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垂体腺瘤是起源于鞍区的垂体前叶原始细胞肿瘤,发病率较高,仅此于胶质瘤和脑膜瘤,根据分类标准不同,可以分为垂体微腺瘤、垂体大腺瘤以及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垂体腺瘤,而垂体大腺瘤和功能性垂体腺瘤往往会产生临床症状,需要对肿瘤进行手术干预。目前大多数经蝶窦的神经内镜技术可以完整切除肿瘤,但部分质地硬的肿瘤容易残留引起术后复发,因此在术前垂体腺瘤精准评估可以更好的帮助临床。本文旨在总结近年垂体大腺瘤质地术前影像学预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蝶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临床综合疗效、手术技巧、新技术应用等.方法 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经蝶显微手术治疗的287例鞍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内分泌及病理检查结果、肿瘤切除率、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 肿瘤全切72.8%,次全切25.4%,部分切除1.8%,其中Wilson Ⅰ级、Ⅱ级的肿瘤全切率高;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及内分泌功能有显著改善.结论 经蝶入路手术是治疗垂体腺瘤的首选方法,内窥镜和(或)神经导航辅助能提高肿瘤全切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次经蝶入路手术治疗向鞍上生长的垂体无功能巨腺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资料齐全的68例向鞍上生长的垂体无功能巨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肿瘤的手术处理,术后肿瘤的残余情况及相应的处理措施。结果 68例患者首次手术均采取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术后第1天MR I复查,一期手术鞍上扩展肿瘤全切者20例(20.6%),存在鞍上残余肿瘤者48例(79.4%)。术后3个月复查,残余肿瘤21例下降至鞍窝底,8例下降至鞍窝内,3例下降至垂体柄水平和鞍窝入口处(下降率为66.7%),均采用再次经蝶手术切除(下降后残余肿瘤的全切除率为96.9%);1例患者肿瘤虽然下降,但仍伴有鞍上扩展的残余肿瘤,采用开颅切除术。其余的16例有残余肿瘤的患者,由于术后MR I显示残余肿瘤小,采取持续临床观察,其中2例视力改善不明显者辅以伽马刀治疗。本组共32例接受了分期经蝶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后无脑脊液漏、脑膜炎、视力恶化发生;有2例术后常规CT检查中观察到鞍隔上少量出血,但不需手术处理。结论向鞍上生长的垂体无功能巨腺瘤宜采用分期经蝶手术切除治疗,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垂体无功能巨腺瘤向鞍上生长的方式应该是膨胀推挤性生长,而非侵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尿崩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治疗的8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3d内出现尿崩症63例,为尿崩症组;未出现尿崩症26例,为非尿崩症组。比较两组患者肿瘤直径、肿瘤生长方式、肿瘤Knosp分级、MRI参数(手术前后肿瘤腔上下径变化值、手术前后垂体到鞍底距离变化值)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发生尿崩症的影响因素。结果尿崩症组肿瘤直径>3cm、肿瘤鞍上生长、肿瘤Knosp分级3~4级、术前视力障碍、术中脑脊液漏、术后未切除假包膜的比例以及手术前后肿瘤腔上下径变化值、手术前后垂体到鞍底距离变化值均明显高于非尿崩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前后肿瘤腔上下径变化值(OR=0.497)、手术前后垂体到鞍底距离变化值(OR=2.886)是患者术后发生尿崩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手术前后肿瘤腔上下径变化值、手术前后垂体到鞍底距离变化值是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发生尿崩症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的MRI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MRI检查对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的鉴别诊断,有助于临床采取正确治疗方法。