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建立兔VX2肝癌模型,探讨其化疗栓塞治疗前后CT灌注特征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选择60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动物。采用注射法将VX2瘤块接种于兔肝左叶。种植14天后随机分成对照组(n=30)和化疗栓塞组(n=30)。分别对两组动物作CT灌注成像检查及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病理标本的MVD、VEGF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T灌注参数与MVD及VEGF表达程度呈正相关;化疗栓塞治疗组灌注参数、MVD及VEGF表达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CT灌注成像特征可间接反映肿瘤血管生成,判断化疗栓塞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索对肝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方法经皮穿刺瘤块推送法建立VX2肝癌模型。将建模成功的60只荷瘤兔随机分为3组:G1组接种后第2l天行TACE,术后每天静脉推注生理盐水,连续7d;(32组接种后第2l天行TACE,术后每天静脉推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连续7d。G3组接种后第21天行肝动脉造影,术后每天静脉推注生理盐水,连续7d。比较各组干预后体积与干预前体积之比(V2/V1)、肿瘤转移率、微血管密度(MVD)的差异。结果13只瘤兔因干预后7d之内死亡而被剔除,各组完成所有指标观察的瘤兔只数:14,15,18。各组平均V2/V1:1.216±0.304,1.211±O.314,4.723±1.562,单因素方差分析示差异有显著性(P=0.000),LSD法两两比较,G3组与Gl组、G3组与G2组差异有显著性,而G2组与GI组差异无显著性。各组转移率分别为:78.57%,33.33%,77.78%,卡方检验示差异有显著性(P=0.012),卡方分割示G2组与Gl组、G2组与G3组差异有显著性,而Gl组与G3组差异无显著性。各组平均MVD:75.2.4-11.0,21.7±10.1.61.34-12-3,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00),LSD法两两比较各组差异皆有显著性(P〈0.01)。结论TACE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肝癌对肿瘤生长的抑制并不优于单纯TACE,但可抑制血管新生,抑制肿瘤转移。  相似文献   

3.
兔VX2肝癌模型制作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合适的兔VX2肝癌动物模型,并与常规种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30只新西兰实验兔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0只。三组实验动物在CT引导下,第1组采用瘤细胞悬液注射法,第2组采用瘤组织块悬液注射法,第3组(改进组)采用经皮瘤组织块注射法进行种植。种植后2周行CT扫描。结果三组种植成功率分别为30%、50%和90%,第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孤立肿瘤成功率为分别为10%、20%和80%,第1、3组间和第2、3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异位种植发生率分别为33%、20%和0。结论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瘤组织块直接种植法成功率高,特别具有孤立肿瘤的发生率高、异位种植发生率低、动物损伤小等优点,是一项非常适用的免肝癌模型种植方法。  相似文献   

4.
兔VX2肝癌模型的影像学表现和栓塞技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建立兔VX2肝癌模型,探讨其影像学表现和介入栓塞技术。方法将VX2瘤组织块种植于30只新西兰大白兔肝左叶,建立兔肝癌模型。行DSA前,将种植成功的兔子进行CT、MR检查,不同剂量碘油栓塞术后CT复查并观察各组生存情况。结果经剖腹探查证实肝脏种植成功24只(成功率80%,24/30);肝种植两周后CT平扫肿瘤多呈等或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为边缘环状强化;MRI上肿瘤实质部分T1WI与T2WI分别表现为均匀低信号和稍高信号,DWI上瘤灶呈明显高信号,境界清晰,坏死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影。DSA肝实质期可见肿瘤染色,栓塞时可见碘油在肿瘤部位充填、沉积,术后CT均能见瘤区有高密度碘油沉积,大部分为瘤周沉积。根据体重和超选择情况确定栓塞碘油剂量效果较好。结论兔肝VX2肿瘤模型的建立与复制成功率高。CT、MR和DSA有利于荷瘤兔的监测和筛选。暴露股动脉穿刺和用微导管超选择,可对肝脏荷瘤兔进行有效的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和栓塞。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兔VX2肝癌模型应用索拉非尼前后的CT灌注参数与组织学进行研究,探索应用CT灌注成像这种影像学手段来监测肿瘤生长的可行性,同时为评价索拉非尼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效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2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开腹瘤块包埋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2只建模后处死作为病理对照,其余10只于种瘤后第14d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对比肿瘤区与非肿瘤区肝脏的肝血流量(HBF)、肝血容积(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分数(HAF)的参数值。然后经口给予索拉非尼(20mg/kg/d)7d,种瘤后第21d再次行CT检查,两次扫描肿瘤区所获得的参数值进行比较。检查完成后处死实验兔,进行病理与细胞凋亡(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2只兔均接种成功。