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模型大鼠学习和记忆水平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1/04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科研中心实验室进行。取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脑卒中组、抑郁组各12只。正常组大鼠不干预,脑卒中组大鼠首先制造局灶脑缺血,抑郁组大鼠在局灶脑缺血模型基础上复制大鼠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模型。以蔗糖水消耗量进行行为学评价,以OPEN-FIELD测定直立活动和水平活动得分,以Morris水迷宫测试评价各组大鼠其学习和记忆水平。结果:3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蔗糖水消耗量:脑卒中组大鼠[(23.51±3.42)g]低于正常组[(26.13±3.80)g],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19.85±3.06)g]低于正常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10.10,P<0.01)。②水平和直立活动得分:抑郁组较脑卒中组得分显著降低[(12.25±3.60,7.08±1.73)比(26.00±6.78,15.83±4.37),P<0.01]。③Morris水迷宫学习成绩: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各组平均逃避潜伏期均显著下降,但抑郁组下降趋势较正常组和脑卒中组缓慢。第3,4天抑郁组平均逃避潜伏期[(13.78±4.45),(10.49±4.99)s]较正常组[(8.09±5.40),(6.18±2.90)s]和脑卒中组显著延长[(7.53±4.42),(7.37±2.41)s,P<0.01,P<0.05]。④Morris水迷宫记忆成绩:脑卒中组和抑郁组的  相似文献   

2.
3.
脑卒中后抑郁性障碍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景昉 《临床荟萃》2002,17(7):392-392
脑卒中后可并发各种情感障碍 ,抑郁是最常见的情绪改变。本文通过 86例脑卒中患者的评估了解抑郁性障碍的发生率及抗抑郁治疗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8年 5月至 2 0 0 0年 4月我院神经内科连续住院患者。男 4 9例 ,女 37例。年龄 34~ 84岁。经头颅 CT检查证实脑梗死 5 2例 ,脑出血 34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 ] ,并完成随访。排除昏迷、失语 ,认知功能障碍及既往有脑器质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且无肝、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垂体等器官疾病。1.2 评定方法 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患…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取脑卒中急性期住院患者90例,对其进行简易智力状态问卷,生活事件量表、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定,同时采用Astrom方法进行病灶定位。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发生率为56%(50/90),且抑郁的发生与病变部位、性格、社会因素、年龄及偏瘫方面与非抑郁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年龄≤50岁、≤60岁,性格内向不稳定者,病灶越近额极,近半年经历的生活事件越多及病后伴有偏瘫者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Morris水迷宫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障碍进行分析评价,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及记忆障碍的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04在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干细胞移植实验室及安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完成。①筛选:制作帕金森病模型之前淘汰有记忆障碍的大鼠及有旋转行为的大鼠。②模型制备: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建立6-羟多巴诱发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③检测指标: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模型1个月时及3个月时大鼠寻找平台潜伏期、游泳距离、游泳速度、120s内在各象限游泳距离占总距离百分比。 结果:共纳入实验大鼠74只,①淘汰了有记忆障碍、游泳时原地转圈及不成功模型共33只。最后纳入实验41只大鼠。帕金森病模型1个月组15只,帕金森病模型3个月组16只,对照组10只。②对照组大鼠与帕金森病模型1个月组大鼠游泳速度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帕金森病模型1个月组与3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③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游泳距离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④对照组平台象限的距离与其他象限比较差异显著(P〈0.05)。帕金森病模型1,3个月组各象限的游泳距离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表现出渐进的空间记忆能力和搜索策略的损害.与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表现的工作记忆损害相似。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后抑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近年来,虽然脑卒中的治疗方法进展很快,但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高达40%左右.脑卒中后抑郁可影响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认识脑卒中后抑郁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资料来源应用网络www.google.com,Medline检索近5年内中国医学核心期刊及国外有关脑卒中后抑郁研究的相关文献,检索词脑卒中,抑郁,发生率,相关因素.资料选择选择有关脑卒中后抑郁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等相关文献42篇,排除非随机研究原著性文献,未排除非盲法研究原著的文献.资料提炼在42篇文献中,内容有不同程度重复的有10篇,给予删除;对32篇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其中10篇选用为参考文献.资料综合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40%左右,是社会、心理、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抑郁发生的高危期为脑卒中后一两年,脑卒中后抑郁病程不一.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受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中重度抑郁可延迟神经功能恢复,脑卒中后抑郁还可导致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差,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增加痴呆的发生率.