方法经MRI检查和手术证实的垂体腺瘤患者45例,鞍区脑膜瘤5例,分析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的信号特点、生长范围及生长方式。结果垂体腺瘤组中32例肿瘤突破鞍隔向鞍上生长,其中21例视交叉受累;26例向下破坏鞍底进入蝶窦;17例向一侧或两侧侵犯鞍旁和海绵窦,推压或包裹颈内动脉。鞍区脑膜瘤组中鞍隔脑膜瘤2例,鞍旁脑膜瘤3例。结论MRI能鉴别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对临床确定正确的手术入路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男性垂体泌乳素腺瘤手术疗效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4例男性垂体泌乳素腺瘤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血清泌乳素水平150~204 952 ng/ml,肿瘤最大径6~70 mm,大腺瘤152例(82.6%),鞍上生长伴视交叉上抬(40.7%)为主;手术全切149例,术后即刻泌乳素水平较前下降182例(98.4%),术后初始完全缓解57例(31.0%),复发26例,复发率45.6%。肿瘤越大,手术全切的比例越小(P<0.05)。Ki-67指数越高,复发率越高(P<0.001),鞍内生长与其他生长方式相比,复发率显著降低(P<0.001)。术前血清泌乳素水平与手术切除程度无相关性(P=0.306)。结论术前肿瘤大小可预测手术切除程度,微腺瘤、鞍内生长、Ki-67指数≤3是泌乳素腺瘤预后良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联合神经导航辅助下经鼻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1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神经内镜联合神经导航辅助下经鼻腔蝶窦入路手术的60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激素改善、肿瘤切除率及并发症等相关情况.结果 60例患者中,肿瘤完全切除47例(78.33%),次全切除6例(10.00%),大部切除6例(10.00%),部分切除1例(1.67%).共55例(91.67%)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分泌型腺瘤共有12例(20.00%),其术后功能性激素水平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共13例(21.67%).其中,7例(11.67%)出现尿崩症,4例(6.67%)脑脊液鼻漏,1例(1.67%)鞍上池出血,1例(1.67%)新发垂体功能低下.随访3个月~3年,2例(3.33%)复发,无死亡病例.结论 神经内镜联合神经导航辅助下经鼻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手术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垂体腺瘤治疗的手术入路及疗效。方法将35例老年垂体腺瘤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手术入路选择、治疗效果和随访情况。结果肿瘤总体全切率82.86%(29/35),其中经单鼻孔-蝶窦入路组肿瘤全切率为80.95%(17/21),经颅入路组肿瘤全切率为85.71%(12/14)。随访6~24个月,3例经蝶入路患者肿瘤复发,再次行经颅入路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治疗垂体腺瘤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肿瘤位于鞍内、鞍上或向蝶窦生长的大部分老年患者。经双额底入路肿瘤全切率高,适用于肿瘤主要向鞍上及鞍旁生长的大型侵袭性肿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垂体脓肿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4例垂体脓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诊断、治疗。结果4例中术前诊断为垂体脓肿2例,误诊为垂体腺瘤2例。4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垂体脓肿,术后均予抗生素治疗,无脓肿复发。结论垂体脓肿的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与垂体腺瘤等其它鞍区肿瘤不易鉴别,易误诊。早期诊断、积极手术、术后应用抗生素,可治愈垂体脓肿。  相似文献   

10.
