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用同种异体骨和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自1997年6月至2003年6月,采用同种异体骨和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患者26例。采用抽取自身红骨髓混合同种异体骨植入骨折处,并选用合适的固定材料固定。结果:26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为6个月-26个月,平均16个月。最终获骨折愈合。X线显示:骨折线消失,有连续骨痂形成。结论:自体骨髓移植在骨不连部位有良好的成骨作用,配合同种异体骨植入治疗和预防骨不连效果确切,疗效满意,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自体骨/固骼生移植治疗四肢良性骨肿瘤性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体骨/固骼生复合物应用在四肢良性骨肿瘤、瘤样病变骨缺损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06年12月,38例患者病理证实为四肢良性骨肿瘤;术中将病灶于外科边缘彻底刮除,根据病损情况选择自体骨颗粒加固骼生彻底紧密填塞骨缺损空腔;术后固定关节6周,避免负重。结果38例患者术后随访1—8年,平均3年6个月。所有病例均未见病变复发,4例发生轻度病理性骨折,1例术后切口渗液较多,1个月后停止渗出,切口愈合。其余病例均一期愈合。所有骨移植体X线片上显示理想的再生形态。结论自体骨/固骼生复合物应用在四肢良性骨肿瘤、瘤样病变骨缺损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填充与骨蜡涂抹髂后取骨区骨缺损处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经髂后入路行自体髂骨取骨的82例患者临床资料,分为PMMA组(43例)与骨蜡组(3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取骨量、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至拔管总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以及术后1、2周和2、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观察术后伤口裂开、局部血肿、感染、周围神经损伤、取骨区长期疼痛(≥6个月)、髂骨骨折、腹疝、取骨区凹陷等并发症发生率;评价术后1年患者对取骨区外观满意度及系腰带时舒适度.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取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引流量、术后至拔管总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及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MMA组均优于骨蜡组;PMMA组术后1年取骨区外观满意率及系腰带时舒适率均优于骨蜡组;PMMA组术后并发症总数明显少于骨蜡组(P<0.05).结论 使用PMMA填充重建髂后取骨区骨缺损具有操作简便、能较好地保持髂部外形完整、出血量较少、术后疼痛程度轻及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5.
6.
Fibrous dysplasia is an uncommon benign disorder of unknown etiology. Rarely, it presents isolated in the temporal bone. We present three cases of monostotic fibrous dysplasia that involved the entire temporal bone.  相似文献   

7.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治疗骨缺损的效果,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1只新西兰白兔双侧尺骨中段制成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和自体微小颗粒骨与红骨髓复合物,同时设立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4W、7W进行大体形态、X线检查及组织学检查。术后9W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修复骨缺损的疗效。结果:术后7W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更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空白组无骨 愈合迹象;术后9W生物力学测试证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骨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成骨速度快,成骨量多,骨的机械强度高,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明显强于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  相似文献   

8.
骨基质明胶 (BoneMatrixGelatin ,BMG)作为骨移植材料具有容易吸收 ,诱导成骨作用优于脱钙骨 ,具有明显的修复骨缺损的作用[1,2 ] 。 1996年 8月~ 1999年 4月 ,我们试用骨基质明胶颗粒复合骨水泥 (BoneCe ment ,BC)修复肿瘤性骨缺损 32例 ,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收集严重损伤不能再存活的肢体骨或新鲜尸骨长骨的皮质骨 ,按改良Urist方法[3 ] 去除软组织和骨髓 ,水洗、液氮冷冻 ,粉碎成 1mm3 的颗粒 ,用 1∶1氯仿甲醇溶液脱脂 ,0 6mol/L盐酸脱钙后 ,再依次经 2mo…  相似文献   

9.
