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波  章稼  林清 《实用全科医学》2010,8(11):1465-1466
目的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 ,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注重以职业需要为主线,强调职业素质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通过对近三届毕业生职业岗位群分析,进行广泛社会调研,召开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会议,及时把握岗位对毕业生的基本素质、职业能力要求。在课程设置上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以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目的 ,改革传统的三段式课程设置,将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训实习课程。采取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坚持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并根据能力标准采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考核评价,逐步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
肖波  郭慧  邓婕  王琼 《中华全科医学》2012,(4):643-644,656
进入21世纪后,国内康复医学发展迅猛,康复治疗师的社会需求与日俱增,如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康复医学的发展提供人员保障,是康复医学教育者面临的严峻考验。本文笔者结合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通过对近3年毕业生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明确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邀请岗位一线治疗师,进行本专业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构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并按职业岗位工作流程来组织实践课程教学活动,采用"边学边练、讲练结合、学做合一、理实一体"教学方式,并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让学生在仿真的实训环境下按照职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规范、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根据药物制剂职业、岗位(群)。从开发工作任务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确定和教学实施4方面阐述药物制荆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即通过结合理论与实践,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之间的相关性,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4.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以职业需要为主线,强调职业素质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通过分析制药设备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能力、方法 能力、社会能力,确定相关课程.在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李亚兰  郎宾  赵婷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7):100-101
临床技能培训是高职助产专业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按照助产职业岗位能力需求,高职助产专业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包括三大部分,即助产能力、基础护理能力、孕产妇保健能力.明确岗位能力,以助产岗位工作项目为主践确定课程结构;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中心确定课程内容;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组织教学,重视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龙全江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7(11):1501-1502
目的:确定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课程特色。方法:分析专业核心课程的概念,在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理念指导下,结合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内涵、工作过程及专业就业岗位调研分析核心岗位群。结果:确定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实用中药、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化学技术、中药材加工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制剂分析技术等7门。结论: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中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应以3∶4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创新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7.
目的:确定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课程特色。方法:分析专业核心课程的概念,在"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理念指导下,结合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内涵、工作过程及专业就业岗位调研分析核心岗位群。结果:确定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实用中药、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化学技术、中药材加工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制剂分析技术等7门。结论: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中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应以3∶4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创新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8.
高职护理专业"1+5+1"岗课对接的专业课程教学设计即"一核心、五个面、一接轨相结合"。"一核心"指课程教学以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为核心;"五个面"指课程教学围绕核心,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职业防护、行为举止5个方面与岗位工作相结合;"一接轨"指课程教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接轨。通过岗课对接的课程教学设计,突出学生岗位工作能力培养,达到毕业即可就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金  张景云 《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0):143-144
以明确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为起点,专任教师与行业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岗位及工作过程,归纳出实际工作过程,根据典型工作过程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将归纳出的职业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大专业,分科化”开放式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0.
摘要:在岗位需求与分析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根据主要就业岗位及其典型工作任务确立岗位核心能力,再依据岗位核心能力逆向推理出学生必须学习的核心课程,构建基于岗位棱心能力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公共卫生服务的领域逐渐向基层延伸,迫切需要培养一批留得下、用得上的实用型基层公共卫生技术人才。文章以基层公共卫生岗位工作任务导向为原则,采取从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倒推研究的方法,在分析人才培养的层次、岗位任务、培养规格的基础上,提出基层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医院药学方向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学科本位特征明显,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岗位(群)对人才需求等问题,以岗位(群)工作任务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课程结构。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课程实施,不仅为学生迈向成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而且也符合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职业岗位适应能力,突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明确医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定位,分析课程特点和教学存在的问题,介绍面向岗位胜任能力的课程改革思路,阐述以主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核心能力分析为基础的课程内容设计以及教学实践,为相关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药学专业职业岗位(群)任务和职业资格标准,按照针对性、系统性、优化性、独立性、一体化原则及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基础能力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5.
高职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程的作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介绍基本理论,为后续职业岗位技能学习服务;二是拓展基础知识,拓宽学生就业面。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应基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以此确定教学内容,再进行教材编写,体现高职教材建设的特色和创新之处。笔者根据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口腔疾病概论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阐述教材建设的具体实施与后续规划。  相似文献   

16.
课程组在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贵州省省级骨干专业建设期间,围绕姜大源教授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思路",对本课程设计结构、教学实施、实施保障进行探索实施。通过实施拉近课程教学过程与PT岗位工作的距离,提升学生的岗位认知及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7.
药理学是高职药学专业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我们根据药学服务岗位需求,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岗位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职高专药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促进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法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体系。通过前期调研规范设计专家咨询表,应用德尔菲法咨询专家并进行相应统计分析,获得核心能力指标及课程优化结果。结果经过两轮专家咨询,获得协调管理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五大类别共26个细目的核心能力,优化设置高职药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共4个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选修课程。结论构建的高职药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突出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特色,体现药品生产一线岗位特点,可从根本上解决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课程是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岗位能力核心课程,它是依据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基于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治疗一线岗位所需职业能力,按照"校企合作、理实一体"的课程建设思路,由行业专家和一线教师在长期医教合作过程中,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临床传统康复岗位真实工作过程为依据,参照康复相关资格考试标准,形成以项目任务为引领,以理实一体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改革实践中,逐渐形成"三段四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20.
结合当前"健康中国"战略背景,通过建立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指标,为高校创新卫生管理人才培养和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拟定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素养指标框架,对31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得到最终的职业素养指标以及各级权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素养主要涵盖四个维度,即以培养一般管理能力为核心的职业通识技能、以培养持续学习能力为主的职业专业技能、以培养团队合作和自我管理等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修养。其中,职业道德修养的权重值最高为0.3068,而职业专业技能的权重值最低为0.2120。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人才既要注重一般管理能力,又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时效性和实践性,在培养持续学习能力的同时应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因此,应以管理课程群为核心的综合性课程群辅助多种教学模式教授,并建立职业道德长期培养模式,推进医药卫生行业职业化管理人才储备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