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层螺旋CT在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检查,利用最大密度重建(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T)及曲面重建(CPR)技术作图像处理来显示下肢动脉血管全貌、血管壁钙化、血管狭窄及血栓的情况,判断下肢动脉硬化及狭窄发生部位与长度,狭窄、闭塞的程度及有无侧枝循环。结果32例患者共检测736段血管,发现管壁钙化218段,附壁血栓形成179段,管腔狭窄≥51t段,闭塞14段。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99例拟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多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包括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仿真内镜、曲面重建等。结果 199例患者均得到满意的下肢动脉血管影像,共评价4577支动脉。结论多层螺旋血管成像可以得到优质下肢动脉影像,作为无创性检查可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硬化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四种图像后处理方法。结果 CTA清晰显示了24例患者的双下肢动脉及主要分支,有23例患者可见不同程度和范围的狭窄或闭塞。其中15例行DSA检查,175段血管中14段狭窄程度与CTA不同。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一种安全、可靠、无创的检查手段,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硬化狭窄及闭塞的程度及范围,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诊断下肢动脉疾病中可行性。方法:对来我院就诊的46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者进行CTA检查。扫描层厚5 mm,螺距1.15mm,重建层厚1.0 mm,重叠30%。造影剂剂量90~100ml,注射速率3 ml/秒,高压注射器自动触发扫描,扫描时间20~30秒,对全部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技术、多平面重建使下肢血管清晰显示,并对图像进行评价。结果:46例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检查均获得成功。动脉闭塞21例,动脉狭窄15例,动脉瘤7例,3例未见异常。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地、全面地诊断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可以成为下肢动脉疾病术前评价和筛选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在椎动脉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41例患者行椎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检查,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R)、最大强度投影(MIP)、容积成像(VRT)及血管仿真内窥镜(CTVE)。结果44例中,26例患者有异常血管,其中双侧血管异常3例,单侧血管异常23例,行走变异3支,狭窄17支,迂曲11支,2支局部动脉壁钙化。结论椎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楚显示椎动脉及其周围解剖结构,对椎动脉病变引起的多种临床常见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下肢动脉疾病中的技术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4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的病人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利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多种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MSCT下肢动脉成像可以清晰显示腹主动脉中下段及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股动脉、胫腓动脉的主干及分支。134例受检者中94例病人表现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闭塞,外伤致动脉血栓3例,动脉瘤8例,大动脉炎2例,下肢搭桥术后7例,下肢动脉内支架术后1例,动静脉瘘2例,夹层5例,正常表现12例。所有病例均经DSA、手术或临床证实。与DSA比较,MSCT下肢动脉成像对下肢各级狭窄及闭塞诊断均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病变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诊断病变及评估手术疗效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评估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方面与常规血管造影结果无明显差别,是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16层螺旋CT髂动脉血管造影在肾移植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肾移植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4例肾移植术后患者行16层螺旋CT髂动脉血管造影及血管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强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成像(SSD)、容积成像(VRT)。结果14例髂动脉MSCTA检查,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移植肾动脉正常7例,髂动脉和(或)移植肾动脉异常7例,其中移植肾动脉狭窄闭塞4例,髂内动脉闭塞2例,移植肾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髂外动脉夹层动脉瘤2例,支架术后1例,髂动脉钙化5例。结论髂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诊断与评价肾移植术后髂动脉血管改变有较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8例疑为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了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范围为腹主动脉肾动脉开口水平至踝关节水平,层厚2.5mm,螺距1.375:1,重建层厚1.25mm.对比剂剂量100ml~130ml,注射速率3.0ml/s-3.5ml/s.扫描后在Workstation4.2工作站上对全部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进行下肢动脉成像,重建方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结果 所有病例动脉血管重建像均显示良好,MSCTA发现37例患者共114个动脉节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1例下肢动脉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真实再现下肢动脉的解剖与形态,对临床评估下肢动脉狭窄与闭塞的范围与程度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SMA)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 根据6例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应用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技术进行肠系膜血管图像重建,分析影像特征.结果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血管,并清晰显示SMA部位、范围及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对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及SMA相关疾病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或拟诊冠心病的126例患者分别行钙化积分平扫及冠状动脉增强扫描,利用平扫图像行钙化积分分析,增强扫描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再现(VRT)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分析冠状动脉显示情况,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结果:钙化积分分析显示126例中,无钙化46例,轻微钙化14例,轻度钙化23例,中度钙化30例,重度钙化13例。126例共显示冠状动脉节段数1327个,CT图像能够满足评价的节段数1193个(89.9%)。其中16例与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比较,CT示血管狭窄30处,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示血管狭窄29处,两者一致25处。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及评价冠状动脉钙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可作为筛选检查冠心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临床怀疑下肢血管病变的T2DM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利用PHILIPS 256i CT进行全下肢动脉血管成像扫描,将所有获得的数据传入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利用智能血管分析和目测法分析血管狭窄程度。