从临床观察而言,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已取得明显进展.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较高,其与多种因素有关.脑卒中后抑郁对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等会产生不良影响.积极的干预与治疗,对降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后抑郁障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影响脑卒中后康复的重要因素,探讨PSD的发生、发展及与疾病康复的关系,是临床医生和康复医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PSD的发生原因来自于诸多方面,如何消除致病因素,是提高脑卒中患者心理应激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键,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PSD)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FD)的相关性研究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2-09~2004-06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96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脑CT或MRI确诊.男107例,女89例,年龄39~78(平均64.6)岁.脑梗死125例,脑出血71例.有意识障碍、痴呆和其他脑器质性疾病,既往有精神障碍及阳性家族史者除外.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Morris水迷宫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障碍进行分析评价,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及记忆障碍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04在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干细胞移植实验室及安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完成。①筛选:制作帕金森病模型之前淘汰有记忆障碍的大鼠及有旋转行为的大鼠。②模型制备: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建立6-羟多巴诱发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③检测指标: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模型1个月时及3个月时大鼠寻找平台潜伏期、游泳距离、游泳速度、120s内在各象限游泳距离占总距离百分比。结果:共纳入实验大鼠74只,①淘汰了有记忆障碍、游泳时原地转圈及不成功模型共33只。最后纳入实验41只大鼠。帕金森病模型1个月组15只,帕金森病模型3个月组16只,对照组10只。②对照组大鼠与帕金森病模型1个月组大鼠游泳速度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帕金森病模型1个月组与3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③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游泳距离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④对照组平台象限的距离与其他象限比较差异显著(P<0.05)。帕金森病模型1,3个月组各象限的游泳距离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表现出渐进的空间记忆能力和搜索策略的损害,与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表现的工作记忆损害相似。  相似文献   

10.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卒中患者中20%~50%临床上以抑郁、焦虑不宁、睡眠不佳、悲观失望为主症,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采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可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程度,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治疗效果及对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从353例脑卒中患者中选择合并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129例,分为针灸治疗组89例,多塞平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舒神开郁、调畅气机针刺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前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总评分平均为(19.35±4.33)分,治疗后HAMD总评分平均为(11.12±5.45)分,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1.1543,P<0.01),其中临床治愈24例,显效26例,有效3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1.0%。对照组,治疗前HAMD总评分平均为(20.02±4.87)分,治疗后HAMD总评分平均为(15.63±6.79)分,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3228,P<0.01)。其中临床治愈6例,显效7例,有效1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7.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MBI,FMA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3.5999,24.2105,P<0.01;t=12.0491,8.6385,P<0.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1.1930,P<0.01)。结论针刺疗法与多塞平均能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状态且能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但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多塞平治疗组。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后抑郁及其生物电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晓钢  汤蕙  王放  杨平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556-4557
脑卒中后抑郁可影响脑卒中的治疗和预后。国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卒中后抑郁的总发生率为30%-40%,国内为34.2%左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可提高脑卒中治愈率,减少致残率,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使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根据脑卒中后抑郁的病因学研究,小脑生物电可刺激小脑顶核,使脑内传导通路激活,改善局部血流,抑制炎性反应,促进5-羟色胺生成,可减轻抑郁,恢复正常情绪,所以,小脑生物电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13.
