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并比较密闭式吸痰管和开放式吸痰管在ICU机械通气治疗中对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对照组采用一次性吸痰包开放式吸痰的方法,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吸痰前与吸痰后血氧饱和度(Sp O2)、心率(HR)、吸痰时间、耗材费用、有无痰液外喷、气道黏膜损伤、人工气道阻塞及呼吸机相关肺炎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呼吸道感染率、Sp O2下降、吸痰时间、有痰液外喷及吸痰耗材费用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对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操作简单安全,能降低感染发生率,无痰液外喷,减少吸痰过程中SPO2下降,缩短吸痰时间,降低吸痰费用,可作为机械通气吸痰首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吸痰是借助机械装置的负压来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气体交换的一种方法[1]。常规吸痰方式为开放式吸痰,需要断开与呼吸机的连接,不能维持有效的通气和氧合,增加交叉感染机会,而密闭式吸痰时操作者不直接接触吸痰管,气道与外界不相通,不需脱开呼吸机或停止机械通气,有效降低了吸痰过程中患者肺容量的损失,维持患者吸痰过程中的氧合和相对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操作简便、迅捷、安全。两种方式截然不同,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3~2014年,收住我院ICU机械通气患者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5~90岁。机械通气时间最长64天,最短4天,其中昏迷40例,神志清楚10例。 相似文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3~2014年,收住我院ICU机械通气患者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5~90岁。机械通气时间最长64天,最短4天,其中昏迷40例,神志清楚10例。 相似文献
3.
张贺玲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4):266-267
目的: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使用密闭式吸痰的优势,总结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5月期间住院治疗的机械通气新生儿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密闭式吸痰,对照组给予开放性吸痰,比较吸痰后新生儿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吸痰后对照组心率明显上升,血氧饱和度显著下降,而观察组则相对稳定,对照组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达46.2%远高于观察组的23.1%,颅内出血发生率为36.9%高于观察组的16.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使用密闭式吸痰,安全有效,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熟练掌握机械通气患者正确的吸痰方法,提高吸痰成功率。方法 根据患者痰液性状、位置、体位变化、血氧饱和度监测值及气道压力变化。采取相应的吸痰方法。结果 有效减少因吸痰操作不当引起的多种并发症。结论 安全吸痰是保持呼吸通畅、确保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有效、安全的吸痰深度。方法将120例肺部感染、气道分泌物量在中量以上、给予密闭式吸痰患者分成A、B、C三组,各40例。A组为浅部吸痰法,即将密闭式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的长度短1cm;B组为深部吸痰法,即将密闭式吸痰管插入气管,当感觉到有阻力时,再上提1cm;C组为标准吸痰法,即密闭式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口后再延长1cm,观察比较三组吸痰前后吸痰有效性指标及安全性指标。结果 B、C组吸痰前后有效性指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吸痰前后安全性指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吸痰法可有效清除气道分泌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引发的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气管内吸痰适宜方式。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机械通气的新生儿共1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6例,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对照组78例,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观察两组在每次吸痰前、后新生儿心率、平均动脉压(MAP)、经皮测血氧饱和度(TcSO2)的变化,每天一次送检吸出痰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观察组在吸痰后新生儿心率、MAP、TcSO2与吸痰前比较无明显改变,痰液细菌培养在持续机械通气24h无检出新菌株,48h检出率12.99%,3d检出率24.62%,7d检出率50.98%。而对照组在吸痰后新生儿心率、MAP与吸痰前比较明显升高,TcSO2与吸痰前比较明显降低,痰液细菌培养在持续机械通气24h检出率12.82%,48h检出率34.85%,3d检出率50.91%,7d检出率67.45%。