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厄瓜多示盘尾丝虫病流行区居民中有两种临床现象引起了作者对氯喹是否有抗盘尾丝虫作用的注意。首先,常用报导盘尾丝虫病人服用500mg氯喹后出现皮肤强烈的搔痒感,一般持续24小时而无任何皮肤病可见。这种症状只发现于美洲土著和黑人,给服60mg去氢可的松可抑制这种搔痒症。在服用氯喹的厄瓜多尔人中不曾有此报导。其次,服用氯喹与少受盘尾丝虫感染两者间存在正相关。如在盘尾丝虫病流行区的两个村庄中,A村居民每人每周服氯喹500mg,B村则无,结果A村居民盘尾丝虫患病率为  相似文献   

2.
苏丹南、北、东部等地区的盘尾丝虫病流行区患者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以前的研究证实,盘尾丝虫基因组中含有一 150 bp重复单元的串联重复序列(O-150家族)。此重复序列可用于鉴别不同盘尾丝虫群体间的亲缘关系。本文作者对不同流行区的盘尾丝虫基因组中O-150家族进行研究,比较流行于苏丹东、西、南部疫源地的盘尾丝虫是否存在差别,并与非洲西部的盘尾丝虫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以致盲性为主要表现的盘尾丝虫病被广泛报道并已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 ,而以皮肤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盘尾丝虫病却很少有研究报道且未被人们所重视。本文作者报道了1 991~ 1 994年在乌干达西部Kigoyera区盘尾丝虫皮肤病的流行情况。在Kigoyera区随机选择因盘尾丝虫皮炎到医院就诊的 72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盘尾丝虫皮炎临床分类标准进行皮损定位、皮损临床分类及皮损严重性分级 ,运用改良的Murdoch氏皮肤评分系统计算中值 ,评价盘尾丝虫皮肤病的流行程度。结果表明 :在 72名盘尾丝虫患者中 ,多数患者出现较严重的盘尾丝虫皮损 ,皮肤结节中值…  相似文献   

4.
盘尾丝虫是引起盘尾丝虫病(河盲症)的病原体。盘尾丝虫病流行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以及美洲南部与中部的几个地区。非洲西部热带雨林株和非洲西部草原生物气象株(bioclimes),在引起宿主眼疾能力上有差异。最近临床和动物模型基础上的研究表明,眼丝虫病的产生与特异的宿主抗原有关,提示:致盲与非致盲的盘尾丝虫的致病力可以反映在寄生虫某些特定抗原的质的差别上,这些  相似文献   

5.
在蟹蚋(Simulium neavei)为传播媒介的盘尾丝虫病高发地区,为评估结节触诊率作为快速判断盘尾丝虫病患病率指标的可行性,在乌干达西部Kigoyera区的13个村检查了3268个居民。检查包括临床评估,WHO拟订的结节触诊检查法检查结节阳性率,皮片检查盘尾丝虫微丝蚴阳性率及微  相似文献   

6.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最近阐明了河盲症(即盘尾丝虫病 )的发病机制。盘尾丝虫病由盘尾丝虫引发 ,它可以释放出数百万能穿透人皮肤、进入人眼睛的幼虫。该小组认为 ,与盘尾丝虫共生的 Wolbachia菌是引发宿主免疫病理反应 ,导致严重的皮肤病和视觉障碍甚至最终失明的原因。由美、英、德等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 ,通过向患有角膜炎实验鼠的角膜基质中直接注入盘尾丝虫提取物的方法 ,研究了盘尾丝虫病的发病机制。发现 ,用能损伤 Wol-bachia菌的强力四环素处理过的盘尾丝虫与正常及不影响 Wolbachia菌的盘尾丝虫相比 ,其角膜基质的厚度、浑浊度 (…  相似文献   

