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提高双侧肾脏嗜酸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例双肾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并讨论.结果:例1术前疑诊为双肾嗜酸细胞瘤,一侧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证实,行保留肾脏的肿瘤剜除术,另一侧穿刺证实.另一例术前诊断双侧肾癌,行根治性左肾切除,及右肾穿刺活检术,病理均诊断肾嗜酸细胞瘤,术后分别随访3年及1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瘤系肾脏良性肿瘤,多为单发,极少数双侧发病,术前诊断较困难,应依据免疫学、影像学、病理组织学等综合诊断.治疗以保肾手术为首选.双肾及多发肾嗜酸细胞瘤,术前穿刺活检或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极其重要,并应尽量选择保肾手术,但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脏嗜酸细胞瘤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治疗方法.方法:对4例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男2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34、73、47、45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检查2例肿瘤位于肾脏下极,表现出以中心区星状瘢痕为特征.1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另1例术中病理检查为良性而行肾部分切除术,余2例均误诊断为肾癌而行根治性肾切除术.镜检:肿瘤细胞圆形或类圆形,细胞均匀一致,呈巢状、片状或管状排列,具有许多嗜酸性颗粒的胞质,肿瘤中心部可见玻璃样变性无细胞区;免疫组化:CK( )、EMA( )、Vimentin(-).3例患者随访6个月至41个月,均健在,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1例患者术后失访.结论: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良性实质性上皮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可帮助诊断,对于怀疑此肿瘤患者应术中行病理检查,治疗以保留肾脏手术为宜,确诊需要病理行免疫组化检查,术后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嗜酸性细胞瘤的诊疗方法,提高肾嗜酸性细胞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2例肾嗜酸性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2例患者术前影像学均诊断为肾占位性病变,其中T1aN0M0期5例,T1bN0M0期 7例.术中及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肾嗜酸性细胞瘤.2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0例行根治性肾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18~36个月无复发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瘤系肾脏的良性倾向肿瘤,预后良好,术前仅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难以与肾癌相鉴别,易误诊为肾癌.对于可疑病例,须行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诊断需依据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及特点综合判断.治疗以保肾手术首选,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5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4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提示肾癌,均缺乏临床特征;其中男女各7例,年龄44~77岁,平均(60.3±9.8)岁;7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7例行部分切除术,肿瘤大小为1.5~7cm,平均(3.5±1.7)cm。1例失访,余13例随访5~48个月(平均21.4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肾嗜酸细胞瘤是少见的肾良性肿瘤,术前根据影像学诊断难以与肾癌相鉴别,经皮穿刺活检被认为是一种安全、准确的术前诊断方法。对于肾脏小肿瘤,肾部分切除术结合术中冰冻切片依然是目前最适合的诊疗手段,密切随访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双侧肾细胞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双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同时性肾癌中,1例行双侧Ⅰ期手术,6例行分期手术.其中3例行双肾肿瘤剜除术,1例行双肾部分切除及右肾上腺切除术,2例行一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及对侧肾肿瘤剜除术,1例行一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下腔静脉切开取癌栓术及对侧肾肿瘤剜除术.3例异时性肾癌均分期手术,其中2例行双肾肿瘤剜除术,1例行一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对侧肾肿瘤剜除术.所有患者术后均行生物学治疗3个月.10例获随访3个月~8年,平均19个月.结果:7例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1例术后6个月出现肺转移,已带瘤生存3个月;1例术后1年出现残肾肿瘤复发,经生物学治疗,已带瘤生存3个月;1例术后3个月后死于肾衰竭.异时性肾癌者的先发一侧行肾癌根治术,对侧肾出现肿瘤的时间分别为9个月、2年和6年.结论:保留肾单位的肾切除术是目前双侧肾癌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它对肾功能的影响较少.双侧肾癌的预后和单侧肾癌一样,与肿瘤的分期和分级有关,而与肿瘤是否多发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同侧小体积肾及肾上腺肿瘤患者一期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及肾上腺部分切除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21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例同侧小体积肾及肾上腺肿瘤一期后腹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后腹腔镜下完成肾部分及肾上腺部分切除手术,其中机器人辅助手术3例,无中转开放手术者。肾肿瘤直径0.9~4.0(2.4±1.0) cm;肾上极肿瘤7例,肾中极4例,肾下极4例,1例多发;肾上腺肿瘤直径1.0~4.0(2.0±1.0) cm。术后病理示肾透明细胞癌12例,嫌色细胞癌1例,极性倒置的乳头状肾肿瘤1例,肾错构瘤2例;肾上腺皮质腺瘤15例,嗜铬细胞瘤1例。肾透明细胞癌合并肾上腺皮质腺瘤最常见,占比68.75%。术后随访1~9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小体积肾肿瘤合并的同侧肾上腺肿瘤多为良性,此类患者一期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及肾上腺部分切除术安全有效,术后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7.