结论: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更能稳定新生儿血流动力学,降低缺氧程度,缩短缺氧时间,降低院内感染,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更适合新生儿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不同吸引时间在机械通气患者行密闭式吸痰中对吸痰效果与通气影响,以提高一次性吸痰的成功率。方法:选取机械通气行密闭式吸痰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各10例,分别采用5秒、10秒、15秒吸引时间进行密闭式吸痰,由2名护士共同评估吸痰效果,并记录吸痰前,吸痰后即刻、1分钟、5分钟及10分钟血氧饱和度、气道峰压。结果:吸痰时间5秒组吸痰前后肺部痰鸣音听诊评分为1.5±0.6分,与下次吸痰间隔时间25.56±10.22分钟;吸痰时间10秒组吸痰前后肺部痰鸣音听诊评分为2.4±0.6分,与下次吸痰间隔时间57.02±11.54分钟;吸痰时间5秒组吸痰前后肺部痰鸣音听诊评分为2.8±0.5分,与下次吸痰间隔时间63.37±10.73分钟。吸痰时间10秒和15秒组吸痰后痰鸣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5秒组(P<0.01),吸痰间隔时间明显长于5秒组(P<0.01)。3种吸引时间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后即刻5秒和15秒吸痰的气道峰压大于10秒吸痰(P<0.05),在吸痰后1分钟、5分钟、10分钟,10秒吸痰和15秒吸痰气道峰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5秒吸痰的气道峰压大于10秒和15秒(P<0.05)。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行密闭式吸痰时10秒、15秒吸痰效果好,10秒对通气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选择不同的吸痰时机给机械通气患者带来的影响。方法:将需要进行机械通气的68例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听诊组、压力组、咳嗽组和感觉组,每组17例。听诊组即根据听诊状况选择是否吸痰(以痰鸣音为标准),压力组剂根据呼吸机对压力的耐受情况选择是否吸痰(以报警声为标准),咳嗽组即在患者出现咳嗽时选择吸痰,感觉组即根据护士对患者情况的自主分析选择是否吸痰。对比患者取得的通气效果。结果:各组经不同时机吸痰后取得的通气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听诊组患者的通气效果最为显著(P<0.05)。结论:根据听诊状况选择是否吸痰(以痰鸣音为标准)利于患者通气顺畅。 相似文献
9.
10.
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机及护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病房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机械通气患者通常需要建立人工气道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正常的上呼吸道粘膜有加温、加湿、滤过和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的作用。建立人工气道后患者有效的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分泌物不易咳出,因此吸痰是机械通气患者护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吸痰过频可加重患者低氧血症,但如不及时吸痰, 相似文献
11.
104例机械通气患者安全吸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通气治疗是救治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正压机械通气妨碍纤毛运动 ,气管内插管阻止痰液的排出 ,因此 ,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关键[1 ,2 ] 。吸痰操作不当或过于频繁、不及时均可造成诸多并发症 ,如感染、缺氧、窒息、肺不张、气管粘膜损伤 ,加重低氧血症和急性左心衰 ,甚至引起心律失常等。现将笔者对 10 4例机械通气患者吸痰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性 82例 ,女性 2 2例 ;年龄最小 7岁 ,最大 76岁 ,平均 46岁。其中脑血管意外 2 5例 ,脑外伤 30例 ,有机磷农药中毒 40例 ,溺水 5例 ,其它 4例。均为经口气管内插管控制或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密闭式吸痰法与开放式吸痰法在重型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严格按照纳入标准,选择2015年2月-2017年11月亳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救治的60名重型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进行相应的编号,然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成2组,观察组28名,对照组32名,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利用密闭式吸痰法及开放式吸痰法,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在吸痰前后脉搏氧饱和度(SPO2)及心率(HR)的波动幅度,1周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例数,呼吸机使用时间,28 d内死亡人数。 