7.
盘尾丝虫病是一种慢性寄生虫病,表现为皮肤和眼部疾病。盘尾丝虫性皮肤病频繁发作可造成奇痒和皮肤缺乏弹性。本文作者对坦桑尼亚盘尾丝虫病流行区的2个农村进行了调查,目的是搜集一些信息以便采取有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一般都认为憎蚋(Simuliumdamnosum)体内的丝虫幼虫是盘尾丝虫。但近十多年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证明,在媒介蚋体内发现的许多丝虫可能不是盘尾丝虫。这种情况对早年根据媒介蚋的解剖来评定盘尾丝虫病的传播率提出了一些疑问。事实上在媒介体内正在发育的幼虫不可能全部被鉴定,第3期幼虫凭其形态仅能区分是否与盘尾丝虫相似,而不能鉴定虫种。近年来用组织化学方法鉴定盘尾丝虫病人的微丝蚴已取  相似文献   

9.
盘尾丝虫主要寄生于宿主的皮肤及眼部。盘尾丝虫病是引起失明的主要原因。到目前为止,治疗盘尾丝虫病仍常用海群生和苏拉明,但它们的治疗副作用很严重,其中包括引起眼部损伤。因此,作者对伊维菌素治疗盘尾丝虫病的副作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危地马拉和委内瑞拉盘尾丝虫病流行区和非流行区采用滤纸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人体抗盘尾丝虫IgG抗体的结果。实验分5组:1.流行区130名居民同时取滤纸血和静脉血标本;2.327 名流行区居民仅采集滤纸血;3.分别在流行区和非流行区收集146份及45份居民的大便检查肠道寄生虫;4.54名非流行区居民的血标本;5.取无寄生虫感染的12名健康工作人员的血标本作对照。按Schulz-Key等法(1977),分别从盘尾丝虫病人结节及牛颈韧带结缔组织获取盘尾丝虫及喉节盘尾丝虫(O.qutturosa)成虫,将全虫置于含0.02%  相似文献   

11.
概述在8种人体丝虫感染中,2种(或类)受到TDR的较大关注,即可引起象皮肿等严重临床表现的淋巴丝虫病和可引起河盲症的盘尾丝虫病。由不属于丝虫的麦地那龙线虫(几内亚虫)引起的麦地那龙线虫病也受TDR托管。淋巴丝虫病流行于有27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56%)的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受威胁的有9.05亿人,受感染的逾9000万人。盘尾丝虫病流行于有5.85亿人口的34个国家,受威胁的有8500万人,受感染的有  相似文献   

12.
由于乙胺嗪白天激发试验可能会引起盘尾丝虫和罗阿丝虫病人的Mazzotti反应。因此,这一方法不能在同时有上述丝虫和夜现周期性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的非洲流行区中使用。现正在加纳海岸淋巴丝虫病的现场进行以伊维菌素和阿苯达唑单用或合用治疗班氏丝虫病的试验。因此,作者决定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法观察药物干预的白天激发试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盘尾丝虫病和淋巴系统丝虫病仍然严重地危害着人民的健康。以蚋为媒介的盘尾丝虫病更为严重,可引起视力丧失。目前西非的沃尔特河流域及非洲、中美和南美的一些国家都急待找到一种杀成虫的药物或长效胚胎抑制剂以控制盘尾丝虫病。本文报道世界卫生组织丝虫病科研工作组在药物研究方面的进展。一、临床研究主要包括现有药物使用方面的改进,新药试验以及用抗炎药物减轻治疗的反应。 (一)盘尾丝虫病经动物筛选鉴定的一些药物中,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甲苯咪唑  相似文献   

