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男性生育功能障碍患者中性染色体核型异常的特点及表现,解析对临床诊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对X及Y染色体异常核型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在2305例受检者中共检出192例性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8.33%。其中,X染色体数目异常89例,主要为46,XXY,占总异常数目的 46.35%。Y染色体多态性共101例,占总异常数目的 52.6%。X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与Y染色体变异的检出率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X染色体异常多为非嵌合克氏征,临床效应多为表现为小睾丸及无精症,导致男性不育。Y染色体的多态性不仅仅导致少、弱精症及男性不育,更可能与胚胎停育、自然流产等不良妊娠事件关系密切。结论:男性生育功能障碍患者中性染色体异常的主要表现为X染色体数目异常及Y染色体的多态性变异,其中,克氏征(46,XXY)最为常见,可能是导致男性生育力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Y染色体的多态性可能不仅仅是一种遗传变异,与X染色体数目异常直接导致男性性腺功能低下及无精症相比,Y染色体的多态性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更值得关注,具体机制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是在荧光原位杂交基础上结合消减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快速、全面分析染色体基因组增加和缺失的分子遗传学方法。用比较基因组杂交分析皮肤肿瘤高频率的染色体变异,将为相应肿瘤易感基因的筛选提供定位资料。特异性比较基因组杂交的结果有助于皮肤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其分型、分期、预后的判断有辅助作用,并可为皮肤肿瘤的发生、发展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3.
皮肤曾被认为是微生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菌素产生和维持耐药性的原发部位。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两种基本方式获得耐药性。一种是在有抗菌素存在的情况下而新发生的耐药性。这种方式是从菌群逐渐进行性的选择更为耐药的变异菌株,当抑制此茵所需的药物浓度大于常规治疗剂量在病人体内所能达到的阶段时,这种细菌即称为对此抗菌素耐药。决定这种耐药性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中。另一种染色体外的基因也可以决定耐药性,这是一种一步获得的耐药性,由“敏感”菌株直接变为“耐药”菌株。这种染色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致病性真菌马尼菲青霉菌和皮炎外瓶霉菌基因组组型的脉冲电泳分析方法。初步确定了两种致病基因组的染色体条数和大小,并发现皮炎外瓶霉菌的最小一条染色体在大小上表现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5.
蕈样肉芽肿是原发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机制仍然不清楚。研究显示,蕈样肉芽肿存在高频染色体片段拷贝数变异,如染色体7q、1q、17q的扩增和9p21、10q、17p的缺失,导致相应区域上原癌基因扩增和抑癌基因丢失,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同时蕈样肉芽肿中存在低频单核苷酸变异,这些变异基因主要集中在细胞周期...  相似文献   

6.
世上一切生物的行为都是由基因中一系列复杂密码形成的信息决定的。基因组一词通常即指生物体内一套完整的基因物质。细菌的基因组一般均由1条染色体组成,有的也可是两条,多半是环形的,偶尔也有呈线性的。染色体以外的成份,如附着体、质粒和噬菌体,也往往成为遗传  相似文献   

7.
环孢菌素A(CsA)具有强的细胞免疫抑制特性,临床上广泛用于器官移植.但最近许多资料表明CsA对多种细胞,如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均有生物活性,并证明CsA在体内、外对人体及动物的毛囊间表皮角朊细胞(EK)具有抗增殖作用,能减少EK总数和S期细胞数.CsH是CsA的一个异构体,  相似文献   

8.
传代培养的黑素细胞遗传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82年Eisinger等[1]成功培养黑素细胞以来,对黑素细胞的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在白癜风的移植治疗上,应用逐渐增多[2].由于培养液中含促癌因子-佛波酯(TPA),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是否会发生变异,其遗传稳定性一直是广为关注的问题,而人们对此知之甚少.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我们对体外传代培养的黑素细胞进行了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染色体的检测,以了解细胞在体外传代过程中是否会向黑素瘤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皮肤松弛症(ADCL)患儿致病基因及表型。方法 收集ADCL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患儿及其父母行基因检测,并通过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 患儿为15岁女性,眼角、口角、面颊及颈部皮肤松弛下垂明显,呈“猎犬貌”,腋窝、腹股沟及膝关节处可见皮肤松弛下垂皱褶。测序结果示患儿ELN基因第33号外显子存在c.2318delG(p.G773fs*40)移码变异,受检人父亲、母亲该位点均无变异,为新发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该变异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VS1 Moderate+PM2+PS2)。结论 ELN基因第33号外显子c.2318delG(p.G773fs*40)杂合变异为新发变异,本研究结果扩展了ELN基因变异的致病位点。  相似文献   

10.
新型隐球菌核型的脉冲电泳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脉冲电泳技术分离了包括3个变种、5种血清型在内的20株新型隐球菌染色体DNA,发现其基因组由10~12条染色体组成,大小在0.4~2.1Mb之间,总长度约15Mb。特别是注意到电泳核型与血清型之间有相关性,并观察到菌株间的带型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提示电泳核型分析可作为变种鉴别和种内分型的新的基因型方法。  相似文献   