种瘤后第14d肿瘤区HBF、HBV、PS、HAF增高,与非肿瘤区肝组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肿瘤区MTT降低,与非肿瘤区肝组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次扫描肿瘤区所获得的参数HBF、PS、HAF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HBV、MTT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aspase-3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较好地评价兔VX2肝癌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合了组织学的研究则可以更加明确索拉非尼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兔VX2肝癌模型无水乙醇介入治疗后复发的早期CT灌注参数改变。方法 将20只日本长耳大白兔分两组,每组10只,进行肝移植瘤种植。第1组接种VX2移植瘤后2周进行CT灌注成像后处死,进行组织学检查;第2组接种2周后进行无水乙醇介入治疗,且CT灌注扫描动态监测2个月。将采集的灌注参数 与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对照。统计学处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HBF、PS、HAP、HAF与微血管密度(MVD)均呈正相关(P均<0.05),HBV、MTT与MVD无相关性。介入治疗后第3天,肿瘤边缘PS、HAP增高(P均<0.01),4周时HBF、HBV、PS、HAF、HAP较前及治疗后3天减低(P均<0.01),6周时HBF、HBV、PS、HAF、HAP较4周时增高(P均<0.01),8周较6周时HBF、HBV、PS、HAP增高(P均<0.05)。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够在显示VX2肝癌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同时提供精细的解剖图像,对灌注过程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从而评价肝肿瘤生长及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7.
门静脉阻断兔肝VX2移植瘤的CT灌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评价门静脉阻断兔肝VX2移植瘤后血流变化的价值。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门静脉阻断后即刻移植瘤体组(A组)、移植瘤体生长3周后门静脉阻断组(B组)、阴性对照组(C组)、移植瘤体未行门静脉阻断的阳性对照组(D组)各10只。经CT灌注扫描后应用去卷积模式自动计算出肝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分数(HAF)等CT灌注参数。结果实验A组BF、BV、MTT和PS值均较对照C组低,BF值:(1.40±0.70)ml/(100 g.min)比(133.21±14.42)ml/(100 g.min)(P<0.01);BV值:(0.33±0.17)ml/100 g比(28.77±3.32)ml/100 g(P<0.01);MTT值:(4.33±1.41)s比(11.67±0.58)s(P<0.01);PS值:(0.15±0.18)ml/(100 g.min)比(22.10±4.39)ml/(100 g.min)(P<0.01)。但实验A组的HAF值较对照C组明显增高:(0.99±0.03)比(0.25±0.06)(P<0.01)。实验B组的BF、BV、MTT和PS值较对照D组降低,而HAF值则明显增高(P<0.01)。结论CT灌注成像可无创直观形象地评价门静脉阻断后兔肝VX2移植瘤的灌注特点。  相似文献   

8.
兔VX2肝癌改良模型的建立及螺旋CT评价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块注射法制作兔VX2肝癌模型,并与开腹组织块种植法进行比较.方法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成2组,12只/组,分别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瘤组织块及开腹瘤组织块接种的方式种植于肝脏.肿瘤种植后14天,CT平扫及增强扫描与病理组织学结合评价肿瘤接种成功率及生长情况.结果肿瘤接种成功率两组均为91.7%.肿瘤最大直径穿刺组和开腹组分别为(1.04±0.12)cm和(1.09士0.14)cm,两种方法无统计学差异.肿瘤种植后发生感染率及肿瘤坏死率,开腹种植组(感染率:45.5%;坏死率:72.7%)明显高于经皮穿刺组(感染率:0;坏死率:27.3%),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瘤组织块建立兔VX2肝癌模型具有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动物损伤小、肿瘤坏死率低等特点,为肝癌临床治疗和相关基础研究提供成熟的大型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动脉内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PHC)前后CT灌注参数变化.方法 选取PHC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TACE,观察组给予动脉内恩度联合TACE术,观察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CT灌注参数变化.结果 2组间客观缓解率(RR)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临床受益率(CB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血流量(BF)、肝动脉灌注值(ALP)、肝脏灌注指数(HPI)参数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动脉内恩度联合TACE术治疗PHC患者能显著提高CBR,不良反应未见显著增加,且CT灌注参数变化显著优于单纯TACE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评价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方法:10只体重1.6~1.8kg的新西兰大白兔,在其大腿近段注射VX2肿瘤组织悬液0.2ml,利用GE lightspeedTM 4.X MSCT扫描仪于肿瘤组织接种后第14天行CT平扫和灌注扫描,扫描图像经AW4.0工作站处理,计算并分析灌注图像和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随后将荷瘤兔处死并取出肿瘤,用10%福尔马林固定,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组织的结构特点。结果:所有兔大腿VX2肿瘤组织的BF、BV、PS值明显高于正常肌肉组织(P<0.001),而MTT值则明显低于正常肌肉组织(P<0.001)。