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健康促进》2007,(2):32-32
发热的机理 发热是由于致热原刺激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从而体温升高。  相似文献   

2.
发热     
医学认为,在致热物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致使体温调节水平提高,从而引起体温升高的状态称为发热。剧烈运动或癫痫发作时的一过性体温升高,由于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不上移,故不称之为发热。正常人腋窝温度为36.0~37.4℃;舌下温度为36.7~37.7℃。若体温超过此正常值的0.5℃,即为发热。  相似文献   

3.
发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是指体温因各种原因超过正常范围,见于各种全身性和局部性感染以及许多非感染性疾病,如肿瘤、结缔组织病等。体温升高分为高温和发热2种:高温是由散热障碍或产热过多引起,一般与体温调节中枢无关;发热是由于致热原(包括细菌及其内毒素、病毒、真菌、螺旋体等微生物,免疫复合物,激素等)通过内热原(如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对下丘脑温度调节中枢的刺激,将温度调节点水平提高,但机体产热和散热机制正常。  相似文献   

4.
陶琦 《职业与健康》2004,20(1):130-131
发热是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机能异常,保持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的平衡,以致产生体温升高的情况.我院1 a内收治的186例烧伤病人中,由于年龄、烧伤面积、所处烧伤阶段等因素,体温的变化在临床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本文试图通过以上病例的分析,探求其发热规律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发热是指致热原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发热的治疗方法很多。多年来,笔者采用中医釜底抽薪法、扬汤止沸法及热者寒之法3种方法治疗发热,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发热虽是一个常见症状,但病因众多。发热病人的护理应根病因不同或病种不同分别进行护理。尤其是现在发生在广东的登革热和西非的埃博拉疫情,均有发热症状,因此在接触和护理发热病人时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熊勇 《健康大视野》2006,14(6):53-54
发热是急诊病人最常见的主诉及客观体征,发热的原因很复杂,居所有症状之首,许多疾病的首发症状都表现为发热,因此处理发热患者时必需先有清晰的诊断思路,才能从笼统的症状表现中明确诊断及治疗。发热是由于致热原的作用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发热是机体为增加炎性反应,抑制细菌生长,一定程度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创造一个不利于感染或其他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环境。  相似文献   

8.
<正>人类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实现的。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下丘脑前区,正常情况下,该区调节体温的调定点使核心体温保持在37℃±1℃。当体温在38℃~41℃范围时,由体温调定点进行精细调节,称为调节性体温;一旦体温达到或超过41℃,就属于非调节性体温了,此时的体温已不受体温调定点调节。发烧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和就诊原因。目前认为,发热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上移,即调节性体温38℃~41℃,  相似文献   

9.
发热是小儿疾病中极为常见的症状,正常的体温由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产热与散热平衡来维持,任何原因促使产热增加或散热的减少,均可使体温升高。发热是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性反应。婴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年龄越小越易引起发热,体温越高,或长期发热将会给患儿带来危害,因而做好发热患儿的护理极为重要。一般来讲,需进行以下六方面的护理:  相似文献   

10.
人体有一套调节体温的自动控制系统,使人体温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用体温计测量,口腔温度36.3℃~37.2℃属正常。腋下温度比口腔温度低0.2℃~0.4℃。由于种种原因使机体受到致热物质刺激时,即可引起体温调节系统障碍导致发热。体温超过39℃称为高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