鞍区包含脑垂体这一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特殊结构,鞍区肿瘤常表现出内分泌系统异常的症状,临床表现多样而复杂,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鞍区肿瘤主要包括垂体腺瘤、颅咽管瘤、生殖细胞瘤、脑膜瘤,炎症与鞍区肿瘤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一定进展。白细胞介素(IL)6与垂体腺瘤细胞增殖有关,并可促进垂体生长激素瘤和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释放相关激素。颅咽管瘤中同样可见IL-6高表达。核因子κB在垂体腺瘤中表达水平升高。体外实验表明,环加氧酶抑制剂可抑制垂体腺瘤和脑膜瘤的增长。炎性细胞与颅咽管瘤、脑膜瘤、生殖细胞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相关。有关炎症与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研究较少,但与之类似的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表明ILs和炎性细胞起重要作用。未来仍需更多体内试验来进一步探究炎症网络与鞍区肿瘤形成的具体作用模式,从而能研制出针对炎症过程的肿瘤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垂体腺瘤侵袭组与非侵袭组之间垂体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gene,PTTG)、细胞增生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来探讨它们和垂体腺瘤侵袭性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垂体腺瘤侵袭性判定及预后评估提供可能的生物学指标。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临床资料完整、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垂体腺瘤的肿瘤标本65例,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用实时定量反转录PCR(RT-PCR)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PTTG、PCNA、bFGF 3者mRNA表达水平,3者间两两比较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侵袭组与非侵袭组之间PTTG和PC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FGF的表达在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TG和bF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26,P=0.038)。结论 PTTG和PCNA和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有密切关系,可能作为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的重要标志物;PTTG和bFGF的互相诱导表达可能促进了人垂体腺瘤的形成、发展,并参与侵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经蝶手术的疗效和分析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资料完整经蝶手术治疗的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大小、术前生长激素水平、侵袭性等进行分类。随访术后激素水平、影像学检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进行经蝶手术后总缓解率为72.6%,Ⅰ级缓解率为84.2%,Ⅱ级为82.6%,Ⅲ级为64.7%,Ⅳ级为14.4%。Knosp 0、1、2、3、4级术后患者缓解率分别为89.7%、80.6%、66.7%、45.5%、0.0%。结论患者术前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30μg/L、肿瘤侵袭度>Ⅱ级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随肿瘤发展对患者颈内动脉包裹程度增加,术后缓解率显著下降。生长激素腺瘤患者缓解率和肿瘤大小、侵袭性、术前GH水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松果体区成熟畸胎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自1998年2月至2008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儿童松果体区成熟畸胎瘤44例,分析其诊断特点及治疗过程。结果诊断正确率70.5%。38例合并脑积水患者术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显微镜下松果体区成熟畸胎瘤全切除34例,近全切10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松果体区肿瘤种类复杂,但患者性别、Parinaud综合征、影像上不均质表现及CT的钙化表现等特点有助于成熟畸胎瘤的诊断。术前治疗脑积水对保证手术安全有益,但具体治疗方案有争议。手术入路需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不同时相血小板膜糖蛋白(G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定量流式细胞仪测定10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0例、腔隙性脑梗死49例及脑血栓形成39例)和3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Ⅲa(CD61)、GPⅠb(CD42b)、GPⅠa(CD49b)在病程不同时相〔(急性期(≤3d)、发病1周、2周及恢复期〕的表达。同时采用E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其与GP的相关性。结果脑血栓形成的急性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急性期和发病后1周,GPⅢ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此两种疾病状态急性期均存在GPⅠb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隙性脑梗死各期均未发现GPⅢa的明显表达。在病变恢复期,脑血栓形成中GPⅠa的表达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P<0.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急性期GPⅠa表达略升高,恢复期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ESS评分与GPⅠb的表达呈正相关(r=0.233,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GPⅢa、GPⅠb及GPⅠa两两之间均有相关关系。结论脑血栓形成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急性期均有GPⅢa和GPⅠb的明显活化,前者恢复期GPⅠa表达亦显著增加。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改变可能反映血栓前状态,可作为一种有效评估某些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展及预后的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及血管瘤型脑膜瘤的超微结构进行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和6例血管瘤型脑膜瘤的手术活检标本进行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其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特点。结果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的瘤细胞为梭形或多边形并围绕血管呈灶状或非典型的旋涡状分布,在细胞游离的一侧可见不连续的基底膜,细胞膜表面可见少量吞饮小泡及致密斑。血管瘤型脑膜瘤细胞为梭形或不规则形,呈旋涡状分布在血管周围,其细胞突起细长并呈指状相互交织,胞质内可见中间丝,相邻胞膜之间有明显的桥粒连接,肿瘤间质内有大量血管结构。