14.
将班氏丝虫病病人分为3组:(1)周期型或亚周期型无症状微丝蚴血症者(MF);(2)慢性淋巴阻塞性病变如象皮肿或鞘膜积液,伴有反复发作淋巴管腺炎(CP);(3)热带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TPE)。对照组是在流行区的有明显的抗丝虫免疫反应的正常人(EC)、非丝虫病流行区健康者、非丝虫性蠕虫感染(钩虫、粪类圆线虫、蛔虫、鞭虫)及血和皮肤中查见微丝蚴的盘尾丝虫、罗阿丝虫、常现丝虫等其它丝虫病患者。对象于白天采血置肝素中抗凝收集,含有微丝蚴的血浆立即通过0.45μm滤膜除去微丝蚴,防止假性降解和微丝蚴释放抗原,标本贮于液氮或  相似文献   

15.
不少重度感染的盘尾丝虫病人用海群生治疗的第1周会发生明显的眩晕,曾以为是药物本身的副反应,但近来的研究认为可能与微丝蚴进入脑脊液有关。在海群生的作用下,盘尾丝虫微丝蚴大量地从皮肤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并可以血液进入尿、唾液和腹腔液等,并可进入脑脊液。作者等用海群生治疗11例重度感染的盘尾丝虫病人,其中6例感染苏丹草原株盘尾丝虫,另5例感染喀麦隆森林株盘尾丝虫。前者于海群生治疗前先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丝虫病流行病学研究中,还没有一种免疫诊断方法可用于现场评价丝虫病防治措施。分子生物学方法,基因克隆和DNA技术,能提供很好的工具、检测特异性抗体和循环抗原,加速丝虫病免疫诊断的研究。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应用于丝虫病免疫诊断研究,已取得了很有希望的结果。已建成了盘尾丝虫、马来丝虫和彭亨丝虫的基因表达库,并对其中若干组基因进行了研究,以重组具有诊断价值的抗原。生化研究结果显示盘尾丝虫和淋巴丝虫的种特异性抗原在浸出液中的低分子部分中,Lobest等用20~  相似文献   

17.
在尼日利亚中部进行了将消灭淋巴丝虫病、控制埃及血吸虫病与盘尾丝虫病控制规划相结合的一个研究试点。尼日利亚人不同程度地遭受这 3种寄生虫病的危害。计划在高原州和Nasarawa州进行。有一个盘尾丝虫病的控制规划正在该地区进行。 3种病控制相结合的计划是为确定对淋巴丝虫病和埃及血吸虫病群体化疗是否必要 ,并确定健康教育和用伊维菌素、阿苯哒唑以及吡喹酮对人群进行 3种疾病的化疗是否对盘尾丝虫病控制规划产生不良影响。1 992年曾在高原州大部分农村作抽样调查。被调查的村庄 ,各抽查 30名男性志愿者 ,触摸检查盘尾丝虫结节。根据P…  相似文献   

18.
淋巴丝虫病和盘尾丝虫病在热带、亚热带许多地区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有关丝虫病的自然史,或丝虫引起宿主的免疫机理的了解还甚少。本文将新近有关丝虫病免疫学的各方面知识和今后的研究工作要点评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盘尾丝虫广泛分布于热带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地区。一些学者观察到非洲和美洲盘尾丝虫病的临床症状不同,认为是两大洲媒介-寄生虫复杂关系的差异导致了盘尾丝虫生物学上的差别。Tada(1981)用醋酸-地衣红压片技术计算体核数可以鉴定不同种的微丝蚴,本文用该技术比较了尼日利亚和中美洲危地马拉盘尾丝虫微丝蚴核的数目。从尼日利亚3例盘尾丝虫病人摘除的结节中获取微丝蚴,用冰醋酸-无水酒精(1:2)溶液固定,  相似文献   

20.
眼部丝虫病的发生主要起因于宿主对死的或将要死的盘尾丝虫的炎症反应。在角膜,这种反应表现为新血管的生成和角膜浑浊化。动物模型研究表明,丝虫性角膜炎,出现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通过新形成的血管网络向角膜移动的现象。但该病理过程的根本原因,即丝虫诱导角膜血管生成的机制并不清楚。本文作者对盘尾丝虫激活相关分泌蛋白(Ov-ASP)在此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