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常见危险因素对青年脑梗死发病年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青年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及其对发病年龄的单独及叠加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自2000年1月-2010年3月住院治疗的新发青年脑梗死患者579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年龄及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分为3个年龄组(16~25、26~35和36~45岁),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 rank值,确定危险因素对发病年龄的单独及叠加影响.结果 ①在青年脑梗死患者中,发病年龄以36~45岁多见,男性所占的构成比远高于女性,性别差异对发病年龄无影响(Log rank值为0.01,P=0.91).②青年脑梗死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89.1%),其次是糖尿病(26.1%)、高脂血症(18.1%)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5.7%).在26~35岁和36~45岁年龄组,常见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③合并发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不能导致青年脑梗死发病年龄的提前,Log rank值分别为0.52、0.82、0.30及0.69,均为P>0.05;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危险因素也不能导致青年脑梗死发病年龄的提前,均为P>O.05;结论 青年脑梗死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其次是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合并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并不能导致脑梗死发病年龄的提前.  相似文献   

2.
张丽  李玮桓  赵晓晶 《山东医药》2014,(12):102-103
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病年龄逐渐提前,青年脑梗死年发病率为6—20/10万,国内〈45岁的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9.77%,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63.6%,脑梗死的年轻化给个人和社会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2007年1月~2012年12月,我们分析了青年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181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顾性分析181例青年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将入组病例分为15~29岁和30~45岁两个年龄组,对两组间的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并根据TOAST分型,对两组各型之间的发病率进行比较.发现青年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病史、吸烟、高脂血症病史、饮酒、糖尿病史、心脏病史、家族史.危险因素中吸烟和高脂血症两年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TOAST分型中除心源性栓塞外,其他类型在两年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中青年脑梗死病因复杂,应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及相关检查寻找病因,进而积极给予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青年脑梗死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将285例青年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分为<35岁组和35~45岁组,对其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岁组96例,35~45岁组189例;35~45岁组中男性、高血压、肥胖、吸烟为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P均<0.01);<35岁组中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畸形引起脑梗死的比例明显高于35~45岁组(P均<0.01)。<35岁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35~45岁组(P<0.05)。结论<35岁组与35~45岁组引起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存在差异;<35岁组青年脑梗死治疗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年女性患者发生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分析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拟诊为冠心病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18~44岁女性患者211例,根据CAG结果将其分为冠心病组(CHD组)115例和对照组96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年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的131例青年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青年脑卒中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1.73:1)男性占63.35%,女性占36.64%;缺血性脑卒中占70.99%,出血性脑卒中占29.00%;高血压病59例(45.00%),高血脂症53例(40.45%),吸烟36例(27.48%),高同型半胱氨酸(Hcy)25例(19.08%),酗酒23例(17.56%),糖尿病23例(17.57%)。结论青年脑卒中男性发病率较高,其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尿病、酗酒。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发病特点,以提高诊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08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45岁以下女性AMI患者29例和45岁以上女性AMI患者189例,并对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病死率和冠状动脉造影情况进行比较。结果45岁以下女性AMI组高胆固醇血症5例(17.2%),其总胆固醇[(5.11±0.15)mmol/L]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34±0.59)mmol/L]水平均明显低于45岁以上女性AMI组。与45岁以上女性AMI组相比,45岁以下女性AMI组有典型胸痛者多见。冠状动脉造影显示45岁以下女性AMI组非阻塞性病变多见,三支病变少见;27.6%的梗死相关血管表现为正常。结论45岁以下与45岁以上女性AMI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应注意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8.
青年卒中患者的病因及发病危险因素分析(附36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卒中是指年龄小于45岁者发生的脑卒中,也称青年中风,占全部卒中病例的5%~15%。为探讨其病因及发病危险因素,我们对1993年3月至2002年12月本院收治的360例青年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沈阳市区老年女性膝骨关节炎(KOA)患者常见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老年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169例,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我院门诊体检健康老年女性15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了膝骨关节炎常见危险因素问卷调查.结果 老年膝骨关节炎组的平均年龄、BMI、体力劳...  相似文献   

10.
<正>脑梗死(CI)占脑血管病的80%~85%,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着国民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最近30年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研究有很大进展,然而,尽管目前已发现众多与CI发生有  相似文献   

11.