结果 2组患者年龄分布、性别比例、昏迷严重程度(格拉斯评分)、入院24 h内急性生理健康评分(APACHE Ⅱ评分)最差值等一般资料基线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吸痰后,2组患者的SPO2均有下降,心率均会增加,但观察组患者的氧饱和度及心率波动幅度更小,2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1周内VAP发生的例数、呼吸机使用的时间、28 d内死亡的人数进行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条件允许时,建议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法,因为此法在吸痰前后氧饱和度及心率的波动幅度更小,可能更有利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时采用不同深度密闭式吸痰的效果。方法选取肺部感染、气道分泌物量在中量以上、机械通气下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的150例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标准吸痰法;对照组采用深度吸痰法。比较2组吸痰后气道阻力下降值、潮气量增加值、血氧饱和度上升值,及吸痰后的刺激性咳嗽、气管黏膜损伤、心率失常发生的次数。结果2组吸痰后的气道阻力下降值、潮气量增加值、血氧饱和度上升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刺激性咳嗽、气管黏膜损伤发生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律失常发生次数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观察和深度吸痰具有同样的有效性,标准吸痰可降低吸痰导致的刺激性咳嗽和气管黏膜损伤。因此,对机械通气下采用密闭式吸痰的患者优先选取标准吸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密闭式吸痰在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32例需要采取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实施密闭式吸痰,观察患儿吸痰前后的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的变化,同时观察吸痰前后呼吸音的变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并加强病情观察护理、密闭式吸痰系统管理及基础护理。结果密闭式吸痰前后患儿HR、MAP、SpO2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6.25%。结论密闭式吸痰过程中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吸痰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 相似文献
15.
ICU机械通气患者安全吸痰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通气是ICU监护危重患者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吸痰是机械通气患者的主要护理任务之一,它对防止痰痂形成、预防肺不张有重要作用。若吸痰操作不当、吸痰过频或不及时可造成诸多并发症,如缺氧、心律失常、气道损伤、感染等。因此安全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关键。我院ICU2009年1月-200912月共收治需要机械通气患者106例,经过安全有效吸痰护理,取得了较满意的通气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机的探讨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械通气是救治各种原因引起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正压机械通气妨碍纤毛运动,影响痰液排出,因此,吸痰成为机械通气患者的主要护理任务,吸痰过于频繁可导致不必要的气管粘膜损伤,增加肺部感染机会,加重低氧血症和急性左心衰;吸痰不及时又可造成呼吸道不通畅,通气量降低、窒息、甚至心律失常,因此临床上抓住吸痰时机,适时吸痰,从而使 相似文献
17.
18.
密闭式吸痰是指不脱开呼吸机或停止机械通气的吸痰操作,吸痰管外套有透明薄膜,整个吸痰过程都在密闭情况下完成,操作者不需带手套即可操作。大量临床资料证明,使用密闭式吸痰装置吸痰,使呼吸道管理更为科学、合理,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证了医护人员及病人的健康。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5月 ̄2006年1月在我科室实行机械通气患者70例,男32例,女38例,平均年龄(40±5)岁。1.2材料:对照组采传统的硅胶吸痰管,实验组采用意大利Mallickrodt Dar公司生产的密闭式吸痰装置。2方法2.1使用方法:①开保护帽,把负压吸引控制阀连接到负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密闭式吸痰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方法将71例患者按住院时间次序分为OS组和CS组,OS组患者按常规操作方法吸痰,CS组患者行密闭式吸痰。结果 CS组患者在吸痰后2min的PH、PaO2及PaCO2与吸痰前无显著差异,而OS组患者吸痰后2min的PaO2显著低于吸痰前,而PaCO2显著高于吸痰前;CS组患者吸痰后2min的Vt、Ppeak、Pplat均较吸痰前无显著变化,而OS组吸痰后2min的Vt、Ppeak均较吸痰前显著提高,而Pplat则显著降低。结论密闭式吸痰方法能有效减少肺容量的下降、维持较好的氧合,并有利于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密闭式吸痰在急性肺水肿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对43例急性肺水肿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观察吸痰前后动脉血气中pH、PaO2、PaCO2、SaO2的变化,以及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和临床征象的变化。结果采用密闭式吸痰法后,pH、PaO2、PaCO2、SaO2等参数较前改善。结论急性肺水肿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不间断机械通气和氧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