏膜的2DE图谱,识别鉴定出一些与鼻息肉病变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和正常鼻黏膜组织之间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初步鉴定出慢性鼻-鼻窦炎和鼻息肉的候选蛋白质标记物。方法应用固相pH4~7胶条行双向凝胶电泳,胶体考马斯亮蓝染色后,扫描2-DE胶,应用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比较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和正常鼻黏膜组织2-DE图谱,得到三组之间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经MALDI-TOF-MS鉴定后获得这些差异表达蛋白质的肽质量指纹图谱,用Mascot软件查询NCBInr和SWISS-PROT数据库,得出被测蛋白质的鉴定结果。结果所获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分辨率高、重复性好。测得鼻息肉、慢性鼻-鼻窦炎及正常鼻黏膜组织的蛋白质平均斑点数分别为1020±40、1112±10和1008±25;平均匹配率分别为(93±2)%、(95±1)%和(90±3)%。三组之间共计有13个明显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初步筛选出角蛋白8和阿朴脂蛋白AI作为鼻息肉的候选标志物,以及PLUNC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自然杀伤细胞促进因子B、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为慢性鼻-鼻窦炎的候选标志物。结论用蛋白质组学技术能高通量筛选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和正常鼻黏膜间存在的差异表达蛋白质,这将为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分类、分型分期和预后判断标准寻找新的客观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喉癌与喉正常黏膜组织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筛选喉癌异常表达的蛋白质.方法 应用双向凝胶电泳、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对9例喉癌和喉正常黏膜组织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 ①获得了重复性较好的喉癌及喉正常黏膜组织的双向凝胶电泳(2-DE)图谱.②PDquest 2-DE图像分析软件对同一病例的癌组织和喉正常黏膜上皮组织各3块凝胶分析,蛋白质斑点数分别为1504±122和1235±164,平均匹配点数分别为1398±143和1136±82,匹配率分别为93%和92%.③从差异蛋白质斑点中取34个进行MS分析,获30个蛋白的肽质量指纹图.④查询数据库鉴定了30个差异蛋白质点,其中一些蛋白质与细胞代谢、信息转导格细胞增生等有关.结论 鉴定了30个喉癌异常表达的蛋白质,为筛选喉癌标志物以及揭示喉癌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比较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ted papilloma,NIP)与鼻息肉、对照组鼻黏膜组织的差异蛋白质,筛选具有特异性表达的蛋白.方法 分别采集3例NIP组织、3例鼻息肉组织以及3例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对照组)的中鼻甲黏膜组织标本,应用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技术分离各组织的总蛋白质,利用GS-800Calibrated Densitometer凝胶成像系统获取图像,识别差异表达蛋白质点,查询数据库,鉴定差异表达蛋白质.结果 鉴定了6个NIP与鼻息肉组织有明显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分别是半乳糖凝集素1、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半乳糖凝集素7、曲古抑菌素A、抑制素、转铁蛋白.这6个蛋白质点在NIP中的表达均明显增强.结论 应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可以对鼻黏膜组织进行差异蛋白分析,鉴定出6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可能与NIP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鼻咽癌高癌家系鼻咽癌患者气虚体质证犁及湿热体质证型高分辨率双向凝胶电泳特征图谱,探讨其证本质相关性蛋白质组学特征.方法 设鼻咽癌高癌家系鼻咽癌患者气虚体质组、湿热体质组、其他体质证型组,散发性鼻咽癌患者组,鼻明癌高癌家系健康成员对照组,共计5组.分别获取鼻咽组织标本,提取总蛋白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冰分离,经考马斯亮蓝显色后,Image Master 2D Elite4.01图像分析软件进行电泳结果分析.结果 各组标本均获得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860±20,854±25,842±30,867±20及857±15.比较分析,发现鼻咽癌高癌家系鼻咽癌患者气虚体质组与湿热体质组,差异蛋白质点10个.结论 鼻咽癌高癌家系鼻咽癌患者不同体质证型蛋白质谱发生了明显变化,提示同病异证存在不同的本质内涵,为进一步研究鼻咽癌高癌家系鼻咽癌患者中医体质证型的本质内涵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喉癌及喉正常黏膜组织蛋白质组差异表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研究喉癌及癌旁喉正常黏膜组织蛋白质组的差异表达。方法 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喉癌及癌旁喉正常黏膜组织总蛋白质,银染显色、PD(HYEST2DE软件分析所获得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找出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取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质谱鉴定。结果 获得分辨率和重复性均较好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并鉴定出与喉癌发生密切相关的12种蛋白质。其中有10种蛋白质在喉癌组织中特异表达,分别是An-giopietin-2,sprouty homologues,Inhibitor of apoptosis-1ike protein2(ILP-2),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 uPAR,Wnt-3a protein,癌基因Transforming protein N-Ras、P21以及c-Met.等.connexin31.1,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两种蛋白质在癌旁喉正常黏膜组织中特异表达。结论 本研究利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喉癌及癌旁喉正常黏膜组织总蛋白质,首次建立了重复性较强的喉癌及喉正常黏膜组织蛋白质组表达图谱,且两者蛋白质的表达明显不同,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分别参与细胞的癌变、细胞间的信号传导、肿瘤血管生成,这对研究喉癌的癌变机制,寻找与喉癌诊断和治疗相关的肿瘤标志物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叉头状转录因子p3+(Foxp3+)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y cells,Treg)在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和鼻内糖皮质激素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双重标记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14例慢性鼻及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鼻黏膜组织中Foxp3的表达和Foxp3+Treg细胞的浸润情况,并与糠酸莫米松喷鼻1个月后的鼻息肉组织进行比较。结果正常鼻黏膜组织和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前、后鼻息肉组织中Foxp3+细胞数分别为(125±35)、(41±15.4)、(144±33)个/mm2(P<0.05);Foxp3+CD4+细胞数分别为(115±22)、(37±11)、(133±17)个/mm(P<0.05);Foxp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4±0.15、0.25±0.11、0.67±0.24(P<0.05)。结论Foxp3+Treg细胞在鼻息肉组织中数量减少可能与鼻息肉的发病机制有关,鼻内糖皮质激素可显著增加鼻息肉中的Foxp3+Treg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圆锥角膜组织和正常角膜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筛选出圆锥角膜特异性分子标记物,探讨其与圆锥角膜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收集12例圆锥角膜组织和4例正常人角膜组织,提取角膜组织总蛋白,行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析凝胶电泳图谱,筛选差异表达蛋白,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一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OLDITOF/TOFMS)和数据库检索对差异蛋白质进行鉴定。结果圆锥角膜组织和正常角膜组织的双向电泳代表胶的蛋白点数分别为1035和1070,匹配点数为869个,匹配率为84%。选取有明显表达差异的7个蛋白质点,其中6个蛋白质点在圆锥角膜组织中表达下调,1个蛋白质点表达上调。这7个蛋白质点分别为转化生长因子B诱导的细胞外基质黏附蛋白(TGFBIp/βigh3)、VI型胶原蛋白α1链前体(collagenalpha1(VI)chainprecursor)、αA晶体蛋白(alphacrystallinA)、βB晶体蛋白(alphacrystallinB)、βB2晶体蛋白(betacrystallinB2)、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synthetase)、碳酸酐酶(carbonicanhydrase),除VI型胶原蛋白α1链前体在圆锥角膜组织中表达上调外,其余6个蛋白成分在圆锥角膜组织中均表达下调。结论TGFBIp/βigh3、alphacrystallinA、alphacrystallinB、betacrystallinB2、glutaminesynthetase、collagenalpha1(VI)chainprecursor6种在圆锥角膜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成分可能与圆锥角膜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黏附分子 1(ICAM 1)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对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和临床预后的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35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 (鼻息肉组 )的鼻息肉组织及 15例慢性鼻炎患者 (对照组 )的下鼻甲黏膜中ICAM 1的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鼻息肉组和对照组嗜酸性粒细胞平均计数分别为 (2 8.4± 10 .7)个 /mm2 和 (9.9± 8.6 )个 /mm2 ,ICAM 1相对荧光强度为 115 .9± 82 .4和 2 8.2± 17.1,随鼻息肉严重程度的加重 ,ICAM 1的表达强度逐渐增高。结论 :ICAM 1对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的聚集及鼻息肉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抗感染和抗变态反应在鼻息肉的治疗上具有同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鼻息肉组织中Fas和FasL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鼻息肉组织中Fas和FasL因子的检测,以探讨Fas和FasL因子在鼻息肉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介导及调控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40例鼻息肉组织匀浆及5例正常鼻黏膜中Fas和FasL因子的基因表达。结果:40例鼻息肉组织中FasL呈强势表达,Fas呈弱势表达,其相对系数的平均指数分别为:(0.62±0.74)、(0.14±0.2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as在正常鼻腔黏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阳性率显著大于鼻息肉组织,FasL不表达。结论在鼻息肉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Fas的表达下调和FasL的上调,鼻息肉上皮细胞逃避了Fas和FasL系统介导的细胞凋亡而过度增殖。  相似文献   