青年脑梗死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分布和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入院的首发急性青年脑梗死患者243例(年龄≤45岁),经影像学及其他病因学检查确定诊断的临床资料,依据TOAST(Trial of Org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标准,确定患者所属分型,经统计学分析其主要危险因素暴露情况。结果本组患者TOAST分型构成情况是,心源性脑栓塞占12.8%(31/243);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占22.2%(54/243);小动脉脑梗死占16.0%(39/243);其他原因引发的脑梗死占7.0%(17/243);原因不明的脑梗死占42.0%(102/243)。危险因素的暴露率最高的为高血压,占50.6%(123/243)、饮酒,占46.5%(113/243)、吸烟,占28.4%(69/243)、脑血管病家族史,占25.5%(62/243)。卒中分型的组间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性高血压(69.2%,Χ^2=17.18,P〈0.01)和血脂异常(48.7%,Χ^2=46.09,P〈0.01)在小动脉脑梗死分型中显著增高。结论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分型以原因不明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所占比例较高。危险因素以高血压、饮酒的暴露率高。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在小动脉脑梗死患者中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危险因素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首发急性青年脑梗死患者(年龄≤45岁)65例的临床资料,经影像学及其他病因学检查确定诊断。依据新版治疗急性卒中试验(NEW—TOAST)分型标准,确定患者的脑梗死病因分型。经统计学分析其分型构成比及其主要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结果①65例青年脑梗死病因呈多样化,根据NEW—TOAST分型构成,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占33.8%(22/65),其中颅内动脉狭窄占72.7%(16/22)、颅外动脉狭窄占27.3%(6/22);小动脉闭塞型卒中占30.8%(20/65),心源性脑栓塞型占1.5%(1/65),其他原因型卒中占12.3%(8/65),原因不明缺血性卒中占21.5%(14/65)。②危险因素的暴露率最高的为血脂异常,占58.5%(38/65);其次为吸烟,占56.9%(37/65);以下依次为高血压(52.3%,34/65)、糖尿病(35.4%,23/65)及饮酒(30.8%,20/65)。卒中分型的组问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血脂异常(90.9%,χ^2=37.276,P〈0.01)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患者中增高最显著。③NEW—TOAST分型各组预后较差的是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组(37.5%疗效差)以及小动脉闭塞型组(35%疗效差)。结论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分型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小动脉闭塞型卒中所占比例较高,颅内动脉狭窄较颅外动脉狭窄更为常见,以血脂异常和吸烟的暴露率为高。  相似文献   

13.
伴白质疏松的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伴白质疏松(LA)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头部CT或MRI表现,将其分为伴LA组(43例)和不伴LA组(173例),比较两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梗死部位和大小、病变血管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循环病变(OR=7.165;95%CI:3.072~16.714)、高血压(OR:3.135;95%CI:1.090—9.013)、高龄(OR=1.119;95%CI:1.067—1.174)是伴LA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②43例伴LA组患者中,梗死部位在基底核或皮质下白质的有27例(62.8%),腔隙性脑梗死为18例(41.9%);173例不伴LA组中,以上两种梗死分别为46例(26.6%)和18例(10.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③伴LA组前循环病变的有27例,不伴LA组为41例(Х^2=7.890,P〈0.05)。伴LA组有6例(22.2%)发生大脑前动脉病变,血管闭塞12例(44.4%);不伴LA组无大脑前动脉病变(P=0.003),血管闭塞的有37例(90.2%),两组比较P〈0.01。两组侧支循环开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小血管及前循环病变是伴LA脑梗死患者发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症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大动脉闭塞性病变对小动脉的保护作用及其与LA的相关性。方法对108例脑梗死患者常规行头部CT、MRI、TCD和MRA检查,评估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率、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大动脉闭塞性病变与LA的相关性。结果108例脑梗死患者中,LA的发病率为50.9%,伴有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LA发生率为38%,无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为65%,两者比较P=0.004,而伴有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腔隙性梗死患者LA发病率为36%,单纯腔隙性梗死患者为73%,两者比较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与高龄(P=0.0001)、腔隙性梗死(P=0.004)明显相关,是L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脑梗死患者LA的严重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0.9384)。结论高龄是脑梗死患者LA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腔隙性梗死与脑梗死患者LA间的关系支持小血管病变是LA发生的最主要发病机制,而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存在对于小血管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死(MMCI)患者出现致死性脑水肿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中心2002年8月—2011年1月137例MM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程中患者是否发生脑疝,分为脑疝组48例、非脑疝组89例。对可能影响脑水肿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出院时死亡46例,脑疝组36例,非脑疝组10例。存活的91例患者,均遗留肢体瘫痪。①单因素分析显示,脑疝组心房颤动、凝视、吸烟、收缩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非脑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疝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低于非脑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3.391,95%CI:1.339~30.505)、GCS评分(OR:0.684,95%C1:0.554—0.844)、收缩压水平(OR=1.027,95%C1:1.006~1.049)与脑疝的发生显著相关。