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程婉  许兵  应航  吴飞飞  刘慧 《中医正骨》2012,24(2):65-68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骨代谢性疾病,成骨能力下降而骨吸收加快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理学基础,因此,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改善成骨细胞功能和调节骨重建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抗骨质疏松中药具有提高性激素水平,调节钙磷代谢平衡,影响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活性,延缓性腺组织衰老的作用,治疗骨质疏松症前景广阔.本文从细胞分子生物学角度对单味和复方抗骨质疏松中药对成骨细胞的作用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发生骨折的危险性增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在中医学属于"骨痿"的范畴。组蛋白修饰和DNA甲基化目前被认为影响BMSCs和成骨细胞的分化。目前骨痿的表观遗传学证候研究大多与肾虚证有关。相关补肾中药可以对成骨细胞内ERα、Runx2、Osterix等基因或BMSCs的相关基因甲基化产生抑制,进而促进其向成骨细胞分化,达到改善骨质量的效果。中医药改善骨痿的机制可能与抑制BMSCs DNA甲基化与组蛋白甲基化,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由体内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和破骨细胞(Osteoclast,OC)之间功能障碍和增殖分化异常所引起的骨代谢性 疾病,容易诱发病理性骨折[1]。有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反应对骨髓中成骨细胞的分化起到抑制作用,并且刺激破骨细胞的产生,引起骨质疏松症的发病[2-3]。笔者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氧化应激反应影响骨质疏松症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强度与骨密度降低以及骨脆性增加的全身代谢性骨病。成人的骨质由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和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共同维持,当骨吸收超过骨形成时,则易形成骨质疏松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骨形成有关,在调节骨质方面至关重要。近年来,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节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理逐步明确,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中药复方也取得较好疗效。研究发现,中药复方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因此,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入手,探讨中药复方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防治骨质疏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右归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主要为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抑制B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进而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增殖,以及通过调控AMPK/mTOR、Wnt/β-catenin等信号通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神经肽网络来调节骨代谢,从而防治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6.
综述淫羊藿对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淫羊藿通过增加成骨相关因子的表达,增加Ca2+浓度,激活BMP/Smad、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提高成骨细胞骨形成的功能,并从能量代谢、骨架结构、MAPK信号通路、雌激素水平等方面抑制破骨细胞增殖和吸收。  相似文献   

7.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指妇女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内分泌失调,引起雌激素水平下降,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降钙素分泌不足,从而导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的代谢性疾病。骨重建过程的主要功能细胞是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二者经由多种信号通路影响着对方的分化、聚集和功能活动。雌激素作为免疫细胞和骨细胞的共同交叉机制,通过经典激素受体途径,调节T细胞的活化和免疫因子的产生表达,影响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通过雌激素受体途径,调节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参与骨形成与骨吸收的调控。雌激素对骨重建方向的影响,既有正性调节作用,又有负性调节作用。因此,雌激素通过直接调节机制和旁分泌机制,影响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吸收-骨形成耦联失衡的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从骨形成-骨吸收与骨量的关系、雌激素调控骨形成-骨吸收耦联的机制以及雌二醇调控骨代谢的作用机制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动静结合"理论与成骨细胞应力下产生效应的现象相吻合,而近年来关于动静结合治疗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文献不多。"动静结合"理论治疗骨折等骨科疾患的方法是利用骨折局部产生的应力,该应力通过影响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而控制骨形成的结果,且已得到相关实验的佐证。本文就此探寻了中医"动静结合"理论与应力刺激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相关性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一种常见的疾病,国内外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都非常重视。骨质疏松症由骨代谢失衡引起,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都是骨代谢过程中的重要核心细胞,成骨细胞不仅参与骨形成,而且还参与破骨细胞性骨吸收的调节,近年来不少学者从细胞分子生物学角度开展了中医药对骨组织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了分子生物学理论依据。其中运用体外骨组织细胞培养和中药血清干预实验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以下就有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1]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在骨质疏松中,骨组织代谢平衡失调是其病理基础,主要表现为骨质吸收的增多、骨量减少,这就使得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代谢处于负平衡,即破骨细胞的成熟分化多于成骨细胞的成熟分化。因此,对于骨质疏松的治疗一直以来都是围绕调整骨代谢,纠正骨代谢平衡失调而进行。目前临床上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  相似文献   

11.