评价保留肾单位手术与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小肾癌疗效,回顾性分析83例肿瘤直径≤4 cm的小肾癌手术治疗的效果,其中保留肾单位手术44例,根治性肾切除术39例.保留肾单位手术与根治性肾切除术相比,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3 d引流量、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作为评价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NSS组与RN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0±11.5) mL vs (110±10.7) mL];术后3 d引流量两组分别为[(110±8.6) mL vs (96±8.1) mL];并发症发生率(1/44 vs 1/39),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SS组随访6~86个月(平均46个月),RN组随访8~86个月(平均48个月),均未发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初步研究结果提示,保留肾单位手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残肾的肾单位和功能,是小肾癌患者有效和可靠的治疗方法,目前仍被认为是小肾癌治疗的金标准.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9,16(13):1033-1035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经后腹腔镜分离肿瘤,显露肾蒂,分离肾周脂肪后辅助小切口在部分早期肾细胞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于肿瘤直径大于4cm的周围性肿瘤及中央型、肾门旁肿瘤,采用腹腔镜下分离肾周脂肪,显露肾蒂后辅助小切口行肾部分切除,21例肾肿瘤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增强。随机选取我科同期完全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16例作比较。结果:2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肾蒂阻断时间为(22.90±3.72)min,平均手术时间为(189.71±12.99)min,术中出血量为(262.90±56.84)ml。瘤剜除术后病理示透明细胞癌15例,嫌色细胞癌2例,嗜酸性细胞瘤3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无1例切缘阳性。随访5-10个月,无1例术后复发。与同期16例完全腹腔肾肿瘤剜除术比较,肾蒂阻断时间、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05),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中央型肿瘤、肾门旁肿瘤及大于4cm的外周性肿瘤,后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肾部分切除术明显减少肾热缺血时间及手术时间,保证肿瘤切缘阴性,结合了腹腔镜手术和传统开放手术的优势,降低手术难度,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术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我院行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经超声、CT或MRI等诊断为。肾脏肿瘤。直径2.2cm-4.0cm,平均2.9cm;左侧9例,右侧5例;以2002年AJCC肾癌的临床分期为标准,均属于T1a期。结果: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100—140min,平均110min;热缺血时间22—39min,平均30min;术中出血量80—330ml,平均180ml;术后留置引流管5—10d,平均7d;术后引流量150—300ml,平均200ml;术后住院时间8—10d,平均9d;术中、术后均未输血;术后无继发出血、漏尿等并发症。术后病理诊断:肾细胞癌11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切缘均为阴性。随访3—30个月,所有患者均未见肿瘤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切口种植等。结论: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可以最大限度保存残肾的功能单位,对小于4cm的肾肿瘤是有效和微创的治疗方法。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临床特征、影像及病理表现、治疗和预后.结果:肿瘤均为单发,直径1.5~11.0 cm,平均(4.4±3.1)cm.CT平扫显示,肿瘤包膜完整,密度均匀一致;增强扫描成中等强化,2例瘤体中央可见星芒状瘢痕.术前B超、CT诊断2例为肾嗜酸性细胞腺瘤,10例为肾癌.行肾癌根治术者7例,肾部分切除者5例.术后观察肿瘤包膜完整,切面呈棕色或棕黄色,质地均匀.光镜下瘤细胞胞质内含丰富的嗜酸性颗粒,细胞无明显异形性和核分裂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ytokeratin 8/18(+),CD10(-),EMA(+),vimentin(-),Hale胶体铁染色(-).随访2~102个月,平均(19.4±27.3)个月,均无瘤生存.复习国内文献70篇,病例211例,英文文献19篇,病例92例.结论:肿瘤较小肾嗜酸细胞腺瘤在影像学上极易被诊断为肾癌;直径>4.0 cm肿瘤星芒状瘢痕改变多见,CT或磁共振多可作出正确诊断,保留肾单位手术应尽量考虑.对于<4 cm肿瘤不论是术前影像学是否诊断正确,均应该以保留肾单位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肾肉瘤的影像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ai J  Li J  Liu Y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2):137-139