结论合并心房颤动的MMCI患者更易发生急性脑水肿导致脑疝。吸烟、GCS评分、收缩压水平可能是MMCI患者出现脑疝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入选2007年至2012年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青年女性(年龄18~44岁)共24例,选取同时期急性心肌梗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女性(年龄≥65岁)70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并比较其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的情况。结果24例患者中有9例证实为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死,较1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死的青年女性患者年龄更小、体质量指数(BMI)更低、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较少(P均<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无病变和主干病变较多(P均<0.05)。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死的青年女性患者中8例(53.3%)合并2个以上的传统危险因素。与老年心肌梗死女性相比,青年心肌梗死女性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个数较少,入院时的收缩压、空腹血糖、血肌酸酐、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更多见(P均<0.05)。结论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时需要考虑非动脉粥样硬化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死的青年女性患者较老年女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少,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塞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60例脑梗塞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50例老年非脑梗塞人群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高血压、冠心病、房颤、高脂血症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详细记录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高血压史比例为83.33%,房颤史为48.33%,冠心病史为56.67%,糖尿病史为50.00%,高脂血症史为56.67%,TIA史为30.00%;对照组分别为46.00%、18.00%、32.00%、20.00%、24.00%和6.00%,两组各心血管危险因素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脑梗塞发生与高血压、房颤、冠心病、TIA史、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1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6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HT,将其分为HT组(90例)及非HT组(870例)。观察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的血压、餐后及空腹血糖、胆固醇水平,影像学监测到的梗死面积,心房颤动,溶栓治疗,入院前、后的抗凝治疗,既往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史。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确定HT的危险因素,并对比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试验(TOAST)分型中各类型脑梗死HT的发生率。结果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大面积脑梗死(P=0.000,OR=10.519,95%CI:6.600~16.766)、心房颤动(P=0.006,OR=1.913,95%CI:1.206~3.003)、溶栓治疗(P=0.033,OR=2.502,95%CI:1.078~5.805)、抗凝治疗(P=0.000,OR=7.877,95%CI:2.491~25.911)、餐后血糖≥10 mmol/L或空腹血糖≥7.0 mmol/L(P=0.011,OR=0.822,95%CI:1.146~2.897)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收缩压≥180 mm Hg和(或)舒张压≥110 mm Hg、高胆固醇(5.98 mmol/L)以及抗血小板聚集史不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②TOAST分型中,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患者的HT发生率最高(21.4%,34/159),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的HT发生率最低(1.1%,2/18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HT的发生率为8.6%(51/593)。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心房颤动、溶栓、抗凝、高血糖等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是发生HT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的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52例有症状性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以判断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特征,并比较狭窄组和非狭窄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TIA病史、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的情况和水平。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与颅内外动脉狭窄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52例患者中,35例(67.3%)有颅内外动脉狭窄,其中颅内动脉狭窄的有30例,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85.7%,颅外动脉狭窄的有13例,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37.1%。同时存在2条以上动脉狭窄的有20例,发生率为57.1%,双侧动脉狭窄的有15例,发生率为42.9%,既有前循环动脉狭窄又有后循环动脉狭窄的有8例,发生率为22.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3.5,95%CI:2.7~7.8;P=0.019)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OR=1.5,95 CI:1.1—4.6;P=0.042)是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半数以上有多条动脉狭窄;糖尿病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与颅内外动脉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