结论:MSCT灌注成像是一种准确且相对简捷的定量评估肿瘤性病变血流灌注状态的功能成像方法,它可以为肿瘤治疗方案的制定、治疗后的疗效监测以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液态氟碳纳米粒增强CT成像在兔VX2 肝癌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液态氟碳纳米粒增强CT成像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及相关机制.方法 建立兔VX2肝癌模型,制备液态氟碳纳米粒,于肿瘤种植后18天对荷瘤兔进行CT平扫及在不同时间(即刻、1 h、3 h、6 h、24 h、48 h)进行液态氟碳纳米粒增强扫描.取兔肝实质及肿瘤组织进行Kupffer 细胞免疫组化检测及冰冻切片.结果 液态氟碳纳米粒对比剂注射后不同时间点肝实质均明显强化,肝实质与瘤灶的相对影像密度比显著增加.病理检测显示正常肝实质内 Kupffer 细胞吞噬大量液态氟碳纳米粒,而瘤灶内因缺乏Kupffer细胞无纳米粒的聚集.结论 液态氟碳纳米粒可以作为肝网状内皮系统特异性对比剂,实现肝实质的被动靶向强化,对肝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DWI观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血管生成抑制剂内皮抑素(ES)对兔VX2肝移植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兔VX2肝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TACE组和抗血管生成组,分别给予不同治疗.DWI观察治疗前后肿瘤的磁共振信号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变化情况,b值选择350、550和1000 s/mm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PCNA的表达.结果 肿瘤的接种成功率为100%,两周后可监测到肿瘤.b值为350、550和1000 s/mm2时,与对照组相比,TACE组和抗血管生成组术后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350和550 s/mm2时,TACE组和抗血管生成组术后ADC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组、抗血管生成组和对照组瘤灶PCNA增值指数PI分别为0.69±0.11,0.41±0.07和0.72±0.1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NA对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显著影响,TACE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13.
两种兔肝VX2模型建立方法的比较及对介入治疗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两种兔肝VX2模型建立方法的差异,并探讨其对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经皮消融治疗实验的意义。方法:40只家兔分成A、B两组,每组20只,A组行开腹后肝穿刺瘤组织块悬液注入法,B组行开腹后肝组织内包埋法。2周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肝脏及腹腔情况,后处死家兔观察肝脏肿瘤生长情况及腹腔转移情况,并取肿瘤组织行HE染色确定是否为肿瘤组织。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结果:A、B两组家兔术中出血情况及接种用时情况无明显差异;接种2周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A组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11例,B组发现19例,肝脏病变发现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处死家兔后,家兔仅肝脏种植部位有肿瘤灶生长A组10例,B组16例,B组明显高于A组(P〈0.05)。肝脏成功种植A组17例,B组19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开腹后肝组织内瘤组织块包埋与瘤组织块悬液注入法相比,接种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前者肝内外转移灶少于后者,较适合TACE和经皮超声消融治疗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兔肝VX2移植瘤所引起的肝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对1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在其接种VX2肿瘤前、后不同时间行肝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对比肝血流量(HBF)、血容积(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I)的变化规律.结果肿瘤边缘区与非肿瘤区比较:除MTT值降低以外(P<0.01),其他各灌注值如HBF、HBV、HAI、PS均增高(P<0.01).这些变化在接种后5~9天开始产生,随肿瘤生长,各灌注值均有改变,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肝VX2瘤移植前后可引起肝血流动力学改变,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以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生理学特性.  相似文献   

15.
兔肝VX2肿瘤射频消融术后增强CT表现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RFA)后兔肝VX2肿瘤炎性带及局部肿瘤进展(LTP)的增强CT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 建立兔肝VX2肿瘤RFA动物模型,于RFA后1(A组)、3(B组)、7(C组)、14天(D组)行增强CT及病理检查,观察不同时期炎性带及LTP的CT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 炎性带强化于RFA后第3、7天达到高峰,第14天明显减低;动脉期LTP表现为消融灶旁新月状、结节状异常强化影;延迟期D组炎性带CT值较LTP减低(P<0.05)。结论 兔肝VX2肿瘤RFA术后增强CT表现与病理表现一致,能准确反映RFA术后不同时期炎性带和LTP的血供特点及变化;RFA术后早期炎性带与LTP的增强CT表现存在重叠,RFA术后CT增强随访宜在炎症消退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