11.
鼻内窥镜下射频热凝治疗鼻腔血管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射频热凝治疗鼻腔血管瘤的优越性。方法:将鼻内窥镜与射频联合应用治疗鼻腕血管瘤患者15例。结果:15例均一次成功摘除血管瘤,术中出血少,无并发症发生,随访0.5 ̄4年无复发。结论:鼻内窥镜下射频热凝治疗鼻腔血管瘤,具有视野清晰、出血少、手术安全彻底、患者痛苦少及不遗留面部瘢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鼻内镜下鼻骨复位术25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骨复位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5例闭合性鼻骨骨折患者,在仰卧位下行鼻内镜检查、直视下行鼻骨塌陷处的局部浸润麻醉、鼻骨复位。结果:内镜下25例均可观察到鼻骨向后移位及4例伴有鼻中隔骨折,局部麻醉效果好,直视下准确将复位器置鼻骨塌陷处,并同时处理伴发鼻中隔骨折。结论:鼻内镜下鼻骨复位术具有能对鼻骨骨折情况作全面评价、麻醉效果好、准确复位、鼻腔损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成形联合鼻骨复位术一期治疗鼻骨骨折伴鼻中隔偏曲的可行性、必要性及手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鼻内镜下行鼻中隔成形联合鼻骨复位术治疗56例鼻骨骨折伴鼻中隔偏曲的诊疗情况,对手术方式、效果、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 56例患者鼻部外观满意,鼻腔通气畅,嗅觉良好,1例鼻中隔前端穿孔,经放置软骨支撑愈合.术后无鼻中隔脓肿、血肿,随访半年也无外鼻塌陷等并发症.结论 鼻骨骨折伴鼻中隔偏曲可在鼻内镜下同期行鼻中隔成形联合鼻骨复位术,同期手术具有直视下操作,复位精确,切口灵活,微创、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具有卫生经济学意义,但要知情告知并征得患者同意。  相似文献   