目的探讨肾脏原发性肉瘤的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影像检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原发性肾肉瘤,包括平滑肌肉瘤3例,脂肪肉瘤、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及恶性神经鞘瘤各1例。CT检查6例,超声检查6例,MRI检查1例。结果肿瘤发生在肾实质6例,肾盂1例。肿瘤形态为不规则块状5例,球形2例。边缘模糊6例,与肾实质分界不锐利。CT显示4/6例肾实质病变密度不均匀,内有坏死区,其中2例增强扫描有中或高度强化,2例平扫密度均匀。声像图中4/6例呈中等不均质混合回声,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及脂肪肉瘤呈低回声且均匀。MRIT1WI相肿瘤为近等信号团块;T2WI相肿瘤为中等不均质高信号;T1WI增强后肿瘤有强化,且低于肾实质,内信号更加不均匀。纤维肉瘤伴有下腔静脉及肾静脉内大瘤栓。结论肾脏原发性肉瘤具有典型的恶性肿瘤影像表现,而无组织学特异征象,与肾癌无法区别。CT增强扫描及MRI检查有助于显示肿瘤部位、范围、密度/信号改变,有益于术前诊断及治疗计划的制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病理证实的肺黏液表皮样癌(pulmonary mucoepidemoid carcinoma,PMEC)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为PMEC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全部病例均行胸部X线、CT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近期2例行符合线路显像(SPECT)检查。肿瘤分化程度的确定参照WHO关于涎腺肿瘤的分类,分为高分化(4例)、中分化(2例)、低分化(4例)。结果10例中男6例,女4例;年龄18—62岁,平均43岁。其中7例有临床症状。9例行手术治疗,无手术相关死亡。4例低分化者中2例肺门淋巴结有转移,细胞异型性明显;4例高分化者中1例有肺门淋巴结转移。高、中分化者共6例,术后随访3-15年均存活,未发现复发与转移。低分化4例中1例确诊时广泛转移,未经治疗,3个月后死亡;另3例手术治疗,其中1例确诊时已出现肾上腺转移,行左。肾上腺转移瘤切除,左肺下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化疗6个周期,随访8个月,无复发、转移;另2例肺叶切除术后分别随访25和37个月,均存活。结论PMEC起病隐匿,易误诊、漏诊,诊断依赖病理检查。PMEC可见远处转移。建议常规行肺门淋巴结清扫,并至少对纵隔淋巴结进行采样。  相似文献   

13.
脾脏肿瘤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Chen Y  Huang Z  Feng Y 《中华肿瘤杂志》2001,23(6):510-512
目的 通过临床病例分析,了解脾脏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990年1月-2000年12月期间收治的31例脾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诊断依据、治疗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 31例脾脏肿瘤中良性肿瘤居多(20/31)。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特点为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结节。全部患者均是先行B超检查发现脾脏占位,其中19例又行CT检查,7例行MRI检查。7例脾囊肿通过B超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其中6例在手术后病理证实;9例脾脏转移性肿瘤通过影像学检查并结合病史在术前明确诊断,有5例经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另外15例脾脏病变,除1例因术前CT检查明确为脾脏淋巴管瘤而放弃手术外,其余14例则以脾脏肿瘤而行脾脏切除手术,术后病理明确诊断。全组31例患者中,25例行脾切除术,术后恢复均较顺利,无手术死亡。结论 病史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脾脏肿瘤的重要依据,术前不易鉴别良恶性肿瘤,手术效果佳。  相似文献   

14.
Li XD  Cheng S  Rui XF  Li GH  Chen YB  Yu DM 《癌症》2005,24(11):1394-1397
背景与目的:肾癌下腔静脉癌栓临床处理困难,肾癌根治性切除的同时再切除肾静脉癌栓和取出下腔静脉癌栓,预后仍然良好。术前明确诊断,特别是对癌栓延伸范围的判断,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十分重要。本研究结合我们的经验,进一步探讨肾癌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4年收治的6例肾癌并发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诊断方法、手术治疗和预后。结果:6例患者术前均经B超、CT和MRI明确诊断,肾静脉型1例,肝下型3例,肝内型2例;1例肝内型患者术中死亡,余5例均手术成功。术后随访3~30个月,1例肝下型和1例肝内型患者分别于术后9个月、3个月死于远处转移,其余3例仍存活。结论:CT、MRI是目前无创诊断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的最佳方法;对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癌栓的延伸范围以及是否侵犯下腔静脉壁。  相似文献   

15.