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临床较少见,在腕部损伤中较多见,占腕部损伤的3%~5%川,早期易漏诊及误诊,误诊率高达66%~81.8%,对治疗不利,容易出现舟骨骨不连,月骨坏死,腕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直接影响腕及手的功能。本院自1995年一2005年共收治61例,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漏诊的患者,经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3):15-17
目的系统分析颌骨骨岛在各性别、年龄及部位的发生、分布规律,以及骨岛区种植手术的处理方式及效果。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外文数据库,并通过手工检索期刊中与颌骨骨岛有关的文献,找到符合要求的颌骨骨岛特点及骨岛区种植手术资料,中外各数据库检索时间定为建库至2016年11月,杂志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2016年11月。通过阅读全文,提取文献中相关数据,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76篇,70798个病例中的2360个发现骨岛,发生率为3.33%,多发于0~29岁,无性别差异,好发部位是下颌前磨牙及磨牙区。共收录骨岛区种植病例548例,519例对骨岛进行了避让。而未进行避让的29例种植病例中,术后3个月成功率为75.9%。结论骨岛区植入种植体的方式临床上应谨慎采用。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探讨骨关节结核患者的影像学表现。②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术前诊断骨关节结核患者的手术病理及影像学资料。③结果38例中脊柱结核20例,髋关节结核5例,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结核各2例,骶髂关节结核2例,其它部位关节结核5例。X线表现:骨质破坏30例,骨质疏松19例,相应部位软组织肿胀13例;CT表现:骨质破坏12例,伴骨硬化缘环绕8例,死骨5例,冷脓肿形成9例,脓肿壁钙化2例;MRI表现:椎体骨炎、骨质破坏9例,椎间盘破坏8例,椎间盘裂隙状强化6例,椎旁脓肿形成7例。④结论骨关节结核的影像学表现有相对的特征性,合理选择利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提高骨关节结核的正确诊断率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脱钙骨颗粒骨水泥骨形成蛋白复合材料配方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Zhao T  Fan Q  Zhang D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2):1374-1376
目的 探讨脱钙骨基质颗粒(DBM)、骨水泥(BC)、牛骨形成蛋白(bBMP)的最佳比例和最方便的复合方法。方法 提取bBMP,制备狗DBM,二者按1:25的质量比用直接掺合法和吸附法复合后,再用BC按不同的质量比复合,将复合后的材料行体外生物力学测定和扫描电镜观察,体内成骨诱导活性测定和植入实验。结果 bBMP与DBM直接掺合和吸附法复合后,所得材料的成骨诱导活性无差别。复合材料中DBM的质量比≤40%时,材料内部的大部分间隙<100μm,空隙率<20%,不利于新生血管长入和新骨形成。DBM的质量比≥80%时,DBM和BC不能复合在一起,从而失去塑形性,DBM的质量比在50%-75%的范围内,随DBM质量比的增加生物力学强度逐渐降低而成骨诱导和血运重建的质量越好。结论 bBMP与DBM复合以直接掺合法最方便而不影响复合材料的成骨诱导活性。DBM的质量比为50%-60%时,复合材料既具有相当的生物力学强度,又利于诱导新骨形成和血运重建,适宜于修复承重部位的骨缺损,比例为75%时可用于修复非承重部位的骨缺损。  相似文献   

14.
戴涟生  苗宗宁  荆浩  程飞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4):1786-1786,1791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对骨不连与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患者自体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增殖后再植于骨不连与骨缺损处,观察治疗效果。结果4例骨不连与1例骨缺损患者均治愈,疗效良好。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可用于骨不连与骨缺损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我院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同研制了一种块状羟基磷灰石人工骨(BHAB)。在小白鼠体内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体外微量细胞毒性试验,溶血试验。兔皮下埋值试验及兔下颌骨埋植试验。结果证明该材料无毒性,不致的,不引起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能与软、硬组织形成紧密的结合。在14例颌面整形的临床应用中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甲氨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和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甲氨蝶呤(MTX)对SD大鼠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修复的作用机制和疗效.方法 建立Ⅱ型胶原蛋白诱导的SD大鼠关节炎模型.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甲氨蝶呤治疗组(MTX组),每组10只.造模后10 d,MTX)(组予0.1 mg/100 g的MTX)(灌胃,每周1次;模型组每日予生理盐水2 ml/只灌胃.30 d后,取双侧踝关节切片进行OPG mRNA和RANKL mRNA原位杂交实验.