14.
正常和病理状态下鼻气道阻力在鼻腔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鼻瓣区的确切位置。方法研究正常成人鼻黏膜减充血前、后以及慢性鼻炎和鼻中隔偏曲手术前、后鼻气道阻力(nasal airway resistance,NAR)在鼻腔中的分布。结果正常成人鼻黏膜减充血前,NAR最大部位位于梨状孔,而在减充血后,则位于内孔区。慢性鼻炎患者手术前、后NAR最大部位分别位于梨状孔和内孔区。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前、后则分别位于偏曲部位和梨状孔。结论鼻瓣区在正常情况下位于梨状孔和下鼻甲前端,当鼻腔存在阻塞性病变时则位于病变部位。鼻瓣区的部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和鼻黏膜舒缩状态以及鼻腔的开放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Nasal washing (NW) is a popular method for collecting human nasal lavage fluid. However, for NW the subject must be trained, and the method is unsuitable for field studies on untrained subjects. To overcome this problem, we have developed an easy and painless method, a nasal spray and aspiration (NSA) method.

Methods

This method is different from NW in that the nasal cavity is misted over with saline, and the nasal lavage fluid is aspirated from the nostrils through a silicon tube. First, nasal lavage fluid was obtained twice by NSA with an interval of a week between lavages to evaluate intraindividual variability, and the IgA and protein levels in the nasal lavage fluid were measur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and bicinchoninic acid assay, respectively. Next, the IgA value determined by NSA was compared with that by NW in another 12 normal subjects 2 days after NSA.