应用老年抑郁量表和自行设计问卷对11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调查表109份,抑郁发病率为25.7%(28/109),其中担心生活不能自理者占92%,担心增加子女负担者占85%,担心医疗费用者占49%,担心疾病复发者占44%,说明适时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是提高患者心理应激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偏瘫康复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它除了导致患者肢体功能残疾外 ,部分还具有一定的精神症状 ,其中抑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情感障碍[1] ,据有关报道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 4 5 %左右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但临床医师对此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 ,本研究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选择我院 1999~ 2 0 0 1年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 ,共 70例。按住院号规定奇数到研究组 (心理干预组 ) ,偶数到对照组 ,研究组 35例 ,男 18例 ,女17例 ,平均 (5 8.5±…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任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9):1780-1781
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高的多发病和常见病,抑郁症是脑卒中后常伴发的心理疾病.国外报道,卒中后抑郁总发生率为20%~79%,但多在40%~50%[1,2],国内报道发生率为34.2%[3].为了解脑卒中后伴发抑郁情绪的相关因素,以便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指脑卒中发生以后,以情绪低落、自责自罪、兴趣减退为主的病症。其发生率多在40%~50%,与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脑卒中后病程、患者的个性、社会、家庭等有关。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电惊厥治疗。目前研究认为,积极治疗对脑卒中预后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国内外脑卒中后抑郁障碍心理治疗发展现状出发,探讨脑卒中后抑郁障碍心理治疗的有效性和意义。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7-01/2004-08的与脑卒中后抑郁及早期康复相关文献,检索词“stroke,rehabilitation,depression”,并限定文献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2-01/2004-08相关文献,检索词“脑卒中,心理治疗,抑郁”,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资料选择:就检索到110余篇文献进行筛选,选择以脑卒中抑郁障碍心理治疗为主要内容文献22多篇,排除综述类文献3篇,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5年且发表在权威杂志者优先。资料提炼:筛选到17篇相关文献,包括1124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其中6篇与神经解剖学因素和非神经因素相关,3篇与生化代谢异常因素相关,8篇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治疗相关。资料综合:脑卒中后抑郁发生除了有其神经解剖学基础外,还与遗传、心理社会因素、药物因素和局部损伤因素相关,其生化基础涉及多个神经递质系统,其中较为肯定的是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和5-羟色胺系统。一级预防性心理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可有效减少或避免抑郁症的发生。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脑卒中早期一级预防性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康复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支持性心理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及其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以2003-01/2004-08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68例为观察对象。按入院单双号分为心理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4例,所有患者行常规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包括认知矫正、消除抵触、自闭和依赖心理,放松训练及音乐疗法),每次1h,每周2次,连续9周。治疗前及治疗3,6,9周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估其抑郁障碍程度,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62例进入结果分析。①汉密顿抑郁量表得分:治疗前两组无差异,治疗后3,6,9周两组均较治疗前降低,但心理干预组效果更明显(P<0.05)。②改良Barthel指数:治疗后6,9周两组均较治疗前升高,心理干预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支持性心理干预能显著降低急性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的严重程度,并可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状态(PSD)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方法:分析符合PSD诊断的56例老年患者临床特点,并对其抗抑郁治疗前后HADM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老年PSD发生率为43.8%。老年人多次卒中、瘫痪程度重者易发生卒中后抑郁。西酞普兰治疗3个月,HADM评分有明显改善。结论:老年PSD发生率高,西酞普兰治疗PSD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卒中后抑郁状态与血浆、脑脊液单胺类递质水平的关系,采用高压液相色谱仪,测定32例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30例卒中后无抑郁状态患者及28名正常人的血浆、脑脊液单胺类递质水平,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血浆、脑脊液中单胺类递质水平多巴胺(DA)=(2.6±0.4)μmol/L,(2.0±0.3)μmo/L;去甲肾上腺素(NE)=(0.19±0.06)μmol/L,(0.14±0.06)μmol/L;5-羟色胺(5-HT)=(1.09±0.30)μmol/L,(0.60±0.12)μmol/L]低于卒中后无抑郁组[DA=(3.2±0.5)μmol/L,(2.6±0.4)μmol/L;NE=(0.31±0.12)μmol/L,(0.28±0.08)μmol/L;5-HT=(1.31±0.40)μmol/L,(1.11±0.40)μmol/L]及正常对照组[DA=(2.9±0.5)μmol/L,(2.2±0.6)μmo/L;NE=(0.27±0.70)μmol/L,(0.23±0.08)μmol/L;5-HT=(1.19±0.30)μmol/L,(0.88±0.07)μmol/L],而大脑左侧及前部卒中患者的血浆、脑脊液中单胺类递质水平低于其它卒中部位患者(P<0.05),脑脊液单胺类递质水平与抑郁程度呈负相关(P<0.05)。提示: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与血浆、脑脊液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