从中医辨证论治角度讲,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脾主肌肉、充四肢,为后天之源,先后天互资互生,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开始老化、衰退,脾肾日渐虚损,骨枯肉削,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关键。随着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骨保护蛋白(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信号转导系统在骨代谢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尤其在骨骼和肌肉的微观调控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骨骼和肌肉是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脾主肉,肾主骨"理论,结合OPG/RANK/RANKL信号通路在运动系统中转导作用,就脾肾亏虚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关系展开探讨,从分子学水平为从脾肾论治该病提供依据,以期更好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是一种渐进性的代谢性疾病,中医认为肝脾肾的亏虚和血瘀均可诱发骨质疏松。其最主要病因是肾虚累及肝脾导致气血不足而血瘀,加上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致使筋脉失养骨枯髓减而致骨痿。本文详细地分析了中医对骨质疏松病因病机的认识,探索了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药的药食同源性和骨质疏松病程的长期性决定了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科学研究中医药,合理评价其安全性,是中医药发挥其临床治疗优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生髓通于充实大脑","脑为髓海"。中医脑的生成、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和病理状态的呈现都与肾脏功能状态息息相关。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构建中医"肾脑系统"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和运用"肾脑相关"理论解决脑部疾病实际临证问题。分别从构建中医"肾脑系统"的缘由和意义,中医"肾脑系统"的结构和主要功能三个方面初步阐释了中医"肾脑系统"的理论内涵,以期为从肾论治脑病提供更加精确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4.
周大标  吴冰心  阳越  吴钒  李志钢 《陕西中医》2022,43(6):752-754,766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发生改变为特征。中医学认为其与肝、脾、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临床可见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肝郁血虚、气滞血瘀等证型。治疗多从肝、脾、肾论治,兼顾行气活血化瘀,以脏腑气血阴阳调和为目的。现从肝、脾、肾的脏腑功能出发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中医治疗,从分子层面总结中药、复方制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分析中药及复方制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相关信号通路的机制,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5.
刘本勇  刘宏潇  冯兴华 《吉林中医药》2014,(12):1189-1191,1221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慢性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附着点炎、骨破坏、异位成骨为主要病理表现。晚期易发生脊柱硬化强直,导致残疾。中医学中,AS属于痹症、大偻的范畴。综合经典以及众多医家的观点,可知:肾虚是该病发病的根本原因,血瘀贯穿该病始终,肾虚血瘀证是该病的基本证候,补肾活血是治疗该病的基本方法之一。肾虚血瘀也是AS骨质疏松、骨破坏的发病关键,补肾活血是防治AS骨破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补肾中药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慢性疼痛的有效性。方法 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维普、万方、Sinomed、Cochrane数据库,根据Cochrane制定的标准,由2名研究者独立评估临床数据资料,纳入相关要素,并使用Review Manerger 5.3对纳入研究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24个随机临床试验,共2422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伴慢性疼痛患者。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两亚组进行分析。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两个亚组中,疼痛VAS评分及腰椎骨密度在3个月、6个月时,补肾中药联合西药疗法在缓解骨质疏松慢性疼痛和提高骨密度方面都优于单用西药,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补肾中药在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慢性疼痛的症状的同时,可以提高患者骨密度。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脏病肾虚证患者尿液渗透压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尿渗透压与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肾虚的关系。方法:121例CKD患者按慢性肾炎(前期)中医辨证标准积分分为肾阴虚组63例和肾阳虚组58例,30例无肾脏疾病,中医无肾虚证者为对照组,检测肝肾功能、尿常规、尿渗透压。结果:CKD患者中,尿渗透压结果与中医症状积分有显著的相关,即在肾阴虚病人中医症状积分越高,尿渗透压结果越高,肾阳虚病人,中医症状积分越高,尿渗透压结果越低。结论:尿渗透压可以作为CKD的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国医大师郑新认为,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难治的原因主要缘于特殊病理类型、感染因素、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用药不规范、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高凝状态及高脂血症等。郑老师提出了"肾病三因论""肾病多瘀论""祛邪扶正并重、扶正重在脾肾""衷中参西"等学术思想。同时,郑老师结合儿童"稚阴稚阳""纯阳"之体等生理病理特点,总结出独特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认为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难治之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虚主因肺肾两虚、阴阳失和,实主因肺热、瘀血、风湿、湿浊(热),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重视"扶正祛邪""调和阴阳""活血化瘀"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绝经后妇女在骨量丢失不同阶段的中医证候特征,为中医药临床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依据。方法:将2389例绝经后骨量丢失的妇女分为骨量减少、骨质疏松、严重骨质疏松三阶段,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常见症状和中医证候特征。结果:在骨量丢失的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骨密度有差异,且绝大多数已有中医虚证表现,症状、证型的排序总体一致;症状以健忘、腰脊痛、腰膝酸软、下肢抽筋、发脱齿摇为主,五脏气血证型以肾虚、肝虚、心虚为主,肾虚兼证以合并肝虚、心虚、脾虚为主,临床常见证型以肾虚血瘀、肝肾阴虚、脾胃虚弱为主。结论:绝大多数骨量丢失人群已有中医虚证表现,症状、证型排序基本一致,各个阶段均以肾虚、肝虚为主,比例随骨量丢失增多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医理论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主要集中在"肾主骨,生髓"方面,其理论的阐述与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结果相符合。探讨传统中医学古代理论和现代研究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加强中医理论指导下治疗骨质疏松症机制的研究,提高中医药治疗治骨质疏松症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