11.
孪生血管痣为贫血痣同时邻接毛细血管扩张性痣,这两种痣同时存在并不是巧合。贫血痣是一种与毛细血管扩张性痣极相似的血管痉挛性痣。染色体间遗传物质的重组是一种生殖细胞的生理学机制:当第一次减数分裂期间,在同源染色体  相似文献   

12.
作者复习了208例基底细胞癌(BCC)病例,共682张切片。多数患者(168例)为男性,年龄34~97岁。分裂相包括四类:①正常分裂相:具有典型的中期板(染色体排成一条线)、染色体排成二条分离线及或完全的染色体环;②多极分裂相:包括三极、四极或其他伴有染色体物质增多或丢失的多极形式;③其他形式的异常分裂相:包括具有染色体物质明显增多或丢失的双极分裂相、异常环形成以及不能特别归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染色体多态性与不良孕产史的关系。方法:对2007年10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羊水穿刺的两组孕妇的胎儿染色体多态性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孕妇曾有自然流产、胎停育、胎儿畸形史共836例(A组);已分娩正常活婴、生育年龄大于35岁并且B超未发现胎儿异常2899例(B组)。结果:A组检出30例胎儿染色体多态性,检出率为3.59%,明显高于B组胎儿染色体多态性检出率2.03%(P0.01)。A组检出的染色体多态性中,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inv(9)]最多,检出率为1.67%,与B组0.8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检出含Y染色体胎儿432例,4例Yqh-,检出率为0.93%,B组检出含Y染色体胎儿1471例,3例Yqh-,检出率为0.20%,Yqh-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G组染色体随体区变异、1qh+、9qh+、16qh+及Yqh+等染色体多态性检出率两组胎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染色体多态性中inv(9)、Yqh-与不良孕产史可能存在相关性,需进一步大样本资料加以证实。染色体多态性与不良孕产史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Bloom综合征(简称B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皮肤病.我们结合一典型病例,就患儿及父亲的染色体常规及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的检查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单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伴有移行性环状红斑(EBS-Migr)是EBS的一种罕见亚型,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本文报道一家系,并进行基因检测。方法:收集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经生物学分析,获得致病变异;再采用Sanger测序法进行验证。结果:患儿及其父亲KRT5外显子9存在杂合突变(移码缺失c.1653_1654delCT),其母亲未发现该突变。结论:该患儿诊断为伴移行性环状红斑的单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致病机制为KRT5外显子9发生杂合突变(移码缺失c.1653_1654delCT),既往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6.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和特异结合蛋白的复合体 ,能维持染色体的稳定和完整。端粒酶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 ,能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序列。端粒酶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调节端粒酶为基础的基因治疗为抗肿瘤的研究开辟一条新途径。研究端粒酶的活性表达及其调节和作用机理 ,对肿瘤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1个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鱼鳞病家系的遗传学病因。方法 对1例火棉胶样婴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Sanger测序验证基因变异位点。应用PolyPhen?2、PROVEAN 和Mutation Taster软件以及蛋白同源建模方法预测基因变异的性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析变异对等位基因mRNA与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 全外显子组测序与Sanger验证结果证实患儿TGM1基因第6外显子存在c.919C>T(p.Arg307Trp)变异,第7外显子存在c.1019G>A(p.Gly340Glu)变异,且两变异等位基因分别遗传自其母亲与父亲。生物信息学预测提示两种变异均对蛋白结构有害,蛋白同源建模结果进一步证实上述结论。体外实验显示转染野生型质粒与转染c.919C>T或c.1019G>A突变型质粒的293T细胞TGM1基因m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7、1.28,P值分别为0.12、0.27),但转染突变型TGM1质粒的细胞TGase1蛋白含量显著下降。结论 TGM1基因c.919C>T与c.1019G>A变异可能是该严重鱼鳞病患儿的分子遗传学病因,其编码的错义氨基酸可能通过破坏TGase1蛋白结构,从而影响蛋白功能。  相似文献   

18.
遗传性半透明丘疹性指端角化病(hereditary papulatranslucent acrokeratoderma)1973年由Onwnkwe首先报道,以指端特异的半透明角化丘疹和家族性为其特征,认为是遗传性点状角化症的变异。本病往往有家族史,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发病也可能与摩擦、外伤等有关。  相似文献   

19.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皮、肘部及膝盖红斑,表面覆有鳞屑,伴或不伴有关节炎。该病发病机制不明确,具有多基因遗传异质性。迄今为止,已在13条染色体上确定了14个银屑病易感基因位点,并由OMIM收录(PSORS1-14)。本文主要介绍银屑病定位克隆及HLA-C、CDSN、HCR、CSTA、TRAF3IP2和IL-36RN等易感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遗传性毛发疾病.近几年该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致病基因为染色体13q14.11-13q14.12上的P2RY5基因或染色体3q27上的LIPH基因,前者编码产物为一种孤儿G蛋白偶联受体(GPCR),后者编码产物为磷脂酶A1家族中的一个成员.本文将综述该病的致病基因定位、P2RY5和LIPH基因的结构、基因编码产物的功能以及致病基因突变与疾病表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