Five cues of primary chondrosarcoma, a rare tumor of the lung, are reported. The diagnosis should be made by pathology. The diagnosis can not be made in some conditions including: (1) tumor from the chest wall; (2) chondroaarcoma of bone discovered after operation; (3) ovarian teratoma found prior to operation; (4) patient with history of hamartoma of the lung; and (5) atypical pathology. It has no close relation tetween pathologic subtyping and prognosis of the disease. The main cause of death was intralobar spread of the lung. Extrathoracic metastasis was no observed and surgical resection is the primary option of therapeutic management for this tumor.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保肾手术治疗孤立肾或双侧肾细胞癌的疗效.方法:采用保肾手术治疗孤立肾或双侧肾癌8例.其中孤立肾肾癌2例,双侧肾癌6例.5例行肿瘤剜出术,3例行肾部分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9~108个月,平均46个月,7例健在,且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1例术后9个月死于肺转移.结论:保肾手术是治疗孤立肾或双侧肾癌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卢洁  常彬  王葳 《中国癌症杂志》2018,28(7):511-514
背景与目的:影像学检查是目前诊断肾嗜酸细胞瘤的重要方法。该研究总结肾嗜酸细胞瘤的CT表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肾嗜酸细胞瘤的认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8年7月—2017年10月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肾嗜酸细胞瘤的患者共66例,术前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腹部CT增强检查及CT检查前未行治疗和穿刺检查的共有17例,分析这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CT特征。结果:17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31~69岁,中位年龄59岁,均为单发病灶。肿瘤主要呈球形,最大径为18~100 mm,平均为(39.0±26.8)mm。增强扫描主要呈明显强化(16/17,94.1%),但强化程度一般低于肾皮质(平均肿瘤-皮质增强指数为0.78±0.19)。强化方式主要为持续强化型(15/17,88.2%)。7例(41.2%)出现星芒状瘢痕。5例(29.4%)出现“分段增强反演”现象。结论:肾嗜酸细胞瘤多为明显持续强化,有时伴有“分段增强反演”现象及星芒状瘢痕,这些CT特征可以提示肾嗜酸细胞瘤。  相似文献   

18.
局限性肾肿瘤的保肾手术治疗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YH  Zhou FJ  Qin ZK  Han H  Liu ZW  Wang B  Yu SL  Wang H 《癌症》2006,25(1):76-79
背景与目的:保肾手术首先用于孤肾和双肾肾癌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保肾手术用于对侧肾完全正常的局限性肾癌,也获得了满意的远期疗效。本研究总结我院采用保肾手术治疗25例局限性肾肿瘤的经验。方法:1999年11月至2004年12月对术前诊断为局限性肾癌的25例患者施行了保肾手术治疗,术中阻断肾蒂8例,冰泥局部降温3例,切缘多点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16例。结果:全部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129min(65~205min),术中平均出血310ml(100~800ml),输血1例,术后切口漏尿1例,经保守治愈,无其它并发症。术中切缘多点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均为阴性。术后病理报告透明细胞癌19例,颗粒细胞癌2例,错构瘤4例,21例肾癌患者术后病理分期为pT1N0M0。平均随访22个月(6~55个月),无局部复发,全部患者无瘤生存。结论:保肾手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疗效确切,对于肿瘤直径小于4cm的非中央型和/或局限性肾肿瘤、术前诊断考虑为肾癌、对侧肾完全正常的肾肿瘤,我们主张行保肾手术。  相似文献   

19.
100例小肾癌螺旋CT多期扫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Han XN  Peng LR  Liu GH  Wang J 《中华肿瘤杂志》2007,29(5):382-385
目的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肾癌(≤3.0cm)在螺旋CT多期(平扫、皮髓、排泄)扫描时的表现。结果100例小肾癌患者中,左肾38例,右肾62例,肿瘤长径为1.0-3.0 cm,平均2.5 cm。根据WHO 2004年公布的肾肿瘤组织学分型,透明细胞癌76例,多房性透明细胞癌4例,乳头状癌9例,嫌色细胞癌4例,未归类癌7例。上述各亚型小肾癌有其特征性的CT表现,透明细胞癌呈不均匀(因出血、坏死、囊变)而富血供;多房性透明细胞癌呈多房囊性肿块,囊壁和间隔薄而均匀,且无膨胀性结节;乳头状癌呈不均匀而少血供;嫌色细胞癌呈较均匀而少血供,未归类癌与透明细胞癌相似,但更具侵袭性生长。结论常见小肾癌各亚型螺旋CT多期扫描时有其特征性的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各亚型应分别与肾嗜酸细胞瘤、囊性肾瘤、复杂性肾囊肿、肾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浸润性泌尿上皮癌等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