结论血管外膜细胞瘤是与中胚叶相关的恶性肿瘤,而血管瘤型脑膜瘤是来源于蛛网膜上皮细胞的良性肿瘤,两者的组织学来源及超微结构特点有本质的区别。电镜检查可以对血管外膜细胞瘤及血管瘤型脑膜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肾脏占位病变的超声造影特点。方法对照病理诊断结果分析76例肾脏占位病变Sono Vue超声造影特征。结果肾恶性肿瘤62例,良性肿瘤14例。肾恶性肿瘤超声造影剂的充盈和消退呈多样性,以同步增强和快增强多见,造影剂的快速消退和缓慢消退之间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典型的表现是整个病灶弥漫增强,轮廓边界清晰,呈"亮球"征(95.2%),并多有假包膜(87.1%)。肾错构瘤表现为无假包膜的不均匀增强,而肾囊肿始终无增强。结论超声造影有助于肾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胶质瘤组织中,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 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和错配修复基因mutLhomolog1(Homo sapiens,hMLH1)的甲基化及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在胶质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方法检测了78例胶质瘤患者组织中MGMT和hMLH1的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蛋白表达水平。结果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43例(55.1%),hMLH1启动子区甲基化32例(41.0%)。MGMT与hMLH1在胶质瘤中表达的阳性细胞百分比的中位数分别为15.9%和84.6%。两种基因的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蛋白表达的阳性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且均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无关。结论胶质瘤细胞中同属于DNA修复系统的MGMT蛋白表达率远低于hMLH1表达率,这提示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与DNA修复系统紊乱有关的一些独特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临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升高的情况下,特别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在4μg/L至10μg/L时,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很难,本实验对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的尿液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图谱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较全面的分析其成分,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用丙酮沉淀蛋白的方法对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尿液中的蛋白质进行浓缩,再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蛋白质样品,CANON G9照相获取图像,PDQuest2D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背景消减、斑点检测、匹配、斑点位置重复性的系统分析,寻找差异表达蛋白质。在此基础上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IDI-TOF)进行肽指纹图谱鉴定,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通过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和健康对照尿液双向凝胶电泳图的对比分析,获得前列腺增生差异蛋白质点,选取其中20个做质谱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最终分离鉴定出血清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前体等17种有效蛋白。结论通过实验条件的优化,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前列腺增生患者尿液蛋白质的组成成分是可行的,为研究前列腺增生患者尿液检测特异标志物提供了基础资料,为今后鉴别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提供了有益的依据,同时也为解决临床误诊难题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方法检测乳腺癌HER-2/neu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FISH法对2008年1月至2008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33例女性新发乳腺癌患者进行HER-2/neu基因检测,分析基因表达程度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比较基因和免疫组化(IHC)法蛋白表达的差别。结果33位受试者中HER-2/neu基因过表达率为39.4%,其过表达与肿瘤大小、绝经与否、临床分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基因在有腋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ER阴性组高于ER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R阴性组与阳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53基因阳性组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HER-2/neu基因过表达者11例为免疫组化HER-2蛋白强阳性病例;2例为中度阳性病例。结论FISH技术可稳定检测乳腺癌中HER-2/neu基因的表达程度,其过表达与绝经与否、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无关,与腋淋巴结转移和P53基因表达成正相关,与ER呈密切负相关。HER-2蛋白高强度表达(3+)与基因扩增有极好的一致性,而中等强度表达(2+)必须进一步行FISH法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比研究胎盘绒毛膜血管瘤超声声像与其他胎盘肿瘤超声声像,探讨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特殊类型的超声征象特点,提高产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诊断的20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病例资料,研究产前二维、三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与彩色血流特点,结合病理特点,同时与其他胎盘肿瘤超声声像相鉴别,总结出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特殊类型的超声征象特点。结果 20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中,10例(50%)为常见超声特征表现(胎盘实质内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实性低回声或中等回声,回声低于胎盘,瘤体内见丰富血流信号),6例(30%)呈现出特殊的超声声像(胎盘实质内边界清晰范围较小的实性低回声内仅见1条粗大的血流信号),4例(20%)胎盘绒毛膜血管瘤误诊。结论 常见的胎盘绒毛膜血管瘤超声声像易发现、易诊断,可是在以往的实际工作中仍易漏诊、误诊。本次研究发现并总结出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特殊类型的超声声像特点,可提高临床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