Results

In 10 normal subjects, mean volume of saline sprayed into the nose was 0.46 ± 0.15 ml (mean ± S.D.). Mean volume of aspirated nasal lavage fluid containing both sprayed saline and nasal secretion was 0.44 ± 0.37 ml. The mean IgA level/mg protein in the nasal lavage fluid determined by NSA was 112 ± 18 μg/mg protein at the first and 99 ± 20 at the second times of measurement, being highly reproducible. The mean value by NSA was 114 ± 19 μg/mg protein, being almost the same as that by NW of 99 ± 27.

Conclusi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IgA level/mg protein in nasal lavage fluid determined by NSA instead of NW might be useful for assessing the variability of nasal IgA secre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探讨鼻内镜下联合低温等离子刀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可行性。 方法 在鼻内镜下使用低温等离子刀切除37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根据Krouse分级标准:T1期8例,T2期18例,T3期11例。术后鼻内镜下随访4~10年。 结果 37例均在鼻内镜下成功使用低温等离子刀切除肿瘤,3例术后复发,再次手术未复发。 结论 鼻内镜下联合低温等离子刀切除T1-T3期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安全、微创,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鼻中隔成形术中鼻中隔缝合法与鼻腔填塞法的效果比较。 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鼻中隔偏曲患者95例,均行鼻中隔成形术,将患者随机分为鼻腔填塞组及鼻中隔缝合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头痛、鼻部胀痛、流泪及鼻塞症状的VAS评分,以及手术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在术后头痛、鼻部胀痛、流泪及鼻塞等方面,填塞组的VAS评分明显高于缝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腔填塞组手术相关费用较鼻中隔缝合组高。 结论 鼻中隔缝合法在鼻中隔偏曲成形术中的应用可以减轻患者的术后痛苦,费用相对低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合并鼻部疾病的哮喘患者手术治疗前后效果的评估及鼻腔功能检查在其临床诊疗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应用鼻腔功能检查联合改良哮喘控制问卷(ACQ6)对经手术治疗的合并鼻部疾病的哮喘患者(按合并疾病分为鼻中隔组、鼻息肉组、鼻窦炎组)的手术疗效、鼻腔通气功能改善及哮喘症状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鼻腔功能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手术前后鼻腔功能检查结果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中隔组分别与鼻息肉、鼻窦炎组比较,鼻腔功能检查显示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息肉与鼻窦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Q6统计结果显示各组手术前后得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手术后哮喘症状明显改善,而各组间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鼻部疾病的哮喘患者通过鼻部疾病的手术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鼻腔功能检查及ACQ6的联合使用可为合并鼻部疾病的哮喘患者的防治提供新的临床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比观察鼻腔支架与膨胀海绵应用于鼻中隔矫正术后填塞的临床效果及舒适度,分析鼻腔支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因鼻中隔偏曲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56例,按填塞方式随机分为鼻腔支架组(实验组26例)和膨胀海绵组(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填塞期止血效果、舒适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实验组有效率69%,对照组有效率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7,P=0.472),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值显示实验组鼻塞、鼻痛、头痛、溢泪、面部胀痛、吞咽困难、睡眠障碍、口干及总体不适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鼻腔支架作为鼻中隔矫正术后新型填塞方式安全有效,舒适度优于膨胀海绵填塞,可进一步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嗜酸粒细胞(EOs)趋化因子Eotaxin、Eotaxin-2在人鼻息肉病和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鼻息肉与鼻息肉病发病机制上的异同。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15例鼻息肉病患者(鼻息肉病组)、13例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的息肉组织和8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的中鼻甲组织(对照组)中Eotaxin和Eotaxin-2的表达。结果:Eotaxin-2在对照组、鼻息肉组和鼻息肉病组3组间呈递增表达,且每2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otaxin在鼻息肉病和鼻息肉组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在鼻息肉病组与鼻息肉组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otaxin和Eotaxin-2可能均参与了鼻息肉病与鼻息肉的炎症反应过程,Eotaxin-2在鼻息肉病和鼻息肉组织之间的不同表达提示它可能是鼻息肉病与鼻息肉发病机制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