结果50例患者的CTA检查均获得清晰的血管重建图像,共显示血管813段,满足诊断要求;50例患者中,正常3例,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36例,胫后动脉痉挛2例,腘动脉远端血栓形成2例,下肢动脉闭塞血管再植后血栓形成2例,多发性动脉瘤1例,左胫前动脉脉管炎3例,外伤后下肢腘动脉离断1例;813段动脉节段中,256层螺旋CT可评估血管756段(92.99%),其中32段有脂质纤维性斑块,724段显示有混合性斑块,不可评估动57段(7.01%),均为钙化斑块;下肢动脉狭窄分级Ⅰ级193段(23.74%),Ⅱ级259段(31.86%),Ⅲ级262段(32.23%),Ⅳ级48段(5.90%),Ⅴ级51段(6.27%)。结论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于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有效确定病变性质及范围,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tic occlusivedisease,ASO)诊断中的技术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对59例临床疑有ASO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将数据在AW4.1工作站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其反转像(Inverse—MIP)、曲面重建(cra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及高级血管分析(advanced vesselanalysis,AVA)等多种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59例的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正常4例,55例存在不同程度的阻塞,呈节段性或跳跃性,闭塞动脉周围较多代偿侧支血管。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可清楚地观察下肢动脉的血管形态及管壁的钙化斑块,了解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及闭塞情况,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病变的术前评价、诊断和筛选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的关键成像技术问题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拟诊为ASO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将重建图像的原始数据传输到ADW4.2工作站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多种后处理,同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分析;9例CT血管造影检查后一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结果所有患者下肢动脉图像显示良好,其中正常3例,29例下肢动脉存在节段性管腔狭窄,并在闭塞动脉周围可见较多代偿侧支血管影存在。544个节段血管共有346段0级狭窄,131段Ⅰ级狭窄,33段Ⅱ级狭窄,15段Ⅲ级,19段Ⅳ级狭窄。9例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与CT血管造影检查相比,在153个节段血管中的显示符合率为95.4%。结论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造影检查可清晰地显示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及管壁斑块,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筛查、诊断及治疗前的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1例脑血管病变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CT扫描原始数据送到工作站上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重建(VR),讨论其CT表现并与DSA进行对照。结果CT血管造影(CTA)检出脑内动脉瘤7例,动静脉畸形5例,Moyamoya病2例,急性脑血管梗塞5例,血管狭窄2例。除1例CTA显示大脑前动脉动脉瘤而DSA未能检出外,其余病例CTA与DSA检查结果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安全、快速、无创、准确性高,可作为脑血管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A检查,CT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检查后1周内行DSA步进造影检查,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7例患者中双侧下肢动脉6例,单侧下肢动脉21例,共198个动脉节段,CTA与DSA检查方法狭窄程度显示一致的有183个,符合率92.42%,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被CTA低估3个,高估12个。以DSA检出血管狭窄程度≥50%为阈值,64层螺旋CTA对下肢动脉狭窄诊断的灵敏度为98.96%,特异度87.38%,准确率97.47%,阳性预测值96.00%,阴性预测值98.98%。结论 64层CT血管造影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评估的有效方法,可为制订下一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5例怀疑颈动脉及椎动脉病变患者经16排螺旋CT扫描后,在工作站上,对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包括用容积重组(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方法.结果 35例血管成像发现:颈内动脉狭窄12例,颈总动脉狭窄9例,颈动脉瘤2例,椎动脉狭窄6例,正常6例.结论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于颈部血管病变的病因分析、评价预后以及为临床指定治疗计划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4例疑似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均行下肢动脉双源CT血管成像检查,分别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重建,并结合轴位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4例患者血管重建图像均能清晰、完整地显示检查范围内的动脉血管影像.下肢动脉正常4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18例,外伤性血管闭塞2例.结论 双源CT血管成像是下肢动脉疾病的可靠诊断方法,并能指导临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多层螺旋CT在烟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2例烟雾病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机进行颅脑CT平扫和CT颅脑血管造影检查,扫描结束后用三维图像处理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和曲面重建处理技术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处理,结合原始横断图像综合诊断分析。结果所有病例CT血管造影均清晰显示颈内动脉发生狭窄、闭塞,受累段多为颈内动脉段,颈内动脉发生狭窄的位置均位于C1或C2段,容积再现重建图像直观,清晰显示显示颈内动脉、椎基动脉,立体感强,最大密度投影和曲面重建重建可清晰显示脑底增生小血管和侧支血管。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后,综合应用多种图像重建技术,可清晰显示病变周围空间关系,为临床诊断烟雾病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人工血管植入术后评价血管通畅与否的价值。方法 20例行下肢人工血管植入术后患者接受64层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检查,利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后处理重组方法对人工血管进行评价。结果 20例下肢人工血管植入术后的患者人工血管位置及形态均显示清楚,其中5例管腔通畅,9例轻度狭窄,3例中重度狭窄,3例闭塞。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清晰地显示下肢人工血管的位置及形态,可以作为下肢人工血管随访评价的首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何华 《河北医学》2009,15(4):477-47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临床疑有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而行颈部CTA检查的患者25例,经六排螺旋CT扫描后得到50支颈动脉和椎动脉,分别用最大密度投影(M 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容积重建(SVR)方法进行重建,显示颈部动脉在各平面情况,获取完整颈部动脉图像,采用北美颈动脉切除术标准及CT值对动脉狭窄程度及硬化斑块性质进行判定。结果:共观察颈动脉和椎动脉各50支(共100支),其中正常54支,异常56支。狭窄血管46支:颈总动脉轻度狭窄3支;颈内动脉轻度狭窄17支,中度狭窄9支,重度狭窄1支;椎动脉轻度狭窄6支,中度狭窄7支,重度狭窄3支。显示血管内壁粥样硬化斑块27处,钙化斑块12处,非钙化斑块9处,混合型斑块6处。结论:MSCTA可早期发现和诊断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对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及其硬化斑块稳定性作出评估及判断,可有效预防因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