结果 造模后,模型组和MTX组大鼠跖趾显著增厚(P<0.05),予MTX治疗后,MTX组大鼠跖趾厚度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MTX组OPG平均吸光度为0.266±0.010,0PG阳性细胞数为(24.80±8.72)个,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和MTX组RANKL平均吸光度和阳性细胞数与正常组比较均显著增加(P<0.05),但两组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MTX通过上调OPG的表达,可提高OPG/RANKL的比例,从而竞争性抑制RANK和RANKL的结合,最终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和活化,延缓关节周围骨的破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复合环孢菌素同种异体骨(cyclosporine-impregnated allograft bone,CAB)与冻干同种异体骨(freeze-dried allograft bone,FDAB)移植后的免疫学反应。方法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材料提供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取材料提供组双侧髂骨制备CAB及FDAB。实验组、对照组动物制备右侧桡骨中段10 mm的骨与骨膜缺损,实验组植入CAB修复,对照组植入FDAB修复。术后2周、4周、8周、12周每组各取5只动物,进行全血及移植部位骨组织IL-2、TNF-α浓度测定。结果术后2周、4周、8周、12周血中IL-2、TNF-α浓度两组之间无差异。术后2周、4周移植部位骨组织中IL-2、TNF-α浓度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00、0.015),术后8周、12周移植部位骨组织中IL-2、TNF-α浓度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B移植后不会引起全身免疫反应,其引发的移植局部免疫排斥反应弱于FDAB。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运动及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骨量和骨重建的影响,以探讨运动及激素在防治骨质疏松中的作用机制的异同及优缺点。方法将48只5月龄雌性Spa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基础对照(Basal)组、假手术(Sham)组、去卵巢(Ovx)组、去卵巢+雌激素(Ovx+e)组、去卵巢+运动(Ovx+run)组及去卵巢+雌激素+运动(Ovx+run+e)组。Ovx+e和Ovx+run+e组于去卵巢术后1周开始予己烯雌酚(0.025mg/kg)每日1次皮下注射,持续12周。Ovx+run和Ovx+run+e组于去卵巢术后1周开始置于大鼠专用跑笼进行运动训练,跑速6.4m/min,每日1次,持续12周。术后13周,对所有大鼠进行股骨骨密度(BMD)及骨组织计量学指标测定。结果 Ovx+e组的BMD显著高于Ovx组(P<0.05),Ovx+run组的BMD显著高于Ovx和Ovx+e组(P值均<0.05),Ovx+run+e组的BMD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值均<0.01)。Ovx+e组的骨小梁面积百分率(%Tb.Ar)和骨小梁数量(Tb.N)显著高于Ovx组(P值均<0.05),而骨小梁分离度(Tb.Sp)显著低于Ovx组(P<0.01)。Ovx+run组的%Tb.Ar和Tb.N均显著高于Ovx组(P值均<0.05),但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值均<0.05);Tb.Sp显著低于Ovx组(P<0.01),但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值均<0.01)。Ovx+run+e组的%Tb.Ar和骨小梁厚度(Tb.Th)均显著高于各去卵巢组(P值均<0.05),Tb.N均显著高于Ovx、Ovx+run组(P值均<0.05),而Tb.Sp均显著低于Ovx、Ovx+run组(P值均<0.01)。Ovx+e组的周长百分率(%L.Pm)、骨小梁表面骨形成率(BFR/BS)、骨小梁总面积骨形成率(BFR/BV)、骨组织总面积骨形成率(BFR/TV)、骨小梁面积破骨细胞数(Oc.No)、骨小梁周长破骨细胞数(Oc.No/Pm)及骨矿化沉积率(MAR)均显著低于Ovx组(P值均<0.05)。Ovx+run组的%L.Pm、BFR/BV均显著低于Ovx组(P值均<0.01),而%L.Pm、BFR/BS、BFR/BV、BFR/TV、MAR、Oc.No和Oc.No/Pm均显著高于Ovx+e组(P值均<0.01)。Ovx+run+e组的%L.Pm、BFR/BS、BFR/BV、BFR/TV均显著高于Ovx+e组(P值均<0.01),而MAR、Oc.No、Oc.No/Pm均显著低于Ovx和Ovx+run组(P值均<0.001)。骨组织形态图见Ovx+run和Ovx+run+e组骨小梁排列较Ovx+e组整齐。结论雌激素及运动均能使去卵巢大鼠骨量增加并抑制骨重建的高转换状态,雌激素抑制骨吸收和提高骨量的作用较运动更强,而运动更促进骨矿化沉积及骨形成,两者配合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鼻骨及上颌骨额突骨折的CT扫描与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鼻骨及上颌骨额突外伤很容易发生骨折,常规X线平片影像重叠严重,不能很好显示鼻骨及上颌骨额突的解剖关系。我院2000年1月~2002年5月对108例鼻外伤的患者进行了CT检查,其中38例同时做了鼻轴位及冠状位扫描。现将其临床与CT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ARBX)对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作用。方法:在36只新西兰大白兔胫骨近端制备大小为0.8cm×1.2cm×1.8cm的矩形骨缺损并注入金色葡萄球茵,以构建感染性骨缺损模型.2周后再次手术清除病灶。实验分为ARBX组(植入ARBX)、RBX组(植入RBX)及对照组(不植骨),每组12只。术后12周对缺损修复情况行大体解剖学、影像学、组织学、细菌学观察。结果:ARBX组骨缺损骨皮质与髓腔组织结构接近正常,与相邻正常组织连接较佳,均无明显的骨髓炎表现,而RBX组标本外观显示骨折、死骨、脓液征象,修复新生骨增生与缺损交替存在,与相邻正常组织连接松散,髓腔可见炎症细胞和脓肿存在。ARBX组细菌计数及改良x线N0rden感染分值低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ARBX抗感染的同时可诱导成骨,是一种较理想的一期修复感染性骨缺损的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